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NCEP分辨率1°×1°再分析资料等,对2013年8月15-17日东北地区一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降水范围广、强度大,高空槽及东北冷涡是本次降水的大尺度环流背景;西南低空急流不断从渤海向东北地区输送水汽并在该地辐合,为本次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散度的高低空配置表明,东北地区有强烈的上升运动,为暴雨提供了动力条件;假相当位温的高值区和较大的梯度表明,有较强的不稳定能量,利于对流性降雨的出现。本次暴雨的高低空和地面系统配合、动力、热力、水汽条件良好,均有利于暴雨的发生和发展。
关键词 暴雨;水汽条件;诊断分析
中图分类号:P458.12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1.074
暴雨是常见的灾害性天气。由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以及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严重影响了生命和财产安全。我国暴雨具有强度大和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气象部门规定,24 h降水量达50~99.9 mm的为暴雨,100~
199.9 mm为大暴雨,200 mm及其以上的为特大暴雨[1]。
2013年8月15-17日,我国东北地区出现区域性暴雨过程。吉林省、辽宁省降水严重,16日08:00至17日08:00,27个观测站24 h降水量超过50 mm,达到暴雨级别,8个观测站观测降水量达到大暴雨级别,其中黑山县24 h降水量262 mm,达到特大暴雨级别。最大小时降水出现在辽宁省昌图县,降水量达到87.8 mm。由暴雨引发的城市内涝造成很多城市交通大面積瘫痪;黑龙江、松花江、嫩江水位迅速上涨,暴雨引发了东北地区严重洪涝灾害。
1 环流背景
14日20:00,500 hPa中高纬度为两槽一脊型,黑龙江北侧有一冷涡,槽线由冷涡延伸至河北地区,588线范围广阔,北边界位于40°N附近。850 hPa黑龙江北部有一低压中心,辽宁地区有一东西走向的切变线。海平面气压场显示东北地区受低压控制,黑龙江北部和河西地区各有一低压中心;15日08:00,高空槽东移开始逐渐影响东北地区,低压中心与切变线依然维持,且强度有所增加;15日20:00,588线位于渤海、日本海沿线,东北地区处于副热带高压外围,水汽输送条件较好,利于暴雨的发生发展;16日08:00,低层风场增强,切变线加深,动力抬升作用明显,850 hPa有低空急流形成,利于渤海水汽源源不断地向东北地区输送,同时海平面气压场显示,东北地区两低压中心有合并趋势,200 hPa显示辽宁、吉林位于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利于暴雨的发生发展;16日20:00,辽宁地区上空生成一条东北-西南走向切变线,同时海平面气压场两低压中心合并,中心位于辽宁与黑龙江交界;17日08:00,系统逐渐东移入海,降水趋于结束。
2 水汽条件
2.1 水汽通量散度
15日,850 hPa辽宁南部小部分地区和吉林西部地区水汽通量散度<0,水汽辐合增加。16日08:00,东北地区水汽通量散度均小于零,最小值中心位于辽宁与吉林交界处东北侧,达到-8 g·s-1·cm-2·hPa-1,此时降水主要集中在开原、昌图、东丰、西丰,与水汽通量散度大值区相符。16日20:00,中心东移至吉林东部,降水区也随之移动,此时,辽宁西部水汽通量散度逐渐转为正值,水汽不再辐合增加。17日大部地区水汽开始辐散,降水逐渐减弱并终止。
2.2 比湿
8月15日08:00,辽宁大部分地区和吉林中部地区850 hPa比湿均大于14 g·kg-1,水汽条件充足;16日14:00,辽宁地区比湿增大,个别地区比湿大于20 g·kg-1,17日08:00,辽宁个别地区比湿仍在18 g·kg-1以上,18日02:00开始比湿值迅速下降,降水减弱并趋于结束。
3 动力条件
散度可以表征流体的水平辐散程度,辐合为负,辐散为正。散度场正、负中心及其分布形势与强降水天气的分布有密切关系。15日08:00,200 hPa辽宁与吉林西部地区散度为负,东部地区散度为正,700 hPa,吉林和辽宁东北部小部分地区散度为负,850 hPa辽宁和吉林东部大部分地区散度为负,基本满足低层辐合,高层辐散。15日14:00,200 hPa散度场正值区增大,覆盖了辽宁和吉林中部及东部地区,同时,700 hPa辽宁大部分地区散度值转为负值,16日08:00,200 hPa辽宁和吉林地区散度增大,辐散增强,图1为8月16日08:00 125°E散度垂直剖面图,由图1可以看出,辽宁、吉林地区(40°N~45°N)低层散度为负,高层散度为正,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上升运动强烈。与该时降水情况符合。
4 热力条件
假相当位温θse是重要的物理量,暴雨时,850 hPa假相当位温一般在330 K以上[2]。8月15日08:00,辽宁和吉林东南部假相当位温值超过345 K,吉林大部分地区假相当位温超过335 K,利于降水。至15日14:00,辽宁和吉林东部部分地区假相当位温略有升高,达到350 K,16日08:00,辽宁地区假相当位温迅速升高,中心值超过
365 K,能量充足,且假相当位温存在较大的梯度,说明不稳定条件较好,易出现对流性降雨,降于效率高(图2为8月16日08:00假相当位温场)。16日20:00,辽宁地区的假相当位温强度稍有减弱,但中心强度依然超过350 K,17日,假相当位温开始减弱,降水渐止。
5 结论
通过对2013年8月15-17日东北地区暴雨天气过程环流形势、动力条件、热力条件、水汽条件的诊断分析,结果发现:1)本次降水范围广、强度大,高空槽及东北冷涡是本次降水的大尺度环流背景;2)西南低空急流不断从渤海向东北地区输送水汽,水汽的辐合形成了比湿大于14 g·kg-1的高湿区为本次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3)散度的高低空配置表明东北地区有强烈的上升运动,为暴雨提供了动力条件;4)假相当位温的高值区和较大的梯度表明有较强的不稳定能量,利于对流性降雨的出现。本次暴雨的高低空和地面系统配合、动力、热力、水汽条件良好,均有利于暴雨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寿绍文.天气学分析[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
[2] 姚学祥天气预报技术与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赵中正)
关键词 暴雨;水汽条件;诊断分析
中图分类号:P458.12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1.074
暴雨是常见的灾害性天气。由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以及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严重影响了生命和财产安全。我国暴雨具有强度大和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气象部门规定,24 h降水量达50~99.9 mm的为暴雨,100~
199.9 mm为大暴雨,200 mm及其以上的为特大暴雨[1]。
2013年8月15-17日,我国东北地区出现区域性暴雨过程。吉林省、辽宁省降水严重,16日08:00至17日08:00,27个观测站24 h降水量超过50 mm,达到暴雨级别,8个观测站观测降水量达到大暴雨级别,其中黑山县24 h降水量262 mm,达到特大暴雨级别。最大小时降水出现在辽宁省昌图县,降水量达到87.8 mm。由暴雨引发的城市内涝造成很多城市交通大面積瘫痪;黑龙江、松花江、嫩江水位迅速上涨,暴雨引发了东北地区严重洪涝灾害。
1 环流背景
14日20:00,500 hPa中高纬度为两槽一脊型,黑龙江北侧有一冷涡,槽线由冷涡延伸至河北地区,588线范围广阔,北边界位于40°N附近。850 hPa黑龙江北部有一低压中心,辽宁地区有一东西走向的切变线。海平面气压场显示东北地区受低压控制,黑龙江北部和河西地区各有一低压中心;15日08:00,高空槽东移开始逐渐影响东北地区,低压中心与切变线依然维持,且强度有所增加;15日20:00,588线位于渤海、日本海沿线,东北地区处于副热带高压外围,水汽输送条件较好,利于暴雨的发生发展;16日08:00,低层风场增强,切变线加深,动力抬升作用明显,850 hPa有低空急流形成,利于渤海水汽源源不断地向东北地区输送,同时海平面气压场显示,东北地区两低压中心有合并趋势,200 hPa显示辽宁、吉林位于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利于暴雨的发生发展;16日20:00,辽宁地区上空生成一条东北-西南走向切变线,同时海平面气压场两低压中心合并,中心位于辽宁与黑龙江交界;17日08:00,系统逐渐东移入海,降水趋于结束。
2 水汽条件
2.1 水汽通量散度
15日,850 hPa辽宁南部小部分地区和吉林西部地区水汽通量散度<0,水汽辐合增加。16日08:00,东北地区水汽通量散度均小于零,最小值中心位于辽宁与吉林交界处东北侧,达到-8 g·s-1·cm-2·hPa-1,此时降水主要集中在开原、昌图、东丰、西丰,与水汽通量散度大值区相符。16日20:00,中心东移至吉林东部,降水区也随之移动,此时,辽宁西部水汽通量散度逐渐转为正值,水汽不再辐合增加。17日大部地区水汽开始辐散,降水逐渐减弱并终止。
2.2 比湿
8月15日08:00,辽宁大部分地区和吉林中部地区850 hPa比湿均大于14 g·kg-1,水汽条件充足;16日14:00,辽宁地区比湿增大,个别地区比湿大于20 g·kg-1,17日08:00,辽宁个别地区比湿仍在18 g·kg-1以上,18日02:00开始比湿值迅速下降,降水减弱并趋于结束。
3 动力条件
散度可以表征流体的水平辐散程度,辐合为负,辐散为正。散度场正、负中心及其分布形势与强降水天气的分布有密切关系。15日08:00,200 hPa辽宁与吉林西部地区散度为负,东部地区散度为正,700 hPa,吉林和辽宁东北部小部分地区散度为负,850 hPa辽宁和吉林东部大部分地区散度为负,基本满足低层辐合,高层辐散。15日14:00,200 hPa散度场正值区增大,覆盖了辽宁和吉林中部及东部地区,同时,700 hPa辽宁大部分地区散度值转为负值,16日08:00,200 hPa辽宁和吉林地区散度增大,辐散增强,图1为8月16日08:00 125°E散度垂直剖面图,由图1可以看出,辽宁、吉林地区(40°N~45°N)低层散度为负,高层散度为正,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上升运动强烈。与该时降水情况符合。
4 热力条件
假相当位温θse是重要的物理量,暴雨时,850 hPa假相当位温一般在330 K以上[2]。8月15日08:00,辽宁和吉林东南部假相当位温值超过345 K,吉林大部分地区假相当位温超过335 K,利于降水。至15日14:00,辽宁和吉林东部部分地区假相当位温略有升高,达到350 K,16日08:00,辽宁地区假相当位温迅速升高,中心值超过
365 K,能量充足,且假相当位温存在较大的梯度,说明不稳定条件较好,易出现对流性降雨,降于效率高(图2为8月16日08:00假相当位温场)。16日20:00,辽宁地区的假相当位温强度稍有减弱,但中心强度依然超过350 K,17日,假相当位温开始减弱,降水渐止。
5 结论
通过对2013年8月15-17日东北地区暴雨天气过程环流形势、动力条件、热力条件、水汽条件的诊断分析,结果发现:1)本次降水范围广、强度大,高空槽及东北冷涡是本次降水的大尺度环流背景;2)西南低空急流不断从渤海向东北地区输送水汽,水汽的辐合形成了比湿大于14 g·kg-1的高湿区为本次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3)散度的高低空配置表明东北地区有强烈的上升运动,为暴雨提供了动力条件;4)假相当位温的高值区和较大的梯度表明有较强的不稳定能量,利于对流性降雨的出现。本次暴雨的高低空和地面系统配合、动力、热力、水汽条件良好,均有利于暴雨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寿绍文.天气学分析[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
[2] 姚学祥天气预报技术与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