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许国公奏议》看吴潜的海防思想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ther_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吴潜,虽为文臣,但其军事能力出众。当时的南宋正值风雨飘摇的特殊时期,受金、元及海盗等的多方威胁,吴潜逐渐对海防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海防思想。其海防思想的核心主张就是以防卫为主,先固本安内,后消弭外寇。并且,他还将其海防思想在执政的过程中付诸实践。今天我们可以从其所著的《许国公奏议》里窥见其海防思想的一二。
  关键词:吴潜《许国公奏议》海防思想
  吴潜,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安徽宣城)人,南宋后期名臣。吴潜于嘉定十年(1217)科举高中,进士第一,被授承事郎、镇东军节度判官。其后多次得到升迁,曾两度为丞相,又几度遭贬,宦海浮沉几十年,悲喜荣辱共相伴,但其不改初心,自身而家,自家而国,尽心于政。他海防思想的萌发与实践,就是在其任沿海制置使、判庆元府期间。
  一、《许国公奏议》简况
  《许国公奏议》共四卷,凡六十一篇,始于绍定四年( 1231),终于景定三年(1262),首尾三十一年,不出理宗一朝。奏议的内容甚广,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诸多方面。其又可分为四大类:政治类、经济类、军事类和辞官乞归类,政治类和军事类占主要部分,而军事类中的《奏乞增兵万人分屯瓜州平江诸处防拓内外》《第二剳论国家变故晷与晋同西北或狄同当防而东南之盗贼尤不可忽》《奏行周燮义船之策以防江民船之弊乞补本人文资以任责》《奏晓谕海寇复为良民及关防海道事宜》《奏禁私置团场以培植本根消弭盗贼》《奏论海道内外二洋厉害去处防贵周密》《奏给遭风倭商钱米以广朝廷柔远之恩亦于海防有关系》《条奏海道备御六事》等八篇奏文,则体现了吴潜的海防思想。
  二、海防思想的产生背景
  (一)外因
  “靖康之乱”后,宋室南渡,宋高宗赵构重建赵宋王朝,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南宋的疆域形势和统治中心与北宋大不相同,罔土面积也缩小了近四分之一。背海立国,偏安东南一隅,面临来自陆上的军事威胁,同时海上的军事威胁也不容忽视,因此,南宋对沿海防御和海上武装力量的建设方面极为重视。当时人们把海口防御看成维系王朝生存的三大军事区之一:“江淮,手足也,海口,咽喉也,京畿,腹心也。”可见,海口防御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过了江淮和南宋京师。
  除了防御金、元之外,白日本、高丽以及本罔的海盗对东南海边防也构成了威胁。宋朝,东南海上的海盗活动进入发展阶段,尤其是到了南宋时期,海盗活动频繁,活动规模和范围扩大。宋高宗曾在闻知福建海盗横行后,诏令福建安抚司发水军攻剿。宋孝宗时,浙海贼啸呼为患,海寇出没大洋劫掠,气焰嚣张。海盗横行,不仅抢掠沿海城镇,影响社会安定,动摇南宋统治;而且其抢劫商船、货船,阻碍海外贸易的发展,从而对政府财政收入产生不利的影响。“积贫”且财政税收只靠半壁河山的南宋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海外贸易,市舶收入在财政上的地位更加突出,宋高宗曾明言:“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
  (二)内因
  吴潜虽为文官,但其具有卓越的军事远见,总是能够审时度势,提出适当的御外方略,这与他个人经历是分不开的。吴潜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父亲吴柔胜曾为南宋秘阁修撰,其兄吴渊才能出众,官至参知政事,因此,他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熏陶。嘉定十年(1217),吴潜科举高中,进士第一,随后按例被授予承事郎、镇东军节度判官,继而差通判嘉兴府、升平江府,随后又迁太府卿,并兼沿江制置知建康府,几次任地方牧守的经历使他了解了各地详情和罔家所面临的局面,并且锻炼了其政治、军事方面的能力。
  三、海防思想内涵
  时代的需要,加上自身的军事才能,吴潜比同时代的官员更加注重对沿海的防御,他在淳祜九年(1249)的奏文《第二札论罔家变故略与晋同西北或狄同当防而东南之盗贼尤不可忽》中,将自己所处的时代形势与晋朝作比较,并说:“百余年,晋之所防率在西北,而其亡也,乃由大盗孙思卢循之徒,出没于海,而刘裕得以乘之,此忧生于所忽之明证也。”他认为晋的灭亡与其忽视海上防御是分不开的,因此,他对海防问题尤为重视,其核心主张就是以防卫为主,先同本安内,后消弭外寇。
  (一)固本安内
  同本安内思想,意为“同结自家军民之心”,人民顺服朝廷,增强军队的防御力量,使社会安定,“军民之心既同,军旅之势渐张,盗贼之衅不作,则虽有外寇,且不能窥吾罔之藩篱”。
  安民在于善待百姓,使百姓能安居乐业,“臣窃谓,清海道莫先安百姓,安百姓莫先于遂生理”。吴潜采用的策略是“蠲放赋税”和“创义役”。他深知沿海百姓生活艰苦,故免除了贫苦百姓的赋税,结果是“外而田里,内而城市,莫不欢呼鼓舞”。
  吴潜到任后,订立了“义船法”,“令所部县邑,各选乡之有材力以主团结。如一郡岁调三舟,而有舟者五六十家,则众办六舟,半以应命,半以自食其利,有余赀俾蓄,以备来岁”。他命令三郡所属的县,分别选出各乡里中有财力的人联合起来,如果一郡每年要调三艘船,而有船的人有五六十家,就由这些船主共同准备六艘船,一半用来应付制置使司征调,一半用来自己谋利,得到多余的利润就储蓄起来预备明年使用,“遂使沿海方二三十里有舟之民得以安生乐业”,“于是沿海百姓方知有生之乐,亦莫不欢呼鼓舞”。
  为增强军队的防御力量,吴潜对所管辖的定海水军进行了整治,招募强兵勇士,提升军队质量。吴潜深知,能用于沿海防御的军队数量非常有限,远少于原定数额,“(1257年)此军元额止六千人……阙额常数百人,则所管之兵止五千人而已,老弱疾患又居十分之一,则实可用之兵四千五百人而已。二千九十人之往来征戍于淮者,又皆选士,则其在寨者仅二千四百余人。修备戎器、打造战船、枚买军需、防守寨栅库务,率不下三四百人,则在寨之数仅仅二千余人而已”,于是他多次招募勇敢之士,增强军队力量。
  (二)消弭海寇
  落实到具体的对付海寇盗贼方面,吴潜的核心思想是先内后外,他认为“若内寇不作,决不至于招引外寇,故今日海道之所急者,消弭内寇而已”。清除海盗,应先从消除内寇开始。南宋时期,土地兼并非常严重,人民失去土地,破产流荡,加上官府横征暴敛,各地贫民不堪重负,纷纷揭竿起义,沿海诸路穷苦人民则出海为盗。吴潜了解到很多盗贼实为贫民,出于生计,被迫為盗,于是,他采用“怀柔”的策略,用政治手段,出榜“晓谕海寇,改过自新,复为良民”,招安内寇,使之归顺政府。宋朝原有规定:犯盗之人,不管其所犯罪的轻或重,一律抄籍,没收家产。吴潜针对此项规定,又“复出榜,晓谕为盗之人父母妻子未必一一知情,若一人犯罪,一家失业,深可怜悯,应日后犯盗之人,并免抄籍。盖盗贼亦人耳,谁无父母妻子、室家骨肉执念”,由此以笼络人心。另一方面,又以重金犒赏捕盗有功之人,“盗贼之发,惟重赏可以收捕”,用此法威慑那些顽同盗贼。
  防御外寇,则利用地势地形的优势。吴潜认为,“防江海之险与防平陆之险不同,防平陆之险,专以人力,防江海之险,专以人谋”。海上防御不仅要依靠人力,更重要的是运用好谋略,“盖贼虽有千船万樯,才一开岸,即为风水所使,散漫四出,决不能成舟宗。三十只屯泊于贼所必经之地,一舟过,即杀一舟,白可使之无复遗”。利用地形的优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剿灭来侵犯的海寇。
  四、总结
  当时的南宋正处于生死存亡之秋,一边受金、元来自海上的军事威胁,另又有海盗在沿海地区活动猖獗,迫于保卫国家安全的需要,吴潜虽只是一介赢弱文臣,但气概刚大,凭借自己的军事敏感度,逐渐对沿海防御问题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并将其海防思想在执政的过程中付诸实践,为南宋朝在抵御外敌入侵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他文献
摘 要: “刘备虚伪”的论断历来有之。一则印象批评鼓励思辨,事件分析支持个见,两者结合易催生怪论;二则个案分析,不注重形势变化,不从整本书意蕴入手,易走偏锋。若从元阅读理念解读,结合三国意蕴分析,刘备不是虚伪是成熟,是深谋远虑、忠义无双,但也是充满了仁君圣主的悲剧意味。  关键词:刘备虚伪 三国意蕴 小说形象 印象批评 悲剧意味  随着《三国演义》进入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选项,“刘备虚伪”的论断再次
摘 要: 本文借助斯多葛主义以重塑《永别了,武器》中凯瑟琳能保持“重压下的优雅”的英雄形象,将该小说的背景放在尤为重要的位置,分析凯瑟琳以战士、恋人及现代人三重身份受到的“重压”,说明其如何斯多葛式地保持“优雅”,以探寻凯瑟琳身上潜藏着的品质。  关键词:英雄 斯多葛主义 《永别了,武器》 凯瑟琳  一、引言  海明威小说《永别了,武器》的女主角凯瑟琳自诞生之初就吸引了许多关注,而这些评价按时间顺
摘 要:播音主持在文化传播中属于中介的角色,对受众而言其文化传播的担当是处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状态中,而对前设的编导而言,播音主持要按照固定的模式来完成播音任務,内涵的价值体系约缚着播音主持的行为表现,同时播音主持拥有自己的价值观。扮演的角色与潜在的文化价值体系相吻合才能够实现播音效果的最优化,通过文化与角色的衔接可以将两者各自的特性表现出来,彰显播音主持这一活动所弘扬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播音主持
摘要:《芦苇花开》是诗人李强所创作的一首富有哲学意味的现代诗歌。以芦苇为主要意象进行想象和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思考与求之不得的哀伤以及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怀。“芦苇”作为诗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传递出来。诗歌共分为五个结构段,主题和情感的一致性将诗歌串联起来。整首诗歌意象众多,情感丰富而细腻,思考富有哲学意味,值得品读一番。  关键词:李强 诗歌 芦苇 哲理  《芦苇花开》是诗人李
摘 要: 运用凝视理论,解读《啼笑因缘》中何丽娜这一角色作为他者所承受的双重男性凝视,分别阐述小说世界中的男主角视角与现实世界中作者和读者的联合视角对理想化女性形象的塑造作用,进而探析张恨水社会言情小说的批判价值。  关键词:《啼笑因缘》 何丽娜 张恨水 男性凝视  《啼笑因缘》作为社会言情小说家张恨水的成熟之作,在获得广大读者青睐的同时,也很大程度上被当时的社会意识塑造,即是说一部成功的畅销作品
摘 要:朱光潜先生在其《诗论》中云:诗和画同属艺术。基于诗歌和绘画之间不可隔离的紧密联系,在诗歌教学中,我们的教师会在无意间将绘画艺术与诗歌的解读相结合,甚至有时会给诗歌配上相关的绘画作品,从而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全面解读,又在无意间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与联想思维。在现在语文课本中已经选入了许多诗画结合、意境悠远的古诗,其中王维的诗歌堪称诗画结合的经典。本文则以王维的诗歌为例,从由画解意、由画悟情
2021年4月10日晚的《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第七期节目上出现了一位特殊的选手,她是该节目开播以来的第一位盲人选手,并以足够精彩的表现,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绽放了光芒。她叫吴幽,是成都特殊教育学校高三年级的学生。  2001年6月,吴幽出生在四川省宣汉县厂溪镇。吴幽刚2个多月时,家人喊她总是没有反应,后来就发现她的眼睛有些异常。去医院检查诊断后,得到的结果是,她因先天发育不良,而导致双目失明
摘要:老舍是我国现代的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姓“舒”分解写法,合有“舍弃自我”之意。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老舍的作品俗白而雅致,有浓郁的市井气息却不落于俗套,语言声色兼备,塑造了众数鲜明的人物形象,让人印象深刻。在本文中,笔者着重从《骆驼祥子》《茶馆》《月牙儿》三部作品中探究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人物塑造和思想题旨。  关键词:平易通俗 俗而能雅 旧社会 悲剧 人
摘要:顾炎武作为遗民学者,故国的都城及前朝皇帝的陵寝是他心中的圣地,寄托着他沉重的感慨和哀伤。他一生曾多次来到明朝的开国都城南京以及后来的都城北京,并拜谒安葬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和其他皇帝的陵墓群十三陵。他会为国亡叹息,却不曾绝望。他通过拜谒明陵来表明自己拒不仕清的立场,也以相应的诗作描绘陵园,记录明清之际的巨变与自己的思绪,以此激励同道者。他也在诗中表明了自己对南明政权的支持以及对未来的规划和期待
摘要:《月光花下的出离》是山西作家李燕蓉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整部小说围绕着一个为测试感情而人为设计的离家出走事件及离家出走以后才被发现的每个人真实的生存状态与精神状态,揭示了当下年青一代个人所共有的精神迷茫与普遍的精神困境。小说在含蓄细腻的叙述中,把人们不易觉察又无处不在的情感疲惫、精神焦虑进行重新检视,找寻释放压力的出口。本文通过对《月光花下的出离》中人物形象巧妙设计的挖掘与故事串故事珠链结构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