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来,跨国巨头在中国被曝光了一连串令人非常遗憾的事件。面对公众广泛的质疑和谴责,他们必须用实际行动来回答,是否继续在商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层面,扮演变色龙的角色。
160年前,冯·西门子在创业伊始,确立了西门子公司发展的三大原则,其中一条就是西门子要视企业责任为根本。可惜这样的原则并没有被一以贯之。时至今日,一场波及西门子不同业务区域和不同层级员工的商业调查运动在全球展开,且有德国某媒体报道,西门子在中国的业务有50%涉嫌行贿。同样的难堪事件还发生在麦当劳与家乐福身上,各自有多位高管卷入受贿案。
除了这类“人性的弱点”之外,跨国公司还在企业环保责任上走了麦城。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日前披露了一份环保违规企业名单,其中超过100家跨国公司“榜上有名”,包括著名的百事、惠尔普、博世等世界500强企业,也有如日清、花王、嘉仕伯等公众熟悉的品牌。这些跨国公司绝大多数来自日本、美国和欧洲诸国,涉及食品、电子、化工、机械制造等诸多行业,污染覆盖面达到中国15个省和4个直辖市。
在人们印象中,欧美国家在环保、福利、卫生安全等方面的高要求,跨国巨头在环保方面也都有良好口碑。但他们进入中国以后很快就降低了环境标准,如一家日本公司,其在日本的8家工厂里有7家都达到了零排放,但在中国却连最基本的排放标准都没有达到。而且,大多数跨国公司在曝光后,反应迟钝,态度冷淡。
这种双重标准不是偶然的。正如三星中国研究院的一项最新报告总结出的,跨国公司常犯8种本地化错误,其中最大的错误同时也是犯过最多的错误就是执行双重标准,此外还有不了解、不遵守当地法律,歪曲或篡改法规,进行“象征性”的收购,在知识产权上采取过于咄咄逼人的策略,管理迟钝,转走所有利润,把中国当做实验基地等。
在这些表面问题背后,隐藏着的跨国巨头们的思维逻辑是:他们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规则制定者,中国只能单方面五条件服从。这样的逻辑就注定了他们的规则是“为我所用”的,是“法无定法”的,是“双重标准”的。于是当他们要求中国向他们的先进规则靠拢的时候,他们自己却在亲手破坏自己的规则。“入乡随俗”以后.还强词夺理说适应中国市场特点而作出调整。
这种道德悖论,将跨国巨头们一再推向尴尬的位置:从“砸大奔”、“砸宝马”,到“柯达数码相机拒绝赔偿”事件,从哈根达斯在深圳的“脏厨房事件”,到卡夫饼干含转基因风波;从雀巢奶粉事件,到一些外资企业薪酬标准偏低……商务部研究院发布的一份报告称:部分在华的跨国企业正在逃避社会责任。而益普索研究集团发布的《2007:中国人眼中的跨国公司》也指出,73.1%的人表示对跨国公司“把污染产业和工厂转移到中国来经营生产”强烈不满。
如何打破道德悖论?国际调研公司GMI在2006年的一项调查给出了跨国一巨头努力的方向。该调查结果显示,“帮助培养本地人才”和“向中国企业转让先进技术”,最能增进中国公众的好感,分别占到被调查总数74.7%和61.4%;接下来的“良好行为”,分别是遵守中国法律(43.7%)、捐款等公益行为(39%)、增加对华投资(38.5%)、与中国政府保持良好关系(26.5%)和在中国进行巨额采购(20%)等。
当然,跨国公司道德操守只是问题的一方面,中国市场不够规范,监管不到位,也是最重要的客观原因。所以完善我们的法律法规体制,并且不折不扣地执行下去,比声讨更有意义。唯有如此,才能够把中国市场从“榨取利润的工具”,真正变成跨国公司“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战略伙伴”。
160年前,冯·西门子在创业伊始,确立了西门子公司发展的三大原则,其中一条就是西门子要视企业责任为根本。可惜这样的原则并没有被一以贯之。时至今日,一场波及西门子不同业务区域和不同层级员工的商业调查运动在全球展开,且有德国某媒体报道,西门子在中国的业务有50%涉嫌行贿。同样的难堪事件还发生在麦当劳与家乐福身上,各自有多位高管卷入受贿案。
除了这类“人性的弱点”之外,跨国公司还在企业环保责任上走了麦城。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日前披露了一份环保违规企业名单,其中超过100家跨国公司“榜上有名”,包括著名的百事、惠尔普、博世等世界500强企业,也有如日清、花王、嘉仕伯等公众熟悉的品牌。这些跨国公司绝大多数来自日本、美国和欧洲诸国,涉及食品、电子、化工、机械制造等诸多行业,污染覆盖面达到中国15个省和4个直辖市。
在人们印象中,欧美国家在环保、福利、卫生安全等方面的高要求,跨国巨头在环保方面也都有良好口碑。但他们进入中国以后很快就降低了环境标准,如一家日本公司,其在日本的8家工厂里有7家都达到了零排放,但在中国却连最基本的排放标准都没有达到。而且,大多数跨国公司在曝光后,反应迟钝,态度冷淡。
这种双重标准不是偶然的。正如三星中国研究院的一项最新报告总结出的,跨国公司常犯8种本地化错误,其中最大的错误同时也是犯过最多的错误就是执行双重标准,此外还有不了解、不遵守当地法律,歪曲或篡改法规,进行“象征性”的收购,在知识产权上采取过于咄咄逼人的策略,管理迟钝,转走所有利润,把中国当做实验基地等。
在这些表面问题背后,隐藏着的跨国巨头们的思维逻辑是:他们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规则制定者,中国只能单方面五条件服从。这样的逻辑就注定了他们的规则是“为我所用”的,是“法无定法”的,是“双重标准”的。于是当他们要求中国向他们的先进规则靠拢的时候,他们自己却在亲手破坏自己的规则。“入乡随俗”以后.还强词夺理说适应中国市场特点而作出调整。
这种道德悖论,将跨国巨头们一再推向尴尬的位置:从“砸大奔”、“砸宝马”,到“柯达数码相机拒绝赔偿”事件,从哈根达斯在深圳的“脏厨房事件”,到卡夫饼干含转基因风波;从雀巢奶粉事件,到一些外资企业薪酬标准偏低……商务部研究院发布的一份报告称:部分在华的跨国企业正在逃避社会责任。而益普索研究集团发布的《2007:中国人眼中的跨国公司》也指出,73.1%的人表示对跨国公司“把污染产业和工厂转移到中国来经营生产”强烈不满。
如何打破道德悖论?国际调研公司GMI在2006年的一项调查给出了跨国一巨头努力的方向。该调查结果显示,“帮助培养本地人才”和“向中国企业转让先进技术”,最能增进中国公众的好感,分别占到被调查总数74.7%和61.4%;接下来的“良好行为”,分别是遵守中国法律(43.7%)、捐款等公益行为(39%)、增加对华投资(38.5%)、与中国政府保持良好关系(26.5%)和在中国进行巨额采购(20%)等。
当然,跨国公司道德操守只是问题的一方面,中国市场不够规范,监管不到位,也是最重要的客观原因。所以完善我们的法律法规体制,并且不折不扣地执行下去,比声讨更有意义。唯有如此,才能够把中国市场从“榨取利润的工具”,真正变成跨国公司“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战略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