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反思

来源 :银行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m5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月5日,标准普尔将对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由AAA下调至AA+,美国政府因此丧失了维持41年的最高信用评级,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欧美股市连连下跌。尽管目前投资者的恐慌情绪已经消退,但美国仍在高通胀与高失业的“阴云”之下,人们有必要对拯救此次金融危机的量化宽松政策进行反思。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回顾
  根据经典的经济学理论,凯恩斯主义学派的“增加有效需求”是拯救经济危机的良方。但本次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政府并没有实施扩大政府投资的积极财政政策,而是推行了通过购买金融资产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并维持联邦基金利率在极低水平的量化宽松政策。
  迄今为止,美国政府共实施了两轮量化宽松政策,第一轮始于2008年11月,当时美国金融市场正处在危机的旋涡之中,为避免金融系统崩溃,美联储宣布将购买政府支持房利美、房地美和联邦住房贷款银行与房地产有关的直接债务,还将购买由两房、联邦政府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所担保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到2010年4月,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结束,总计购买政府支持企业债券及相关抵押贷款支持证券1.725万亿美元。其中,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为1.25万亿美元,长期国债为3000亿美元,机构证券约1750亿美元,并将联邦基金利率降至0.25%的历史低位。虽然美联储向金融系统注入了巨额流动性,但由于实体经济复苏和就业增加过程缓慢,银行信贷不增反降约255亿美元,金融机构出于盈利考虑,将低成本资金大量投向金融市场,道琼斯指数在创下6640点的新低后持续反弹,到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结束时再度收复10000点大关,而失业率则由6.8%升至9.7%,经济衰退停止。
  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从2010年11月至今年6月,美联储从市场购入6000亿美元中长期国债,并对资产负债表中到期债券回笼资金进行再投资。进行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原因在于上一轮政策未实现增加就业的目标,高失业率使美国政府面临较大的政治压力,同时也使依赖消费拉动的美国经济增长乏力。另外,0.25%的联邦基金利率已到无可再降的地步,价格型货币政策已然失灵,数量型货币政策成为唯一的选择。目前,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已经结束,从效果来看并不理想:首先,美国民众最关注的失业问题依然严峻。今年7月份失业率为9.1%,几乎为危机前失业率的两倍;其次,经济复苏非常脆弱。今年二季度美国GDP增长率仅为1.3%,较去年第四季度下降1个百分点,经济能否持续复苏令人质疑;第三,物价不断上涨。美国今年6月份CPI为3.6%,连续三个月超过3%,表明通胀不断加剧,量化宽松政策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
  但美国本轮量化宽松政策的积极作用也不容忽视:一是,推动美国股市持续上涨。7月初,道琼斯指数创下危机以来的新高——12800点,接近危机前水平;二是,债券收益率被拉低,美国政府融资成本下降。目前,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仅为2.24%,创下20年来的新低,这部分归功于美联储的持续购入。
  
  量化宽松政策效果不佳原因
  目前,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已经结束,是否会进行第三轮政策操作仍未可知。尽管对美国货币政策效果的评价存在争议,但美联储官员仍认为两轮量化宽松政策为金融系统提供了充足、低利率的资金,防止了金融危机的蔓延,避免了美国经济陷入通货紧缩的泥沼。香港也有学者对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大加赞赏,认为这是一种“教课书”中从未有过的创新。本文认为,量化宽松政策在上世纪的日本已被实施過,谈不上创新,从增加就业和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关于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失灵的原因,本文认为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第一,量化宽松政策的有效性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未得到过证实。在此次金融危机前,美国的货币政策调整一直依赖联邦基金利率这一价格型工具,即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影响金融机构资金利率,进而刺激或抑制经济活动。格林斯潘是利率工具运用得最“出神入化”的货币政策大师,在其执掌美联储的18年间,通过娴熟运用利率工具使美国经济屡次化险为夷,维持长期增长。从实际效果来看,伯南克运用利率工具远没有其前任成功。在十次下调基准利率并达到0.25%的极限后,经济仍深陷衰退。在常规的利率工具失灵后,为防止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美联储启用了非常规的量化宽松政策,从金融市场中购买了2.3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由于美联储的注资主要流向金融机构,能否刺激实体经济发展则取决于金融机构的微观决策,因此,量化宽松政策推出主要是为了拯救金融体系而非实体经济,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的作用甚微。
  第二,综合化经营模式抑制了增发货币流向实体经济。美国在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中向市场注入的货币主要流向了花旗集团、美国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仅约为40%,交易账户、证券投资等成为其资金的使用重点。因此,当大型金融机构以近乎零成本获得资金后,并没有投向当时正陷入困境的实体经济,尤其是遭受房地产市场泡沫和失业双重打击的普通家庭基本上得不到银行贷款。数据显示,2008年11月至2010年6月,美国的银行信贷规模由9.37万亿美元降至9.14万亿美元,减少了2300亿美元,可见增加的货币供给并未流入实体经济。但美国的金融机构不会闲置资金,金融市场和国际大宗商品成为其主要投向,受资金推动影响,国际黄金价格创下每盎司1800美元的历史新高,国际原油价格也突破每桶110美元,自量化宽松政策实施以来涨幅超过100%。大宗商品价格的暴涨加剧了美国的通胀,抑制了经济复苏。
  第三,美国市场机制的修复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超出了货币政策的有效调整范围。此次金融危机前,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是房地产业和金融业,金融业通过次级贷款及相关衍生品为房地产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造就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为金融业带来了巨额利润。但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使房地产业遭受沉重打击,金融机构的房地产相关资产大幅缩水,被政府从破产边缘拯救的大型金融机构“惊魂未定”,导致对实体经济的贷款过度谨慎,其有效配置资源的能力因此下降。而恢复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信心及配置金融资源的能力尚需时日,远非是靠量化宽松政策短期内即可解决的问题。另外,美国经济增长依赖消费支出,而消费支出依赖银行信贷,银行信贷则取决于经济景气程度。经济衰退使银行信贷收缩,房地产价格的下跌恶化了家庭的财务状况,打击了消费者的信心和消费能力。美国2009年和2010年的财政赤字分别为1.4万亿美元和1.3万亿美元,比危机前多出约1万亿美元,这些赤字主要用于失业救济和社会福利。即使有政府的巨额补贴,美国的个人消费支出在2009年和2010年比危机前的2007年仍下降了2.4%和0.5%。
  
  为何弃用凯恩斯主义政策主张
  主流经济学观点认为,以扩大有效需求为要旨的凯恩斯主义是化解经济危机的“灵丹妙药”,并认为正是凯恩斯主义将美国从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中拯救出来。但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却认为,正是美联储不当的货币政策导致了大萧条,凯恩斯主义并未能将美国经济从30年代的泥沼中“拖出”。目前看来,伯南克更倾向于货币主义学派的政策主张。本文认为,美国未采用财政扩张的凯恩斯主义政策工具,主要是基于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使依靠投资增加需求的凯恩斯主义难以奏效。数据显示,个人消费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1%,私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3%,政府消费支出和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0%,净出口的贡献率约为-4%。在依赖个人消费推动经济增长情况下,只有减税、退税或增加福利等措施才能刺激个人消费,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美国作为自由市场经济国家的典范,2010年的国内自主性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4.23%,约6140亿美元,即使美国政府实施投资扩张的财政政策,作用也相当有限。
  第二,美国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相对有限。凯恩斯主义政策工具中增加有效需求的投资扩张方式主要表现为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比如大规模投资铁路、高速公路、水利建设和房地产等。而美国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基础设施相对成熟,客观上并没有太大的投资需求。此外,美国的工程建设监督相对透明、严格,从事工程建设很难给官员带来好处,而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则能实现维稳和获得选票的目标。
  第三,量化宽松政策可以发挥美元国际储备货币优势,转嫁部分危机。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引发了市场对美元的贬值预期,从2008年11月到今年6月,对各主要货币的名义美元指数从83跌至69,跌幅为16.9%,这表明美元对主要货币已大幅贬值。目前,美国的外债高达14.83万亿美元,占GDP的99.71%,通过量化宽松政策,美国成功降低了国债的收益率,减轻了债务负担,相当于对持有美国债券和美元资产的国家征收了通胀税。美元低利率和国际储备货币的特点,使量化宽松政策增发的货币大部分流向了美国以外,因此,宽松货币政策并未引发美国严重的通胀并进而大行其道。而扩大国内有效需求的凯恩斯主义不仅难以让其他国家分担危机成本,而且容易引发国内通胀和造成资源浪费。
  (作者单位:中国民生银行)
  
其他文献
莱商银行成立于2005年7月,多年来坚持“服务当地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乡居民”的市场定位,为适应中小企业“短、频、快”的信贷需求特点,培育起了一批优质中小企业群体。莱商银行先后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国最佳中小企业服务品牌银行”、“中国十大最具竞争力商业银行”、“山东省文明单位”等荣誉,已连续四年被银监会风险监管评级为二类行。莱商银行董事长李敏实也被推选为全国劳模、山东省人大代表。从
期刊
据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产品中心(下称:“中心”)统计,2012年2月份,全国76家商业银行共发行1262款零售理财产品,其中非结构化产品为1158款(含4款开放式产品),同比增长18.6%,环比下降21.8%;结构类产品为104款,同比下降31.1%,环比增长50.7%。从环比数据来看,普通类产品的发行数量继续回落,主要受短期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下降拖累,结构类产品出现反弹迹象。参见图1。(注:本
期刊
银行理财产品是一种非传统的储蓄产品,其回报率高于银行存款利率,但相应的风险也高一些(或高很多)。理财产品募得资金与一般的存款分开管理。有些银行理财产品是结构性存款,产品资金由银行代为投资,投资标的及方向在产品宣传材料里有详细说明。在中国,多数银行理财产品不是结构性存款,而是多个理财产品资金捆绑投入一个银行管理的资产池。这个资产池可以包括众多不同的资产。   银行理财产品或由银行销售(同时投资),或
期刊
2011年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达到23889款,较2010年增长75.3%,其中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21474款,占据全部发行总量的90%,较2010年增长86.63%。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明显提速,并且以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放量增长为特点。   2011年,不仅居民储蓄向理财产品迁移的现象逐渐成为常态,企业出于资产保值增值需求而动用闲置资金购买银行对公理财产品的现象也日渐突出,部分公司以发行债券形式
期刊
【编者按】 2010年,中国银行业在延续过去十余年高速发展态势的同时,来自外部国际金融体系深刻变革和内部经济金融运行发展动向调整的影响逐步显现。未来5~10年,后危机时期全球经济金融运行将持续“低迷”,银行业发展面临的实体经济环境宽松不在,全球货币政策方向调整将继续深入。中国银行业发展分层格局亦日益明显,监管政策在变革中存在诸多变数,规模增长、利率市场化、逆周期监管、资产质量和牌照管制放松等将成为
期刊
编者按:中国银行业近年来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动荡的冲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国际金融危机和国际监管趋势的变化,提醒着我们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必须回归实体经济。2012年1月初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特别突出了“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在随后的中国银行业监管工作会议上,尚福林主席指出银行监管工作应当紧紧抓住实体经济这个基石,紧紧抓住转变发展方式这个主线。   为此,2012
期刊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小额信贷的试点。虽然小额信贷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农村金融的空白,但是其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在实际中也遇到诸多困难,特别是信贷担保机制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本文作者通过走访黑龙江省桦川县农信社及贷款农户,深入分析该地的小额信贷发展模式——五户联保制度的运行机制和特点,并剖析了其存在的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出台背景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资产质量明显提高,盈利能力明显增强,融资服务明显改善,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但近年来,一些银行出现了贷款附加不合理条件、收费管理不够规范等现象,严重损害了银行声誉,削弱了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降低了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为纠正部分银行不规范经营问题,银监会于2012年1月20日下发了《关于整治
期刊
鹤岗市是是黑龙江省水稻、大豆和玉米主产区。全市耕地面积约45万公顷,占总面积的30.1%。粮食是该市三大重要资源之一,粮食总产约70亿斤。区域内除市辖农业区外,还有国营大型农场——宝泉岭农垦管理局,农场职工除每户的基本生活田外,耕地实行一年一包制,流转土地只限于农场职工的基本生活田,生活田面积较小,土地流转情况在农场不具有代表性。因此,关于该市通过流转土地达到规模经营的现状,本文仅以市辖为例,未含
期刊
流动性具备多层次特征,简单可以分为实体经济流动性、资金市场流动性和股票市场流动性。实体经济流动性,指央行货币供给量(或社会融资量)规模;资金市场流动性,包含拆借及债券市场资金供需格局及金融机构资金来源运用的匹配程度;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定义界限并不清晰,可以通过股指变化、入场资金量、资产变现能力等来衡量。上述三方面的流动性相互关联,旨在平滑经济波动的货币政策影响实体经济流动性情况,引导资金市场量价变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