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思政”是当前被大家认可并付诸实施的一种思政教育新模式,《物理海洋学》是海洋科学和海洋技术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探究课程思政在物理海洋学中的实现,有助于形成思政教育合力,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物理海洋学教学可以从教师德育、课程内容与设计和考核监督等几个方面加以设计实践。
【关键词】课程思政;物理海洋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4-0030-01
一、课程思政的意义
习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高校全部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2]。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目前宏观层面多关注“课程思政”的哲学理论、存在逻辑和现实运行情况等[3-4],微观层面则关注从专业教师考核和教学设计等教学案例[5-6]。《物理海洋学》是海洋科学和海洋技术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当前课程思政与各类课程融合、协同育人的高等教育背景下,探索和实践课程思政与物理海洋学深度融合,有助于展现课程自身蕴含的思政元素,形成思政教育合力,促进育人目标的实现。因此,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物理海洋學》课程,对培养德才兼备的海洋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物理海洋学》课程地位、作用与任务
物理海洋学是海洋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海洋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必修课程,主要讲解海洋中流体动力学和热力学过程的基本知识,海洋中不同种类和时空尺度的海水运动成因及其规律,让学生掌握海洋中力场、热盐结构及因其而生的各种机械运动的时空变化,是涉海相关学科的基础,在海洋技术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计划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重大作用。本课程是在充分学好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流体力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为培养和训练工程应用素质和实践创新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后续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海洋测量和数字海洋工程开发等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培养拥有实践创新应用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思政课程的实施
1.教师德育建设。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思政教育形式,教师在知识传授中融入价值导向教育,是课程实践效果的关键[2]。这里的教师涵盖了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如果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不够,则不能保证“课程思政”的贯彻落实成效,所以需要提升专业教师团队的思政理论水平和人文素养,使教师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高尚的人格修为,使其认识到大学思政工作,是自身应承担的育人职责。这就应该采取多种措施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深挖教师思政资源。教学团队也可以不定期的开展德育专项研讨,通过相互学习,增强教师的“德育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2.课程内容与设计。
为了有效地将课程思政融合到《物理海洋学》专业课程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针对不同章节,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地设计合理的教学背景。例如在讲解“地转偏向力”时,教学内容不仅应包括地球自转、坐标系、公式推导、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和罗斯贝数[7],还可以融入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对平直的河流产生的影响,顺着河流的去向,河道右侧冲刷而左侧淤积的事实;甚至可以谈及汉武帝时期田蚡因为一己之私,怂恿汉武帝对黄河水患不予治理长达二十多年的历史。这样通过历史文化渲染,把爱国爱家情怀融入到课堂,对大学生品德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考核和监督。
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关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基于“立德树人”理念和育人先育德的原则,学院党委行政应明确教师育人的首要地位,在教学评奖评优和职称评聘等环节上,把德育考核放在首位[2]。“课程思政”的评价与考核还应考虑用学生思政素养提升的效果。为了实现《物理海洋学》课程思政的有效考核,我们也在积极探索,例如在传统考核方式(考勤与互动、作业和实验、考试)基础上,未来能把道德素质要素量化纳入,从而构建一个全面评估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新模式。引导学生加强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进而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
[2]吴珍.二级学院“课程思政”面临的挑战与推进路径,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5(4):107-113.
[3]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4]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4):109-113.
[5]刘淑慧.“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建构的理论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5-17.
[6]余江涛,王文起,徐宴清.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4-66.
[7]吕海滨,周立,焦明连,卢霞.“物理海洋学”课程中微课程教学的实践[J],求知导刊,2016:146.
作者简介:吕海滨(1979-),男,山东栖霞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海洋技术专业教学科研工作。
基金项目:江苏海洋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DS201935);江苏省海洋技术品牌专业建设项目(PPZY2015B116);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2017JSJG056)。
【关键词】课程思政;物理海洋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4-0030-01
一、课程思政的意义
习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高校全部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2]。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目前宏观层面多关注“课程思政”的哲学理论、存在逻辑和现实运行情况等[3-4],微观层面则关注从专业教师考核和教学设计等教学案例[5-6]。《物理海洋学》是海洋科学和海洋技术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当前课程思政与各类课程融合、协同育人的高等教育背景下,探索和实践课程思政与物理海洋学深度融合,有助于展现课程自身蕴含的思政元素,形成思政教育合力,促进育人目标的实现。因此,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物理海洋學》课程,对培养德才兼备的海洋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物理海洋学》课程地位、作用与任务
物理海洋学是海洋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海洋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必修课程,主要讲解海洋中流体动力学和热力学过程的基本知识,海洋中不同种类和时空尺度的海水运动成因及其规律,让学生掌握海洋中力场、热盐结构及因其而生的各种机械运动的时空变化,是涉海相关学科的基础,在海洋技术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计划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重大作用。本课程是在充分学好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流体力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为培养和训练工程应用素质和实践创新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后续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海洋测量和数字海洋工程开发等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培养拥有实践创新应用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思政课程的实施
1.教师德育建设。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思政教育形式,教师在知识传授中融入价值导向教育,是课程实践效果的关键[2]。这里的教师涵盖了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如果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不够,则不能保证“课程思政”的贯彻落实成效,所以需要提升专业教师团队的思政理论水平和人文素养,使教师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高尚的人格修为,使其认识到大学思政工作,是自身应承担的育人职责。这就应该采取多种措施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深挖教师思政资源。教学团队也可以不定期的开展德育专项研讨,通过相互学习,增强教师的“德育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2.课程内容与设计。
为了有效地将课程思政融合到《物理海洋学》专业课程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针对不同章节,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地设计合理的教学背景。例如在讲解“地转偏向力”时,教学内容不仅应包括地球自转、坐标系、公式推导、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和罗斯贝数[7],还可以融入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对平直的河流产生的影响,顺着河流的去向,河道右侧冲刷而左侧淤积的事实;甚至可以谈及汉武帝时期田蚡因为一己之私,怂恿汉武帝对黄河水患不予治理长达二十多年的历史。这样通过历史文化渲染,把爱国爱家情怀融入到课堂,对大学生品德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考核和监督。
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关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基于“立德树人”理念和育人先育德的原则,学院党委行政应明确教师育人的首要地位,在教学评奖评优和职称评聘等环节上,把德育考核放在首位[2]。“课程思政”的评价与考核还应考虑用学生思政素养提升的效果。为了实现《物理海洋学》课程思政的有效考核,我们也在积极探索,例如在传统考核方式(考勤与互动、作业和实验、考试)基础上,未来能把道德素质要素量化纳入,从而构建一个全面评估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新模式。引导学生加强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进而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
[2]吴珍.二级学院“课程思政”面临的挑战与推进路径,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5(4):107-113.
[3]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4]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4):109-113.
[5]刘淑慧.“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建构的理论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5-17.
[6]余江涛,王文起,徐宴清.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4-66.
[7]吕海滨,周立,焦明连,卢霞.“物理海洋学”课程中微课程教学的实践[J],求知导刊,2016:146.
作者简介:吕海滨(1979-),男,山东栖霞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海洋技术专业教学科研工作。
基金项目:江苏海洋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DS201935);江苏省海洋技术品牌专业建设项目(PPZY2015B116);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2017JSJG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