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在语文教育强调民族传统文化的时代要求下,“边塞组诗”这一课,是对古诗词分类进行教学的尝试,将唐代的边塞诗进行有机整合,以“两专多辅”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教学不在两首诗上进行深度挖掘,只着眼于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让高年级学生在古诗的意境中漫溯潜游,吸纳传统文化的精髓。
【教学流程】
一、导入,初识意象
师:马鞍山有个特别棒的别称,叫什么?
生:诗城。
师:诗城的孩子一定会背诗,来点有难度的行不行?背一组含有“月”的古诗词。
生:床前明月光……(生齐笑)
師:(问一生)你为什么笑?
生:这首诗太简单了。
师:诗是简单了点儿,但诗人可不简单,是谁?
生:(齐)李白。
师:李白和马鞍山关系可不一般,传说李白就是在马鞍山采石矶醉酒捞月,坠江而亡。谁接着再来?
生:月落乌啼霜满天……
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齐背)
师:古诗词中含“月”的有很多,“月”在古诗词中已不仅仅是一种景物,更是一种意象,它寄托着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生:思念家乡。
生:表达忧愁。
生:思念亲人。
师:在唐代,有一类描写边疆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诗中也有寄托诗人复杂情感的意象,这就是——(板书:边塞诗)。请打开课文纸,自由读一读王之涣的《凉州词》和王昌龄的《出塞》,注意读准字音。
【评析:以上教学,用谈话的方式引入对含“月”诗的背诵,再到对“月”的意象解读,层层推进,由浅入深。这样的背诗,可以让学生在看似平常的背诵中领悟不寻常之处,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朗读,感悟意境
师:两首诗中各有一个字要注意:“羌”读qiāng,羌笛是少数民族的乐器;“教”是多音字,诗中读jiāo,“使、令”的意思。
(生齐读)
师:读诗要读准字音,注意速度,还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凉州词》可以按照“二二三”的节奏来划分,《出塞》按照“四三”节奏来划分,请在课文纸上用“/”标出。
师:这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唐代边塞诗人中首推王之涣。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这首《出塞》被称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请你选择一首读,注意停顿。
生:黄河远上白云间……
师:读得怎样?
生:他第一行读出了黄河汹涌的气势,后面三行停顿时间有些过长。
师:先肯定优点,再指出不足,会评价。停顿,声停意要连,要自然一点。你读第二首,一定会很精彩。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掌声)
师:读诗除了要掌握好节奏,声停意连之外,还要注意读好重音与韵脚。韵脚在每行最后,七言绝句共四行,第三行可以不押韵,在朗读韵脚时我们可以适当把音延长,将每首诗结尾的三个字逐渐放慢速度。
(师示范朗读,生齐读,师辅之以手势指导。)
【评析:课标对朗读教学的要求是:“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以上的朗读教学环节,从情感基调、节奏停连、重音押韵让学生进行朗读实践,做到读有层次,读有要求,读有评价。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学生读出了声律,读出了诗情,读出了意境。】
三、探究,品悟意象
师: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同一个地方,是哪里?
生:玉门关。
师:(板书:玉门关)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边关?(播放视频)
(师介绍:玉门关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代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是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在唐代边塞诗中,玉门关不仅是一个关口,已成为一种意象,承载着热血男儿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也寄托着远征将士眷恋故土、落叶归根的深情。)
(出示: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师:读读这首诗,能说说诗的意思吗?
(生思考、摇头。)
师:前两行写到了哪些地方?
生:青海、雪山、孤城、玉门关。
师:(出示地图)四个不同的地点,勾勒出西北边陲戍守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自东往西绵延数千里。第三行的“黄沙”写出了什么?
生:在沙漠中。
师:“百战”呢?
生:战斗的次数很多。
师:“穿金甲”什么意思?
生:身上的盔甲被刺穿了。
师:三个词连起来“黄沙百战穿金甲”写出了什么?
生:环境险恶。
生:战争频繁。
师:最能表现将士血战到底决心的是哪一句?
生:(齐)不破楼兰终不还。
师:好一个“不破楼兰终不还”!请把战士们杀敌卫国的决心带到对这首诗的朗读中去。
(生激情诵读)
(出示: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
(师范读,生齐读。)
师:谁能把这句诗浓缩成两个四字词语?
(生思考)
师引导:“愿得此身长报国”是——“以身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就是——
生:何须生死。
师:改一下,意思表达更准确。
生:何惧生死。
师:这两首诗中的“玉门关”,寄托着将士们怎样的情感?
生:杀敌卫国。 生:热爱国家。
(师板书:爱国)
(出示:可怜班定远,出入玉门关。——令狐楚《从军行》)
师:“班定远”指的是汉代班超,他以一己之力平定西域,因功劳显赫被封为“定远侯”,后人常称他“班定远”。班超驻守西域30多年,年迈时想回到家乡,上书给当时汉和帝,哭言“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表达自己对归家的渴望。这里的“玉门关”又寄托着怎样的情感呢?
生:思念家乡。
师:(板书:思乡)从这些边塞诗中,我们感受到了玉门关一带一直是战乱未停,环境恶劣,如果没有战争,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人来人往,做生意的人会很多。
師:事实上,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一片荒凉,这是什么样的边塞?
生:兵荒马乱的边塞。
生:战火纷飞的边塞。
师:是啊,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只能是灾难。唐朝征兵,一当兵就是好多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少年参军,回家时已是白发苍苍。
(出示:出户望北荒,迢迢玉门关。生人为死别,有去无时还。——戎昱《苦哉行》)
(生齐读)
师:这是怎样的边塞?
生:这是生离死别的边塞。
生:这是置人于死地的边塞。
生:这是有去无回的边塞。
师:有去无回、生离死别,“玉门关”成了“鬼门关”!
师:玉门关,这个屹立在汉唐边陲的赫赫雄关,它充满了神奇的魔力,引得历代文人墨客魂牵梦萦地吟唱,将雄关的沧桑,留在了不朽的字里行间。
【评析: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在意象。意象,成了学生鉴赏这一组边塞诗的文化符号。这一板块,由开篇的两首诗引出“玉门关”,通过一组边塞诗的阅读赏析,没有在某一首诗上深度挖掘,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玉门关”这一意象所蕴含的特殊情感,还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了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为古诗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出示:王昌龄《出塞》)
师:回到这首诗中,“不教胡马度阴山”,“胡马”度过阴山了吗?
生:度过了。
师:找找理由。
生:因为“万里长征人未还”,人没能回来,战死了,胡马就度过了。
生:我从“但使龙城飞将在”感受到,只有飞将军李广还在,才能不让胡马度过阴山,唐朝时期李广早就死了,所以度过了。
师:怎样才能不让胡马度过阴山?
生:只要这里有像李广一样勇敢的将士驻守。
生:还要不怕牺牲。
(出示: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师引读)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战士们正在与敌人厮杀。
生:一个又一个战士倒下了。
生:战场上血花四溅。
师:你听到了什么?
生:震耳欲聋的鼓声。
生:战马嘶鸣、战士们的呐喊声。
生:我听到了拔刀出鞘,砍向敌人的“扑哧”声。
师:战士们为何如此英勇?
生:(齐)保家卫国。
师: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热爱自己的国家,是一种伟大而又高尚的情怀,她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从古至今,从未间断。
【评析:唐代边塞诗都有其共性,或凄凉,或孤寂,或悲壮;表达的情感也是多方面的,或立志报国,或怨恨战争,或思乡思亲。要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需要老师适当的引导。回到学生熟知的《出塞》,以诗句激发学生的想象,归结到“家国情怀”,这正是唐代边塞诗所表现出的主旋律。】
【总评】
这是一节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的古诗阅读课。
沈老师以五首唐代边塞诗为主要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群诗的阅读。教学中“两专多辅”,以粗读、略读为主,以分享感悟为核心,着眼于开阔学生阅读的视野,引领学生徜徉于诗的王国,让学生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多重诵读,彰显诗性
对古诗词教学来说,“读”是最根本的策略。这节课在设计上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走进文本,感受古诗特有的诗性之美。
教学《凉州词》与《出塞》时,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并通过示范读引导学生掌握好节奏,声断气连,读出重音与韵脚。在教学《从军行》时,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激情诵读。一节课上,师读、生读、师生配合读;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大声读、默读……不同形式的读仿佛把人带入到古代的战场,来到那荒凉的边塞。
二、探究想象,入情入境
古诗言简义丰,有限的文字里隐藏着无限的画面。如何让学生通过短短的几行诗句入情入境,这是古诗教学的难点。
教学中,沈老师着力让学生体会战争的残酷与环境的艰苦。如出示玉门关的视频,结合深情的语言描述,让学生说说如果自己置身其中,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在教学几首古诗时,紧扣地点、战争描述等关键字词,让学生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在学生的描述里,老师再加以引导点化,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再现了一幕幕鲜活的场景,营造出了浓浓的诗情画意。画面在想象里一点点丰富,人物在想象中也一点点丰满,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情入境。
三、品悟意象,感受情怀
品悟“玉门关”这一意象,感受边塞诗中表达的爱国情怀,这是沈老师教学的重点所在。
导入时,沈老师以一组月亮的诗句导入,让学生初识意象这一概念。教学中,让学生发现五首边塞诗中的同一个地点——玉门关。在诗句中,玉门关意味着凄凉,意味着分别,意味着相思,它承载着将士们的爱国豪情,也寄托着他们对故土的眷恋。一边是保家卫国,一边是守护小家,如何取舍?在对意象“玉门关”充分的品悟之后,学生的家国情怀被激发,或激情倾诉,或深情诵读,这充满温度的课堂让人动容。
纵观整节课,诵读与激情齐飞,意象与情怀共舞,大气磅礴,内涵深厚。学之,长之!
(作者单位:安徽马鞍山市和县历阳镇第四小学/安徽马鞍山市和县教育局)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在语文教育强调民族传统文化的时代要求下,“边塞组诗”这一课,是对古诗词分类进行教学的尝试,将唐代的边塞诗进行有机整合,以“两专多辅”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教学不在两首诗上进行深度挖掘,只着眼于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让高年级学生在古诗的意境中漫溯潜游,吸纳传统文化的精髓。
【教学流程】
一、导入,初识意象
师:马鞍山有个特别棒的别称,叫什么?
生:诗城。
师:诗城的孩子一定会背诗,来点有难度的行不行?背一组含有“月”的古诗词。
生:床前明月光……(生齐笑)
師:(问一生)你为什么笑?
生:这首诗太简单了。
师:诗是简单了点儿,但诗人可不简单,是谁?
生:(齐)李白。
师:李白和马鞍山关系可不一般,传说李白就是在马鞍山采石矶醉酒捞月,坠江而亡。谁接着再来?
生:月落乌啼霜满天……
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齐背)
师:古诗词中含“月”的有很多,“月”在古诗词中已不仅仅是一种景物,更是一种意象,它寄托着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生:思念家乡。
生:表达忧愁。
生:思念亲人。
师:在唐代,有一类描写边疆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诗中也有寄托诗人复杂情感的意象,这就是——(板书:边塞诗)。请打开课文纸,自由读一读王之涣的《凉州词》和王昌龄的《出塞》,注意读准字音。
【评析:以上教学,用谈话的方式引入对含“月”诗的背诵,再到对“月”的意象解读,层层推进,由浅入深。这样的背诗,可以让学生在看似平常的背诵中领悟不寻常之处,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朗读,感悟意境
师:两首诗中各有一个字要注意:“羌”读qiāng,羌笛是少数民族的乐器;“教”是多音字,诗中读jiāo,“使、令”的意思。
(生齐读)
师:读诗要读准字音,注意速度,还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凉州词》可以按照“二二三”的节奏来划分,《出塞》按照“四三”节奏来划分,请在课文纸上用“/”标出。
师:这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唐代边塞诗人中首推王之涣。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这首《出塞》被称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请你选择一首读,注意停顿。
生:黄河远上白云间……
师:读得怎样?
生:他第一行读出了黄河汹涌的气势,后面三行停顿时间有些过长。
师:先肯定优点,再指出不足,会评价。停顿,声停意要连,要自然一点。你读第二首,一定会很精彩。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掌声)
师:读诗除了要掌握好节奏,声停意连之外,还要注意读好重音与韵脚。韵脚在每行最后,七言绝句共四行,第三行可以不押韵,在朗读韵脚时我们可以适当把音延长,将每首诗结尾的三个字逐渐放慢速度。
(师示范朗读,生齐读,师辅之以手势指导。)
【评析:课标对朗读教学的要求是:“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以上的朗读教学环节,从情感基调、节奏停连、重音押韵让学生进行朗读实践,做到读有层次,读有要求,读有评价。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学生读出了声律,读出了诗情,读出了意境。】
三、探究,品悟意象
师: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同一个地方,是哪里?
生:玉门关。
师:(板书:玉门关)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边关?(播放视频)
(师介绍:玉门关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代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是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在唐代边塞诗中,玉门关不仅是一个关口,已成为一种意象,承载着热血男儿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也寄托着远征将士眷恋故土、落叶归根的深情。)
(出示: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师:读读这首诗,能说说诗的意思吗?
(生思考、摇头。)
师:前两行写到了哪些地方?
生:青海、雪山、孤城、玉门关。
师:(出示地图)四个不同的地点,勾勒出西北边陲戍守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自东往西绵延数千里。第三行的“黄沙”写出了什么?
生:在沙漠中。
师:“百战”呢?
生:战斗的次数很多。
师:“穿金甲”什么意思?
生:身上的盔甲被刺穿了。
师:三个词连起来“黄沙百战穿金甲”写出了什么?
生:环境险恶。
生:战争频繁。
师:最能表现将士血战到底决心的是哪一句?
生:(齐)不破楼兰终不还。
师:好一个“不破楼兰终不还”!请把战士们杀敌卫国的决心带到对这首诗的朗读中去。
(生激情诵读)
(出示: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
(师范读,生齐读。)
师:谁能把这句诗浓缩成两个四字词语?
(生思考)
师引导:“愿得此身长报国”是——“以身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就是——
生:何须生死。
师:改一下,意思表达更准确。
生:何惧生死。
师:这两首诗中的“玉门关”,寄托着将士们怎样的情感?
生:杀敌卫国。 生:热爱国家。
(师板书:爱国)
(出示:可怜班定远,出入玉门关。——令狐楚《从军行》)
师:“班定远”指的是汉代班超,他以一己之力平定西域,因功劳显赫被封为“定远侯”,后人常称他“班定远”。班超驻守西域30多年,年迈时想回到家乡,上书给当时汉和帝,哭言“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表达自己对归家的渴望。这里的“玉门关”又寄托着怎样的情感呢?
生:思念家乡。
师:(板书:思乡)从这些边塞诗中,我们感受到了玉门关一带一直是战乱未停,环境恶劣,如果没有战争,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人来人往,做生意的人会很多。
師:事实上,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一片荒凉,这是什么样的边塞?
生:兵荒马乱的边塞。
生:战火纷飞的边塞。
师:是啊,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只能是灾难。唐朝征兵,一当兵就是好多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少年参军,回家时已是白发苍苍。
(出示:出户望北荒,迢迢玉门关。生人为死别,有去无时还。——戎昱《苦哉行》)
(生齐读)
师:这是怎样的边塞?
生:这是生离死别的边塞。
生:这是置人于死地的边塞。
生:这是有去无回的边塞。
师:有去无回、生离死别,“玉门关”成了“鬼门关”!
师:玉门关,这个屹立在汉唐边陲的赫赫雄关,它充满了神奇的魔力,引得历代文人墨客魂牵梦萦地吟唱,将雄关的沧桑,留在了不朽的字里行间。
【评析: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在意象。意象,成了学生鉴赏这一组边塞诗的文化符号。这一板块,由开篇的两首诗引出“玉门关”,通过一组边塞诗的阅读赏析,没有在某一首诗上深度挖掘,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玉门关”这一意象所蕴含的特殊情感,还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了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为古诗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出示:王昌龄《出塞》)
师:回到这首诗中,“不教胡马度阴山”,“胡马”度过阴山了吗?
生:度过了。
师:找找理由。
生:因为“万里长征人未还”,人没能回来,战死了,胡马就度过了。
生:我从“但使龙城飞将在”感受到,只有飞将军李广还在,才能不让胡马度过阴山,唐朝时期李广早就死了,所以度过了。
师:怎样才能不让胡马度过阴山?
生:只要这里有像李广一样勇敢的将士驻守。
生:还要不怕牺牲。
(出示: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师引读)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战士们正在与敌人厮杀。
生:一个又一个战士倒下了。
生:战场上血花四溅。
师:你听到了什么?
生:震耳欲聋的鼓声。
生:战马嘶鸣、战士们的呐喊声。
生:我听到了拔刀出鞘,砍向敌人的“扑哧”声。
师:战士们为何如此英勇?
生:(齐)保家卫国。
师: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热爱自己的国家,是一种伟大而又高尚的情怀,她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从古至今,从未间断。
【评析:唐代边塞诗都有其共性,或凄凉,或孤寂,或悲壮;表达的情感也是多方面的,或立志报国,或怨恨战争,或思乡思亲。要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需要老师适当的引导。回到学生熟知的《出塞》,以诗句激发学生的想象,归结到“家国情怀”,这正是唐代边塞诗所表现出的主旋律。】
【总评】
这是一节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的古诗阅读课。
沈老师以五首唐代边塞诗为主要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群诗的阅读。教学中“两专多辅”,以粗读、略读为主,以分享感悟为核心,着眼于开阔学生阅读的视野,引领学生徜徉于诗的王国,让学生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多重诵读,彰显诗性
对古诗词教学来说,“读”是最根本的策略。这节课在设计上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走进文本,感受古诗特有的诗性之美。
教学《凉州词》与《出塞》时,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并通过示范读引导学生掌握好节奏,声断气连,读出重音与韵脚。在教学《从军行》时,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激情诵读。一节课上,师读、生读、师生配合读;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大声读、默读……不同形式的读仿佛把人带入到古代的战场,来到那荒凉的边塞。
二、探究想象,入情入境
古诗言简义丰,有限的文字里隐藏着无限的画面。如何让学生通过短短的几行诗句入情入境,这是古诗教学的难点。
教学中,沈老师着力让学生体会战争的残酷与环境的艰苦。如出示玉门关的视频,结合深情的语言描述,让学生说说如果自己置身其中,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在教学几首古诗时,紧扣地点、战争描述等关键字词,让学生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在学生的描述里,老师再加以引导点化,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再现了一幕幕鲜活的场景,营造出了浓浓的诗情画意。画面在想象里一点点丰富,人物在想象中也一点点丰满,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情入境。
三、品悟意象,感受情怀
品悟“玉门关”这一意象,感受边塞诗中表达的爱国情怀,这是沈老师教学的重点所在。
导入时,沈老师以一组月亮的诗句导入,让学生初识意象这一概念。教学中,让学生发现五首边塞诗中的同一个地点——玉门关。在诗句中,玉门关意味着凄凉,意味着分别,意味着相思,它承载着将士们的爱国豪情,也寄托着他们对故土的眷恋。一边是保家卫国,一边是守护小家,如何取舍?在对意象“玉门关”充分的品悟之后,学生的家国情怀被激发,或激情倾诉,或深情诵读,这充满温度的课堂让人动容。
纵观整节课,诵读与激情齐飞,意象与情怀共舞,大气磅礴,内涵深厚。学之,长之!
(作者单位:安徽马鞍山市和县历阳镇第四小学/安徽马鞍山市和县教育局)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