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微课是云计算以来课程的最新表现。它不仅带来了全新的课程教学资源组织方式,更向人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我们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法都在发生着快速的变化,基于网络技术的远程学习、在线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微课资源;探析
一、微课资源库的建设
具体来说,资源库应包括微课知识地图、微课学习任务单、微课视频、微课件、微课学习题库。微课程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载体。反应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展开的教学活动与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虽然如今多媒体综合教学已融入普通的教育教学中,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也逐渐进入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之中,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仅仅局限于PPT和简单的板书课件中。教师如今的教学模式还没有 充分地和多媒体、互联网相融合,仅仅使用了互联网的皮毛之处,没有真正发挥互联网的强大功能。
二、互联网时代下高职教学新模式
如今是蓬勃发展互联网的时代,在高职院校教学相融合中,出现了一个新的课程模式——微课。微课最早发源于微博,如今已逐渐普及于各大高校之中。微课是基 于网络技术和视频技术,面向不同的学习对象针对不同的 学科和课程,采用适当的信息表达形式的教学。微课相较 于传统教学更多的是进行网络教学,利用互联网信息化进 行教学资源的传播。微课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可以让学生 根据个人所需,自行选择所要学习的课程。对于不同学科 都有相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规划,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微课学习中得到比课堂学习更丰 富的内容,也可以在微课中将课堂所学查漏补缺。微课在 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促进着课堂教学的发展。
三、面对互联网+ 教育,教师应该如何应对
互联网时代来了,各种智能终端普及了,各地各学校纷纷喊出了“打造无手机课堂”等口号,对于90 后这些网络土著们来说,禁掉网络真的正确吗 又能真正禁掉吗 关键是禁了手机学生就能专心听课吗 所以,互联网时代的教师还能像从前一样一个黑板、一本书、一根粉笔打天下吗 显然以上都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自身以适应这个时代发展的要求。
第一,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互联网时代对教师提出的一个最大的要求就是要求每个教师都必须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这个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如果你不学习,那真的是要被时代所抛弃的,而且这是周期会很短。
第二,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更要交给学生智慧。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学生也不再是哪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应该利用新技术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在不经意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第四,教师角色的变化,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主宰,也不是知识的唯一掌握者。对于微课教学来说,教师更需要一专多能,是教师,又是编剧、导演、场记、剪辑师、摄影师等等。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教师应该学会适应,加强自身学习,才不至于被时代所淘汰。
四、微课融入课堂的形式
学生通过线上学习,教师结合教学目标与教学规划等,定期 设置相应的微课教学主题,向学生提供丰富 的线上学习资料。包括微视频、微教案、微 习题等,并将最新的学科知识及教材中的内 容,科学的融入其中。学生按照个人需求与 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线上学习目标。并 由他们自主的安排学习时间与地点,选择适 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深度等,从而引导 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模式。线下实践也是检验学生预习效果的有效手段。但课堂不应只被局限在 教室,教师可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生活。在任何可利用的时间、自由选择学习场所将 其视作课堂,去对知识进行应用与实践。能 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身的问题,并将其重新 带入课堂,在线上进一步学习,从而有效解 决问题。这样形成良性循环,可使学生不断 提高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使其能更全面的 成长。
五、高校微课教学模式实施的对策
微课为学生的学习带来新的体验与感受。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利用手机,引导学生观看微视频、 查阅学习信息等。并将微课教学模式融入到传统教学手段中,对学生进行辅助教学,打破常规教学模式的诸多局限。教师应 面向所有参与学生的学习需求、身心发展特 征等,进行客观且公正的分析,并作出合理 判断。确保微课课堂可兼顾所有的教学对象,并能基于完善的教学课程體系,在合理范围内积极扩大微课的影响力。使所有学科学习的目标人群,都能积极的投入到微课学习氛围中。使他们能不断对学习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等,进而最大化的提高微课教学模式的实用性。
六、结语
构建基于微信的速课网在线学习平台,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使用智能手机等移动设 备完成学习,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延伸,改变 了传统教学受制于课时有限的现状。此外,在后续的课程实践中,还需要进一步通过挖 掘学生的学习数据、考试成绩等进行统计分 析,对基于微信的速课网学习平台在混合式 教学中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总结实施过程 中的问题,以便为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其他课 程中的教学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微课资源;探析
一、微课资源库的建设
具体来说,资源库应包括微课知识地图、微课学习任务单、微课视频、微课件、微课学习题库。微课程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载体。反应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展开的教学活动与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虽然如今多媒体综合教学已融入普通的教育教学中,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也逐渐进入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之中,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仅仅局限于PPT和简单的板书课件中。教师如今的教学模式还没有 充分地和多媒体、互联网相融合,仅仅使用了互联网的皮毛之处,没有真正发挥互联网的强大功能。
二、互联网时代下高职教学新模式
如今是蓬勃发展互联网的时代,在高职院校教学相融合中,出现了一个新的课程模式——微课。微课最早发源于微博,如今已逐渐普及于各大高校之中。微课是基 于网络技术和视频技术,面向不同的学习对象针对不同的 学科和课程,采用适当的信息表达形式的教学。微课相较 于传统教学更多的是进行网络教学,利用互联网信息化进 行教学资源的传播。微课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可以让学生 根据个人所需,自行选择所要学习的课程。对于不同学科 都有相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规划,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微课学习中得到比课堂学习更丰 富的内容,也可以在微课中将课堂所学查漏补缺。微课在 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促进着课堂教学的发展。
三、面对互联网+ 教育,教师应该如何应对
互联网时代来了,各种智能终端普及了,各地各学校纷纷喊出了“打造无手机课堂”等口号,对于90 后这些网络土著们来说,禁掉网络真的正确吗 又能真正禁掉吗 关键是禁了手机学生就能专心听课吗 所以,互联网时代的教师还能像从前一样一个黑板、一本书、一根粉笔打天下吗 显然以上都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自身以适应这个时代发展的要求。
第一,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互联网时代对教师提出的一个最大的要求就是要求每个教师都必须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这个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如果你不学习,那真的是要被时代所抛弃的,而且这是周期会很短。
第二,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更要交给学生智慧。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学生也不再是哪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应该利用新技术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在不经意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第四,教师角色的变化,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主宰,也不是知识的唯一掌握者。对于微课教学来说,教师更需要一专多能,是教师,又是编剧、导演、场记、剪辑师、摄影师等等。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教师应该学会适应,加强自身学习,才不至于被时代所淘汰。
四、微课融入课堂的形式
学生通过线上学习,教师结合教学目标与教学规划等,定期 设置相应的微课教学主题,向学生提供丰富 的线上学习资料。包括微视频、微教案、微 习题等,并将最新的学科知识及教材中的内 容,科学的融入其中。学生按照个人需求与 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线上学习目标。并 由他们自主的安排学习时间与地点,选择适 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深度等,从而引导 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模式。线下实践也是检验学生预习效果的有效手段。但课堂不应只被局限在 教室,教师可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生活。在任何可利用的时间、自由选择学习场所将 其视作课堂,去对知识进行应用与实践。能 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身的问题,并将其重新 带入课堂,在线上进一步学习,从而有效解 决问题。这样形成良性循环,可使学生不断 提高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使其能更全面的 成长。
五、高校微课教学模式实施的对策
微课为学生的学习带来新的体验与感受。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利用手机,引导学生观看微视频、 查阅学习信息等。并将微课教学模式融入到传统教学手段中,对学生进行辅助教学,打破常规教学模式的诸多局限。教师应 面向所有参与学生的学习需求、身心发展特 征等,进行客观且公正的分析,并作出合理 判断。确保微课课堂可兼顾所有的教学对象,并能基于完善的教学课程體系,在合理范围内积极扩大微课的影响力。使所有学科学习的目标人群,都能积极的投入到微课学习氛围中。使他们能不断对学习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等,进而最大化的提高微课教学模式的实用性。
六、结语
构建基于微信的速课网在线学习平台,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使用智能手机等移动设 备完成学习,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延伸,改变 了传统教学受制于课时有限的现状。此外,在后续的课程实践中,还需要进一步通过挖 掘学生的学习数据、考试成绩等进行统计分 析,对基于微信的速课网学习平台在混合式 教学中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总结实施过程 中的问题,以便为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其他课 程中的教学提供一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