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在不经意间发现网络游戏“开心农场”风靡全国,由此联想到学校有一块常年闲置的草地,很多教师有务农经验,学生又是一群来自农村的勤劳淳朴的孩子,这些资源正是我校独特的优势,独特的资源。于是,我们决定将这块地开发成农场,作为实践基地,并命名为“雨荷农场”,喻指学生、老师乃至学校都好似雨中的荷花,虽然生活清苦,环境较差,但不畏困难,挺立于风雨之中并茁壮成长。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有道德的学生。如何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一直是困扰学校教育的难题。许多教育行为或是在虚拟情境中进行,或是教育素材远离学生生活,难以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全过程地得到体验,从而产生真实有效的德育教育成果。而雨荷农场恰好解决了这两个难题。学生们在农场中挥洒汗水,辛勤耕耘,用智慧和汗水,使一块块贫瘠的土地变成充满生机的绿色田园。他们从中体会到劳动是一个充满着艰辛和快乐的过程,是劳动创造了美丽。
蔬果采摘后,师生一起分享劳动成果。在品尝劳动果实的同时,同学们没有忘记回报社会。他们给老年公寓的爷爷奶奶择菜包饺子,与光华学校的同伴分享大冬瓜。学校还先后组织了“爱心义卖爱心菜”、“携手小伙伴 共享童年乐”等活动,整个过程让“农场小当家”、大队委、小记者们全程策划、参与,他们各司其职,通力合作,提高了活动能力。同时,学校建立了“雨荷爱心基金”,把劳动所得存入其中,由学生管理,帮助一些更困难的同学。在实践活动中,孩子们与农场幼苗一起长大,懂得了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懂得了热爱、尊重生命,更懂得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真谛。
在农场中的德育教育,是自然、真实的过程性德育活动。它将劳动技术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逐渐形成了学校的德育特色。孩子们尽情地展示着他们的懂事能干,教师更是看到了孩子们真诚的心、感恩的情、关爱之行。2010年9月,在江苏省教育博览会上,“雨荷农场”以沙盘的形式惊艳亮相,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为进一步增强“雨荷农场”的研究与课程开发的融合,学校以“校园雨荷农场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把体验活动与劳动技术、学科教学联系起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如何观察,如何提出假设,如何进行验证,养成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学习品质,并在小小研究合作组的活动中,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学校放手让学生利用教师、家长、书本、网络等资源,展开研究活动。
学生在专题学习中,结合学科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如“小毛豆,大学问”专题活动融合了语文学科的“我眼中的毛豆”,综合学科的“毛豆里的学问”,科学、数学学科的“估算毛豆的产量”等活动。学生观察毛豆后写成作文,成熟后的毛豆叶片千疮百孔,却能果实累累,普通的毛豆在他们眼里显得勇敢坚强、乐于奉献;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毛豆的营养价值,制作成资料卡,亲手煮毛豆,品尝劳动成果,记住了它快乐的味道;学生想知道毛豆的产量,请教科学老师,按要求分步操作,终于能用科学的方法估算产量,并由语文老师指导写成数学小论文……学生们学写观察日记,绘制折线统计图,学写研究报告。学生们通过自主、合作和研究性学习活动,提高了学习能力和学业水平。特别是学生的观察作文在报纸上发表,数学小论文在比赛中获奖,这种成功更是激发了他们不断进取的信心。
两年多来的实践证明,我们通过办学思路调整,优化学校独特的资源,激发了学校办学的活力,并“生长”为办学特色,提高了学校办学品位,学生、老师和学校都得到了绿色可持续发展。当我们将农场体验活动与德育教育、学科教学等紧密结合起来,学校教育就会焕发出勃勃生机。今后,我们将围绕农场作物进行班级文化建设,进一步提炼出以“勤奋、善思、合作、关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把校园文化渗透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以点带面,以特色项目为依托,逐步实现时间和空间的广泛延伸,形成整体的办学特色,最终形成学校的办学理念,从而生成学校具有生命色彩的不竭的发展动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丽华新村第三小学)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有道德的学生。如何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一直是困扰学校教育的难题。许多教育行为或是在虚拟情境中进行,或是教育素材远离学生生活,难以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全过程地得到体验,从而产生真实有效的德育教育成果。而雨荷农场恰好解决了这两个难题。学生们在农场中挥洒汗水,辛勤耕耘,用智慧和汗水,使一块块贫瘠的土地变成充满生机的绿色田园。他们从中体会到劳动是一个充满着艰辛和快乐的过程,是劳动创造了美丽。
蔬果采摘后,师生一起分享劳动成果。在品尝劳动果实的同时,同学们没有忘记回报社会。他们给老年公寓的爷爷奶奶择菜包饺子,与光华学校的同伴分享大冬瓜。学校还先后组织了“爱心义卖爱心菜”、“携手小伙伴 共享童年乐”等活动,整个过程让“农场小当家”、大队委、小记者们全程策划、参与,他们各司其职,通力合作,提高了活动能力。同时,学校建立了“雨荷爱心基金”,把劳动所得存入其中,由学生管理,帮助一些更困难的同学。在实践活动中,孩子们与农场幼苗一起长大,懂得了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懂得了热爱、尊重生命,更懂得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真谛。
在农场中的德育教育,是自然、真实的过程性德育活动。它将劳动技术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逐渐形成了学校的德育特色。孩子们尽情地展示着他们的懂事能干,教师更是看到了孩子们真诚的心、感恩的情、关爱之行。2010年9月,在江苏省教育博览会上,“雨荷农场”以沙盘的形式惊艳亮相,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为进一步增强“雨荷农场”的研究与课程开发的融合,学校以“校园雨荷农场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把体验活动与劳动技术、学科教学联系起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如何观察,如何提出假设,如何进行验证,养成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学习品质,并在小小研究合作组的活动中,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学校放手让学生利用教师、家长、书本、网络等资源,展开研究活动。
学生在专题学习中,结合学科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如“小毛豆,大学问”专题活动融合了语文学科的“我眼中的毛豆”,综合学科的“毛豆里的学问”,科学、数学学科的“估算毛豆的产量”等活动。学生观察毛豆后写成作文,成熟后的毛豆叶片千疮百孔,却能果实累累,普通的毛豆在他们眼里显得勇敢坚强、乐于奉献;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毛豆的营养价值,制作成资料卡,亲手煮毛豆,品尝劳动成果,记住了它快乐的味道;学生想知道毛豆的产量,请教科学老师,按要求分步操作,终于能用科学的方法估算产量,并由语文老师指导写成数学小论文……学生们学写观察日记,绘制折线统计图,学写研究报告。学生们通过自主、合作和研究性学习活动,提高了学习能力和学业水平。特别是学生的观察作文在报纸上发表,数学小论文在比赛中获奖,这种成功更是激发了他们不断进取的信心。
两年多来的实践证明,我们通过办学思路调整,优化学校独特的资源,激发了学校办学的活力,并“生长”为办学特色,提高了学校办学品位,学生、老师和学校都得到了绿色可持续发展。当我们将农场体验活动与德育教育、学科教学等紧密结合起来,学校教育就会焕发出勃勃生机。今后,我们将围绕农场作物进行班级文化建设,进一步提炼出以“勤奋、善思、合作、关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把校园文化渗透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以点带面,以特色项目为依托,逐步实现时间和空间的广泛延伸,形成整体的办学特色,最终形成学校的办学理念,从而生成学校具有生命色彩的不竭的发展动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丽华新村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