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术是初中教学中的基础课程,而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是重中之重。新课程标准也对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提出了更加细致、全面的要求。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还可以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对学生艺术思维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美术;审美;意识;情趣;创造能力
审美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力,而且更能美化人的心灵,它是学生进行自身人格塑造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何在中学美术课上渗透审美教育?其意义在哪里?笔者将在以下内容中进行详细阐述。
一、审美情趣与初中美术教学
审美情趣,又称“审美趣味”,是一种以个人爱好为出发点的审美倾向性,人的审美理想是审美情趣的源泉,而审美情趣同时又决定了人的审美标准。基于此,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人的审美情趣,使其达到健康、高尚的标准。审美情趣也代表了我们的审美鉴赏力,即审美主体对美的事物进行鉴别、评判、欣赏的特殊能力,同时也是审美的想象力、感受力、知觉力、判断力与创造力的整体综合。审美情趣的形成与发展是以人类思维能力、实践经验和艺术素养为基础,表现出对美的客观事物的认知与评判。审美情趣富有个性特征,又体现了民族、社会、时代的特点。
1.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实践性,于形式美中领悟审美情趣 美术教学中,感受美的形式继而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为此,审美情趣培养首先必须与美术的形式美相联系,也即与美术作品之具体形象、色彩、构图等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因此,美术教学须从形式美中形成审美情趣,并在形式美中反映審美情趣。
“美”作为一种主观感觉意识,不只是技巧,必须是一种美感、美的意识、认识。初中美术教学一定要在技能传授的基础上强调学生美术修养、审美情趣等;对美术形式自身规律化操作的认识上,侧重不同美术形式的表现规律,让学生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将自身感受以及美的体会生动地表达出来。因此,师生只有在理解、感知、鉴赏美术作品中体味自然、社会之美德与具体视觉表现形式,才能在美术创作体现自己的美感表达,即审美情趣的培养。
2.美术课程追求愉悦性,于情感兴趣中陶冶审美情趣 学生对美的事物的领略与接受是建立一定情感、兴趣之上,通过各种美术作品之艺术形象所蕴含的艺术魅力,形成的对特定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特殊情感与兴趣。这是潜移默化的发展过程,是感性的,是兴趣积极参与的过程,是受到广泛的文化生活影响的过程。在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中,养成审美情趣。
二、审美情趣培养的策略
1.形式美感的培养 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2.不断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评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许多教师看来,美术评论应该是评论家的事,似乎与学生无关。其实不然,在欣赏美术名作时学生都有一种自己初步的印象和感觉。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积累一些初步的历史文化知识。而教师如何抓住学生的最初感觉,可以做为深入分析作品的起点,积极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使学生评论有序进行,避免出现随意的现象。
3.審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像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孩子们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像力为前提,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想像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
总之,审美教育的重点在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境,使其掌握美的基本规律以及运用美的形式法则,并最终提高审美能力。为此,教师应该把审美教育作为中学美术教学中的一条主线,克服过去以技能训练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将审美教育贯彻美术教学的始终 。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尹少淳.美术课国家新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缪白石.初中课外美术活动之我见——以长沙县黄花中学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1,(21).
[4]徐爱明.浅谈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1,(12).
关键词:初中美术;审美;意识;情趣;创造能力
审美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力,而且更能美化人的心灵,它是学生进行自身人格塑造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何在中学美术课上渗透审美教育?其意义在哪里?笔者将在以下内容中进行详细阐述。
一、审美情趣与初中美术教学
审美情趣,又称“审美趣味”,是一种以个人爱好为出发点的审美倾向性,人的审美理想是审美情趣的源泉,而审美情趣同时又决定了人的审美标准。基于此,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人的审美情趣,使其达到健康、高尚的标准。审美情趣也代表了我们的审美鉴赏力,即审美主体对美的事物进行鉴别、评判、欣赏的特殊能力,同时也是审美的想象力、感受力、知觉力、判断力与创造力的整体综合。审美情趣的形成与发展是以人类思维能力、实践经验和艺术素养为基础,表现出对美的客观事物的认知与评判。审美情趣富有个性特征,又体现了民族、社会、时代的特点。
1.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实践性,于形式美中领悟审美情趣 美术教学中,感受美的形式继而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为此,审美情趣培养首先必须与美术的形式美相联系,也即与美术作品之具体形象、色彩、构图等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因此,美术教学须从形式美中形成审美情趣,并在形式美中反映審美情趣。
“美”作为一种主观感觉意识,不只是技巧,必须是一种美感、美的意识、认识。初中美术教学一定要在技能传授的基础上强调学生美术修养、审美情趣等;对美术形式自身规律化操作的认识上,侧重不同美术形式的表现规律,让学生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将自身感受以及美的体会生动地表达出来。因此,师生只有在理解、感知、鉴赏美术作品中体味自然、社会之美德与具体视觉表现形式,才能在美术创作体现自己的美感表达,即审美情趣的培养。
2.美术课程追求愉悦性,于情感兴趣中陶冶审美情趣 学生对美的事物的领略与接受是建立一定情感、兴趣之上,通过各种美术作品之艺术形象所蕴含的艺术魅力,形成的对特定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特殊情感与兴趣。这是潜移默化的发展过程,是感性的,是兴趣积极参与的过程,是受到广泛的文化生活影响的过程。在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中,养成审美情趣。
二、审美情趣培养的策略
1.形式美感的培养 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2.不断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评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许多教师看来,美术评论应该是评论家的事,似乎与学生无关。其实不然,在欣赏美术名作时学生都有一种自己初步的印象和感觉。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积累一些初步的历史文化知识。而教师如何抓住学生的最初感觉,可以做为深入分析作品的起点,积极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使学生评论有序进行,避免出现随意的现象。
3.審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像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孩子们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像力为前提,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想像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
总之,审美教育的重点在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境,使其掌握美的基本规律以及运用美的形式法则,并最终提高审美能力。为此,教师应该把审美教育作为中学美术教学中的一条主线,克服过去以技能训练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将审美教育贯彻美术教学的始终 。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尹少淳.美术课国家新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缪白石.初中课外美术活动之我见——以长沙县黄花中学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1,(21).
[4]徐爱明.浅谈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