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二OO九年十二月贛江(南昌—瓢山)87公里航道整治通过了包括交通部有关部门组织的交工验收,工程初评等级为优良。鲑鱼洲滩作为该整治河段中一个滩,整治受到部门的好评。通过亲身对该滩工程的整治,分析近期河床演变特点,引申出航道整治的研究及经验:本次整治在右岸布置丁坝,淤塞较零乱的边滩及右岸尖潭,与较高的下游边滩连成一体,形成比较完整的右岸边滩。在左岸沱口处布置丁坝,淤塞沱口。浅段布置1挖槽,将上下深槽相连。整治工程整治总体优良,工程效果良好。
【关键词】鲑鱼洲滩;河床演变;航道整治
1、滩段概况
滩首上距八一桥27.8km(图2-6),滩段河长约2.9km,浅段长2.1km,航道从上深槽经上过渡段至左岸的中间深槽,向下经下过渡段至下深槽。除中间深槽左岸无边滩外,其余两岸有边滩,右边滩内侧有串沟,上、中、下深槽交错,属交错浅滩。上过渡段有长约70m左右的洲滩,枯水断流,成为碍航最严重的浅滩。
2、河床演变与碍航情况分析
比较1992、2003、2006年测图,两岸圩堤与岸线基本一致。左岸上边滩位置基本一致,右侧中间边滩在上过渡段03年较92年因冲刷缩进20~200m,左侧06年因淤积较03年右移0~170m,在上过渡段的滩脊部06年因淤积形成连接左右边滩线的沙埂。其余基本一致。
套绘三年的测图(图2-6),0m等深线;在上深槽的左岸三年的基本一致,其右岸06年与03年的基本一致,92年因冲刷左移0~60m。在上过渡段左岸03年因淤积较92年右移0~140m,06年因淤积较03年右移10~180m;右岸03年与06年的基本一致,92年较前者因冲刷左移0~230m;06年滩中间的上过渡段形成左右岸相互连接的0m等深线。下过渡段左岸06年与03年的基本一致,92年因冲刷右移0~50m;右岸中下部三年的基本一致。下深槽左右岸三年的基本一致。1.5m等深线:在上深槽,92年较06年下移120m;03年较92年下移490m。在中间深槽:03年较92年下延50m;06年较03年下延345m。2.5m等深线:在上深槽92、03年的基本一致,06年较前者上伸140m;在中间深槽三年的都形成闭合线,基本都位于03年的闭合线内。在下深槽:92年较03年下延50m;06年较03年下延75m。1992与2003年枯水航深均为0.4m,2006年枯水航深减少至0m,即上边滩的上沙咀与下边滩的下沙咀相互连接起来形成的滩脊沙埂(洲滩),其原因是近期东支枯水流量不断减少,上下深槽的尖潭沱口下延上伸越来越厉害,从上深槽斜横向越过沙咀与沙埂的中枯水流量越来越强烈所致。
航道纵断面波浪起伏,枯水从上深槽3.2m水深经上过渡段1.3m,向下逐渐减少到0m,越过0m水深的沙埂入中间深槽最大水深2.7m。向下经下过渡段枯水航深1.4m至下深槽枯水最大航深5.3m,水深最大变幅5.3m。
3、航道整治
3.1整治措施
本滩属交错浅滩。滩段上下深槽枯水河宽只有中间浅段扩散段的一半左右,加上浅滩尖潭、沱口相互交错,交错处形成沙埂而碍航。本次设计维持初步设计方案,即根据现状航道走向,依托浅段上段较高的左边滩以及下段较高的右边滩规划整治线,在上段的右岸连续布置4座丁坝,淤塞较零乱的边滩及右岸尖潭,与较高的下游边滩连成一体,形成比较完整的右岸边滩。左岸沱口处布置1座丁坝,淤塞沱口。浅段布置1条挖槽,挖槽宽度为50m,将上下深槽相连。
3.2施工情况
2007年12月,整治施工队伍进入现场,先期进行坝轴线及坝根护岸定线放样。用挖机对护岸进行削坡整平,做好抛石准备工作。
2008年5月,趁东河洪水之际组织大批运输船舶进行块石运输,其中坝身一次抛筑成型,护岸备料到位。在涨水结束之前完成了各坝抛筑及坝根备料工作。
2008年10月,东河枯水期挖机配合人工进行坝体挪坡与坝面砌筑。
2009年4月挖泥船进场疏浚,同时对坝体未到位处进行补抛。
2009年9月工程全部圆满结束。
4、结语
采用了上述的整治方法,在以后一段时间的运行过程中,经过了很多次洪涝的考验,工程依然保持良好,并且也没有坍塌现象出现于丁坝的上下游河岸,有淤滩形成于丁坝上下游和两丁坝之间,有着较为明显的效果,说明整治是非常成功的。在具体的整治中,需要结合工程具体情况,从技术性和经济性等诸多方面来综合考虑,选择最为合适的整治方法,以此来更好的整治浅滩河道。
参考文献
[1]天津航道局主编.水运工程测量规范.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年1月.
[2]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河流泥沙工程学教研室编.河流泥沙工程学.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3年11月.
[3]江西省交通厅航务勘察设计院编.赣江东河(南昌—瓢山)航道整治工程施工图设计,2007年11月.
【关键词】鲑鱼洲滩;河床演变;航道整治
1、滩段概况
滩首上距八一桥27.8km(图2-6),滩段河长约2.9km,浅段长2.1km,航道从上深槽经上过渡段至左岸的中间深槽,向下经下过渡段至下深槽。除中间深槽左岸无边滩外,其余两岸有边滩,右边滩内侧有串沟,上、中、下深槽交错,属交错浅滩。上过渡段有长约70m左右的洲滩,枯水断流,成为碍航最严重的浅滩。
2、河床演变与碍航情况分析
比较1992、2003、2006年测图,两岸圩堤与岸线基本一致。左岸上边滩位置基本一致,右侧中间边滩在上过渡段03年较92年因冲刷缩进20~200m,左侧06年因淤积较03年右移0~170m,在上过渡段的滩脊部06年因淤积形成连接左右边滩线的沙埂。其余基本一致。
套绘三年的测图(图2-6),0m等深线;在上深槽的左岸三年的基本一致,其右岸06年与03年的基本一致,92年因冲刷左移0~60m。在上过渡段左岸03年因淤积较92年右移0~140m,06年因淤积较03年右移10~180m;右岸03年与06年的基本一致,92年较前者因冲刷左移0~230m;06年滩中间的上过渡段形成左右岸相互连接的0m等深线。下过渡段左岸06年与03年的基本一致,92年因冲刷右移0~50m;右岸中下部三年的基本一致。下深槽左右岸三年的基本一致。1.5m等深线:在上深槽,92年较06年下移120m;03年较92年下移490m。在中间深槽:03年较92年下延50m;06年较03年下延345m。2.5m等深线:在上深槽92、03年的基本一致,06年较前者上伸140m;在中间深槽三年的都形成闭合线,基本都位于03年的闭合线内。在下深槽:92年较03年下延50m;06年较03年下延75m。1992与2003年枯水航深均为0.4m,2006年枯水航深减少至0m,即上边滩的上沙咀与下边滩的下沙咀相互连接起来形成的滩脊沙埂(洲滩),其原因是近期东支枯水流量不断减少,上下深槽的尖潭沱口下延上伸越来越厉害,从上深槽斜横向越过沙咀与沙埂的中枯水流量越来越强烈所致。
航道纵断面波浪起伏,枯水从上深槽3.2m水深经上过渡段1.3m,向下逐渐减少到0m,越过0m水深的沙埂入中间深槽最大水深2.7m。向下经下过渡段枯水航深1.4m至下深槽枯水最大航深5.3m,水深最大变幅5.3m。
3、航道整治
3.1整治措施
本滩属交错浅滩。滩段上下深槽枯水河宽只有中间浅段扩散段的一半左右,加上浅滩尖潭、沱口相互交错,交错处形成沙埂而碍航。本次设计维持初步设计方案,即根据现状航道走向,依托浅段上段较高的左边滩以及下段较高的右边滩规划整治线,在上段的右岸连续布置4座丁坝,淤塞较零乱的边滩及右岸尖潭,与较高的下游边滩连成一体,形成比较完整的右岸边滩。左岸沱口处布置1座丁坝,淤塞沱口。浅段布置1条挖槽,挖槽宽度为50m,将上下深槽相连。
3.2施工情况
2007年12月,整治施工队伍进入现场,先期进行坝轴线及坝根护岸定线放样。用挖机对护岸进行削坡整平,做好抛石准备工作。
2008年5月,趁东河洪水之际组织大批运输船舶进行块石运输,其中坝身一次抛筑成型,护岸备料到位。在涨水结束之前完成了各坝抛筑及坝根备料工作。
2008年10月,东河枯水期挖机配合人工进行坝体挪坡与坝面砌筑。
2009年4月挖泥船进场疏浚,同时对坝体未到位处进行补抛。
2009年9月工程全部圆满结束。
4、结语
采用了上述的整治方法,在以后一段时间的运行过程中,经过了很多次洪涝的考验,工程依然保持良好,并且也没有坍塌现象出现于丁坝的上下游河岸,有淤滩形成于丁坝上下游和两丁坝之间,有着较为明显的效果,说明整治是非常成功的。在具体的整治中,需要结合工程具体情况,从技术性和经济性等诸多方面来综合考虑,选择最为合适的整治方法,以此来更好的整治浅滩河道。
参考文献
[1]天津航道局主编.水运工程测量规范.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年1月.
[2]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河流泥沙工程学教研室编.河流泥沙工程学.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3年11月.
[3]江西省交通厅航务勘察设计院编.赣江东河(南昌—瓢山)航道整治工程施工图设计,200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