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系列空空导弹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nan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空空导弹发展可以说是从零点起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空空导弹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这不能不令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本文是根据外刊报道编译而成的,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了解一下我国空空导弹的发展历程。编译者对原文中的观点、名称、数据没有增加任何评论和处理,仅供读者研究与参考。
  ——编者
  西方人对中国空空导弹的发展历史,几乎是一无所知。因此西方对中国空空导弹的报道,往往是极不准确的。西方只有对中国出口的空空导弹技术数据的报道,才可以说是八九不离十。
  直到现在,西方还不清楚,中国的哪种飞机是第一个携带导弹的飞机。据称,携带空空导弹的飞机是苏制米格-17PFU飞机,它携带的是K-5(RS-1U)空空导弹。但是,俄方对向中国出口这种米格-17变型机一事从未证实过。可以肯定的是,中俄在1958年所签订的协议中包括有转让特许生产米格-19PM飞机的全部文件资料的内容。而这种战斗机的制式装备中就包括K-5M(RS-2U)空空导弹。RS-2U空空导弹,在中国生产时称为PL-1导弹。PL的意思是“霹雳”,此后中国所生产的所有空空导弹都叫作“霹雳”。
  “霹雳”-1空空导弹实际射程极为有限,其飞行制导阶段的持续时间只有12秒,该导弹必须沿着飞机制导雷达持续不断发出的波束飞行。因此,中国的其它飞机,如J-7和J-8从未采用过“霹雳”-1空空导弹。
  
  
  早期的红外制导导弹
  1961年,苏联向中国交付过一小批挂装有R-3空空导弹的早期型“米格”-21F-13飞机,因此,中国生产的第二种空空红外制导导弹──“霹雳”-2是苏制R-3导弹的仿制品。在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继续生产“霹雳”-2的一种改进型导弹,但是,该导弹的性能仍然赶不上苏制R-3S导弹的性能。
  尽管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表过携带导弹的J-7飞机的多幅照片,但是,实际上在10年后,才开始开足马力大批量生产“霹雳”-2导弹。1974年,一种改进型J-6战斗机样机面世,这种战斗机可携带2枚“霹雳”-2导弹。
  “霹雳”-2导弹的自动寻的头内装有硫化铅光电探测器,探测角度不过3.5°。导弹发射前必须锁定目标,因为探测角度非常狭窄,这就需要飞机精确地对准目标,在25°锥角范围内跟踪目标。“霹雳”-2导弹的最小有效射程为1 000米,最大射程约为4 000米。导弹固体推进剂助推器的工作时间只有2秒钟,可把导弹加速到约700米/秒。这种导弹的破片战斗部可产生约1 000个破片,战斗力还算不错,但其红外近炸引信的灵敏度不够,普通的干扰措施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它蒙骗。据中国近期发表的照片推断,“霹雳”-2导弹仍在使用,至少可以说,在JJ-7(歼教7)战斗教练机上还在使用着。
  在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研发出“霹雳”-2导弹的改进型导弹,即“霹雳”-2A导弹。“霹雳”-2A导弹的特点是装有经改进的自动寻的头,抗干扰能力有所增强。其外形与美国的AIM-9D导弹和苏联的R-13M导弹一样,但是,它有一个锥形弹头部,为非冷却光电探测器开设的自动寻的头窗口小多了。这种导弹的三角形空气动力控制面和尾翼稳定器依然如故,而弹体略有增大。“霹雳”-2A导弹虽然很可能是某种“临时的”代用品,但是,它仍然被列入中国空军的武器装备序列。
  
  “霹雳”-2导弹最后一个改进型号是“霹雳”-2B导弹,它比前两种导弹重,战斗部有所增大,三角形空气动力控制面几乎已经前移到弹体的尖端部位。据称,该导弹的其它改进还包括红外近炸引信和更为可靠的电子装置。在相当长的时期,这种导弹被西方人称为“霹雳”-3导弹。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霹雳”-5导弹的变化较为明显,因为它“借鉴”了AIM-9G导弹的某些解决办法。据中方有关人士称,“霹雳”-5导弹最明显的特点有二:一是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的推力更大,二是自动寻的头采用压缩空气冷却。“霹雳”-5B导弹增设更大的尾翼稳定器和在弹头部装有双三角形控制面。导弹发射器与其说像苏联的APU发射器,不如说更像美国的LAU系列发射器。“霹雳”-5导弹最多可承受30g的加速度,可以在有限偏离瞄准线时实施攻击。
  凡是能携带“霹雳”-2/2A/2B导弹的飞机,都能携带“霹雳”-5导弹。然而,中国新型喷气式飞机为什么往往装有两对性能大致相同却型号不同的红外制导空空导弹,这一点依然不清楚。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较为新型的导弹的交付数量不足,因此,中国空军不得不在前线飞机上装备一对较老式的导弹,用来对付机动性较差的目标,再装备一对较先进的导弹,用来对付机动性好的目标。
  
  “霹雳”-5E导弹属第三代导弹,从1999年开始对外销售。它采用一种新型自动寻的头,因而,发射前的最大瞄准角可达25°,发射后的最大瞄准角可达40°,跟踪速度高达20度/秒,导弹可承受40g加速度的载荷。这种新型自动寻的头能在前半球跟踪目标,冲着太阳时的“盲区”不到15°。为了增加该导弹的机动性,把尾翼稳定器稍稍往前移了,但是,尾翼稳定器的形状和尺寸照旧。很可能,该导弹弹体内各部分的布置也改变了,引信现在就放在战斗部的后面。
  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空军开始购得国外红外制导空空导弹,因此,完全可以肯定地说,“霹雳”-5E导弹结构上出现的诸多新特点是中国利用国外技术的结果。中国在1987年展出了“霹雳”-7红外制导导弹,虽然中国官方对这种导弹的来源从未加以证实,但是,这种导弹与法国马特拉550“魔术”导弹可谓如出一辙。这样看来,“霹雳”-7导弹要么是法国导弹的特许仿制品……,要么也许就是法国的导弹贴上中国的标签。“霹雳”-7导弹往往出现在中国出口的飞机(如F-7M、A-5C、FT-7P和K-8飞机等)上。“霹雳”-8导弹是1997年年中展出的,也源自外国,具体地说,是以色列。最可能作出的一种假设是,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购买了估计几千枚“怪蛇”(PYTHON)3导弹。“霹雳”-8导弹的采用标志着中国空军作战效能明显提升,因为这种武器可以在前半球对付目标,自动寻的头可利用来自飞机雷达的数据将导弹导向目标。中国最新型的战斗机J-7M和J-8Ⅱ,在公海上空飞行巡逻时,通常携带一对“霹雳”-8空空导弹(这是该机唯一携带的导弹武器)。与美国EP-3电子侦察机相撞的J-8Ⅱ飞机是一个例证。
  
  
  自行研制
  由中国设计和制造的“霹雳”-9空空导弹的露面,看来可以证实“霹雳”-7和“霹雳”-8导弹的数量有限。“霹雳”-9导弹的外形和弹体直径虽然与以色列“怪蛇”3导弹的一模一样,但是,一看其控制面和稳定器就使人想起“霹雳”-5导弹来。据中方有关人士称,“霹雳”-9导弹是全方位导弹,可承受35g加速度的载荷。该导弹上的自动寻的头可由雷达或头盔式瞄准镜来导引,这种技术是乌克兰卖给中国的。上述特点表明,“霹雳”-9导弹的跟踪距离增大,偏离瞄准线的性能增强。“霹雳”-9导弹的激光引信和自动寻的头看来与“霹雳”-8导弹一模一样,而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也许还不如“霹雳”-8导弹的先进,因为“霹雳”-9导弹后半球的射程只有5 000米。
  “霹雳”-9导弹虽然在1999年露面,但是,它的照片却难得一见。即便是中国最新型的喷气式飞机样机携带的也是“霹雳”-5导弹。
  “天燕”-90导弹是中国最新研制的空空导弹之一,该导弹在20世纪90年代末作为武装直升机的专用导弹展出过,但是,中国空军服役的武装直升机机队约有30架武装直升机,仅仅为这约30架武装直升机研制专用的空空导弹,这种说法是难以令人信服的。这种新型导弹的名称与中国所有其它空空导弹的名称不同,说明这种导弹可能是中国研制新型“MANPADS”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的副产品。
  
  雷达制导导弹
  有关中国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的资料,非常罕见。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发表了一张极像美国AIM-7导弹的中国雷达制导导弹的首幅照片,即“红旗”-61(HQ-61)地对空防空导弹。该导弹虽然酷似美国的“麻雀”导弹,但是它比美国的“麻雀”导弹要长(长330毫米),要大(弹径大83毫米),要重得多(重90千克)。种种迹象表明,“红旗”-61导弹可能装备J-8-I战斗机,但是,此说法从未得到证实。空中发射往往难度很大,因为地对空导弹的控制面和稳定器安装在不同的平面内(两者相差45°),也就是说,当控制面的位置对头时,稳定器的位置就不对头了。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在国际航空防务展览会上展出的大量战斗机模型和样机上,携带一种“霹雳”-11导弹。这种半主动空空导弹,可能是意大利的“蝮蛇”(ASPIDE)导弹,因为中国在1988~1989年从意大利购买了一定数量的“斯帕达”(SPADA)地对空导弹零部件,“斯帕达”导弹是“蝮蛇”导弹的地面发射型。1997年,在网上出现多幅J-8Ⅱ样机右机翼下方携带1枚“蝮蛇”导弹的照片。自2002年年中以来,流传J-10新型战斗机携带2枚“蝮蛇”模型弹的照片。然而,这并不足以说明,“蝮蛇”导弹已部署使用了。
  1996年,中国仿制的“蝮蛇”导弹露面。该导弹的外形跟更为先进的“蝮蛇”2导弹相像,但是,中方宣称的导弹性能却与“蝮蛇”导弹的一样。此后,中国出口的各种型号的战斗机通常装备的就是这种导弹,对外称之“霹雳”-12。
  采用自动寻的头的“闪电”-10导弹,据说已经研制了10年。在2002年年末,这种导弹的简易模型首次在巴基斯坦展出,数月之后,这种导弹的首幅照片就刊登在中国的军事报刊上。与早先的报道相反,“闪电”-10与俄罗斯导弹外形上毫无共同之处。“闪电”-10导弹的设计颇为传统,呈三角形的稳定器和大型转向面置于后部。人们对这种转向面的形状颇为好奇,这也许旨在改进该导弹的灵活性。据中方有关人士称,“闪电”-10导弹试射了20多次,其性能超过了AIM-120导弹,此说法令人置疑。
  
  两大突破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空军空空导弹装备出现惊人突破,俄罗斯除了向中国交付首批Su-27SK战斗机之外,还交付了R-27系列多种先进导弹。俄罗斯6种批量生产的R-27导弹型号中,向中国交付了哪几种型号不得而知,但是,装有半主动雷达自动寻的头的R-27R和装有红外自动寻的头的R-27T短程导弹以及装有半主动雷达寻的头的远程R-27ER导弹,很可能就在其中。此外,Su-27战斗机也携带R-73近程红外制导导弹,作为其制式空空导弹武器之一。
  除了俄罗斯的几种空空导弹外,据报道,中国最近从乌克兰获得了特许生产R-27空空导弹技术。人们对中国这种国产导弹的称谓不得而知,而且令人费解的是,这种国产导弹据悉首次使用场合是在装有垂直发射器的新型舰载地对空导弹系统上。
  另一个突破是,中国的一架Su-30MKK战斗机首次对俄罗斯R-77主动雷达寻的导弹进行了一系列试射。俄罗斯向中国销售了多少枚R-77主动雷达寻的导弹仍然是个谜。而且,有传言说,中国正在参与R-77改进型──R-77M导弹(以火箭发动机和冲压式喷气发动机为动力的导弹)的研发工作。如果这个传言得到证实,这可能就意味着,中国将有机会拥有世界上最新型、最完善的空空导弹了。
其他文献
在刚刚结束的珠海航展上,俄罗斯金刚石-安泰公司首次参加并展出了多种先进俄制防空导弹,并重点推介了S-300PMU2系统,同时还散发有关S-400“凯旋”防空导弹系统的宣传材料金刚5-安泰公司表示,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俄制防空武器系统的最大采购国,希望继续扩大中国和中国周边的这一市场实际上,从国外报道来看,S-300及采用类似技术的系列防空导弹在中国部署的同时,已经部署到了中国周边一些国家,这一地区
一般将舰载机从进入下滑道入口到在着舰区完全停下来的过程,统称为“着舰”,整个过程只有20秒左右,但却十分危险。  舰载机在着舰系统的引导下,严格沿着一条直线进行等速下滑,而且发动机始终保持85%~90%的推力。进入下滑道入口后,飞机不具有轨迹稳定性,动态配平十分复杂,而且还要考虑航向修正、舰尾处的“公鸡尾”气流、舰桥后部的紊流区等影响因素。如果舰载机在着舰瞬间,尾钩无法挂到拦阻索,或者飞机落在了着
近日,海军给372潜艇记一等功庆功大会在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礼堂举行372艇艇名“远征72”,是我国引进的“基洛”级常规潜艇中的一艘,2006年服役于南海舰队据报道,此次372艇荣立集体一等功源于今年年初一次远程战备拉动期间,该艇成功处置一起遭遇海水密度突变造成的“断崖”掉深的重大突发险情,并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圆满完成战备远航任务,创造了我国乃至世界潜艇史上的奇迹  那么,潜艇遇险的救援工作到底有何
曾几何时,在世界上许多有战事的城市中忽然出现了许多顶着或挂着“笼子”在街道上跑来跑去的“怪物”,定睛一瞧,笼中物却是我们熟悉的装甲车辆。是什么使这些昔日在平原旷野上横行无忌的钢铁猛兽在进了城后反倒羞涩了起来,用如此怪异的装束来“打扮自己”——要么附加装甲,要么附加栅格,要么双管齐下?因为城市,因为城市中复杂的作战环境和四处潜伏的威胁。而活跃在街头巷尾、楼上楼下的单兵小组,凭借手中日益新颖和先进的城
日本防护装备最初的称呼和我国基本一样,防护躯体部分的称为甲,防护头部的称为胄,统称甲胄,手持的称为盾(日文字为楯)。甲胄一词在我国出现得很早,在春秋时期的《礼记·曲礼》中就有“献车马者执策绥,献甲者执胄”之说,因此可以断定日本的甲胄起源于我国。随着时代的变迁,日本对甲胄的称呼已改变,中世纪后日本人把穿在身上的甲称为铠,戴在头上的胄称为兜,这种称呼在现在日本的很多时代剧中经常可以看到。  作为战争中
自古以来,就有从海上向陆地输送兵力的作战机动方式,但真正意义上的两栖作战则首次发生在一战期间。英法两国海军为了打击德国的同盟国土耳其,于1915年4月25日在达达尼尔海峡的加利波利岛的南端赫利斯角、加巴泰佩等地区实施登陆作战。不过,那时还没有专门用于两栖作战的装备。直到1939年二战爆发,交战双方的地理位置和海空武器装备的迅猛发展使美国敏锐地意识到进行两栖作战是迟早的事情。于是,在1941年底正式
2009年4月23日,我国071型“昆仑山”号大型船坞登陆舰参加了在青岛附近海域举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60周年海上分列式,它是我国海军目前排水量最大、技术性能最先进、承载能力最强的现代化大型登陆舰,在某些方面代表了我海军未来大型两栖作战舰艇的发展方向。    解读071    071型船坞登陆舰排水量估计在1800O吨左右,与英国的“海神之子”级相当,超过了日本的“大隅”级。注重隐身性能,是
2014年8月,俄罗斯在茹科夫斯基市举行的军备展上首次公开展示了用于保护机动式洲际弹道导弹的“台风”M型8x8轮式战斗反破坏车,令人眼前一亮。  研发背景  俄罗斯对战略核武器一直很倚重,特别是在常规装备与北约的差距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俄罗斯越发器重核武器。俄军方认为,陆基机动的战略核武器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抵御敌方核突击的能力,生存性有了很大保证,但是在未来战争中,敌方有可能派遣特种部队对俄机动
由于乌克兰危机的影响和西方国家的战略压力,俄对军队武器装备的研发投入越来越大。就在今年5月底,俄权威通信社——塔斯社发布消息称俄将至少再制造50架图-160战略轰炸机。此举引发外界的强烈反响。西方媒体纷纷对俄是否有能力完成这一计划提出质疑。无独有偶,中国著名英文报纸《中国日报》网站在6月份发布一篇《中国需要什么样轰炸机》的文章,则再度引发国内网站对研发中国战略轰炸机的分析和讨论。发展战略轰炸机需要
2013年8月12日,印度海军迎来“历史性一天”,其首艘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正式下水,印度“雷迪夫新闻网”将其形容为“泪水与笑声交织的时刻”,称颂自己的国家成为世界航母制造强国之一。新德里决策层也被“航母情绪”所裹挟,将其视为大国身份的“象征”。“维克兰特”号能称为真正的印度国产吗?印度的“三航母”梦想马上就会实现吗?  “鲤鱼跃龙门”  早在2008年底,印度就发生一件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