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文化 品悟意象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haoc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在语文教育强调民族传统文化的时代要求下,“边塞组诗”这一课,是对古诗词分类进行教学的尝试,将唐代的边塞诗进行有机整合,以“两专多辅”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教学不在两首诗上进行深度挖掘,只着眼于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让高年级学生在古诗的意境中漫溯潜游,吸纳传统文化的精髓。
  【教学流程】
  一、导入,初识意象
  师:马鞍山有个特别棒的别称,叫什么?
  生:诗城。
  师:诗城的孩子一定会背诗,来点有难度的行不行?背一组含有“月”的古诗词。
  生:床前明月光……(生齐笑)
  師:(问一生)你为什么笑?
  生:这首诗太简单了。
  师:诗是简单了点儿,但诗人可不简单,是谁?
  生:(齐)李白。
  师:李白和马鞍山关系可不一般,传说李白就是在马鞍山采石矶醉酒捞月,坠江而亡。谁接着再来?
  生:月落乌啼霜满天……
  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齐背)
  师:古诗词中含“月”的有很多,“月”在古诗词中已不仅仅是一种景物,更是一种意象,它寄托着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生:思念家乡。
  生:表达忧愁。
  生:思念亲人。
  师:在唐代,有一类描写边疆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诗中也有寄托诗人复杂情感的意象,这就是——(板书:边塞诗)。请打开课文纸,自由读一读王之涣的《凉州词》和王昌龄的《出塞》,注意读准字音。
  【评析:以上教学,用谈话的方式引入对含“月”诗的背诵,再到对“月”的意象解读,层层推进,由浅入深。这样的背诗,可以让学生在看似平常的背诵中领悟不寻常之处,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朗读,感悟意境
  师:两首诗中各有一个字要注意:“羌”读qiāng,羌笛是少数民族的乐器;“教”是多音字,诗中读jiāo,“使、令”的意思。
  (生齐读)
  师:读诗要读准字音,注意速度,还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凉州词》可以按照“二二三”的节奏来划分,《出塞》按照“四三”节奏来划分,请在课文纸上用“/”标出。
  师:这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唐代边塞诗人中首推王之涣。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这首《出塞》被称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请你选择一首读,注意停顿。
  生:黄河远上白云间……
  师:读得怎样?
  生:他第一行读出了黄河汹涌的气势,后面三行停顿时间有些过长。
  师:先肯定优点,再指出不足,会评价。停顿,声停意要连,要自然一点。你读第二首,一定会很精彩。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掌声)
  师:读诗除了要掌握好节奏,声停意连之外,还要注意读好重音与韵脚。韵脚在每行最后,七言绝句共四行,第三行可以不押韵,在朗读韵脚时我们可以适当把音延长,将每首诗结尾的三个字逐渐放慢速度。
  (师示范朗读,生齐读,师辅之以手势指导。)
  【评析:课标对朗读教学的要求是:“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以上的朗读教学环节,从情感基调、节奏停连、重音押韵让学生进行朗读实践,做到读有层次,读有要求,读有评价。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学生读出了声律,读出了诗情,读出了意境。】
  三、探究,品悟意象
  师: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同一个地方,是哪里?
  生:玉门关。
  师:(板书:玉门关)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边关?(播放视频)
  (师介绍:玉门关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代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是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在唐代边塞诗中,玉门关不仅是一个关口,已成为一种意象,承载着热血男儿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也寄托着远征将士眷恋故土、落叶归根的深情。)
  (出示: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师:读读这首诗,能说说诗的意思吗?
  (生思考、摇头。)
  师:前两行写到了哪些地方?
  生:青海、雪山、孤城、玉门关。
  师:(出示地图)四个不同的地点,勾勒出西北边陲戍守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自东往西绵延数千里。第三行的“黄沙”写出了什么?
  生:在沙漠中。
  师:“百战”呢?
  生:战斗的次数很多。
  师:“穿金甲”什么意思?
  生:身上的盔甲被刺穿了。
  师:三个词连起来“黄沙百战穿金甲”写出了什么?
  生:环境险恶。
  生:战争频繁。
  师:最能表现将士血战到底决心的是哪一句?
  生:(齐)不破楼兰终不还。
  师:好一个“不破楼兰终不还”!请把战士们杀敌卫国的决心带到对这首诗的朗读中去。
  (生激情诵读)
  (出示: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
  (师范读,生齐读。)
  师:谁能把这句诗浓缩成两个四字词语?
  (生思考)
  师引导:“愿得此身长报国”是——“以身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就是——
  生:何须生死。
  师:改一下,意思表达更准确。
  生:何惧生死。
  师:这两首诗中的“玉门关”,寄托着将士们怎样的情感?
  生:杀敌卫国。   生:热爱国家。
  (师板书:爱国)
  (出示:可怜班定远,出入玉门关。——令狐楚《从军行》)
  师:“班定远”指的是汉代班超,他以一己之力平定西域,因功劳显赫被封为“定远侯”,后人常称他“班定远”。班超驻守西域30多年,年迈时想回到家乡,上书给当时汉和帝,哭言“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表达自己对归家的渴望。这里的“玉门关”又寄托着怎样的情感呢?
  生:思念家乡。
  师:(板书:思乡)从这些边塞诗中,我们感受到了玉门关一带一直是战乱未停,环境恶劣,如果没有战争,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人来人往,做生意的人会很多。
  師:事实上,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一片荒凉,这是什么样的边塞?
  生:兵荒马乱的边塞。
  生:战火纷飞的边塞。
  师:是啊,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只能是灾难。唐朝征兵,一当兵就是好多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少年参军,回家时已是白发苍苍。
  (出示:出户望北荒,迢迢玉门关。生人为死别,有去无时还。——戎昱《苦哉行》)
  (生齐读)
  师:这是怎样的边塞?
  生:这是生离死别的边塞。
  生:这是置人于死地的边塞。
  生:这是有去无回的边塞。
  师:有去无回、生离死别,“玉门关”成了“鬼门关”!
  师:玉门关,这个屹立在汉唐边陲的赫赫雄关,它充满了神奇的魔力,引得历代文人墨客魂牵梦萦地吟唱,将雄关的沧桑,留在了不朽的字里行间。
  【评析: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在意象。意象,成了学生鉴赏这一组边塞诗的文化符号。这一板块,由开篇的两首诗引出“玉门关”,通过一组边塞诗的阅读赏析,没有在某一首诗上深度挖掘,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玉门关”这一意象所蕴含的特殊情感,还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了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为古诗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出示:王昌龄《出塞》)
  师:回到这首诗中,“不教胡马度阴山”,“胡马”度过阴山了吗?
  生:度过了。
  师:找找理由。
  生:因为“万里长征人未还”,人没能回来,战死了,胡马就度过了。
  生:我从“但使龙城飞将在”感受到,只有飞将军李广还在,才能不让胡马度过阴山,唐朝时期李广早就死了,所以度过了。
  师:怎样才能不让胡马度过阴山?
  生:只要这里有像李广一样勇敢的将士驻守。
  生:还要不怕牺牲。
  (出示: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师引读)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战士们正在与敌人厮杀。
  生:一个又一个战士倒下了。
  生:战场上血花四溅。
  师:你听到了什么?
  生:震耳欲聋的鼓声。
  生:战马嘶鸣、战士们的呐喊声。
  生:我听到了拔刀出鞘,砍向敌人的“扑哧”声。
  师:战士们为何如此英勇?
  生:(齐)保家卫国。
  师: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热爱自己的国家,是一种伟大而又高尚的情怀,她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从古至今,从未间断。
  【评析:唐代边塞诗都有其共性,或凄凉,或孤寂,或悲壮;表达的情感也是多方面的,或立志报国,或怨恨战争,或思乡思亲。要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需要老师适当的引导。回到学生熟知的《出塞》,以诗句激发学生的想象,归结到“家国情怀”,这正是唐代边塞诗所表现出的主旋律。】
  【总评】
  这是一节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的古诗阅读课。
  沈老师以五首唐代边塞诗为主要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群诗的阅读。教学中“两专多辅”,以粗读、略读为主,以分享感悟为核心,着眼于开阔学生阅读的视野,引领学生徜徉于诗的王国,让学生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多重诵读,彰显诗性
  对古诗词教学来说,“读”是最根本的策略。这节课在设计上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走进文本,感受古诗特有的诗性之美。
  教学《凉州词》与《出塞》时,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并通过示范读引导学生掌握好节奏,声断气连,读出重音与韵脚。在教学《从军行》时,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激情诵读。一节课上,师读、生读、师生配合读;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大声读、默读……不同形式的读仿佛把人带入到古代的战场,来到那荒凉的边塞。
  二、探究想象,入情入境
  古诗言简义丰,有限的文字里隐藏着无限的画面。如何让学生通过短短的几行诗句入情入境,这是古诗教学的难点。
  教学中,沈老师着力让学生体会战争的残酷与环境的艰苦。如出示玉门关的视频,结合深情的语言描述,让学生说说如果自己置身其中,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在教学几首古诗时,紧扣地点、战争描述等关键字词,让学生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在学生的描述里,老师再加以引导点化,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再现了一幕幕鲜活的场景,营造出了浓浓的诗情画意。画面在想象里一点点丰富,人物在想象中也一点点丰满,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情入境。
  三、品悟意象,感受情怀
  品悟“玉门关”这一意象,感受边塞诗中表达的爱国情怀,这是沈老师教学的重点所在。
  导入时,沈老师以一组月亮的诗句导入,让学生初识意象这一概念。教学中,让学生发现五首边塞诗中的同一个地点——玉门关。在诗句中,玉门关意味着凄凉,意味着分别,意味着相思,它承载着将士们的爱国豪情,也寄托着他们对故土的眷恋。一边是保家卫国,一边是守护小家,如何取舍?在对意象“玉门关”充分的品悟之后,学生的家国情怀被激发,或激情倾诉,或深情诵读,这充满温度的课堂让人动容。
  纵观整节课,诵读与激情齐飞,意象与情怀共舞,大气磅礴,内涵深厚。学之,长之!
  (作者单位:安徽马鞍山市和县历阳镇第四小学/安徽马鞍山市和县教育局)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注重朗读,且将其贯串于各个学段的目标之中。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营造一种宽松、愉悦、平等竞争的氛围,采用多种形式,使学生敢读、愿读、乐读,读出感情,张扬自己的个性。本文主要对阅读教学中关于“读”的教学误区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  一、阅读教学中“读”的误区  在教学中,有许多教师错误地理解课标理念,走进了阅读教学“读”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误区一】轻
寓言是劳动人民在劳动之余口头创造的一种文学作品,以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揭示发人深省的大道理。《伊索寓言》既承载了一般性语言的基本特点,同时也蕴含着属于自己的特点。笔者依循着“伊索寓言”的特点,将寓言文本所能彰显的效益最大化。  一、紧扣文本形式,洞察《伊索寓言》外显特点  学生对寓言故事本身并不陌生,早在三年级就已经接触过《揠苗助长》《鹬蚌相争》等古典寓言故事,对于一些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滥竽充数》
在小学阶段的教材中,记叙文占据了大部分的比重,是学习的重要资源。很多教师都存在着一个认知误区,即记叙文难度不大,可深入开掘、品味的价值不多。事实上,记叙文中对事件的叙述并不是为了客观、真实地还原事件,而是为了在表达、叙述的过程中呈现作者的情感和意蕴。而“思”是进行记叙文解读的桥梁与中介,更是推动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的核心元素。记叙文的教学,需要确立鲜明的对话思维,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提升。
清晨,一朵小红花刚刚开放。  它朝四周望了望,这儿有好多的花儿,开着红、黄、紫、白的颜色,不过它发现,所有的花儿都朝着天上的太阳公公。  小红花碰了碰旁边的小白花说:“你为什么把脸朝着太阳公公?”  “不朝太阳公公那么朝谁!”小白花说。  “朝着太阳公公有什么好的!哼,我就不跟你们一样。”小红花决定,不把脸朝着太阳公公。  小蜜蜂飞来了,它来到小红花这儿又飞走了。小蜜蜂在那些向着太阳公公的花儿中穿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良好的书写习惯指的是学生每次写字都能做到坐姿端正、握笔姿势正确,并按笔顺规则写字,注意间架结构,书写规范、书面整洁。近期,通过对我校低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约有40%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有的握笔姿势不规范,有的坐姿随意,写出来的字笔画也不到位,歪歪斜斜,还有的学生书面
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起点”、文本的“节点”和学習的“触点”,以便让学生深度解读文本,进而让学生合理、准确、透彻地理解文本。教师找准文本解读的“发力点”,能让学生与文本中的风景不期而遇。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文本解读是教学的根。在文本解读中,教师同样要找准文本解读的“支点”,集中发力,引导学生感受文本的写作精华,探寻文本的写作秘妙。找准文本解读的支点,是解读文本
学生的习作能力是综合素养的体现,但习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基于多年的习作教学与指导实践,笔者认为,习作评改就好比发动机引擎,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动力源泉,对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习作指导不妨在“评”上下足功夫。  一、把握评的时间,让学生喜欢习作  在一些教育刊物的作者群里,经常有作者向编辑询问自己的投稿结果。笔者刚开始向教育刊物投稿时的心情也一样,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结果,
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会思考、建立健全“三观”的重要课程。鲁迅文学中潜藏着巨大的思想价值,对学生思想的引导能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但在教学中,关于“鲁迅专题”的单元教学却是一个难点。因为鲁迅处在一个复杂的时代,时局动荡,阴云笼罩,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再加上新文化运动刚刚兴起,白话文中还夹杂着文言文的表述,这导致鲁迅的作品学生难以一下子读懂,即便是对于高中生来说,也是谈“鲁
习作提纲是习作行文构思时的产物,能从整体上反映习作的中心和内容。大家对习作提纲在写草稿之前的作用是公认的,甚至有“不列提纲不作文”的说法。但完成草稿之后,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习惯性地将习作提纲弃之不用。其实,习作提纲不仅能够指导习作草稿,而且对习作修改也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结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我的假期生活》来谈谈习作提纲在习作修改中的重要作用。  一、借用提纲,完善结构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
复述课文是训练语言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文本中的语言属于作者的创作思维体系,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感知语言、积累语言,但无法直接为自己的复述所用。这就需要为学生感知文本、复述故事搭建支架,培养学生善读、善用的意识。《方帽子店》(统编本三年级下册)是一篇略读课文,需要迁移精读课文中所积累的方法,提升学生内在的复述能力。  一、依图统整,在整体构建中梳理重要情节  中年级学生面对篇幅较长、人物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