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考核形式单一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探究学分制模式下的考试制度改革问题,形成与学分制相适应的考试目标、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和管理方式等,已成为我们急需研究和解决的课题。本文通过总结我院学年制下考试管理中存在的许多弊端,介绍了近期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的改革。
【关键词】学分制 考核方式 改革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D69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a)-0042-02
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并以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一种较为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中国高校现行课程考试制度存在着形式单一、内容覆盖面小等弊端,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学质量,因此,高等院校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1 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1.1 考试形式单一
1.1.1 期末一次性考试决定学生学习成绩。我国高校的课程考试绝大部分安排在每个学期末进行,不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充分发挥。
1.1.2 考试方式固定,高校现行的考试形式和方法过于单一。闭卷多,开卷少;笔试多,口试、答辩少;理论多,技能、操作少;统一考试多,因材施考少(见表1)。
1.1.3 考试计分方式不科学。目前高校大多采用百分制,教师阅卷只注重判分,不重视试卷和考试结果的分析、反馈及改进教学。
1.2 考试内容陈旧
1.2.1 考试内容偏窄,“重’、“轻’并存,限制了学生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考试内容中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过大,造成学生考前突击,死记硬背。
1.2.2 考试题型不合理。题型的选择被限定在有限的传统题型范围内,而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等主观性试题较少。
1.3 考试管理过于集中
长期以来,我们学校各种考试的组织、安排一直由教务处统一管理,管理权限过于集中,没有充分调动各二级学院相应管理部门的积极性。由于考试科目多,参考人数多,考试组织、管理的工作量大,难免出现个别偏差。
2 学分制下考试管理改革方案
高等院校对学生的评价绝不能“一卷定终身”,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培养创新意识为本质。为了克服学年制下考试管理存在的弊端,我们提出学分制下考试管理改革方案如下:
2.1 更新大学教育理念是关键
2.1.1 树立考试不是为了获得学期成绩,而是作为前期学习效果总结的观念,是师生对课程教学的一种互动方式的观念。
2.1.2 建立考试后的信息反馈机制。质量监督部门要对试卷中反映出来的情况和问题加以研究,并将有关的信息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促进以后教学活动的发展。
2.2 明确考试目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2.1 考试目标应体现出对学生价值的重视。适应学生素质的发展,促进学生努力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2.2.2 考试目标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考试目标应以教学目标所规定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为出发点和归宿,从而调节教学双方向教学目标迈进。
2.3 适应大学学分制管理模式的考核方式
2.3.1 要按照课程内容的特点,选择合理的、科学的考试方式。(1)闭卷考试,这种方式对多数公共基础课程比较适合,如高等数学等;(2)开卷考试,重点不在考核被试者对知识的记忆,而在于考核被试者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也包括学习能力和查阅资料的能力,如一些社科类的课程;(3)口试,最大特点是应试者在提问范围和所创设的考试环境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自由抒发见解,可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如英语口语等;(4)成果性考试,以论文、大作业、作品的形式进行考核,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科研能力;(5)操作合作考试,能够较好地考核学生涉及动作技能领域的实践能力与素质,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测试手段;(6)计算机及网上考试,考核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见表2)。

2.3.2 考评综合化。学分制下的课程考核应是对知识掌握、学习能力、态度、表现、方法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应建立综合化的考评机制,把考试与学习全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
2.3.3 改变期末一次性考试方式,将课程学习过程的考核与课程总体考核相结合。学校、教师应根据课程考核目标和方向及课程培养目标和要求,确立平时考核的内容、方式及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例。
2.4 考试实行分级管理
2.4.1 学校管理:学校教务处为一级管理单位,负责全校基础教育课,即公共课的考试;另外,还负责校外考试,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大型考试。
2.4.2 二级学院管理:二级学院为二级管理单位,负责各院系的专业基础主干课,即专业课;考察课,即选修课、提高课的考试;由学校制定统一标准,框架,但要给二级管理单位留有余地,由二级学院组织管理考试,学校教务处监督执行情况。
3 结语
随着我校学分制的实行,新的考试管理制度改革方案经过一年多实践,已取得了初步成效。考试逐步成为评价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和基本环节,考试的管理体制更加合理和科学,学生改变了只啃书本的学习模式,从教材中走出来,多角度多方位地领会知识,加强实践动手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相信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毕业生走向社会将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但是,我们的改革才刚刚开始,考试管理的改革将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学秋.关于推进高校考试改革的思考[J].教育界,2005(1).
[2] 刘桂荣.我国高等教育考试制度改革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2).
[3] 段颖立.中国高校考试制度改革初探[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5).
3.利用多媒体课件,应注重自己的个性特色设计。防止照本宣科或翻版教材,成为教师偷懒的工具。利用多媒体讲课时,教师应始终驾御好课堂的秩序、节奏和气氛,时刻注意学生的反应和与学生的交流,随时调整教学节奏,解决课堂问题。尽可能用生动的语言、表情和动作来感染学生。切不可一味地或自顾自地讲解演示,像一个放映员或解说员,那样再好的课件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对教学中的难点,则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多媒体动画等功能的作用,讲清讲透,让学生及时掌握、当堂消化。
4.2正确处理好多媒体与其他教学模式的关系
1.正确处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各有利弊,前者在传输信息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后者在信息交流、融合及反馈方面更具优势。在一定时期内,二者相互都不会完全取代对方。因此,在模式的选择上,单纯依靠多媒体进行教学是不可取的。那种唯多媒体是从的教学观点是对多媒体教学的一种误解。引进多媒体教学只是引进了一种新的手段,而要真正发挥其作用,必须结合实际课程和教学内容综合考虑。传统教学的优势还是要发挥,该演算的还是要演算,该启发提问的还是要启发提问,教室里教师上课的激情要昂扬,形体语言就丰富,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得跟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根据教学需要来确定多媒体课件的内容,适时、适当和适度地运用多媒体手段。把多种媒体(传统的、现代的)手段整合起来,通过取长补短,优化组合,使我们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不仅现代和便捷,而且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2.正确处理教学手段现代化与教学现代化的关系。教学现代化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现代化,更是指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与管理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现代化。教学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在许多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一字一字地写出,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学习,符合人的思维和认知规律,有些是使用任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都不好表现的,尤其是对于有严密推理性课程的讲授更是如此。要实现教学现代化,不仅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更要转变传统的媒体观。多媒体教学始终是一种教学工具和手段,只能起到辅助教学作用,它绝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传统教学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我们必须加以继承和发扬,而决不能轻易抛弃。如果我们不能用现代的教育思想指导多媒体辅助教学,那么多媒体课件将只不过是用计算机代替教师的传统板书罢了,将永远只能是强化应试教育的另一个工具。
5 结语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采用,扩展了教学时空范围,使学生摆脱了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丰富了学生知识,开拓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但是也应注意到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各自的优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真正认识和理解多媒体教学的内涵,精心进行教学设计,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导演 ”作用,诱导并保护好学生学的激情与意愿,让学生做学的主人翁,调动其学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学相长,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谢维.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实例.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2] 朱百钢,陈洪生.现代远程教育及校园网建设全书.中国工人出版社,2005.
【关键词】学分制 考核方式 改革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D69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a)-0042-02
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并以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一种较为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中国高校现行课程考试制度存在着形式单一、内容覆盖面小等弊端,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学质量,因此,高等院校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1 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1.1 考试形式单一
1.1.1 期末一次性考试决定学生学习成绩。我国高校的课程考试绝大部分安排在每个学期末进行,不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充分发挥。
1.1.2 考试方式固定,高校现行的考试形式和方法过于单一。闭卷多,开卷少;笔试多,口试、答辩少;理论多,技能、操作少;统一考试多,因材施考少(见表1)。
1.1.3 考试计分方式不科学。目前高校大多采用百分制,教师阅卷只注重判分,不重视试卷和考试结果的分析、反馈及改进教学。
1.2 考试内容陈旧
1.2.1 考试内容偏窄,“重’、“轻’并存,限制了学生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考试内容中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过大,造成学生考前突击,死记硬背。
1.2.2 考试题型不合理。题型的选择被限定在有限的传统题型范围内,而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等主观性试题较少。
1.3 考试管理过于集中
长期以来,我们学校各种考试的组织、安排一直由教务处统一管理,管理权限过于集中,没有充分调动各二级学院相应管理部门的积极性。由于考试科目多,参考人数多,考试组织、管理的工作量大,难免出现个别偏差。
2 学分制下考试管理改革方案
高等院校对学生的评价绝不能“一卷定终身”,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培养创新意识为本质。为了克服学年制下考试管理存在的弊端,我们提出学分制下考试管理改革方案如下:
2.1 更新大学教育理念是关键
2.1.1 树立考试不是为了获得学期成绩,而是作为前期学习效果总结的观念,是师生对课程教学的一种互动方式的观念。
2.1.2 建立考试后的信息反馈机制。质量监督部门要对试卷中反映出来的情况和问题加以研究,并将有关的信息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促进以后教学活动的发展。
2.2 明确考试目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2.1 考试目标应体现出对学生价值的重视。适应学生素质的发展,促进学生努力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2.2.2 考试目标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考试目标应以教学目标所规定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为出发点和归宿,从而调节教学双方向教学目标迈进。
2.3 适应大学学分制管理模式的考核方式
2.3.1 要按照课程内容的特点,选择合理的、科学的考试方式。(1)闭卷考试,这种方式对多数公共基础课程比较适合,如高等数学等;(2)开卷考试,重点不在考核被试者对知识的记忆,而在于考核被试者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也包括学习能力和查阅资料的能力,如一些社科类的课程;(3)口试,最大特点是应试者在提问范围和所创设的考试环境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自由抒发见解,可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如英语口语等;(4)成果性考试,以论文、大作业、作品的形式进行考核,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科研能力;(5)操作合作考试,能够较好地考核学生涉及动作技能领域的实践能力与素质,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测试手段;(6)计算机及网上考试,考核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见表2)。

2.3.2 考评综合化。学分制下的课程考核应是对知识掌握、学习能力、态度、表现、方法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应建立综合化的考评机制,把考试与学习全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
2.3.3 改变期末一次性考试方式,将课程学习过程的考核与课程总体考核相结合。学校、教师应根据课程考核目标和方向及课程培养目标和要求,确立平时考核的内容、方式及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例。
2.4 考试实行分级管理
2.4.1 学校管理:学校教务处为一级管理单位,负责全校基础教育课,即公共课的考试;另外,还负责校外考试,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大型考试。
2.4.2 二级学院管理:二级学院为二级管理单位,负责各院系的专业基础主干课,即专业课;考察课,即选修课、提高课的考试;由学校制定统一标准,框架,但要给二级管理单位留有余地,由二级学院组织管理考试,学校教务处监督执行情况。
3 结语
随着我校学分制的实行,新的考试管理制度改革方案经过一年多实践,已取得了初步成效。考试逐步成为评价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和基本环节,考试的管理体制更加合理和科学,学生改变了只啃书本的学习模式,从教材中走出来,多角度多方位地领会知识,加强实践动手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相信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毕业生走向社会将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但是,我们的改革才刚刚开始,考试管理的改革将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学秋.关于推进高校考试改革的思考[J].教育界,2005(1).
[2] 刘桂荣.我国高等教育考试制度改革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2).
[3] 段颖立.中国高校考试制度改革初探[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5).
3.利用多媒体课件,应注重自己的个性特色设计。防止照本宣科或翻版教材,成为教师偷懒的工具。利用多媒体讲课时,教师应始终驾御好课堂的秩序、节奏和气氛,时刻注意学生的反应和与学生的交流,随时调整教学节奏,解决课堂问题。尽可能用生动的语言、表情和动作来感染学生。切不可一味地或自顾自地讲解演示,像一个放映员或解说员,那样再好的课件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对教学中的难点,则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多媒体动画等功能的作用,讲清讲透,让学生及时掌握、当堂消化。
4.2正确处理好多媒体与其他教学模式的关系
1.正确处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各有利弊,前者在传输信息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后者在信息交流、融合及反馈方面更具优势。在一定时期内,二者相互都不会完全取代对方。因此,在模式的选择上,单纯依靠多媒体进行教学是不可取的。那种唯多媒体是从的教学观点是对多媒体教学的一种误解。引进多媒体教学只是引进了一种新的手段,而要真正发挥其作用,必须结合实际课程和教学内容综合考虑。传统教学的优势还是要发挥,该演算的还是要演算,该启发提问的还是要启发提问,教室里教师上课的激情要昂扬,形体语言就丰富,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得跟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根据教学需要来确定多媒体课件的内容,适时、适当和适度地运用多媒体手段。把多种媒体(传统的、现代的)手段整合起来,通过取长补短,优化组合,使我们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不仅现代和便捷,而且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2.正确处理教学手段现代化与教学现代化的关系。教学现代化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现代化,更是指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与管理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现代化。教学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在许多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一字一字地写出,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学习,符合人的思维和认知规律,有些是使用任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都不好表现的,尤其是对于有严密推理性课程的讲授更是如此。要实现教学现代化,不仅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更要转变传统的媒体观。多媒体教学始终是一种教学工具和手段,只能起到辅助教学作用,它绝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传统教学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我们必须加以继承和发扬,而决不能轻易抛弃。如果我们不能用现代的教育思想指导多媒体辅助教学,那么多媒体课件将只不过是用计算机代替教师的传统板书罢了,将永远只能是强化应试教育的另一个工具。
5 结语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采用,扩展了教学时空范围,使学生摆脱了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丰富了学生知识,开拓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但是也应注意到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各自的优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真正认识和理解多媒体教学的内涵,精心进行教学设计,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导演 ”作用,诱导并保护好学生学的激情与意愿,让学生做学的主人翁,调动其学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学相长,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谢维.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实例.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2] 朱百钢,陈洪生.现代远程教育及校园网建设全书.中国工人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