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隆神话,其记录最早见于东汉杨终的《哀牢传》,主要通过文献记载和口头传承流传至今,其中包含的原型主要有沙壹、鱼水、感生模式和龙图腾。本文运用原型理论,通过探究九隆神话中的原型,探析神话背后隐含的哀牢民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和共同心理。
九隆神话是哀牢民族的始祖神话,一直以来,哀牢民族都从古老的神话中获得生生不息的力量与生机,包括白族、傣族等少数民族都广泛流传着九隆神话。面对当今全球多样文化的冲击,传统社会中的集体意识和共同心理呈现出弱化的特征。现如今的保山地区曾是古哀牢国的首邑腹地,通过研究九隆神话,可以强化保山人对本民族的集体认知,找到共同的精神纽带,促进民族和谐稳定。
一、九隆神话
东汉时期杨终的《哀牢传》中记载了九隆神话。当代历史学家方国瑜在其主编的《云南史料丛刊》中写道:在历史文献记载中,也不曾出现比东汉时期更早的神话材料。由此可以得知,九隆神话是云南有史记载的最早的民间神话之一。歷代汉族知识分子阶层关注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这一现象十分突出。早在2000年以前,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就参与到了中国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中,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发展。
九隆神话作为西南少数民族最有代表性的古老神话之一,在被笔录写定而成为文献神话的同时,也一直以口头传承的形式在保山、大理等各个地区广为流传,成为了云南在民间流传时间最长的活形态神话之一。在与哀牢文化、龙文化等诸多文化的相互融合作用下,九隆神话在史料中呈现出了不同的文本内容。
东汉杨终《哀牢传》记载了这样一段传说:
哀牢夷者,其先有妇人名沙壹,居于牢山。尝捕鱼水中,触沉木若有感,因怀妊,十月,产子男十人。后沉木化为龙,出水上。沙壹忽闻龙语曰:“若为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见龙惊走,独小子不能去,背龙而坐,龙因舐之。其母鸟语,谓背为九,谓坐为隆,因名子曰九隆。及后长大,诸兄以九隆能为父所舐而黠,遂共推以为王。后哀牢山下有一夫一妇,复生十女子。九隆兄弟皆娶以为妻,后渐相滋长。种人皆刻画其身,象龙文,衣皆著尾。
九隆代代相传,名号不可得而数,至于禁高,乃可记知。禁高死,子吸代;吸死,子建非代;建非死,子哀牢代;哀牢死,子桑藕代;桑藕死,子柳承代;柳承死,子柳貌代;柳貌死,子扈栗代。
在上文史料记载中的九隆文化,归纳起来为:妇人河边捕鱼,触沉木有感而孕,生十子,九子惊走,龙舔舐小子,取名九隆,十子娶妻,九隆为王,从此九隆代代相伟。无论是文献中记载的九隆神话,还是民间口耳相传的九隆神话,不管神话发生怎样的变异,龙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象征,已经深深扎根于民族的潜意识中,龙是始终贯穿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龙的存在和感生的神秘也是构成九隆神话的重要因素。
二、九隆神话中的原型解释
九隆神话以艺术的形式为人们提供了历史记录,其中包含了远古时代的社会规范与变迁,也隐含了哀牢民族真实而隐秘的内心世界。在神话这颗参天大树下,盘旋着的根条就是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在现代人的精神深处,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仍然扎根其中,这也正是神话成为永恒经典的原因。探究九隆神话的原型及其象征意义,运用原型理论,挖掘九隆神话中的普遍规律和大概形式,阐述隐含在神话中的哀牢民族乃至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和共同心理是很有价值的。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认为,人的心理和意识是属于个人的,但同时,社会生活也制约着人的心理和意识。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人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同时在他固有的生物特性基础上,形成属于自己独特的心理特性,人的个性心理总是会积淀一定的社会文化。
(一)原型沙壹的象征意义
沙壹感生而孕,无夫生子,所生下的十个孩子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是典型的母系氏族社会的反映。由此可以推测,沙壹作为九隆神话的女主角,很有可能是因为其强大的生育能力受到族人的推崇而成为了哀牢民族的女祖先。女性对整个氏族部落的繁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对女祖先的崇拜在初民的无意识中表现的自我意识也就可以理解了。
九隆神话反映了哀牢夷的史前文化,沙壹能言“鸟语”,因为在水中捕鱼的时候接触到了沉木,感生而孕,生下了十个孩子。从九隆神话的这一部分中,人们可以发现哀牢民族当时的社会组织状况、生产状况以及婚育状况。哀牢山位于云贵高原的西南边,地形复杂,有怒江、澜沧江、大盈江等河流,高黎贡山位于怒江与龙川江之间,这里水源充足,物种丰富,可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生产生活。在这其中有许多坝子,面积最大的是保山坝,九隆神话中的沙壹正是居住于该地,优越的地质条件和自然条件为哀牢民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存生活环境。
(二)原型鱼、水的象征意义
如今保山市内的易罗池传说为沙壹触木而孕的地方,水在九隆神话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水是生命的源泉,大量民间神话故事中都有水的元素参与其中,水孕育了大自然万物,这一点与女性的生育繁衍功能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初民们就自然而然的把水和女性等同,并由此推想人类也是由水所孕育。无独有偶,水崇拜在彝族典籍中还有提到:“人祖来自水,我祖水中生。”在哈尼族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中也讲述了先祖诞生于水的故事:“先祖的人种在大水里,天晴朗的日子,他们骑着水波到处游荡。”这种水崇拜的心理在其他的古籍中也有所体现,如《管子·水地篇》中写道:“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由水崇拜演变而来的还有后期出现的水神崇拜,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帝王和神灵,如黄帝、蚩尤、大禹等,都具有呼风唤雨的能力,这些神灵在民间受到的推崇经久不衰。
在哈尼族中,流传着许多关于鱼的习俗,如哈尼族妇女喜欢带有鱼的配饰,姑娘们喜欢戴由银打制而成的小鱼饰品,这些都隐含了保证生育的愿望。闻一多先生认为:“为什么用鱼来象征配偶呢?这除了它的繁殖功能,似乎没有更好的解释,大家都知道,在原始的观念里,婚姻是人生第一件大事,而传种是婚姻的唯一目的,这在我国古代的礼俗中表现得非常清楚,不必赘述,种族的繁殖既如此被重视,而鱼是繁殖力最强的一种生物,所以在古代,把一个人比作鱼,在某一种意义上,差不多就等于恭维他是最好的人。” 对于鱼的崇拜是有其来源的,由于人自身的繁殖、生产是制约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神话中存在着生殖崇拜,而鱼的轮廓与女阴相似。在沙壹时代,鱼也和生产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相传哀牢民族居住的保山坝子在远古时期是湖泊,人们主要以打渔为生,人们意识到了鱼和水对于生产生活和繁衍后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故鱼也就受到崇拜,也由此可以推想沙壹是在哀牢山下的湖泊边生活打渔,生下了九隆兄弟。在黑格尔的美学理论中说到:“在讨论象征性艺术时我们早已提到,东方所强调和崇敬的往往是自然界的普遍生命力,不是思维意识的精神性和威力,而是生殖方面的创造力。”九隆神话中的沙壹在水中捕鱼,并不只是描写哀牢民族的生产生活日常,还体现了初民的女性生殖崇拜。
(三)原型感生模式的象征意义
九隆神話中,沙壹捕鱼时触沉木,有感而孕,生下十子,这是典型的感生神话模式。学者耿德铭认为:“九隆神话反映的是女子与神物接触后怀孕,从而孕育哀牢民族的母系制社会生育观念,同时也反映了哀牢民族对于龙和水的崇拜。”沉木后化为龙,所以说沉木是龙幻化而成的。
在其他神话故事中也能看到类似的感龙而孕。如华胥感赤龙生伏羲。还有《路史》卷十注引《宝椟记》中说:“帝女游于华胥之洲,感蛇而孕,十二年生庖牺。”在此处,蛇为龙的化身,感蛇而孕也就是感龙而孕,那为何这样非自然的受孕模式存在于各个神话之中,感生模式隐藏着初民怎样的集体无意识呢?初民对于大自然的力量有恐惧、崇拜、敬畏等复杂的情感,认为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神灵,这些生命的力量是可转化、可流动的,而且各领域之间没有限定不变的界限,因女子与神物的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神力就渗透人体而使女子受孕,所生之子也因为神秘力量而具有神灵的神性。这些神话蕴含了原始初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即使是光怪陆离的神话故事,其归根结底还是萌发于时代的真实历史。
(四)原型龙图腾的象征意义
九隆神话作为一种活的社会形态在保山地区一直广为流传,无论是古籍中记载的九隆神话,还是在民间流传的各种版本的九隆神话,因为龙而感生有孕都有着默契般的相同。龙身上所具有的神秘性与权威性都是组成九隆神话神圣性的重要条件,并且被后人的集体无意识所认同。
早在上古时期,伏羲氏族就开始“龙为图腾,又以龙纪官,号为龙师以分理天下”,根据雷兹尔底定义:“图腾只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社群的状态,另一方面是信仰实行的宗教系统。”我国神话中传统的神灵形象,如女娲、伏羲等都与龙图腾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奠定了龙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也深深地植根于哀牢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民族史学家石钟健认为:“九隆传说以沉木作为图腾崇拜的对象,是一个由沉木变成的龙为民族的图腾——祖先崇拜的对象。”《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所记:“种人皆刻画其身,象龙文。”无论九隆神话经过怎么样的变异,龙依然是作为一个标志性的角色出现其中,九隆神话显露出神圣性的关键,就是龙身生子。龙作为一种神秘性与神圣性相统一的存在,始终如一地被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崇拜、信仰。
龙图腾一方面作为氏族的标志,另一方面也是氏族祖先的象征。沙壹时代的鸟图腾转变为九隆时代的龙图腾,象征了从母系社会转变为父系社会。图腾意识是对氏族起源的最初思考,图腾把本氏族同其他氏族区分开来,是维系氏族成员和团结氏族成员的重要依据,是一种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的体现。九隆神话所体现出的感生模式是女子与某一神物图腾感生受孕,生下了某一氏族的祖先,而这一神物就转化为该氏族的象征,以图腾的形式表现出来。
对于龙图腾的崇拜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体现,也是对于获取龙的神力的向往,德国神话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认为,人与动物的基本关系是一种纯粹的巫术关系,不是彻底实用的,或者是经验的,在图腾崇拜中,人一旦与动物巫术交感结合起来,就会呈现出相同的或相似的特征。神话是一种核心力量,使仪式具有象征意义,20世纪加拿大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理论家弗莱在《批评的解剖》中提到,要打破神话原型的局限,将神话扩大到文学领域,突出神话在文学作品中的意义,使原型由心理学概念转变为文学概念。文学就像是“移味的神话”,人类思维具有共性以及传统性,人们使用特定的某些意象结构在历史积累中意义不断叠加,重复形成了特有模式和象征模式。
三、结语
九隆神话是哀牢民族历史最初的来源,九隆神话与各个民族的神话之间有着或多或少的内在的结构性联系,从而呈现出特有的原型模式。这些原型凝聚了哀牢民族千年以来累积的巨大心理能量,也隐含着普遍存在的集体无意识,本文通过分析九隆神话中的部分原型,探究了哀牢民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特殊思维和活动。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作者简介:苏雄娟(1973-),女,白族,云南大理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民间文学与文化、民俗文化与文化产业研究。
九隆神话是哀牢民族的始祖神话,一直以来,哀牢民族都从古老的神话中获得生生不息的力量与生机,包括白族、傣族等少数民族都广泛流传着九隆神话。面对当今全球多样文化的冲击,传统社会中的集体意识和共同心理呈现出弱化的特征。现如今的保山地区曾是古哀牢国的首邑腹地,通过研究九隆神话,可以强化保山人对本民族的集体认知,找到共同的精神纽带,促进民族和谐稳定。
一、九隆神话
东汉时期杨终的《哀牢传》中记载了九隆神话。当代历史学家方国瑜在其主编的《云南史料丛刊》中写道:在历史文献记载中,也不曾出现比东汉时期更早的神话材料。由此可以得知,九隆神话是云南有史记载的最早的民间神话之一。歷代汉族知识分子阶层关注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这一现象十分突出。早在2000年以前,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就参与到了中国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中,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发展。
九隆神话作为西南少数民族最有代表性的古老神话之一,在被笔录写定而成为文献神话的同时,也一直以口头传承的形式在保山、大理等各个地区广为流传,成为了云南在民间流传时间最长的活形态神话之一。在与哀牢文化、龙文化等诸多文化的相互融合作用下,九隆神话在史料中呈现出了不同的文本内容。
东汉杨终《哀牢传》记载了这样一段传说:
哀牢夷者,其先有妇人名沙壹,居于牢山。尝捕鱼水中,触沉木若有感,因怀妊,十月,产子男十人。后沉木化为龙,出水上。沙壹忽闻龙语曰:“若为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见龙惊走,独小子不能去,背龙而坐,龙因舐之。其母鸟语,谓背为九,谓坐为隆,因名子曰九隆。及后长大,诸兄以九隆能为父所舐而黠,遂共推以为王。后哀牢山下有一夫一妇,复生十女子。九隆兄弟皆娶以为妻,后渐相滋长。种人皆刻画其身,象龙文,衣皆著尾。
九隆代代相传,名号不可得而数,至于禁高,乃可记知。禁高死,子吸代;吸死,子建非代;建非死,子哀牢代;哀牢死,子桑藕代;桑藕死,子柳承代;柳承死,子柳貌代;柳貌死,子扈栗代。
在上文史料记载中的九隆文化,归纳起来为:妇人河边捕鱼,触沉木有感而孕,生十子,九子惊走,龙舔舐小子,取名九隆,十子娶妻,九隆为王,从此九隆代代相伟。无论是文献中记载的九隆神话,还是民间口耳相传的九隆神话,不管神话发生怎样的变异,龙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象征,已经深深扎根于民族的潜意识中,龙是始终贯穿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龙的存在和感生的神秘也是构成九隆神话的重要因素。
二、九隆神话中的原型解释
九隆神话以艺术的形式为人们提供了历史记录,其中包含了远古时代的社会规范与变迁,也隐含了哀牢民族真实而隐秘的内心世界。在神话这颗参天大树下,盘旋着的根条就是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在现代人的精神深处,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仍然扎根其中,这也正是神话成为永恒经典的原因。探究九隆神话的原型及其象征意义,运用原型理论,挖掘九隆神话中的普遍规律和大概形式,阐述隐含在神话中的哀牢民族乃至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和共同心理是很有价值的。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认为,人的心理和意识是属于个人的,但同时,社会生活也制约着人的心理和意识。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人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同时在他固有的生物特性基础上,形成属于自己独特的心理特性,人的个性心理总是会积淀一定的社会文化。
(一)原型沙壹的象征意义
沙壹感生而孕,无夫生子,所生下的十个孩子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是典型的母系氏族社会的反映。由此可以推测,沙壹作为九隆神话的女主角,很有可能是因为其强大的生育能力受到族人的推崇而成为了哀牢民族的女祖先。女性对整个氏族部落的繁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对女祖先的崇拜在初民的无意识中表现的自我意识也就可以理解了。
九隆神话反映了哀牢夷的史前文化,沙壹能言“鸟语”,因为在水中捕鱼的时候接触到了沉木,感生而孕,生下了十个孩子。从九隆神话的这一部分中,人们可以发现哀牢民族当时的社会组织状况、生产状况以及婚育状况。哀牢山位于云贵高原的西南边,地形复杂,有怒江、澜沧江、大盈江等河流,高黎贡山位于怒江与龙川江之间,这里水源充足,物种丰富,可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生产生活。在这其中有许多坝子,面积最大的是保山坝,九隆神话中的沙壹正是居住于该地,优越的地质条件和自然条件为哀牢民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存生活环境。
(二)原型鱼、水的象征意义
如今保山市内的易罗池传说为沙壹触木而孕的地方,水在九隆神话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水是生命的源泉,大量民间神话故事中都有水的元素参与其中,水孕育了大自然万物,这一点与女性的生育繁衍功能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初民们就自然而然的把水和女性等同,并由此推想人类也是由水所孕育。无独有偶,水崇拜在彝族典籍中还有提到:“人祖来自水,我祖水中生。”在哈尼族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中也讲述了先祖诞生于水的故事:“先祖的人种在大水里,天晴朗的日子,他们骑着水波到处游荡。”这种水崇拜的心理在其他的古籍中也有所体现,如《管子·水地篇》中写道:“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由水崇拜演变而来的还有后期出现的水神崇拜,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帝王和神灵,如黄帝、蚩尤、大禹等,都具有呼风唤雨的能力,这些神灵在民间受到的推崇经久不衰。
在哈尼族中,流传着许多关于鱼的习俗,如哈尼族妇女喜欢带有鱼的配饰,姑娘们喜欢戴由银打制而成的小鱼饰品,这些都隐含了保证生育的愿望。闻一多先生认为:“为什么用鱼来象征配偶呢?这除了它的繁殖功能,似乎没有更好的解释,大家都知道,在原始的观念里,婚姻是人生第一件大事,而传种是婚姻的唯一目的,这在我国古代的礼俗中表现得非常清楚,不必赘述,种族的繁殖既如此被重视,而鱼是繁殖力最强的一种生物,所以在古代,把一个人比作鱼,在某一种意义上,差不多就等于恭维他是最好的人。” 对于鱼的崇拜是有其来源的,由于人自身的繁殖、生产是制约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神话中存在着生殖崇拜,而鱼的轮廓与女阴相似。在沙壹时代,鱼也和生产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相传哀牢民族居住的保山坝子在远古时期是湖泊,人们主要以打渔为生,人们意识到了鱼和水对于生产生活和繁衍后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故鱼也就受到崇拜,也由此可以推想沙壹是在哀牢山下的湖泊边生活打渔,生下了九隆兄弟。在黑格尔的美学理论中说到:“在讨论象征性艺术时我们早已提到,东方所强调和崇敬的往往是自然界的普遍生命力,不是思维意识的精神性和威力,而是生殖方面的创造力。”九隆神话中的沙壹在水中捕鱼,并不只是描写哀牢民族的生产生活日常,还体现了初民的女性生殖崇拜。
(三)原型感生模式的象征意义
九隆神話中,沙壹捕鱼时触沉木,有感而孕,生下十子,这是典型的感生神话模式。学者耿德铭认为:“九隆神话反映的是女子与神物接触后怀孕,从而孕育哀牢民族的母系制社会生育观念,同时也反映了哀牢民族对于龙和水的崇拜。”沉木后化为龙,所以说沉木是龙幻化而成的。
在其他神话故事中也能看到类似的感龙而孕。如华胥感赤龙生伏羲。还有《路史》卷十注引《宝椟记》中说:“帝女游于华胥之洲,感蛇而孕,十二年生庖牺。”在此处,蛇为龙的化身,感蛇而孕也就是感龙而孕,那为何这样非自然的受孕模式存在于各个神话之中,感生模式隐藏着初民怎样的集体无意识呢?初民对于大自然的力量有恐惧、崇拜、敬畏等复杂的情感,认为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神灵,这些生命的力量是可转化、可流动的,而且各领域之间没有限定不变的界限,因女子与神物的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神力就渗透人体而使女子受孕,所生之子也因为神秘力量而具有神灵的神性。这些神话蕴含了原始初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即使是光怪陆离的神话故事,其归根结底还是萌发于时代的真实历史。
(四)原型龙图腾的象征意义
九隆神话作为一种活的社会形态在保山地区一直广为流传,无论是古籍中记载的九隆神话,还是在民间流传的各种版本的九隆神话,因为龙而感生有孕都有着默契般的相同。龙身上所具有的神秘性与权威性都是组成九隆神话神圣性的重要条件,并且被后人的集体无意识所认同。
早在上古时期,伏羲氏族就开始“龙为图腾,又以龙纪官,号为龙师以分理天下”,根据雷兹尔底定义:“图腾只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社群的状态,另一方面是信仰实行的宗教系统。”我国神话中传统的神灵形象,如女娲、伏羲等都与龙图腾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奠定了龙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也深深地植根于哀牢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民族史学家石钟健认为:“九隆传说以沉木作为图腾崇拜的对象,是一个由沉木变成的龙为民族的图腾——祖先崇拜的对象。”《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所记:“种人皆刻画其身,象龙文。”无论九隆神话经过怎么样的变异,龙依然是作为一个标志性的角色出现其中,九隆神话显露出神圣性的关键,就是龙身生子。龙作为一种神秘性与神圣性相统一的存在,始终如一地被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崇拜、信仰。
龙图腾一方面作为氏族的标志,另一方面也是氏族祖先的象征。沙壹时代的鸟图腾转变为九隆时代的龙图腾,象征了从母系社会转变为父系社会。图腾意识是对氏族起源的最初思考,图腾把本氏族同其他氏族区分开来,是维系氏族成员和团结氏族成员的重要依据,是一种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的体现。九隆神话所体现出的感生模式是女子与某一神物图腾感生受孕,生下了某一氏族的祖先,而这一神物就转化为该氏族的象征,以图腾的形式表现出来。
对于龙图腾的崇拜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体现,也是对于获取龙的神力的向往,德国神话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认为,人与动物的基本关系是一种纯粹的巫术关系,不是彻底实用的,或者是经验的,在图腾崇拜中,人一旦与动物巫术交感结合起来,就会呈现出相同的或相似的特征。神话是一种核心力量,使仪式具有象征意义,20世纪加拿大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理论家弗莱在《批评的解剖》中提到,要打破神话原型的局限,将神话扩大到文学领域,突出神话在文学作品中的意义,使原型由心理学概念转变为文学概念。文学就像是“移味的神话”,人类思维具有共性以及传统性,人们使用特定的某些意象结构在历史积累中意义不断叠加,重复形成了特有模式和象征模式。
三、结语
九隆神话是哀牢民族历史最初的来源,九隆神话与各个民族的神话之间有着或多或少的内在的结构性联系,从而呈现出特有的原型模式。这些原型凝聚了哀牢民族千年以来累积的巨大心理能量,也隐含着普遍存在的集体无意识,本文通过分析九隆神话中的部分原型,探究了哀牢民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特殊思维和活动。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作者简介:苏雄娟(1973-),女,白族,云南大理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民间文学与文化、民俗文化与文化产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