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敏不要命,但痒起来要人命。”一句顺口溜,道出了多少过敏者的辛酸泪。
有机构发布报告认为,全世界有30%至40%的人被过敏困扰,过敏已从一般疾病上升到影响广泛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是什么原因让人们饱受过敏之扰?过敏者暴增的背后,是谁之过?我们能否与“敏”共生?
小小过敏竟成全球第六大慢病
这是一组让人揪心的数字:全球约有2.5亿人有食物过敏症,3亿人患有哮喘,4亿人有鼻炎,总人口中十分之一有药物过敏反应,被列为全球第六大慢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把过敏性疾病列为21世纪重点研究和防治的疾病之一。
北京同仁医院院长、国家卫健委变态反应科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张罗表示,草花粉影响了整个西北地区,尤其是内蒙古、甘肃、青海、陕西,也包括受影响的山西、河北、北京等省市。南方地区则以螨虫为主要过敏原,受气候条件影响大。
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皮肤病科主任崔勇说,轻度过敏可能仅出现瘙痒、皮疹等,重度过敏可能会出现喉头水肿、休克等症状,如抢救不及时可能引起死亡。
沙蒿与过敏关系多大
“常见的过敏原包括吸入性、食入性、接触性、注入性等几类。”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于瑞星说,室内常见的尘螨、霉菌、动物毛屑等都属于吸入性过敏原;鸡蛋白、牛奶、虾等属于食入性过敏原;部分化工材料、化妆品属于接触性过敏原;某些注射类药物、蜂类叮咬注入的物质属于注入性过敏原。
在众多导致过敏性疾病发生的因素中,遗传因素、过敏原及环境因素都是重要致病原因。植物花粉、飞絮、飞毛等本是植物生长发育、繁衍后代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但由此引发的过敏问题在全球普遍存在,饱受争议的就是沙蒿。
据权威专家研究,在长期的净化过程中,沙蒿形成了独特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和繁殖习性。沙蒿群落能够防风固沙,还能促进土壤的发育,在荒漠生态系统重建与恢复中发挥较好作用。
沙蒿,先期发挥固沙作用。但随着主要树种的生长,沙蒿逐步衰亡。当主要树种由于老化成熟而退化到一定程度时,地带性植被沙蒿、黄蒿等蒿属植物又可能重新侵入生态系统。
据不完全统计,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四省区现有沙蒿保存面积约1300万亩。当前,部分地区已停止或准备停止在飞播造林中使用沙蒿。
有效控制是当务之急
面对过敏之痛,既要找寻权宜之计,更要探究破解之策。
考慮到沙蒿与过敏的可能相关性,应当调整优化沙蒿分布区树种林种结构。专家建议,可在飞播造林种草中进一步降低沙蒿用种量的比例,研究替代物种;营造樟子松、紫穗槐混交林,抑制杂草生长,使沙蒿退化;对沙区撂荒地以及沙化土地落实治理责任,抑制蒿类植物自然萌发生长,减少蒿属花粉源。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所长张建国表示,在城市绿化中建议采用多树种配置,避免成片栽植致敏树种及植物,尽可能通过草坪、落叶等覆盖地表,提高城市森林绿地的飞絮和花粉附着、滞留能力。
针对过敏群体用药治疗的困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张建中教授提示,正值花粉传播季节,要注意预防和用药控制“双管齐下”。花粉症患者要减少外出,注意关窗;出门戴口罩,避免到花粉浓度较高的地区;外出回家后注意洗脸尤其是清洗鼻子、眼睛,更换沾到花粉的衣物。
用药方面,花粉症患者可用海盐水清洗鼻腔,使用抗过敏的滴眼剂控制过敏性结膜炎的眼痒等症状;出现咳嗽或哮喘的患者需加用口服和(或)吸入药物控制症状。症状重、持续时间长的患者,应及时去医院进行脱敏治疗。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3月30日)
有机构发布报告认为,全世界有30%至40%的人被过敏困扰,过敏已从一般疾病上升到影响广泛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是什么原因让人们饱受过敏之扰?过敏者暴增的背后,是谁之过?我们能否与“敏”共生?
小小过敏竟成全球第六大慢病
这是一组让人揪心的数字:全球约有2.5亿人有食物过敏症,3亿人患有哮喘,4亿人有鼻炎,总人口中十分之一有药物过敏反应,被列为全球第六大慢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把过敏性疾病列为21世纪重点研究和防治的疾病之一。
北京同仁医院院长、国家卫健委变态反应科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张罗表示,草花粉影响了整个西北地区,尤其是内蒙古、甘肃、青海、陕西,也包括受影响的山西、河北、北京等省市。南方地区则以螨虫为主要过敏原,受气候条件影响大。
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皮肤病科主任崔勇说,轻度过敏可能仅出现瘙痒、皮疹等,重度过敏可能会出现喉头水肿、休克等症状,如抢救不及时可能引起死亡。
沙蒿与过敏关系多大
“常见的过敏原包括吸入性、食入性、接触性、注入性等几类。”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于瑞星说,室内常见的尘螨、霉菌、动物毛屑等都属于吸入性过敏原;鸡蛋白、牛奶、虾等属于食入性过敏原;部分化工材料、化妆品属于接触性过敏原;某些注射类药物、蜂类叮咬注入的物质属于注入性过敏原。
在众多导致过敏性疾病发生的因素中,遗传因素、过敏原及环境因素都是重要致病原因。植物花粉、飞絮、飞毛等本是植物生长发育、繁衍后代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但由此引发的过敏问题在全球普遍存在,饱受争议的就是沙蒿。
据权威专家研究,在长期的净化过程中,沙蒿形成了独特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和繁殖习性。沙蒿群落能够防风固沙,还能促进土壤的发育,在荒漠生态系统重建与恢复中发挥较好作用。
沙蒿,先期发挥固沙作用。但随着主要树种的生长,沙蒿逐步衰亡。当主要树种由于老化成熟而退化到一定程度时,地带性植被沙蒿、黄蒿等蒿属植物又可能重新侵入生态系统。
据不完全统计,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四省区现有沙蒿保存面积约1300万亩。当前,部分地区已停止或准备停止在飞播造林中使用沙蒿。
有效控制是当务之急
面对过敏之痛,既要找寻权宜之计,更要探究破解之策。
考慮到沙蒿与过敏的可能相关性,应当调整优化沙蒿分布区树种林种结构。专家建议,可在飞播造林种草中进一步降低沙蒿用种量的比例,研究替代物种;营造樟子松、紫穗槐混交林,抑制杂草生长,使沙蒿退化;对沙区撂荒地以及沙化土地落实治理责任,抑制蒿类植物自然萌发生长,减少蒿属花粉源。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所长张建国表示,在城市绿化中建议采用多树种配置,避免成片栽植致敏树种及植物,尽可能通过草坪、落叶等覆盖地表,提高城市森林绿地的飞絮和花粉附着、滞留能力。
针对过敏群体用药治疗的困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张建中教授提示,正值花粉传播季节,要注意预防和用药控制“双管齐下”。花粉症患者要减少外出,注意关窗;出门戴口罩,避免到花粉浓度较高的地区;外出回家后注意洗脸尤其是清洗鼻子、眼睛,更换沾到花粉的衣物。
用药方面,花粉症患者可用海盐水清洗鼻腔,使用抗过敏的滴眼剂控制过敏性结膜炎的眼痒等症状;出现咳嗽或哮喘的患者需加用口服和(或)吸入药物控制症状。症状重、持续时间长的患者,应及时去医院进行脱敏治疗。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