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4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1
【摘要】目的 对产后缺乳中医治疗效果进行探讨,并分析其护理方法。方法 选择本社区卫生服务站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间分娩且出现产后缺乳产妇 2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缺乳产妇采用中医辩证治疗,并对其进行相应护理,比较治疗前后产妇的泌乳量。结果 本组产妇治疗前、后在母乳量评分:3分、 2分、 1分 、0分等方面,均呈现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20例缺乳产妇,评分≥2分者为18人,已恢复正常全母乳喂养。结论 产后缺乳产妇接受中医治疗和相应护理,对泌乳量改善较为明显,且不会威胁母婴健康,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产后缺乳;社区中医治疗;临床护理;经脉涩滞
临床常见产后缺乳产妇,其主要表现为泌乳量不足或乳汁无分泌。产后缺乳给产妇家庭和婴儿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必须尽快改善产妇缺乳的情况,使婴儿获得足够的母乳。为此,本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充分考虑治疗方法安全性的基础上,对缺乳产妇采取中医疗法和护理,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社区卫生服务站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间分娩且出现产后缺乳产妇 20例作为研究对象,由本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产妇提供中医治疗和护理服务。入选产妇,双乳发育均正常,年龄23~35岁,平均年龄(29.5±4.3)岁,产妇泌乳量评分如表1所示。入选产妇均无乳腺疾病、乳房发育异常,且已排除产后大出血者[1]。
1. 2方法
1.2.1中医治疗方法
入选产妇均接受中医辨证治疗,按其乳房及乳汁情况划分虚、实证。虚证者,乳房柔软、乳汁清稀;实证者,乳房胀痛而硬,乳汁较稠。中医治疗时间持续约15d。
(1)虚弱者给予补气养血治疗。使用人参、生黄芪、当归、麦门冬、木通、桔梗、七孔猪蹄组成的通乳方剂为产妇进行治疗,同时给予便稀产妇炒白术、茯苓、山药治疗进行健脾。
(2)实证者给予疏肝解郁治疗。采用下乳涌泉散为产妇治疗,方剂组成药材为:当归、白芍药、天花粉、生地黄、柴胡、桔梗、青皮、漏芦、通草、白芷王不留行、穿山甲等[2]。
1.2.2护理方法
(1)服药及煎药禁忌
护理人员应告知产妇服药期间的注意事项,如饮食禁忌等。虚证产妇及寒凉性食物;实证产妇及热性食物。同时,应告知产妇及家属煎药的方法、火候、剂量及服用方法。
(2)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将母乳喂养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并发症及母乳喂养提高婴儿免疫力等好处告知产妇,使孕妇从主观上正确对待母乳喂养,积极配合护理人员操作。护理人员要积极与产妇及家属进行沟通,耐心解答其疑惑,安抚产妇紧张、焦虑的情绪,教授产妇转移注意力等自我心理干预的方法,使产妇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告知产妇家属,不要给予产妇过多心理负担和压力。
(3)哺乳方式干预
护理人员指导产妇定时为婴儿哺乳,定时排空乳房,从而促进乳汁加快分泌。很多初为人母的产妇不会正确的哺乳姿势,护理人员协助其掌握保持哺乳姿势的要领:哺乳中,要使婴儿头和身体处于同一直线,婴儿面向乳房,鼻子对着乳头[3]。
(4)生活干预
护理人员教授产妇产后运动的方法,鼓励其在身体状态允许条件下,逐渐开始运动,促进身体机能恢复。
1.3疗效评价
对患者治疗前、后的泌乳量进行评分,并记录。泌乳量足够计为3分;评分2分为:正常哺乳间隔还需增加2次哺乳,乳量一般;评分1分为:乳量较少,无法满足婴儿需要,需增加水分;评分0分为:基本无乳汁,婴儿需完全依靠代乳品喂养。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 0 统计学软件分析本次研究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 P<0.05 认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产妇治疗前、后在母乳量评分:3分、2分、 1分、0分等方面,均呈现明显差异P<0.05, 认为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治疗后,20例缺乳产妇,评分≥2分者为18人,已恢复正常全母乳喂养。
3讨论
引发产后缺乳的原因较为复杂,与产妇自乳房发育情况、分娩方式、情绪状态等因素都存在一定的联系,西医尚未完全阐明产后缺乳的发病原因,而中医对产后缺乳的机理阐述较为明确。中医学理论将缺乳的原因归为两类:一类是产后气血不足,乳汁不能化源;另一类是产后气血失调,导致气机不畅,进而引发经脉涩滞,乳汁壅阻。为此,在实际治疗中,要对缺乳产妇进行辨证治疗,从而从不同方面为产妇调理身体,尽快增加泌乳量。本次研究中,
虚证产妇使用了通乳方剂,其中麦门冬、当归、人参、黄芪等药材可养血补气,木通、桔梗等药材可通络下乳,有助于气血不足产妇尽快恢复泌乳。在治疗实症产妇时,则采用疏肝解郁的下乳涌泉散进行治疗,其中的穿山甲、王不留行、漏芦、丝瓜络等药材可活络下乳,同时也包含滋阴养血的四物、天花粉等药材,对于经脉涩滞的产妇具有行滞止痛之效[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中医辨证治疗后,缺乳产妇恢复情况较好,本组产妇治疗前、后在母乳量评分:3分、 2分、 1分 、0分等方面,均呈现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20例缺乳产妇,评分≥2分者为18人,已恢复正常全母乳喂養。研究发现,护理干预对产妇缺乳情况改善也具有重要意义,在本社区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下,产妇情绪良好,依从性提高,对促进泌乳起到了促进作用。
总之,产后缺乳产妇接受中医治疗和相应护理,对泌乳量改善较为明显,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使用。此外,中医疗法不需要高昂的治疗费用 ,且操作较为简单,因此,适用于社区卫生服务站、基层卫生院及其他基层医疗机构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秋兰.产后缺乳的社区中医治疗及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ChinJModDrugAppl,2014,06(08):200-201.
[2]任黎萍 , 黄穗瑜 . 中医手法揉抓排乳治疗产后乳汁郁积症 100例疗效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 2008,14(6)83-84.
[3]田山茂 , 刘顺莉. 中药下乳涌泉散治疗产后乳汁郁积 80 例[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 2003,3(16):12-13.
[4]张静霞,朱茜.产后缺乳的中医治疗与护理[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6, 13( 2):51-52.
【摘要】目的 对产后缺乳中医治疗效果进行探讨,并分析其护理方法。方法 选择本社区卫生服务站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间分娩且出现产后缺乳产妇 2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缺乳产妇采用中医辩证治疗,并对其进行相应护理,比较治疗前后产妇的泌乳量。结果 本组产妇治疗前、后在母乳量评分:3分、 2分、 1分 、0分等方面,均呈现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20例缺乳产妇,评分≥2分者为18人,已恢复正常全母乳喂养。结论 产后缺乳产妇接受中医治疗和相应护理,对泌乳量改善较为明显,且不会威胁母婴健康,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产后缺乳;社区中医治疗;临床护理;经脉涩滞
临床常见产后缺乳产妇,其主要表现为泌乳量不足或乳汁无分泌。产后缺乳给产妇家庭和婴儿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必须尽快改善产妇缺乳的情况,使婴儿获得足够的母乳。为此,本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充分考虑治疗方法安全性的基础上,对缺乳产妇采取中医疗法和护理,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社区卫生服务站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间分娩且出现产后缺乳产妇 20例作为研究对象,由本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产妇提供中医治疗和护理服务。入选产妇,双乳发育均正常,年龄23~35岁,平均年龄(29.5±4.3)岁,产妇泌乳量评分如表1所示。入选产妇均无乳腺疾病、乳房发育异常,且已排除产后大出血者[1]。
1. 2方法
1.2.1中医治疗方法
入选产妇均接受中医辨证治疗,按其乳房及乳汁情况划分虚、实证。虚证者,乳房柔软、乳汁清稀;实证者,乳房胀痛而硬,乳汁较稠。中医治疗时间持续约15d。
(1)虚弱者给予补气养血治疗。使用人参、生黄芪、当归、麦门冬、木通、桔梗、七孔猪蹄组成的通乳方剂为产妇进行治疗,同时给予便稀产妇炒白术、茯苓、山药治疗进行健脾。
(2)实证者给予疏肝解郁治疗。采用下乳涌泉散为产妇治疗,方剂组成药材为:当归、白芍药、天花粉、生地黄、柴胡、桔梗、青皮、漏芦、通草、白芷王不留行、穿山甲等[2]。
1.2.2护理方法
(1)服药及煎药禁忌
护理人员应告知产妇服药期间的注意事项,如饮食禁忌等。虚证产妇及寒凉性食物;实证产妇及热性食物。同时,应告知产妇及家属煎药的方法、火候、剂量及服用方法。
(2)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将母乳喂养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并发症及母乳喂养提高婴儿免疫力等好处告知产妇,使孕妇从主观上正确对待母乳喂养,积极配合护理人员操作。护理人员要积极与产妇及家属进行沟通,耐心解答其疑惑,安抚产妇紧张、焦虑的情绪,教授产妇转移注意力等自我心理干预的方法,使产妇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告知产妇家属,不要给予产妇过多心理负担和压力。
(3)哺乳方式干预
护理人员指导产妇定时为婴儿哺乳,定时排空乳房,从而促进乳汁加快分泌。很多初为人母的产妇不会正确的哺乳姿势,护理人员协助其掌握保持哺乳姿势的要领:哺乳中,要使婴儿头和身体处于同一直线,婴儿面向乳房,鼻子对着乳头[3]。
(4)生活干预
护理人员教授产妇产后运动的方法,鼓励其在身体状态允许条件下,逐渐开始运动,促进身体机能恢复。
1.3疗效评价
对患者治疗前、后的泌乳量进行评分,并记录。泌乳量足够计为3分;评分2分为:正常哺乳间隔还需增加2次哺乳,乳量一般;评分1分为:乳量较少,无法满足婴儿需要,需增加水分;评分0分为:基本无乳汁,婴儿需完全依靠代乳品喂养。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 0 统计学软件分析本次研究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 P<0.05 认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产妇治疗前、后在母乳量评分:3分、2分、 1分、0分等方面,均呈现明显差异P<0.05, 认为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治疗后,20例缺乳产妇,评分≥2分者为18人,已恢复正常全母乳喂养。
3讨论
引发产后缺乳的原因较为复杂,与产妇自乳房发育情况、分娩方式、情绪状态等因素都存在一定的联系,西医尚未完全阐明产后缺乳的发病原因,而中医对产后缺乳的机理阐述较为明确。中医学理论将缺乳的原因归为两类:一类是产后气血不足,乳汁不能化源;另一类是产后气血失调,导致气机不畅,进而引发经脉涩滞,乳汁壅阻。为此,在实际治疗中,要对缺乳产妇进行辨证治疗,从而从不同方面为产妇调理身体,尽快增加泌乳量。本次研究中,
虚证产妇使用了通乳方剂,其中麦门冬、当归、人参、黄芪等药材可养血补气,木通、桔梗等药材可通络下乳,有助于气血不足产妇尽快恢复泌乳。在治疗实症产妇时,则采用疏肝解郁的下乳涌泉散进行治疗,其中的穿山甲、王不留行、漏芦、丝瓜络等药材可活络下乳,同时也包含滋阴养血的四物、天花粉等药材,对于经脉涩滞的产妇具有行滞止痛之效[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中医辨证治疗后,缺乳产妇恢复情况较好,本组产妇治疗前、后在母乳量评分:3分、 2分、 1分 、0分等方面,均呈现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20例缺乳产妇,评分≥2分者为18人,已恢复正常全母乳喂養。研究发现,护理干预对产妇缺乳情况改善也具有重要意义,在本社区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下,产妇情绪良好,依从性提高,对促进泌乳起到了促进作用。
总之,产后缺乳产妇接受中医治疗和相应护理,对泌乳量改善较为明显,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使用。此外,中医疗法不需要高昂的治疗费用 ,且操作较为简单,因此,适用于社区卫生服务站、基层卫生院及其他基层医疗机构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秋兰.产后缺乳的社区中医治疗及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ChinJModDrugAppl,2014,06(08):200-201.
[2]任黎萍 , 黄穗瑜 . 中医手法揉抓排乳治疗产后乳汁郁积症 100例疗效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 2008,14(6)83-84.
[3]田山茂 , 刘顺莉. 中药下乳涌泉散治疗产后乳汁郁积 80 例[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 2003,3(16):12-13.
[4]张静霞,朱茜.产后缺乳的中医治疗与护理[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6, 13( 2):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