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生态环保型节能建筑具有能耗低、能效高、污染少等特点,同时也是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生态环保型节能建筑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在节约能源、推进环境保护、减少温室效应气体排放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我国目前建筑节能的基本现状,并对推进生态环保型节能建筑发展的措施进行了探讨,即在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和惩罚制度的基础上,增强公众对生态节能建筑的认同度,进而大力推广和使用新型环保节能材料与环保节能技术。
【关键词】 生态环保;节能;建筑;措施
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增大,在能源资源日趋紧张背景下,更加凸显出开展建筑节能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那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节能建筑是国家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两型社会的重要内容。生态环保型节能建筑具有能耗低、能效高、污染少等特点,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限制和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不可逆转的损害,同时也是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在建筑节能改造、建筑节能标准、建筑节能认证等方面都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标准、规定和要求,而我国这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同时,推进生态环保型节能建筑发展建是构建生态型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保型建筑旨在最大程度限制和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推进环境保护、减少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探讨生态环保型节能建筑发展的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国外,发达国家生态环保型节能建筑发展已有四十年的发展历程,而在我国,关于建筑节能的研究起步较晚,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缺乏有效的激励奖励制度和惩罚制度、公众节能意识不强等等。目前,我国环保型节能建筑普及率非常低,大多数新建的建筑都是高耗能建筑,在整体上呈现出总量巨大、增势迅猛、资源利用率低与污染严重等几个特点,辟如我国现在每年都有超过二十亿的建筑量,已接近于整个发达国家建筑量的总和,但建筑的能耗比率要远远高于发达国家,而且相关部门对环保型节能建筑的重要性认识也还不够,面对国内建筑能耗高、资源利用率低的严峻现状,推进生态环保型节能建筑已经得到整个建筑行业的重视,并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在发展生态环保型节能建筑过程中,必须遵循几个基本原则:其一、因地制宜地利用外部环境;其二、树立正确的生态环保型节能建筑理念;其三、大力发展绿化,注重建筑内外环境的和谐。同时,推进生态环保型节能建筑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和惩罚制度。
由于生态环保型节能建筑使企业在建筑节能、节水、节材等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建筑成本,导致某些企业对发展节能建筑的积极性和投入性不高。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发展节能建筑需要在政府引导和扶持力度等方面制定相关激励机制,以鼓励广大企业自觉发展节能建筑,如对节能建筑给予税收优惠等。此外,政府还要为节能建筑制定科学的综合标准体系,并在建筑施工监管和验收过程中对环保不达标的建筑进行严格惩处,严禁不符合生态环保型节能建筑标准体系的建筑投入使用。因此,现阶段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和惩罚制度是推动企业发展生态环保型节能建筑的关键内容。
第二, 要增强公众对生态节能建筑的认可度。
公众节能意识的薄弱是制约我国生态节能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公众是建筑的服务对象,如果公众的节能意识不强,会使其对节能建筑的需求不足,导致企业对发展生态节能建筑缺乏积极性。因此,促使公众对生态节能建筑的认同和接受是推进我国节能建筑发展的重要内容,而提高公众节能意识需要政府、媒体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公众真正认识到生态节能建筑的价值,整个社会才会形成对生态环保型建筑的强烈购买需求,广大公众才能更加青睐生态节能建筑。同时,随着公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生态环保型节能建筑也会更加符合现代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第三, 要大力推广和使用新型环保节能材料。
虽然使用新型环保节能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建筑成本,但通过环保材料可以大大提升建筑质量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和企业品牌效应,同时也可以节省大量后期维护费用,进而能够为企业赢得更为丰厚的利润,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些年,随着资源紧张问题日趋严重,各种新型环保材料正不断涌现,建筑外墙、外窗、装饰、通风系统和保温等方面都已经存在很多新型材料可供企业选择,如新型外窗材料大大提高了外窗的保温、隔热性能,不仅能阻止室内热量的外泄、吸收太阳辐射能量、降低采暖负荷、节省采暖费用,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大大减少玻璃表面与室内空气的温差,提高室内舒适度。
第四, 要应用推广环保节能技术发展生态环保型建筑。
笔者认为发展生态环保型建筑的重要一环是要加大对新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2008北京奥运建筑已经向我们展示了如何走生态环保建筑的道路。近年来,国内外在发展生态环保型建筑方面开发出了许多的新技术、新成果,比如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器、光导管照明、风能发电、地源热泵供热制冷、空气源热泵技术、绿色安全型保温建材、真空玻璃窗、光电智能化控制、雨水蓄集及利用、污水处理及利用、垃圾处理与沼气生产系统、LED建筑采光系统、景观生态绿化系统、屋顶绿植系统、室内空气净化循环质量控制系统、再生材料使用系统等等。这些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我国实现建筑节能,甚至是为整个人类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依靠科学技术,综合优选、组合应用可进一步降低生态环保建筑应用成本,因地制宜地迅速而全面推广使用适合当地的生态环保新技术是我国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的战略目标。
当然,推进生态环保型建筑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政府到社会、科研部门等各个层面、各个机构的不断支持,尤其是政府有关部门要推出一系列实用可行的政策法规、措施与规定,引导建筑工程向生态环保型建筑不断发展,同时鼓励各类生态、环保、节能技术应用的推广和落实。需要强调的是,为了实现建筑节能的战略目标,还需要全民共同努力来促进生态低碳建筑的普及,鼓励全国各地建筑设计院不断采用和推广已被实践证明的、先进的、适用的生态环保技术;支助建筑行业及相关行业协会在本系统内,不断以新技术升级原有技术,加速整个建筑行业的生态环保技术进步。此外,还要在金融领域大力扶持我国的节能新技术企业,促进新技术产业基金的发展,促使技术领先企业资本运营,使新兴生态环保技术向新兴产业迅速发展。总之,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如何建设生态环保型节能建筑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生态环保型节能建筑使人类的生存空间更洁净、更舒适,是符合贯彻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的明智选择。生态环保节能建筑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不仅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还能带来相关产业的大发展和建筑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力地促进整个建筑业的大发展,为人类创造更舒适的居住环境,所以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接下来要采取措施大力推进生态环保型节能建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彩虹. 生态环保型节能建筑的建设探析[J].致富时代(下半月), 2010, (7).
[2] 邓江,乔琼. 建设生态环保型节能建筑的思考[J]. 生态经济,2009,(7).
[3] 范远朝,石栋.试析环保建筑工程的现状与市场前景[J],科技致富向导,2011(7).
[4] 成志明.我国建筑节能现状及节能措施[J],山西建筑,2011(23).
[5] 徐锐,王胜利.建筑设计中的环保节能措施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4).
[6] 刘宜锦.关于建筑相关问题的探讨[J].机电技术,2007,(3).
【关键词】 生态环保;节能;建筑;措施
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增大,在能源资源日趋紧张背景下,更加凸显出开展建筑节能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那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节能建筑是国家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两型社会的重要内容。生态环保型节能建筑具有能耗低、能效高、污染少等特点,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限制和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不可逆转的损害,同时也是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在建筑节能改造、建筑节能标准、建筑节能认证等方面都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标准、规定和要求,而我国这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同时,推进生态环保型节能建筑发展建是构建生态型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保型建筑旨在最大程度限制和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推进环境保护、减少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探讨生态环保型节能建筑发展的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国外,发达国家生态环保型节能建筑发展已有四十年的发展历程,而在我国,关于建筑节能的研究起步较晚,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缺乏有效的激励奖励制度和惩罚制度、公众节能意识不强等等。目前,我国环保型节能建筑普及率非常低,大多数新建的建筑都是高耗能建筑,在整体上呈现出总量巨大、增势迅猛、资源利用率低与污染严重等几个特点,辟如我国现在每年都有超过二十亿的建筑量,已接近于整个发达国家建筑量的总和,但建筑的能耗比率要远远高于发达国家,而且相关部门对环保型节能建筑的重要性认识也还不够,面对国内建筑能耗高、资源利用率低的严峻现状,推进生态环保型节能建筑已经得到整个建筑行业的重视,并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在发展生态环保型节能建筑过程中,必须遵循几个基本原则:其一、因地制宜地利用外部环境;其二、树立正确的生态环保型节能建筑理念;其三、大力发展绿化,注重建筑内外环境的和谐。同时,推进生态环保型节能建筑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和惩罚制度。
由于生态环保型节能建筑使企业在建筑节能、节水、节材等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建筑成本,导致某些企业对发展节能建筑的积极性和投入性不高。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发展节能建筑需要在政府引导和扶持力度等方面制定相关激励机制,以鼓励广大企业自觉发展节能建筑,如对节能建筑给予税收优惠等。此外,政府还要为节能建筑制定科学的综合标准体系,并在建筑施工监管和验收过程中对环保不达标的建筑进行严格惩处,严禁不符合生态环保型节能建筑标准体系的建筑投入使用。因此,现阶段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和惩罚制度是推动企业发展生态环保型节能建筑的关键内容。
第二, 要增强公众对生态节能建筑的认可度。
公众节能意识的薄弱是制约我国生态节能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公众是建筑的服务对象,如果公众的节能意识不强,会使其对节能建筑的需求不足,导致企业对发展生态节能建筑缺乏积极性。因此,促使公众对生态节能建筑的认同和接受是推进我国节能建筑发展的重要内容,而提高公众节能意识需要政府、媒体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公众真正认识到生态节能建筑的价值,整个社会才会形成对生态环保型建筑的强烈购买需求,广大公众才能更加青睐生态节能建筑。同时,随着公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生态环保型节能建筑也会更加符合现代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第三, 要大力推广和使用新型环保节能材料。
虽然使用新型环保节能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建筑成本,但通过环保材料可以大大提升建筑质量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和企业品牌效应,同时也可以节省大量后期维护费用,进而能够为企业赢得更为丰厚的利润,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些年,随着资源紧张问题日趋严重,各种新型环保材料正不断涌现,建筑外墙、外窗、装饰、通风系统和保温等方面都已经存在很多新型材料可供企业选择,如新型外窗材料大大提高了外窗的保温、隔热性能,不仅能阻止室内热量的外泄、吸收太阳辐射能量、降低采暖负荷、节省采暖费用,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大大减少玻璃表面与室内空气的温差,提高室内舒适度。
第四, 要应用推广环保节能技术发展生态环保型建筑。
笔者认为发展生态环保型建筑的重要一环是要加大对新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2008北京奥运建筑已经向我们展示了如何走生态环保建筑的道路。近年来,国内外在发展生态环保型建筑方面开发出了许多的新技术、新成果,比如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器、光导管照明、风能发电、地源热泵供热制冷、空气源热泵技术、绿色安全型保温建材、真空玻璃窗、光电智能化控制、雨水蓄集及利用、污水处理及利用、垃圾处理与沼气生产系统、LED建筑采光系统、景观生态绿化系统、屋顶绿植系统、室内空气净化循环质量控制系统、再生材料使用系统等等。这些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我国实现建筑节能,甚至是为整个人类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依靠科学技术,综合优选、组合应用可进一步降低生态环保建筑应用成本,因地制宜地迅速而全面推广使用适合当地的生态环保新技术是我国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的战略目标。
当然,推进生态环保型建筑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政府到社会、科研部门等各个层面、各个机构的不断支持,尤其是政府有关部门要推出一系列实用可行的政策法规、措施与规定,引导建筑工程向生态环保型建筑不断发展,同时鼓励各类生态、环保、节能技术应用的推广和落实。需要强调的是,为了实现建筑节能的战略目标,还需要全民共同努力来促进生态低碳建筑的普及,鼓励全国各地建筑设计院不断采用和推广已被实践证明的、先进的、适用的生态环保技术;支助建筑行业及相关行业协会在本系统内,不断以新技术升级原有技术,加速整个建筑行业的生态环保技术进步。此外,还要在金融领域大力扶持我国的节能新技术企业,促进新技术产业基金的发展,促使技术领先企业资本运营,使新兴生态环保技术向新兴产业迅速发展。总之,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如何建设生态环保型节能建筑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生态环保型节能建筑使人类的生存空间更洁净、更舒适,是符合贯彻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的明智选择。生态环保节能建筑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不仅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还能带来相关产业的大发展和建筑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力地促进整个建筑业的大发展,为人类创造更舒适的居住环境,所以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接下来要采取措施大力推进生态环保型节能建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彩虹. 生态环保型节能建筑的建设探析[J].致富时代(下半月), 2010, (7).
[2] 邓江,乔琼. 建设生态环保型节能建筑的思考[J]. 生态经济,2009,(7).
[3] 范远朝,石栋.试析环保建筑工程的现状与市场前景[J],科技致富向导,2011(7).
[4] 成志明.我国建筑节能现状及节能措施[J],山西建筑,2011(23).
[5] 徐锐,王胜利.建筑设计中的环保节能措施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4).
[6] 刘宜锦.关于建筑相关问题的探讨[J].机电技术,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