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教育已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而关注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和态度便是其内容之一。新课程标准对此也提出了具体要求。因此,数学教师应更新观念,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充分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投入,提倡具有愉快感、充实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倡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丰富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给学生以“有趣”、“成功”和“美”的体验,使其逐步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让喜欢数学和数学学习的学生多起来,并树立起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同时,使学生学会做人,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在实处。
一、激发“愤悱”情感
数学学科高度抽象性的特点,决定了要让学生学好数学,就必须先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而在教学中创设可以触发情感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适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未得”的“愤悱”之情。
1.以悬念激情
悬念是触发激情和热情的情境之一。教学时,针对学生求知心理创设一种“不平衡”的现象,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这种积极的情感能促进学生的思维,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因为能被2整除的数要看个位,能被5整除的数也要看个位,学生仍顺着老思路去思考,答:“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此时我没有急于指出不妥之处,而是反问:“13的个位是3,能被3整除吗?29的个位是9,能被3整除吗?”学生们哑然。这时,我用挑战性的语气说:“同学们,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老师一看就知道,不信,咱们试试。”同学们一听,兴趣来了,七嘴八舌说了很多数,我都快速作了判断。有些学生想难住老师,说了几个十多位的大数,我把这些数一一写在黑板上,并加以判断。有的学生表示不相信,开始动笔除,经过验证,发现我的判断都是正确的,感到惊奇。学生感到疑惑不解:“老师没有计算,怎么会知道这些数能不能被3整除呢?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样创设的情境,形成悬念,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诀窍”,想尽快解开心中的“谜”。于是,学生的求知若渴之情被激发起来,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学生自然成了主动探索者。
2.以故事引趣
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而运用“多媒体”给学生讲故事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情感相融合,甚至得到升华。这样的情景,有利于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例如,教学“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的有余数除法”时,我讲了一个“八戒分桃”的故事。上课伊始,屏幕上出现了生动的画面:一天,猪八戒到花果山去玩,恰好悟空不在,八戒就带着30只小猴子摘了100个又大又红的桃子,然后对小猴说:“你们30人,每人分得3个,剩下的一个就给猪伯伯我吧!”八戒怕小猴不相信,还列了一个算式。(同时通过屏幕展示算式)没多久,悟空回来了,知道了这件事,斥责八戒不老实,欺骗了小猴,吓得八戒连连磕头求饶,小猴们被弄得莫名其妙。故事讲完了,我问学生:“八戒怎样欺骗了小猴?悟空指责八戒不老实的理由在哪里?”学生们饶有兴趣地纷纷替小猴找被欺骗的原因,可是一时又说不清楚,然而要替小猴伸张正义之情却使他们不肯罢休。这样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预定的教学情境中去,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中。
二、诱导“审美”情感
数学虽不如语文蕴含的情感宝藏多,若教师能深钻教材,高度重视对教材的开发,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精心选择具有一定形式美,同时也蕴含着内在美的媒体,创设情境,则不仅能起到激情作用,而且能唤起学生心灵上的感悟,起到导学的作用。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圆锥体积”时,利用多媒体在电脑屏幕上显示出一个晶莹透明的圆柱体,伴随着老师的提问,学生在短时间内复习了有关圆柱的知识,接着屏幕上的圆柱体变成一个实物形的圆柱体,它开始旋转起来,就像有人用刀子围绕上底圆心转着圈地向下削,圆柱体最后被削成一个圆锥体。老师巧妙地运用知识的魅力,引“生”入胜。动态画面推动学生不断地思考,美好的情感将学生导入正确的思维轨道,即“圆柱与圆锥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进而老师又让学生摸摸圆锥体实物,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多种感官参与了教学活动,情感更加真切,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去想象、去思考。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获得美感,感到愉悦,进而形成真实体验,引起思考与联想,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及情感等同时得到意想不到的发展。
三、深入“参与”情感
教师不仅是教育的主导者,而且是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教师的教学活动实际上是教师知识魅力的结合。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有两种:物理距离、心理距离。而教室上课时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越近,教学效果越好。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少用命令式的,多用参与性的。要将和蔼的目光投向全体学生,不能只顾个别优生。教学过程要在幽默、欢快、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凡是学生能探索的知识,教师不要讲;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不要暗示。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表现的机会。在操作过程中,教师不要做裁判员,要和学生共同评判或者让学生自己评判,和他们共同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许多课堂教学实例证明: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像“老师”,学生才能自主学习、主动合作,教学效果也才会好。
总之,数学课是一块培养情感的沃土,我们在教学中应让情感真正地进入课堂,实施合理的情感调控,重视学生情感因素的培养,并将情感转化为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一、激发“愤悱”情感
数学学科高度抽象性的特点,决定了要让学生学好数学,就必须先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而在教学中创设可以触发情感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适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未得”的“愤悱”之情。
1.以悬念激情
悬念是触发激情和热情的情境之一。教学时,针对学生求知心理创设一种“不平衡”的现象,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这种积极的情感能促进学生的思维,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因为能被2整除的数要看个位,能被5整除的数也要看个位,学生仍顺着老思路去思考,答:“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此时我没有急于指出不妥之处,而是反问:“13的个位是3,能被3整除吗?29的个位是9,能被3整除吗?”学生们哑然。这时,我用挑战性的语气说:“同学们,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老师一看就知道,不信,咱们试试。”同学们一听,兴趣来了,七嘴八舌说了很多数,我都快速作了判断。有些学生想难住老师,说了几个十多位的大数,我把这些数一一写在黑板上,并加以判断。有的学生表示不相信,开始动笔除,经过验证,发现我的判断都是正确的,感到惊奇。学生感到疑惑不解:“老师没有计算,怎么会知道这些数能不能被3整除呢?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样创设的情境,形成悬念,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诀窍”,想尽快解开心中的“谜”。于是,学生的求知若渴之情被激发起来,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学生自然成了主动探索者。
2.以故事引趣
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而运用“多媒体”给学生讲故事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情感相融合,甚至得到升华。这样的情景,有利于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例如,教学“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的有余数除法”时,我讲了一个“八戒分桃”的故事。上课伊始,屏幕上出现了生动的画面:一天,猪八戒到花果山去玩,恰好悟空不在,八戒就带着30只小猴子摘了100个又大又红的桃子,然后对小猴说:“你们30人,每人分得3个,剩下的一个就给猪伯伯我吧!”八戒怕小猴不相信,还列了一个算式。(同时通过屏幕展示算式)没多久,悟空回来了,知道了这件事,斥责八戒不老实,欺骗了小猴,吓得八戒连连磕头求饶,小猴们被弄得莫名其妙。故事讲完了,我问学生:“八戒怎样欺骗了小猴?悟空指责八戒不老实的理由在哪里?”学生们饶有兴趣地纷纷替小猴找被欺骗的原因,可是一时又说不清楚,然而要替小猴伸张正义之情却使他们不肯罢休。这样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预定的教学情境中去,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中。
二、诱导“审美”情感
数学虽不如语文蕴含的情感宝藏多,若教师能深钻教材,高度重视对教材的开发,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精心选择具有一定形式美,同时也蕴含着内在美的媒体,创设情境,则不仅能起到激情作用,而且能唤起学生心灵上的感悟,起到导学的作用。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圆锥体积”时,利用多媒体在电脑屏幕上显示出一个晶莹透明的圆柱体,伴随着老师的提问,学生在短时间内复习了有关圆柱的知识,接着屏幕上的圆柱体变成一个实物形的圆柱体,它开始旋转起来,就像有人用刀子围绕上底圆心转着圈地向下削,圆柱体最后被削成一个圆锥体。老师巧妙地运用知识的魅力,引“生”入胜。动态画面推动学生不断地思考,美好的情感将学生导入正确的思维轨道,即“圆柱与圆锥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进而老师又让学生摸摸圆锥体实物,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多种感官参与了教学活动,情感更加真切,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去想象、去思考。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获得美感,感到愉悦,进而形成真实体验,引起思考与联想,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及情感等同时得到意想不到的发展。
三、深入“参与”情感
教师不仅是教育的主导者,而且是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教师的教学活动实际上是教师知识魅力的结合。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有两种:物理距离、心理距离。而教室上课时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越近,教学效果越好。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少用命令式的,多用参与性的。要将和蔼的目光投向全体学生,不能只顾个别优生。教学过程要在幽默、欢快、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凡是学生能探索的知识,教师不要讲;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不要暗示。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表现的机会。在操作过程中,教师不要做裁判员,要和学生共同评判或者让学生自己评判,和他们共同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许多课堂教学实例证明: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像“老师”,学生才能自主学习、主动合作,教学效果也才会好。
总之,数学课是一块培养情感的沃土,我们在教学中应让情感真正地进入课堂,实施合理的情感调控,重视学生情感因素的培养,并将情感转化为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