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护理77例哮喘急性发作患者的体会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gl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77例哮喘急性发作患者的体会。方法选取2010年4月份到2011年4月份来我院就诊的77例哮喘急性发作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7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治疗和护理方法,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3%,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治疗结合护理对哮喘急性发作期临床效果明显,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哮喘;急性发作;护理体会
  支气管哮喘是以一种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为主,多种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为特征的疾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气道阻塞症状。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可自行或治疗后缓解[1]。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哮喘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和经济负担超过了结核病和艾滋病的总和。”因生态环境污染程度不断加重,哮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增高趋势。目前全世界有哮喘病人1.5-2亿,即相当于全俄罗斯的人口总数,而且这个数字还在继续增加,每年死于哮喘病人达18万之多。其中我国哮喘发病率为1%-5%,约有3000万哮喘病人[2]。
  为了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对哮喘急性发作的治疗效果,现我院以7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4月份到2011年4月份来我院就诊的77例哮喘急性发作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7例,观察组40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38例,年龄在33-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5岁。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出现发作性呼气性呼吸困难或发作性胸闷和咳嗽,并伴有哮鸣音,夜间及凌晨发作和加重。护理查体发作期患者胸部呈过度充气征象、双肺可闻及广泛的哮鸣音、呼气音延长以及严重时寂静胸。辅助检查显示血气分析PaO2下降,PaCO2升高;胸部X线检查示两肺透亮度增高[3]。
  1.2治疗方法
  1.2.1西医治疗氨茶碱片为6h至8h服药1次,每次用药量为0.1克致0.15克,每天2次,在饭后服用为宜。类固醇制剂的种类很多,用吸入法,1天的总剂量1片5mg口服强的松的1/10。
  1.2.2中医治疗在以上基础上加用中药:用祛风汤,防风、荆芥、地龙、苍耳子、甘草各10g;白芷、蝉衣、薄荷各6g,细辛3g。煎汁服用,风性轻扬,故用药宜轻,不仅药量宜轻,而且药质宜轻,如荆、防、辛、蝉衣等,药性轻扬,宣泄上焦,才能起到祛风止喘之功。两组患者均治疗十天[4]。
  1.3护理要点为病人调整舒适的坐位或半坐位,或伏桌休息;指导病人翻身拍背,促使痰液排出。痰液粘稠时多饮水,哮喘持续状态者每天宜静脉补液2500-3000ml以稀釋痰液,滴速为40-50滴/分;遵医嘱吸氧、应用支气管解痉药和抗炎药、祛痰药。要准确称量中药的量,火侯和煎熬时间要适宜,密切观察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1.4疗效评定标准治愈:完全控制症状,保护和维持尽可能正常的肺功能;有效:发热咳嗽症状减轻,心率减慢,气促、胸闷、喘息缓解;无效:以上症状、体征无缓解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有效+无效)/总数x100%
  2结果
  3讨论
  西医学对哮喘的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近几十年来仅有的进步是由全身使用激素改进为呼吸道局部雾化吸入激素,事与愿违的是,在哮喘患者使用抗炎、抗敏、解痉挛平喘类药物控制症状的同时,产生了诸多的副反应,如抗过敏药引起的嗜睡,而影响患者的精神、生活工作,中医学认为,哮喘的本证为肺、脾、肾三脏亏虚,因此对哮喘的治疗,关键在于理顺气机,而理顺气机的要点,可总结为宣、降、纳三法,因为肺气以宣为用,以降为顺,以纳为益。
  本组资料通过中西医结合护理对哮喘急性发作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本组资料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3%。中西医治疗结合护理对哮喘急性发作期临床效果明显,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郭淮,洪伟.哮喘的研究进展[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1,19(2):90-91.
  [2]杨含金,于晓军,李品玉,吕俊耀,徐小虎.阻塞性通气障碍内脏组织检出气泡分析1例[J].中国法医学杂志,2010:42-44.
  [3]林江涛.关于新修订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的几点说明[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0,7(7):63-66.
  [4]吴厚琼.祛宣法法治疗支气管哮喘发作期3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4):364-366.
其他文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
在知识经济和国家创新体系要求建设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的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作为区域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主体要素,亟需加快科技管理体制创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