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安抚江青,毛泽东出面为她请摄影老师
江青正式拜师学习摄影始于1962年,而对摄影产生兴趣却始于1959年。
那时江青生了几年病,爱使性子、脾气暴躁、喜怒无常,情绪很不稳定。毛泽东非常理解江青的痛楚,希望能为她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因此,1959年和1961年中央在庐山召开的两次会议,都让江青上了山。江青不是中央领导人,身心轻松,游离于高层政治的紧张空气之外。她十分喜欢庐山的自然景色,对拍摄风景照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到处觅景摆弄照相机。那时的照相机大部分都是德国老牌产品,镜头的清晰度极高,可是全部靠手动操纵,对摄影者的技术要求很高。江青那时的摄影技术远远没有达到准确掌握百分之一秒瞬间的水平,对选景也欠整体审美构思,拍摄时需要毛泽东身边的摄影工作者帮助她选景、对焦距,然后由她按动快门。这种方式的摄影,江青进行了很多次,其中一幅《庐山仙人洞照》,毛泽东看后较满意,特意题写了一首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一次偶然的成功有时可以决定一个人终身的兴趣和追求。江青浑身充满了激情,从庐山回来后,她对摄影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她没有重要的工作岗位,闲得无聊,这种表面舒适实际死气沉沉的生活,不是她向往的,更不是她不甘寂寞的天性所能忍受的。她开始琢磨系统地学习摄影,创作艺术作品,他相信她对艺术有着天赋的灵气。可是谁能当她的老师呢?考虑再三,江青决定请石少华当她的摄影老师。江青之所以看中石少华,一是因他担任着新华社副社长兼新华社摄影部主任职务,二是因他在摄影界享有盛名,有较高威望。抗战时期,他就是八路军里赫赫有名的新闻摄影记者,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其中有许多是不可多得的高质量艺术作品。解放后,他虽然担任了领导职务,但仍没有放下相机。他拍摄技术全面,又正值中年,这些条件正合江青的择师标准。
石少华听说江青要请他当摄影老师,不是喜悦而是畏惧。他知道江青性格乖僻,是中南海里出了名的不好相处的人。考虑再三,他觉得不能当江青的老师,就以工作忙为由推掉了。
日历还没有在手中翻过几张,石少华接到通知:毛泽东请他去。石少华立即赶往中南海。在毛泽东居住的丰泽园后院,毛泽东热情地握住石少华的手,带着长辈的慈祥轻轻地拍打他的肩,请他坐下。
“这次我请你来,有事相求。不是照相,但是和照相有关。”毛泽东说到这里,故意停了一下:“江青同志她身体不好,有病,不能从事紧张的工作,你就收她做学生吧。一可以调剂调剂她的生活,二也能学习一点东西。她有这个爱好嘛……我也支持她学习,给她买了照相机。想多学习一点知识,多掌握一门技术总是好的嘛。石少华同志,你就收她做学生吧!”
石少华万万没想到这件事情惊动了毛泽东!他一阵感动,一阵愧疚:让他老人家亲自过问,这不是给他百忙之中添乱吗?石少华当即答应了毛泽东。
毛泽东见石少华答应了给江青当老师,执意留他一同吃饭。
江青热衷摄影,海南闯祸
江青学习摄影和每个学生一样,也有一个由不会到会,又由会到精通的过程。她初学时还比较谦虚、刻苦,和老师也能平易相处。石少华让江青深入生活,多拍有人的场景。江青很认真地接受了老师的建议,和身边工作人员一同来到天安门广场,那儿有人有景,是一处出照片的地方。可是到了天安门广场,陪同的警卫局领导不敢让江青四处走动:江青是伟大领袖的夫人,万一安全出了问题,谁交得了差?江青拗不过警卫局领导,离开天安门广场,来到人民大会堂的楼顶,从远处拍摄天安门广场。后来江青又连续几次去大会堂的楼顶拍摄,每次拍摄,都有进步。
江青拍摄的兴趣越来越大,她觉得北京太小,希望能到各处拍拍。对于学生的好学,老师当然赞同,鼓励她多拍。但江青的摄影给警卫工作带来了麻烦。“解铃还需系铃人”。中央办公厅的领导求援般请石少华不要让江青再“深入生活”了。石少华改让江青拍摄花草鱼虫、树林庭院静物,要求画面有层次感,曝光准确,取景角度新颖。江青没有提出什么异议,又开始认真拍摄静物。
有一段时间江青对摄影入了迷,晚上一人搬个圈椅,坐在楼外面,默默无语,出神地望着月亮。一天,她看着看着,突然旋风般地跑进屋,叫工作人员拖出一堆摄影器材,兴致勃勃要拍摄夜景。她对着大如银盘的月亮,支好三脚架。不过,她拍摄时也不是盲目按动快门,每拍一次记录一次速度、光圈,从百分之一秒一直到二分之一秒。
照片冲洗出来,江青一看,傻了眼!百思不得其解,明明每个速度、光圈都使用过,怎么就没有一个月亮是月亮?不是模糊一团,就是变成长条,要不干脆什么都没有。她参加活动时,遇到经常给中央领导摄影的杜修贤,就问:“老杜,月亮怎么会照成长的?”杜修贤在中南海时间长,许多人常向他请教摄影的技巧,江青也曾问过他如何在夜晚拍摄焰火。但是这次,杜修贤只是简单回答说:“可能速度太慢了……”便匆匆离开。
后来,江青请教老师才知道,一般感光度的胶卷是拍不好月亮的。再以后,她用高度感光胶卷拍摄了《月亮哨兵》这一作品。当然,哨兵就是她住处的警卫,夜晚的景色也是她住的地方。因为她拍摄手法较巧妙,外人还以为是江青深入部队生活的杰作!
1966年5月16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定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五·一六通知》),宣布撤销原来由彭真具体领导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陈伯达担任新设立的文革小组组长,江青为文革小组第一副组长。江青正式登上政治舞台。
1967年冬季,北京非常寒冷。江青提出要去海南岛避寒,毛泽东同意了。当时的中央办公厅警卫处副处长邬吉成随行警卫。出发那天,江青乘坐的是空军的专机,空军负责人吴法宪和海军负责人李作鹏亲自护送。
飞机到了海南岛,江青不仅脸上有了笑容,连说话的语气也平和了许多。邬吉成原以为江青经过几小时的飞机颠簸,可能会很疲乏,要多休息一会,就没有惊动当地为江青安排活动。出乎意料,江青见海南岛景色诱人,顿时精神焕发。她不愿意呆在宾馆里,直嚷嚷要出去照相。大家都知道江青是个说一不二的首长,谁也不敢拦她,包括李作鹏、吴法宪也不敢劝阻她。
江青稍稍整理了一下,就兴高采烈地提上照相机,叫警卫员拿上三脚架,很有气派地出了门。这时邬吉成有点紧张,不知江青要到什么地方照相,又不能阻止她。他想想办法赶紧向北京报告,可是又无法脱身。江青丝毫不关心邬吉成所处的为难境地,只顾自己兴高采烈地到处游逛。此时,她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忘记了自己的行为要对中央负责。
走着走着,她看见山头树林间露出几杆黑森森的炮管,立即招呼大家:“嗳,大家上山,山上有景!”说完,自己急匆匆地选路往山坡上爬。邬吉成一见,更不敢离开江青半步,同时立即派人到当地驻军所在地,利用他们的电台向北京报告:江青同志下马看花当天,就出去照像。
可是海防的通讯设备直到晚上才将电报发到北京。
江青却在下午就闯下了大祸。
只要有景,江青腿脚也变得十分利索,不一会儿就爬到山上。原来看上去很细小的炮管,此时露出了庞大的身躯,普通的山头原来是个巨大的炮台。江青的两颊因为激烈运动而微微泛红,她摘下蓝色便帽,用手帕轻轻地拭了拭额头,不等警卫员将她帽子里被汗水浸湿的环衬换掉,又将帽子戴上。她很开心。
见眼前的景致那么有气势,江青乐不可支地一边指挥人支撑三脚架,一边叫值勤的炮兵上炮台摆打炮的样子。邬吉成以为江青只是照照摆布的镜头,反正“喀嚓”出来的照片,又听不见炮声,谁知道是不是真的?再说江青怕声响怕得要命,决不敢亲耳聆听震耳欲聋的炮声。
邬吉成想错了,此时的江青已经换了一个人,变成了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冲动莽撞的江青。她折腾了半天,照了几个镜头,邬吉成观察她的神情,似乎她还不满意。她围着炮台转了几圈,饶有兴趣地问炮台战士:“你们会打炮吗?”战士毕恭毕敬地回答说会打。江青笑了,赞许地命令道:“你们真不简单。我要求你们打几炮,我在旁边取镜头摄影,这样拍摄照片才有真实感。”
炮兵们愣怔了,不敢贸然执行江青的命令。这时陪同来的驻军首长面露难色,但是又不敢得罪江青。犹豫了一会,最后还是出来向战士下达了打炮的命令。战士们立即爬上炮台,七手八脚,几分钟就作好了发射炮弹的一切准备。
邬吉成这时心里说不上是什么感觉。他是从战争年代过来的人,知道炮是不能随便射打着玩的,更何况是海疆的军事基地,轻举妄动,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江青身为中央文革小组副组长,未必连这个基本常识都不懂?邬吉成想上前劝劝江青,可是江青已经双手捂耳,眯着眼,作好了迎接炮声的准备。而笨重的照相机却晃晃荡荡地吊在脖子上,真不知道是为了照相还是为了寻找刺激?邬吉成只好作罢。
“轰……轰轰……”巨大的炮声震撼了整个山头,树叶被震得刷刷直落,连邬吉成也被这早已生疏的炮声惊得头皮阵阵发麻。江青却在一边兴奋得大叫:“好……好好!”瞬间声音又被巨大的炮声卷走、淹没。
江青得到了满足,高高兴兴地下山了。一个小时后,北京传来电讯:海南岛下午无故打炮,暴露了军事目标。外电发出消息:大陆的海南岛有秘密军事基地,他们已经掌握了准确地点。
邬吉成早就料到要出事情,可没想到这么快,这么严重。
他从山上下来,立即去给北京报告,可是他上山前的报告还没有发出去。驻军电台工作人员告诉他,要到晚上才到发报的联络时间。晚上邬吉成的报告发出去不到两个时辰,办公厅就给他回了电。办公厅领导责怪他没有阻止江青上山摄影,江青要打炮也没及时报告,要他回北京后再作深刻检查,并嘱咐他从现在起要及时报告江青的情况,不可再疏忽,造成意外。
海南岛的千里海疆因为江青一句任意的发号施令,进入了紧张的一级战备状态。
不知江青是不是知道事情的严重后果,还是不以为然?她的神态仍很安然,依然四处觅景抓镜头,情绪比在北京时高涨得多。
她身边的工作人员终日提心吊胆地跟在她身后,生怕她冒出个什么新花样。幸好接下来在海南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她没有再出难题。
毛泽东阻止江青办影展
1971年,江青决定办个人影展。她将自己几年的摄影作品交给新华社摄影部进行挑选,选出多张照片放大展出,展出地点选定在人民大会堂。没有几天,100多个做工精致的相框就做好了,送到人民大会堂的展厅。连新闻机构也严阵以待,作好了报道的准备。出乎意料,毛泽东出来讲话了,这次他不是支持江青而是批评江青。以前毛泽东替江青请摄像老师,是为了江青的身体和精神,而现在江青不再为身体烦恼,所谓的影展不过是为了抬高自己的政治身价。毛泽东对江青越来越强烈的表现欲十分恼火,严厉批评了江青,叫她立即取消影展,注意政治影响。
负责筹办影展的工作人员最后等到的是撤销影展的通知。大家只好将江青的摄影作品搬回钓鱼台江青的住所。江青影展偃旗息鼓后,大家议论纷纷,以为问题出在江青的摄影主题上,因为作品大多数是花草鱼虫,工农兵形象少。这样表现小资产阶级情调的东西,毛泽东当然不喜欢!
1974年,钓鱼台传来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江青放火烧毁了自己的摄影作品。
这怎能叫人相信!江青历来将自己的作品视为珍宝,几次将照片交新华社摄影部保管,又几次因不信任要回照片。现在她为什么会这样残酷对待自己的心血之作?
原来江青又经历了一次影展梦破碎的打击!
钓鱼台18号楼是接待外国元首的国宾楼。1972年周恩来指示有关部门,从各地选来一些丹青大师的国画,悬挂在楼里。江青经常出入18号楼。不久前她还为江苏老画家陈大羽画的一只公鸡大动肝火,成了她大批“黑画”的导火线,搞得悬挂国画的几家大宾馆惶惶不可终日。画家们如大祸临头。
终于,厄运降临到18号楼的国画上。
10月间,江青突然要杜修贤为她放大摄影作品。杜修贤按照影展的规格,放大了78张不同尺寸的照片,并且根据以前的规定收取了江青1205元的制作费。他将照片送给江青时才知道,江青放大照片是为了取代18号楼的国画。
江青看见照片兴奋地说:“将这些牡丹、月季、海棠……还有这个石榴,换上去!11月5日有两个国家总统要来访问中国。要抓紧时间换上去。外面都在批黑画,我们这里是国家级的宾馆还能再挂这些资产阶级情调的画?我最讨厌一成不变。老一套!”
她的13张20英寸花卉照片很快取代了国画,挂在主厅里。
照片只挂了3天,就不见了。等人们发现时,13张国画已经回到了老地方。
原以为江青要气得发疯,负责警卫的人心惊肉跳找到江青时,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江青正在10号楼用照片招待政治局的委员们,大照片摊了一长桌,见警卫局来人,她笑眯眯地说:“这些照片是我为委员们准备的,他们喜欢我照的照片,这次随他们挑,喜欢什么就拿什么。”江青这番话令人惊奇,好像她根本不知道她的“国际影展”已经宣告破产!
其实,江青是在掩饰自己的愤怒和难堪,勉强保持表面的镇静,以显示她大度、不与人计较。
毛泽东虽然远在千里之外,可是江青在北京的一举一动都瞒不过他。当他知道江青又在“照片搭台,政治唱戏”时,对江青进行了严厉地训斥。
过了几天,江青发疯般地从楼里抱出剩余的照片,奔到院子里,将憋了许久的委屈、痛苦、失意和愤怒统统发泄了出来,化为熊熊烈火。那价值1000多元的照片终于成了江青影展梦的牺牲品。转眼间,照片变成了一堆焦黑的灰烬,随风纷纷扬扬在钓鱼台的草地上翻滚、飘动。等警卫人员发现,冲过来抢救,照片已经化为灰烬。
1975年9月,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在山西昔阳县大寨召开。
江青又一次萌动影展念头,这难以止息的欲望日夜折磨她好强的心灵,竟成了她心头一块沉甸甸的心病。或许是吃了一堑的缘故,这次她长了一智。一到大寨她就四处造舆论:“这次我的影展要多拍些大寨的镜头,给大家开开眼界。照片制作费用稿费支付。这件事我已经报告了政治局,国锋同志都同意了,搞好后我再报告主席。”她想造成既成事实,来个先斩后奏,好让她的影展梦变为现实。
在大造舆论的同时,她逐步实现她的影展计划。她让杜修贤为她挑选照片放大后送来。杜修贤立即为她挑选、放大了30幅照片,派人送到大寨交给江青。
没有想到江青一见照片,火了:“为什么不选庐山、海南岛、北海和颐和圆的照片?我的展览是一个大厅,一个大厅!尽量多选,快点送来。”
100多幅照片源源不断送往大寨。大寨的大队部在江青的手中变成了她第一个“展览大厅”,从会议室到客厅都悬挂着江青拍摄的大幅照片。就是这样,江青仍未满足,兴致盎然地提出要到虎头山拍大寨的晚霞。拍摄那天下午,天气变得十分阴沉。陈永贵和到大寨采访的杜修贤等记者担心晚霞出不来。
江青一脸不快活,固执地要去拍。
吃完晚饭,陈永贵和秘书还有杜修贤一行10来个人,陪江青一同上虎头山拍晚霞。虎头山虽然不高,但总是在爬坡。不一会,大家就气喘吁吁的。江青的兴致特别高,一边爬山一边说笑。爬到山顶的坪坝上,摄影师替江青架好三脚架,镜头对准西方的天幕。大家期待阴沉的云层会突然裂开一个洞,让江青期待的晚霞露出来。然而,大家的希望落空了。
下山的路上,江青本来闷闷不乐,突然一声惊叫:“啊哟哟,你们快来看呀,大寨村舍的夜景多美丽!”
大家停下脚步,远远望去,只见大寨村庄朦朦胧胧的,灯光从山梁上一层层窑洞里透出,像高低起伏的彩色音符,隐约在暮色里闪动。
“老杜,快去叫大队把节日彩灯都打亮,我要照大寨的夜景。”江青在高坡上吆喝杜修贤。
看来江青今晚不过摄影的瘾是不会罢休的。杜修贤和陈永贵的秘书一同去大寨大队部,大队的干部一听江青要拍摄大寨的夜景,立即手忙脚乱地把节日的彩灯全部打开,近看煞是好看。江青离得远,嫌灯还不亮,叫杜修贤再去叫人家多开灯。
杜修贤大声告诉江青:“大队部只有这一排彩色节日灯,人家已经全部打开了!”
“去,快去告诉大队部,让他们再装一排灯。”
霎那间,几天的疲惫烦躁和怨气一齐涌上心头,杜修贤的口气不由得生硬起来:“江青同志,灯光和电线就要搞好几天,今天晚上肯定拍不成!”
站在一边的陈永贵也没答话。
江青被杜修贤一句话憋得半晌无声,最后悻悻地说:“那就算了。”
大寨四周有许多的山丘和土坡。江青在大会期间,兴奋点一直集中在拍照上,不亦乐乎地一趟又一趟上山拍照。
从大寨回到北京,江青又开始紧锣密鼓地张罗她的正式影展。毛泽东无疑是她面前最难逾越的一道门槛。毛泽东虽然深居简出,却能耳听八方,眼观六路。江青要办展览,迟早要叫他知道的。江青又想了绝妙的主意——和摄影师联合举办展览。她知道毛泽东向来对家人严厉,对外人宽厚,如果拖上别人,毛泽东没准会同意的。但毛泽东回复她的仍只有两个字:“不行!”
江青最后一次影展的梦宣告破灭!
江青正式拜师学习摄影始于1962年,而对摄影产生兴趣却始于1959年。
那时江青生了几年病,爱使性子、脾气暴躁、喜怒无常,情绪很不稳定。毛泽东非常理解江青的痛楚,希望能为她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因此,1959年和1961年中央在庐山召开的两次会议,都让江青上了山。江青不是中央领导人,身心轻松,游离于高层政治的紧张空气之外。她十分喜欢庐山的自然景色,对拍摄风景照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到处觅景摆弄照相机。那时的照相机大部分都是德国老牌产品,镜头的清晰度极高,可是全部靠手动操纵,对摄影者的技术要求很高。江青那时的摄影技术远远没有达到准确掌握百分之一秒瞬间的水平,对选景也欠整体审美构思,拍摄时需要毛泽东身边的摄影工作者帮助她选景、对焦距,然后由她按动快门。这种方式的摄影,江青进行了很多次,其中一幅《庐山仙人洞照》,毛泽东看后较满意,特意题写了一首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一次偶然的成功有时可以决定一个人终身的兴趣和追求。江青浑身充满了激情,从庐山回来后,她对摄影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她没有重要的工作岗位,闲得无聊,这种表面舒适实际死气沉沉的生活,不是她向往的,更不是她不甘寂寞的天性所能忍受的。她开始琢磨系统地学习摄影,创作艺术作品,他相信她对艺术有着天赋的灵气。可是谁能当她的老师呢?考虑再三,江青决定请石少华当她的摄影老师。江青之所以看中石少华,一是因他担任着新华社副社长兼新华社摄影部主任职务,二是因他在摄影界享有盛名,有较高威望。抗战时期,他就是八路军里赫赫有名的新闻摄影记者,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其中有许多是不可多得的高质量艺术作品。解放后,他虽然担任了领导职务,但仍没有放下相机。他拍摄技术全面,又正值中年,这些条件正合江青的择师标准。
石少华听说江青要请他当摄影老师,不是喜悦而是畏惧。他知道江青性格乖僻,是中南海里出了名的不好相处的人。考虑再三,他觉得不能当江青的老师,就以工作忙为由推掉了。
日历还没有在手中翻过几张,石少华接到通知:毛泽东请他去。石少华立即赶往中南海。在毛泽东居住的丰泽园后院,毛泽东热情地握住石少华的手,带着长辈的慈祥轻轻地拍打他的肩,请他坐下。
“这次我请你来,有事相求。不是照相,但是和照相有关。”毛泽东说到这里,故意停了一下:“江青同志她身体不好,有病,不能从事紧张的工作,你就收她做学生吧。一可以调剂调剂她的生活,二也能学习一点东西。她有这个爱好嘛……我也支持她学习,给她买了照相机。想多学习一点知识,多掌握一门技术总是好的嘛。石少华同志,你就收她做学生吧!”
石少华万万没想到这件事情惊动了毛泽东!他一阵感动,一阵愧疚:让他老人家亲自过问,这不是给他百忙之中添乱吗?石少华当即答应了毛泽东。
毛泽东见石少华答应了给江青当老师,执意留他一同吃饭。
江青热衷摄影,海南闯祸
江青学习摄影和每个学生一样,也有一个由不会到会,又由会到精通的过程。她初学时还比较谦虚、刻苦,和老师也能平易相处。石少华让江青深入生活,多拍有人的场景。江青很认真地接受了老师的建议,和身边工作人员一同来到天安门广场,那儿有人有景,是一处出照片的地方。可是到了天安门广场,陪同的警卫局领导不敢让江青四处走动:江青是伟大领袖的夫人,万一安全出了问题,谁交得了差?江青拗不过警卫局领导,离开天安门广场,来到人民大会堂的楼顶,从远处拍摄天安门广场。后来江青又连续几次去大会堂的楼顶拍摄,每次拍摄,都有进步。
江青拍摄的兴趣越来越大,她觉得北京太小,希望能到各处拍拍。对于学生的好学,老师当然赞同,鼓励她多拍。但江青的摄影给警卫工作带来了麻烦。“解铃还需系铃人”。中央办公厅的领导求援般请石少华不要让江青再“深入生活”了。石少华改让江青拍摄花草鱼虫、树林庭院静物,要求画面有层次感,曝光准确,取景角度新颖。江青没有提出什么异议,又开始认真拍摄静物。
有一段时间江青对摄影入了迷,晚上一人搬个圈椅,坐在楼外面,默默无语,出神地望着月亮。一天,她看着看着,突然旋风般地跑进屋,叫工作人员拖出一堆摄影器材,兴致勃勃要拍摄夜景。她对着大如银盘的月亮,支好三脚架。不过,她拍摄时也不是盲目按动快门,每拍一次记录一次速度、光圈,从百分之一秒一直到二分之一秒。
照片冲洗出来,江青一看,傻了眼!百思不得其解,明明每个速度、光圈都使用过,怎么就没有一个月亮是月亮?不是模糊一团,就是变成长条,要不干脆什么都没有。她参加活动时,遇到经常给中央领导摄影的杜修贤,就问:“老杜,月亮怎么会照成长的?”杜修贤在中南海时间长,许多人常向他请教摄影的技巧,江青也曾问过他如何在夜晚拍摄焰火。但是这次,杜修贤只是简单回答说:“可能速度太慢了……”便匆匆离开。
后来,江青请教老师才知道,一般感光度的胶卷是拍不好月亮的。再以后,她用高度感光胶卷拍摄了《月亮哨兵》这一作品。当然,哨兵就是她住处的警卫,夜晚的景色也是她住的地方。因为她拍摄手法较巧妙,外人还以为是江青深入部队生活的杰作!
1966年5月16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定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五·一六通知》),宣布撤销原来由彭真具体领导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陈伯达担任新设立的文革小组组长,江青为文革小组第一副组长。江青正式登上政治舞台。
1967年冬季,北京非常寒冷。江青提出要去海南岛避寒,毛泽东同意了。当时的中央办公厅警卫处副处长邬吉成随行警卫。出发那天,江青乘坐的是空军的专机,空军负责人吴法宪和海军负责人李作鹏亲自护送。
飞机到了海南岛,江青不仅脸上有了笑容,连说话的语气也平和了许多。邬吉成原以为江青经过几小时的飞机颠簸,可能会很疲乏,要多休息一会,就没有惊动当地为江青安排活动。出乎意料,江青见海南岛景色诱人,顿时精神焕发。她不愿意呆在宾馆里,直嚷嚷要出去照相。大家都知道江青是个说一不二的首长,谁也不敢拦她,包括李作鹏、吴法宪也不敢劝阻她。
江青稍稍整理了一下,就兴高采烈地提上照相机,叫警卫员拿上三脚架,很有气派地出了门。这时邬吉成有点紧张,不知江青要到什么地方照相,又不能阻止她。他想想办法赶紧向北京报告,可是又无法脱身。江青丝毫不关心邬吉成所处的为难境地,只顾自己兴高采烈地到处游逛。此时,她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忘记了自己的行为要对中央负责。
走着走着,她看见山头树林间露出几杆黑森森的炮管,立即招呼大家:“嗳,大家上山,山上有景!”说完,自己急匆匆地选路往山坡上爬。邬吉成一见,更不敢离开江青半步,同时立即派人到当地驻军所在地,利用他们的电台向北京报告:江青同志下马看花当天,就出去照像。
可是海防的通讯设备直到晚上才将电报发到北京。
江青却在下午就闯下了大祸。
只要有景,江青腿脚也变得十分利索,不一会儿就爬到山上。原来看上去很细小的炮管,此时露出了庞大的身躯,普通的山头原来是个巨大的炮台。江青的两颊因为激烈运动而微微泛红,她摘下蓝色便帽,用手帕轻轻地拭了拭额头,不等警卫员将她帽子里被汗水浸湿的环衬换掉,又将帽子戴上。她很开心。
见眼前的景致那么有气势,江青乐不可支地一边指挥人支撑三脚架,一边叫值勤的炮兵上炮台摆打炮的样子。邬吉成以为江青只是照照摆布的镜头,反正“喀嚓”出来的照片,又听不见炮声,谁知道是不是真的?再说江青怕声响怕得要命,决不敢亲耳聆听震耳欲聋的炮声。
邬吉成想错了,此时的江青已经换了一个人,变成了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冲动莽撞的江青。她折腾了半天,照了几个镜头,邬吉成观察她的神情,似乎她还不满意。她围着炮台转了几圈,饶有兴趣地问炮台战士:“你们会打炮吗?”战士毕恭毕敬地回答说会打。江青笑了,赞许地命令道:“你们真不简单。我要求你们打几炮,我在旁边取镜头摄影,这样拍摄照片才有真实感。”
炮兵们愣怔了,不敢贸然执行江青的命令。这时陪同来的驻军首长面露难色,但是又不敢得罪江青。犹豫了一会,最后还是出来向战士下达了打炮的命令。战士们立即爬上炮台,七手八脚,几分钟就作好了发射炮弹的一切准备。
邬吉成这时心里说不上是什么感觉。他是从战争年代过来的人,知道炮是不能随便射打着玩的,更何况是海疆的军事基地,轻举妄动,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江青身为中央文革小组副组长,未必连这个基本常识都不懂?邬吉成想上前劝劝江青,可是江青已经双手捂耳,眯着眼,作好了迎接炮声的准备。而笨重的照相机却晃晃荡荡地吊在脖子上,真不知道是为了照相还是为了寻找刺激?邬吉成只好作罢。
“轰……轰轰……”巨大的炮声震撼了整个山头,树叶被震得刷刷直落,连邬吉成也被这早已生疏的炮声惊得头皮阵阵发麻。江青却在一边兴奋得大叫:“好……好好!”瞬间声音又被巨大的炮声卷走、淹没。
江青得到了满足,高高兴兴地下山了。一个小时后,北京传来电讯:海南岛下午无故打炮,暴露了军事目标。外电发出消息:大陆的海南岛有秘密军事基地,他们已经掌握了准确地点。
邬吉成早就料到要出事情,可没想到这么快,这么严重。
他从山上下来,立即去给北京报告,可是他上山前的报告还没有发出去。驻军电台工作人员告诉他,要到晚上才到发报的联络时间。晚上邬吉成的报告发出去不到两个时辰,办公厅就给他回了电。办公厅领导责怪他没有阻止江青上山摄影,江青要打炮也没及时报告,要他回北京后再作深刻检查,并嘱咐他从现在起要及时报告江青的情况,不可再疏忽,造成意外。
海南岛的千里海疆因为江青一句任意的发号施令,进入了紧张的一级战备状态。
不知江青是不是知道事情的严重后果,还是不以为然?她的神态仍很安然,依然四处觅景抓镜头,情绪比在北京时高涨得多。
她身边的工作人员终日提心吊胆地跟在她身后,生怕她冒出个什么新花样。幸好接下来在海南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她没有再出难题。
毛泽东阻止江青办影展
1971年,江青决定办个人影展。她将自己几年的摄影作品交给新华社摄影部进行挑选,选出多张照片放大展出,展出地点选定在人民大会堂。没有几天,100多个做工精致的相框就做好了,送到人民大会堂的展厅。连新闻机构也严阵以待,作好了报道的准备。出乎意料,毛泽东出来讲话了,这次他不是支持江青而是批评江青。以前毛泽东替江青请摄像老师,是为了江青的身体和精神,而现在江青不再为身体烦恼,所谓的影展不过是为了抬高自己的政治身价。毛泽东对江青越来越强烈的表现欲十分恼火,严厉批评了江青,叫她立即取消影展,注意政治影响。
负责筹办影展的工作人员最后等到的是撤销影展的通知。大家只好将江青的摄影作品搬回钓鱼台江青的住所。江青影展偃旗息鼓后,大家议论纷纷,以为问题出在江青的摄影主题上,因为作品大多数是花草鱼虫,工农兵形象少。这样表现小资产阶级情调的东西,毛泽东当然不喜欢!
1974年,钓鱼台传来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江青放火烧毁了自己的摄影作品。
这怎能叫人相信!江青历来将自己的作品视为珍宝,几次将照片交新华社摄影部保管,又几次因不信任要回照片。现在她为什么会这样残酷对待自己的心血之作?
原来江青又经历了一次影展梦破碎的打击!
钓鱼台18号楼是接待外国元首的国宾楼。1972年周恩来指示有关部门,从各地选来一些丹青大师的国画,悬挂在楼里。江青经常出入18号楼。不久前她还为江苏老画家陈大羽画的一只公鸡大动肝火,成了她大批“黑画”的导火线,搞得悬挂国画的几家大宾馆惶惶不可终日。画家们如大祸临头。
终于,厄运降临到18号楼的国画上。
10月间,江青突然要杜修贤为她放大摄影作品。杜修贤按照影展的规格,放大了78张不同尺寸的照片,并且根据以前的规定收取了江青1205元的制作费。他将照片送给江青时才知道,江青放大照片是为了取代18号楼的国画。
江青看见照片兴奋地说:“将这些牡丹、月季、海棠……还有这个石榴,换上去!11月5日有两个国家总统要来访问中国。要抓紧时间换上去。外面都在批黑画,我们这里是国家级的宾馆还能再挂这些资产阶级情调的画?我最讨厌一成不变。老一套!”
她的13张20英寸花卉照片很快取代了国画,挂在主厅里。
照片只挂了3天,就不见了。等人们发现时,13张国画已经回到了老地方。
原以为江青要气得发疯,负责警卫的人心惊肉跳找到江青时,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江青正在10号楼用照片招待政治局的委员们,大照片摊了一长桌,见警卫局来人,她笑眯眯地说:“这些照片是我为委员们准备的,他们喜欢我照的照片,这次随他们挑,喜欢什么就拿什么。”江青这番话令人惊奇,好像她根本不知道她的“国际影展”已经宣告破产!
其实,江青是在掩饰自己的愤怒和难堪,勉强保持表面的镇静,以显示她大度、不与人计较。
毛泽东虽然远在千里之外,可是江青在北京的一举一动都瞒不过他。当他知道江青又在“照片搭台,政治唱戏”时,对江青进行了严厉地训斥。
过了几天,江青发疯般地从楼里抱出剩余的照片,奔到院子里,将憋了许久的委屈、痛苦、失意和愤怒统统发泄了出来,化为熊熊烈火。那价值1000多元的照片终于成了江青影展梦的牺牲品。转眼间,照片变成了一堆焦黑的灰烬,随风纷纷扬扬在钓鱼台的草地上翻滚、飘动。等警卫人员发现,冲过来抢救,照片已经化为灰烬。
1975年9月,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在山西昔阳县大寨召开。
江青又一次萌动影展念头,这难以止息的欲望日夜折磨她好强的心灵,竟成了她心头一块沉甸甸的心病。或许是吃了一堑的缘故,这次她长了一智。一到大寨她就四处造舆论:“这次我的影展要多拍些大寨的镜头,给大家开开眼界。照片制作费用稿费支付。这件事我已经报告了政治局,国锋同志都同意了,搞好后我再报告主席。”她想造成既成事实,来个先斩后奏,好让她的影展梦变为现实。
在大造舆论的同时,她逐步实现她的影展计划。她让杜修贤为她挑选照片放大后送来。杜修贤立即为她挑选、放大了30幅照片,派人送到大寨交给江青。
没有想到江青一见照片,火了:“为什么不选庐山、海南岛、北海和颐和圆的照片?我的展览是一个大厅,一个大厅!尽量多选,快点送来。”
100多幅照片源源不断送往大寨。大寨的大队部在江青的手中变成了她第一个“展览大厅”,从会议室到客厅都悬挂着江青拍摄的大幅照片。就是这样,江青仍未满足,兴致盎然地提出要到虎头山拍大寨的晚霞。拍摄那天下午,天气变得十分阴沉。陈永贵和到大寨采访的杜修贤等记者担心晚霞出不来。
江青一脸不快活,固执地要去拍。
吃完晚饭,陈永贵和秘书还有杜修贤一行10来个人,陪江青一同上虎头山拍晚霞。虎头山虽然不高,但总是在爬坡。不一会,大家就气喘吁吁的。江青的兴致特别高,一边爬山一边说笑。爬到山顶的坪坝上,摄影师替江青架好三脚架,镜头对准西方的天幕。大家期待阴沉的云层会突然裂开一个洞,让江青期待的晚霞露出来。然而,大家的希望落空了。
下山的路上,江青本来闷闷不乐,突然一声惊叫:“啊哟哟,你们快来看呀,大寨村舍的夜景多美丽!”
大家停下脚步,远远望去,只见大寨村庄朦朦胧胧的,灯光从山梁上一层层窑洞里透出,像高低起伏的彩色音符,隐约在暮色里闪动。
“老杜,快去叫大队把节日彩灯都打亮,我要照大寨的夜景。”江青在高坡上吆喝杜修贤。
看来江青今晚不过摄影的瘾是不会罢休的。杜修贤和陈永贵的秘书一同去大寨大队部,大队的干部一听江青要拍摄大寨的夜景,立即手忙脚乱地把节日的彩灯全部打开,近看煞是好看。江青离得远,嫌灯还不亮,叫杜修贤再去叫人家多开灯。
杜修贤大声告诉江青:“大队部只有这一排彩色节日灯,人家已经全部打开了!”
“去,快去告诉大队部,让他们再装一排灯。”
霎那间,几天的疲惫烦躁和怨气一齐涌上心头,杜修贤的口气不由得生硬起来:“江青同志,灯光和电线就要搞好几天,今天晚上肯定拍不成!”
站在一边的陈永贵也没答话。
江青被杜修贤一句话憋得半晌无声,最后悻悻地说:“那就算了。”
大寨四周有许多的山丘和土坡。江青在大会期间,兴奋点一直集中在拍照上,不亦乐乎地一趟又一趟上山拍照。
从大寨回到北京,江青又开始紧锣密鼓地张罗她的正式影展。毛泽东无疑是她面前最难逾越的一道门槛。毛泽东虽然深居简出,却能耳听八方,眼观六路。江青要办展览,迟早要叫他知道的。江青又想了绝妙的主意——和摄影师联合举办展览。她知道毛泽东向来对家人严厉,对外人宽厚,如果拖上别人,毛泽东没准会同意的。但毛泽东回复她的仍只有两个字:“不行!”
江青最后一次影展的梦宣告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