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烁于字词间的英雄气概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unv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明翰、方志敏的就义诗
  95年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成千上万的烈士为了这个理想献出了宝贵生命。“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 ,这些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誓言生动表达了共产党人对远大理想的坚贞。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我们一定要铭记烈士们的遗愿,永志不忘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伟大理想。
  ——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非常正式地讲了“不忘初心”,并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同时提到两位知名烈士:一位是夏明翰烈士,他最有名的诗句很多人都熟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另一位是方志敏烈士,他说:“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
  还有后来人
  历史上,能鼓舞人、激励人的就义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司马迁所说:敢犯颜色,以达主义,不顾其身。明代杨继盛的“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清末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抗日志士吉鸿昌的“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等,皆感人至深,字字血泪。
  革命史上的就义诗也很多。周文雍的“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杨超的“漫天风雪满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方志敏的“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邓恩铭的“不惜唯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吕慧生的“忍看山河碎,愿将赤血流”等,一代共产党人用不屈的灵魂书写了永不流逝的华章。
  夏明翰的就义诗更是其中翘楚。
  1928年3月20日凌晨,夏明翰被押到刑场。临刑前,敌人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夏明翰大声说:“有!给我纸笔!”他挥笔留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生命绝唱。这首绝命诗,读来铿锵有力,动人心魄。诗中展现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精神,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如此纯粹,如此决然。生命牺牲了而真理昭示于天下,这死重于泰山。
  夏明翰牺牲后仅仅两天,其弟夏明震在湘南暴动中英勇献身。同年6月,其妹夏明衡面对敌人的抓捕,舍身成仁。弟弟夏明霹、外甥邬依庄也先后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可谓一门五烈士,激励后来人。
  无法动摇的信仰
  1935年1月27日,同数倍于己的敌人苦战七昼夜后,方志敏被俘。被俘以后,他毫无惧色,正气凛然。敌人将方志敏押往南昌,途经弋阳县城时,企图在城内开“庆祝大会”,借以恐吓群众。
  敌人万万没想到,这样一个精心布置的祝捷大会,反而给方志敏提供了宣传革命思想的大好机会。上海英文《字林西报》记者询问方志敏有何感想,方志敏侃侃而谈:“我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就是不惜生命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为民族独立而奋斗。我很高兴为自己的民族而牺牲。”
  方志敏知道敌人最终会露出凶恶的面目,但他要抓紧时间在优待号单独关押的这段时间写下给同志们的最后嘱托。他利用敌人要他“写点东西”的机会,奋笔疾书。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方志敏从被关押到南昌“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到英勇就义的六个月间,先后写下《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我们临死以前的话》《在狱中致全体同志书》《可爱的中国》《血!——共产主义殉道者的记述》《清贫》《给某夫妇的信》《狱中纪实》《赣东北苏维埃创立的历史》《记胡海、娄梦侠、谢名仁三同志的死》《给党中央的信》等16篇共约13万字的文稿和信件,這是他留给同志们和后人极其珍贵的精神遗产。
  在这些文稿与信件中,充满着方志敏对信仰的坚守、对理想的追求:
  “我们虽囚狱中,但我们的脑中,仍是不断地思念着同志们的奋斗精神,总祈祷着你们的胜利和成功!我直到现在,革命热忱仍和从前一样。”
  “我坚信在国际和中央列宁主义领导之下,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必能在不远的将来得到全部成功!”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绝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
  ……
  这些方志敏在牺牲前夕写给党和战友们的告别信,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与革命乐观主义气概,其词情真意切,其志坚硬如铁,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个纯粹的共产党人与坚强的革命者的光辉形象与伟大情怀。
  方志敏的一生都处在紧张严酷的战斗环境中,但他始终对革命的未来报以美好的期望:“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代替了哭脸……这时,我们民族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这么光荣的一天,决不在辽远的将来,而在很近的将来,我们可以这样相信的,朋友!”
  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是近代以来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今天,夏明翰、方志敏等烈士们的遗愿已然实现,中华民族正阔步走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途中!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他们奋勇战斗的一生,将永载史册,光照千秋!
其他文献
2014年4月11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員、国务院原副总理刘延东在时任国务院副秘书长江小涓、教育部原副部长杜玉波、时任河南省副省长徐济超、时任河南省教育厅厅长朱清孟等领导的陪同下,到告成镇中心小学视察,受到校长韩朝阳和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郑州市副市长刘东、时任郑州市教育局局长毛杰、时任登封市市委书记郑福林、时任告成镇党委书记何聪道等领导也陪同视察。  上午10点20分,微风习习,春雨濛濛,在学
期刊
2018年6月11日至13日,中國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河南省文艺志愿者协会走进河南新县,广泛开展“送欢乐下基层”系列文艺志愿服务活动,更好地实践“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一主题。  夏日新县的夜晚寂静美好,令人沉醉。6月11日晚,文艺志愿者服务团来到大别山露营公园,进行书画交流辅导,志愿者们用笔书写出一幅又一幅作品,表达对红色革命老区新县的祝福之情。随后,文
期刊
羊随新风辞旧岁,猴节正气报新春。2016年1月25日,河南省文艺志愿者书法家冒着隆隆寒冬来到郑州市公安局,为一线的公安民警送去了亲笔书写的春联和书法作品。  此次活动由河南省文联、河南省文艺志愿者协会、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共同主办。省委组织部原常务副部长、省文艺志愿者协会原主席王笑南,省文联原党组书记吴长忠,时任省文联主席、省书协主席杨杰,时任省公安厅党委委员、副厅长、郑州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沈庆怀
期刊
正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一周年之际,2015年10月26日至31日,河南省文艺志愿者艺术家一行十余人以实际行动响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号召,走进甘肃省定西市,为当地贫困地区老百姓捐赠书法、美术、摄影等作品。  27日上午,由河南省文联、甘肃省定西市委、定西市政府主办,河南省文艺志愿者协会等协办的“紫气东来·丹青传情—河南省文联、河南省文艺志愿者协会走进甘肃定西捐赠书法、美术、摄
期刊
六月,是一个缤纷多彩的季节,告别了温柔的春风,迎来了火热的夏天。2018年6月22日上午,骄阳似火,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河南省书法志愿者冒着烈日酷暑,走进滑县黄塔小学开展书法培训活动。10名书法家为300余名小学生献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书法课”。  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中国书协会员、河南省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省书协理事申慧生,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会员耿自礼
期刊
2016年3月20日,由中国文联、中国音协、省委宣传部、省文联联合主办的“中国文联、中国音协文艺志愿服务团放歌‘一带一路’— 走进郑州国际陆港进行慰问演出”在郑欧班列起点—郑州国际陆港举行。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关牧村等倾情献唱,为郑州观众带来了欢乐。  时任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郭运德,时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副主席、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徐沛东,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中心主任、中国文艺志
期刊
在广袤的苏北平原,有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2700多年建城史的古老城市,焕发着青春的活力在迅速地崛起。宿迁市,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乡,位列中国新兴城市排行榜前三甲,2017年入选年中国百强城市,2018年入选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并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荣获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这一国家含金量最高、影响力最大、最具品牌价值的城市称号!  在宿迁,有一座大桥,市民都亲切地称为秀强大桥,它源于一
期刊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2019年7月6日下午,由河南省文艺志愿者协会、河南广播电视台新农村频道共同主办的不忘初心唱响新时代,乡村振兴共同奔小康“我和我的祖国”河南省文艺志愿者慰问演出活动走进郑州市金水区宋砦村。  慰问演出开始前,河南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王守国代表河南省文联、河
期刊
55年前,1964年5月14日,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同志在兰考的一年多时间里,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对革命忠心耿耿,为人民鞠躬盡瘁,最后积劳成疾,在郑州病故,时年42岁。  本期,我们选发“纪念焦裕禄逝世55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几位专家的发言,以深切缅怀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同志。
期刊
70年,对于个体生命,已看遍繁华和起落;70年,对于历史长河,或许只是其中的一朵浪花;70年,对于新中国,却是沧桑巨变、蓬勃发展的伟大征程。  1949年-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了整整70年的风雨和辉煌。这70年,是新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国家,一跃成为国内生产总值和综合国力均居世界前列的社会主义强国的70年;是中国人民从一穷二白到逐步过上富裕、幸福、美好生活的70年;是五千年文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