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日常,美是标配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ming1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月的阿那亚(北戴河黄金海岸腹地),刚有春意,海上的风尚不温柔,不愿离去的冬天的风,还有清晰可辨的寒凉。
  早上五点,在海边却忽略了海,火一样从望不见的地平线上蔓延开来的朝霞,把整片海天烧得通红。才知道,原来北方海的气质里有着这样的热情。
  和阿那亚,第一面有多清冷,这一面就有多激情。朝霞给了每一个人罩上了红光,沙滩上深一脚浅一脚的模糊印迹也显得正式。
  安静地走向“最孤独的那座图书馆”。卢梭说, “寂寞和孤独使得这一建筑物更使人印象深刻,更令人惊叹不已。”一群人的热闹和一座图书馆的孤寂,在阿那亚的海边相遇。
  因为茶,彼此找到了恰适的温度。1座图书馆,22位事茶人,120位吃茶人,一起,观海上日出,尝第一口茶。图书馆习以为常的日出,事茶人行云流水地瀹茶,吃茶人面朝大海记下难忘的日出。
  孤独图书馆落成的四周年,穿越1200个日夜,这个春天,在阿那亚孤寂的海边,在孤独图书馆,一群人共同完成的晨茶会,一起成为历史。
  这是壹心间草木集“在东方”阿那亚晨茶会的一幕。谢幕时,定格在手捧茶杯时,眼睛望向大海的辽远和温情。
  没有茶会的阿那亚一切都美,只是和“东方”有距离。
  阿那亚的动人之处,在于它的环境和建筑。孤独图书馆、海边礼堂、y.sea餐厅、单向空间、Bacco……每一处,建筑师们都让建筑与环境融合、凝结,让建筑和环境成为彼此的语言。
  大面积的清水混凝土立面运用、现代极简线条、色调的软装极具设计感,当旖旎清透的光在建筑里行走,恍若海边“乌托邦”的奇幻之城。
  如果不细究,以上每一处建筑的名字都很难让人把它们和“东方”联系在一起,而当你看到和置身于这些建筑中时,也比较难有“在东方”的感受。
  当22名茶人走进这些建筑,他们一言未发, “在东方”之境自然生发。
  当曹庆励、宋惠恩、姚栩、胡玉清四位茶人走进单向书店,才恍然,从什么时候开始,咖啡成了书店的标配?而我们也不知不觉养成读书时喝咖啡的习惯?在东方,读书和吃茶本是天然一体,而我们将它们割裂,却浑然不觉。我们走了太远,也许是该回去的时候了。
  晨茶会和正式茶会上,郭亚珊的两个茶席截然不同。百变,是她一如既往的风格。在海边孤独图书馆,她的席粉嫩和着一抹淡绿,层叠的席布衬出春暖花开的底色,席上是清透的玻璃杯、碟、盏。吃茶的人仰头是面朝大海,低头吃茶是“春暖花开”。
  正式茶会上,郭亚珊席地泡茶,依然标志性层叠的席布,只是以藏蓝为主色调,远观,有海深沉和神秘的气势。主器物有紫砂壶和青花的杯子,很好的色调搭配;而用日本花道流派池坊的传统花器改造做的壶承,恰当的环节了席地泡茶时给腰部的压力;用小面积的镜子做联排杯托、利用镜面效应营造神秘而深阔的空间。创意,是起心动念的灵气吧。
  匆匆瞄到过回香老师的席,一眼就被那尾生动的鱼吸引。记得她说: “这是离大海最近的茶会,器物该和海和水有关联。”细心而温和的女子,说话如此,待人如此,事茶如此。
  也许是有着现代气质的建筑,设计者依然是东方人,也许是茶本身极强大的融合力,当我们坐下,喝一杯茶,周遭的空气里充满茶香时,属于东方的生活方式便经由每一种介质弥散开来。这种互相的作用或者叫做气场的相互影响值得思索。
  “茶,由繁至简,从文化仪轨至生活日常,是每一个具有东方属性且活在当下时代人的一种借用。同时我们以茶为介质.我们在追寻美学的本源,而不仅着眼于美的表层。”壹心家策展人李辉的话,也许道出了其中更深层的缘由。
  很难去还原当时的那种场景,只能叙述出彼时的感受。如果22位茶人在不同空间的茶事呈现仍抽象,那我们再用视线缩小,去寻找更多的细枝末节。
  在“在东方美学论坛”上,几位嘉宾都讲得精彩,而深深印在脑海里的画面则是张宏芳的模样。墨绿旗袍、细致盘发,配得上年龄和场合,得体且庄重。她不抢眼也不夺目,却让人心中始终惦念。
  作为最后一位发言嘉宾,她认真聆听之前每一位的发言。无论何时将视线移向她,她都优雅的安然静坐,面带微笑细致聆听。没有其它的道具,她甚至没端起一杯茶,就坐着,读诗、讲话或不说话,都美好。
  美,是—种学问,而她在眼前缄默不言的阐述东方的美。当然,美不应该是固化的印象和固定的形式,它甚至不需宣扬,是随风潜入的教化。
  “当美已成为’标配’的时候,我们应该去探寻美背后的面向,由内向外地链接美所产生的逻辑,这既是我们这群人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在做好自己的同时去引领当代生活美学的担当与使命。”
  当下,关于美,关于茶会,李辉在回顾“在东方”茶会时写下上面这些文字。所以,他在思考。所以,他找来了“戏班”乐队,一整天的茶后,夜里,在离海最近的车库酒吧里,给大家提供了纵情的放松;所以,在分别的前夜,他邀了秦舒妍、汤敏两位女士主理“深夜食堂”,邀来者把酒言欢……
  一场茶会,22位茶人,120位茶客,实践一种方式,寻找更多可能。时间在走,时代在变,海风在吹,波涛在浪,东方美在流淌。
  晨茶会和正式茶会上,郭亚珊的两个茶席截然不同。百变,是她一如既往的风格。在海边孤独图书馆,她的席粉嫩和着一抹淡绿,层叠的席布衬出春暖花开的底色,席上是清透的玻璃杯、碟、盏。吃茶的人仰头是面朝大海,低头吃茶是“春暖花开”。
  正式茶会上,郭亚珊席地泡茶,依然标志性层叠的席布,只是以藏蓝为主色调,远观,有海深沉和神秘的气势。主器物有紫砂壶和青花的杯子,很好的色调搭配;而用日本花道流派池坊的传统花器改造做的壶承,恰当的环节了席地泡茶时给腰部的压力;用小面积的镜子做联排杯托、利用镜面效应营造神秘而深阔的空间。创意,是起心动念的灵气吧。
  匆匆瞄到过回香老师的席,一眼就被那尾生动的鱼吸引。记得她说: “这是离大海最近的茶会,器物该和海和水有关联。”细心而温和的女子,说话如此,待人如此,事茶如此。
  也许是有着现代气质的建筑,设计者依然是东方人,也许是茶本身极强大的融合力,当我们坐下,喝一杯茶,周遭的空气里充满茶香时,属于东方的生活方式便经由每一种介质弥散开来。这种互相的作用或者叫做气场的相互影响值得思索。
  “茶,由繁至简,从文化仪轨至生活日常,是每一个具有东方属性且活在当下时代人的一种借用。同时我们以茶为介质.我们在追寻美学的本源,而不仅着眼于美的表层。”壹心家策展人李辉的话,也许道出了其中更深层的缘由。
  很难去还原当时的那种场景,只能叙述出彼时的感受。如果22位茶人在不同空间的茶事呈现仍抽象,那我们再用视线缩小,去寻找更多的细枝末节。
  在“在东方美学论坛”上,几位嘉宾都讲得精彩,而深深印在脑海里的画面则是张宏芳的模样。墨绿旗袍、细致盘发,配得上年龄和场合,得体且庄重。她不抢眼也不夺目,却让人心中始终惦念。
  作为最后一位发言嘉宾,她认真聆听之前每一位的发言。无论何时将视线移向她,她都优雅的安然静坐,面带微笑细致聆听。没有其它的道具,她甚至没端起一杯茶,就坐着,读诗、讲话或不说话,都美好。
  美,是—种学问,而她在眼前缄默不言的阐述东方的美。当然,美不应该是固化的印象和固定的形式,它甚至不需宣扬,是随风潜入的教化。
  “当美已成为’标配’的时候,我们应该去探寻美背后的面向,由内向外地链接美所产生的逻辑,这既是我们这群人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在做好自己的同时去引领当代生活美学的担当与使命。”
  当下,关于美,关于茶会,李辉在回顾“在东方”茶会时写下上面这些文字。所以,他在思考。所以,他找来了“戏班”乐队,一整天的茶后,夜里,在离海最近的车库酒吧里,给大家提供了纵情的放松;所以,在分别的前夜,他邀了秦舒妍、汤敏两位女士主理“深夜食堂”,邀来者把酒言欢……
  一场茶会,22位茶人,120位茶客,实践一种方式,寻找更多可能。时间在走,时代在变,海风在吹,波濤在浪,东方美在流淌。
其他文献
成都的冬天总是阴霾,最难得阳光天,还剩些许太阳的余温。选了蓝色的植物染的席布,从罐子里取出兰花甘露,一开盖花香幽幽而来,吐尽第一口气,用匀柔的呼吸细细闻,清甜的花香和甘露的茶香交织在一次,轻轻地沁入肺腑。茶芽微卷匀整白毫显露,铁壶煮水,静静在等水的过程中,放空还在运转的大脑。觉知到自己平时忽略的呼吸,专注平稳地呼出一口气,吸进一口气,感受到空气进入鼻腔的温度。  耳朵里的声音开始放大,水快开前响声
期刊
2018年9月,我去看武夷山作家黄贤庚。黄贤庚告诉我两件事:一是他家院子在建小茶屋,二是他的新书《茶事笔记》已付梓印刷。  他兴致勃勃地带我看茶屋毛坯房,说是他儿子东东设计的,不大,借窗取景,建成后吃茶观景,每扇窗都像是幅画。我尾随着张顾,果然是移步换景。“比画更好看,画是不变的,而从窗口看出去的景一年四季不一样,每天有变化。东东是画家,有创意。”我连夸这构思好。  黄贤庚满意地微笑,为这还没完工
期刊
烟台分会场在儒风茶社举办,现场妆扮一新,鲜花、鲜果、茶器、灯光、音乐、布局等各个环节都力求精美。“品好茶”、“听古琴”、“送福字”这三项内容相得益彰,即提升了活动的文化品味,又进一步营造了喜悦、祥和的气氛。在品茶环节,每人有都怀着诚挚感恩之心,认认真真地品尝着每一款、每一泡茶。其中有为大家所公认的品茶大咖,更是从干茶、茶汤、茶香、茶味以及叶底等各个維度来给大家分享对每一款茶的品评体会,让茶友们喝出
期刊
2018年1 2月的深圳茶业博览会,上演了一场世界茶文化大观,跨越国界,尽享茶香,各式各样的名茶、雅器让人眼花缭乱、大饱眼福。其中,笔者对连利斑展厅摆桌上的木叶天目盏(简称:木叶盏)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和好感。盏中木叶的丝丝茎脉清晰生动,叶脉分明,栩栩如生。特别是盏内嵌着的树叶,遇水黑光油亮,纹路似雨后新叶悠然飘至盏底,给人一缕清新的复古风。当倒入茶汤与盏平视时,会发现木叶似一艘小舟飘荡于湖面。  一
期刊
去年1 1月,在厦门落幕的第三届东方茶席大赛上,吴言创作的《桃花流水》意外地将金奖收入囊中。之所以倍感意外,是因为他才第一次参赛就拔得头筹,兴奋之余,也带着些许忐忑。  这方茶席,乍一看,毫不起眼,几乎是清一色的紫砂器,不同的只是泥色与器型。然而,正是这种简淡与淳朴,蕴藏着鲜活生动的灵魂,在细细玩味咀嚼中,产生直抵心灵的感动。  造器,意在用。布席,意在境。作为茶器、茶席的“双重”作者,获奖对他来
期刊
如果将易武和老班章放一块对比着喝,会是什么感觉?那就是霸王别姬啊,浓黑暗夜里的一杯销魂汤。易武的绕指柔对比老班章的凌冽,好比丝帛和利剑。  口味重的易武老饕会更爱弯弓多一些,因为它柔中带刚,蜜韵突出,风流倜傥,相当易武。当然,易武茶区的优秀山头简直就是百花齐放,一直是每年茶客必入的头牌茶,翻牌频次甚至超过了古六大茶山其他一些产区,论近几年风头正健的山头花名也能唤出一大串,例如薄荷塘、茶王树、铜菁河
期刊
创意点亮生活,脑洞大开的设计背后,你会发现原来茶具还能这样有趣。近期,历时3个多月的角逐与专业评审,何朝宗杯201 8中国(德化)茶具工业设计大赛终于迎来揭晓大奖的巅峰时刻。横跨25个国家和地区,3769件公众报名作品共同角逐1 00强,集结6位重量级专家评委,50余名全球顶尖设计师,开启了一场陶瓷茶具设计巅峰盛会。  本次以“瓷圣”何朝宗命名的全国性创意设计大赛,是为推动陶瓷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陶
期刊
去年10月30日,武侠小说泰斗、香港著名文学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金庸,含笑仙逝,享年94岁。  金庸誉称“金大侠”、 “查大侠”,原名查良镛,祖籍江西婺源,1 924年3月10日生于浙江海宁,查家为当地名门望族。1948年移居香港,1955年首次以“金庸”为笔名,写作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另有《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雪山飞狐》《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等数十部武侠小说,被
期刊
所有花茶中理论与制作最为系统化的是茉莉花茶,茉莉花茶又以福州花茶为第一。接触福州花茶有很多年了,知道福州花茶为什么比其他地方花茶好,比如其花香淡雅不浓郁刺鼻,比如其花香持久更耐泡耐存放等,但真正参与福州茉莉花茶的加工过程,会了解得更为透彻一些。今年八月伏天茉莉花品质最佳花期之时,我终于跟随了一次正统的福州茉莉花茶制作。  好的茉莉花需晴天下午采收,采收时花朵并未开放而近开放,此时香气微弱有青气,似
期刊
回到大自然,回到生活本身,发现无处不在的美,这就是生活美学的起点。  ——当代生活美学家蒋勋  茶,缘法自然。我们品茶,也是按照茶的“自然”要求,发掘出它的天然精华以“合于自然”。这种茶道思想,最能体现茶本身素朴、俭约的精髓,是中国传统茶文化最原始、最本质的思想。  来到一间位于海边的茶窒,而茶室面向的,也是一片厦门最静最有文化的“海”——集美学村。卸下工作、事业繁忙的心情,泡上一壶清茶,悠然品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