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保障制度是伴随着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的形成建立起来的,对发展经济、稳定社会有重要作用。在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快速变革的新时期,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新兴的力量也对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本文从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保障的历史沿革出发,回顾和梳理了社会保障的相关理论,并对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保障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社会保障;理论;功能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2-104-02
社会保障制度是当今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实施的一项社会政策,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和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一百多年中,它在保证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非营利组织的出现也为社会保障制度起来了重要的补充作用。
一、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保障的背景
随着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传统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障机制
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但是新的适应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快速变革的社会保障机制还很不完善,再加之人口老龄化趋势、社会问题频发、社会保障资金缺乏等现象,不仅使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在帮助弱势群体、降低风险损失和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受到了强大阻力,而且使作为社会“减震器”和“安全网”的社会保障制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社会保障制度要更好的发挥自身的功能就必须在国家和企业之外寻找第三条道路,即大力发展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构建公民社会、培育第三部门也因此成为补充社会保障制度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保障的理论思考
国外对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有较长的历史,许多西方国家纷
纷把非营利组织吸收到社会保障领域中来应对本国的福利危机。有关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保障的理论主要有市场失灵论、政府失灵论、第三方管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治理理论等。
1、市场失灵论。市场失灵理论认为,市场能够高效率地传播信息并使社会
资源增值,在提高资源配置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市场并非万能,由于市场的自发性、滞后性与盲目性等特点,在提供公共物品时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也就是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这种市场失灵主要体现在社会原则与个人自由之间的矛盾、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和失衡、引发贫富分化、收入分配缺陷、信息的不完备和通货膨胀的风险等。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有诸多不足并无法增进公共利益的地方,就需要引进市场之外的机制——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加以弥补。
2、政府失灵论。政府利用自身的强制力为社会保障提供了一个完备的法律
框架 ,并且对各项社会保障政策进行选择、制度设计和产权界定。无论是从理论角度看,还是从历史发展来看,就如同市场不是万能的一样,政府也不是万能的,也存在着令人关注的政府失灵问题。政府失灵理论认为,公共物品的非营利性和非排他性都决定了公共物品不能像私人物品一样由市场提供,政府在供给公共物品、克服市场缺陷的同时,也难以避免自身的不足,也存在着政府失灵问题。与市场失灵不同,政府失灵主要表现在高成本与低效率或无效率并存、公共物品供给的强制性、政府行为失范等。社会保障所提供的是公共物品,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失灵现象,都直接造成了公共物品的短缺和无效率,这些都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创造了空间并使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保障成为一个必然选择。
3、第三方管理理论。
第三方管理理论是由非营利组织的资深专家莱斯特•M•萨拉蒙提出来的。在非营利组织研究中政府和市场都存在着某些缺陷的基础上,萨拉蒙认为必须构建更具有说服力的理论,即他所提出来的第三方管理理论。该理论主要认为政府不是一项服务的传递者,而应该扮演资金和指导提供者的角色。在政府提供具体的社会保障服务时,应该转变以往的职能方式和思维惯性,依靠大量的“第三方”,也就是非营利组织来具体实施其服务的职能。在“第三方管理”的模式下,政府与第三方分享公共权威和公共基金的处置权,政府在福利项目中更多的是充当管理者的角色,而把部分的处理权让渡和分散给了非营利组织。这样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就建立起合作与互补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和落实社会保障的重要功能。
4、公共选择理论。
社会保障追求的是实现社会公平,公共选择理论把“经济人”的假定引入到政府失灵的研究中,认为政府在从事各类公共活动时,“经济人”的本性自始至终都在发挥着作用,也要考虑得失以及收益成本,像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人”一样,没有监督和竞争的政府难免缺乏效率。按照公共选择理论,作为选民的委托人,政府在制定社会政策上往往有一种中位取向,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不可能惠及全体公民。它常常体现到了大多数人群的利益,但又不能很好地满足一些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的利益,例如老人、妇女、儿童、残障人士等。此外,除了选民个体在投票过程中进行选择之外,持有相同或类似观点的选民还会组成利益集团,对政府的公共选择活动施加压力,不利于社会保障制度的良性运行。
5、公共治理理论。
公共治理理论是将公共行政学中的“治理”一概念进行改造和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理论。该理论强调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将整个社会分为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和非营利部门三大部门,这三大部门发挥着各自不同的社会功能。这种理论模式为打破政府垄断公共物品提供了重要思路,也对传统的国家和政府权威提出了挑战,认为政府不是国家唯一的权力部门,无论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机构都可能成为不同领域和层面下的权力部门,这些部门将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依靠各自的资源和优势,确立共同目标,共同承担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风险,最终建立一种公共事务的管理联合体,更好的保障各种群体的权益。
三、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保障的功能探讨
1、提供多元的、高效的保障服务。在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快速变革的新时期,社会各阶层政治地位、知识水平和经济状况的差异性需要社会保障制度满足多种需求。由于政府和市场在供给公共物品失衡、引发贫富分化和官僚体制固有的弊端等问题,仅仅依靠政府和市场难以提供多样化的保障服务来满足社会各阶层的不同需求。而非营利组织以其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志愿性等特性,可以根据不同群体的具体需求提供形式多样的保障服务,补充政府和市场功能的不足。同时,非营利组织可以有效克服政府部门的弊端,高效地提供专业化的保障服务。
2、增加社会保障基金的重要途径。政府的财政拨款、企业捐赠和社会群体捐助是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渠道。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保障能够有效地改变当前社会保障基金对政府财政拨款过分依赖的现状,非营利组织在众多国家已经成为募集社会保障基金的重要主体。另外,非营利性也决定了非营利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获得的利润不能进行分配,使得非营利组织在参与社会保障的时候有较稳定和可持续的资金来源,对于缓解社会保障基金不足的起到了巨大的补充作用。
3、创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非营利组织的产生和发展,不但弥补了政府和市场的不足,在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在金融危机余波未平的今天,出现了大量的失业人员,非营利组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更肩负起自身的责任和使命,开展了很多项目和活动来为这部分人进行工作技能的培训,帮助他们挖掘潜能,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非营利组织的日益壮大也将创造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保障社会稳定。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工业化大生产的产物,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权、实现社会公平和促进社会良性运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非营利组织作为现代社会三大组成部分之一,与政府和市场共同构成了社会发展的三大部门,成为提供社会公共物品的重要主体,对于补充政府和市场不足、提高整个社会保障水平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可以说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保障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非营利组织将和政府、企业一起为社会的良性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修订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彭川宇,张红宇.非营利组织介入社会保障的理论解释及路径选择[J].财经科学,2005,(03).
[3]陈旭清.试论非营利组织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04).
[4]陈树文,王玲.非营利组织社会保障的功能[J].科学与管理,2003,(04).
[5]林光琪,王金丰.我国第三部门的生存弱势与路径选择[J].改革,2004,(01).
[6]田凯.国外非营利组织理论述评[J].社团理论研究,2004,(10).
[7]刘晓燕,李宝星.构建“合作主义”社会保障模式的途径探讨——以非营利组织发展为视角[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8]成志刚,刘丽华.论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保障的理论依据[J].经济研究,2006,(04).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社会保障;理论;功能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2-104-02
社会保障制度是当今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实施的一项社会政策,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和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一百多年中,它在保证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非营利组织的出现也为社会保障制度起来了重要的补充作用。
一、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保障的背景
随着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传统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障机制
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但是新的适应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快速变革的社会保障机制还很不完善,再加之人口老龄化趋势、社会问题频发、社会保障资金缺乏等现象,不仅使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在帮助弱势群体、降低风险损失和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受到了强大阻力,而且使作为社会“减震器”和“安全网”的社会保障制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社会保障制度要更好的发挥自身的功能就必须在国家和企业之外寻找第三条道路,即大力发展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构建公民社会、培育第三部门也因此成为补充社会保障制度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保障的理论思考
国外对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有较长的历史,许多西方国家纷
纷把非营利组织吸收到社会保障领域中来应对本国的福利危机。有关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保障的理论主要有市场失灵论、政府失灵论、第三方管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治理理论等。
1、市场失灵论。市场失灵理论认为,市场能够高效率地传播信息并使社会
资源增值,在提高资源配置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市场并非万能,由于市场的自发性、滞后性与盲目性等特点,在提供公共物品时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也就是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这种市场失灵主要体现在社会原则与个人自由之间的矛盾、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和失衡、引发贫富分化、收入分配缺陷、信息的不完备和通货膨胀的风险等。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有诸多不足并无法增进公共利益的地方,就需要引进市场之外的机制——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加以弥补。
2、政府失灵论。政府利用自身的强制力为社会保障提供了一个完备的法律
框架 ,并且对各项社会保障政策进行选择、制度设计和产权界定。无论是从理论角度看,还是从历史发展来看,就如同市场不是万能的一样,政府也不是万能的,也存在着令人关注的政府失灵问题。政府失灵理论认为,公共物品的非营利性和非排他性都决定了公共物品不能像私人物品一样由市场提供,政府在供给公共物品、克服市场缺陷的同时,也难以避免自身的不足,也存在着政府失灵问题。与市场失灵不同,政府失灵主要表现在高成本与低效率或无效率并存、公共物品供给的强制性、政府行为失范等。社会保障所提供的是公共物品,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失灵现象,都直接造成了公共物品的短缺和无效率,这些都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创造了空间并使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保障成为一个必然选择。
3、第三方管理理论。
第三方管理理论是由非营利组织的资深专家莱斯特•M•萨拉蒙提出来的。在非营利组织研究中政府和市场都存在着某些缺陷的基础上,萨拉蒙认为必须构建更具有说服力的理论,即他所提出来的第三方管理理论。该理论主要认为政府不是一项服务的传递者,而应该扮演资金和指导提供者的角色。在政府提供具体的社会保障服务时,应该转变以往的职能方式和思维惯性,依靠大量的“第三方”,也就是非营利组织来具体实施其服务的职能。在“第三方管理”的模式下,政府与第三方分享公共权威和公共基金的处置权,政府在福利项目中更多的是充当管理者的角色,而把部分的处理权让渡和分散给了非营利组织。这样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就建立起合作与互补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和落实社会保障的重要功能。
4、公共选择理论。
社会保障追求的是实现社会公平,公共选择理论把“经济人”的假定引入到政府失灵的研究中,认为政府在从事各类公共活动时,“经济人”的本性自始至终都在发挥着作用,也要考虑得失以及收益成本,像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人”一样,没有监督和竞争的政府难免缺乏效率。按照公共选择理论,作为选民的委托人,政府在制定社会政策上往往有一种中位取向,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不可能惠及全体公民。它常常体现到了大多数人群的利益,但又不能很好地满足一些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的利益,例如老人、妇女、儿童、残障人士等。此外,除了选民个体在投票过程中进行选择之外,持有相同或类似观点的选民还会组成利益集团,对政府的公共选择活动施加压力,不利于社会保障制度的良性运行。
5、公共治理理论。
公共治理理论是将公共行政学中的“治理”一概念进行改造和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理论。该理论强调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将整个社会分为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和非营利部门三大部门,这三大部门发挥着各自不同的社会功能。这种理论模式为打破政府垄断公共物品提供了重要思路,也对传统的国家和政府权威提出了挑战,认为政府不是国家唯一的权力部门,无论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机构都可能成为不同领域和层面下的权力部门,这些部门将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依靠各自的资源和优势,确立共同目标,共同承担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风险,最终建立一种公共事务的管理联合体,更好的保障各种群体的权益。
三、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保障的功能探讨
1、提供多元的、高效的保障服务。在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快速变革的新时期,社会各阶层政治地位、知识水平和经济状况的差异性需要社会保障制度满足多种需求。由于政府和市场在供给公共物品失衡、引发贫富分化和官僚体制固有的弊端等问题,仅仅依靠政府和市场难以提供多样化的保障服务来满足社会各阶层的不同需求。而非营利组织以其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志愿性等特性,可以根据不同群体的具体需求提供形式多样的保障服务,补充政府和市场功能的不足。同时,非营利组织可以有效克服政府部门的弊端,高效地提供专业化的保障服务。
2、增加社会保障基金的重要途径。政府的财政拨款、企业捐赠和社会群体捐助是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渠道。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保障能够有效地改变当前社会保障基金对政府财政拨款过分依赖的现状,非营利组织在众多国家已经成为募集社会保障基金的重要主体。另外,非营利性也决定了非营利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获得的利润不能进行分配,使得非营利组织在参与社会保障的时候有较稳定和可持续的资金来源,对于缓解社会保障基金不足的起到了巨大的补充作用。
3、创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非营利组织的产生和发展,不但弥补了政府和市场的不足,在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在金融危机余波未平的今天,出现了大量的失业人员,非营利组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更肩负起自身的责任和使命,开展了很多项目和活动来为这部分人进行工作技能的培训,帮助他们挖掘潜能,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非营利组织的日益壮大也将创造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保障社会稳定。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工业化大生产的产物,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权、实现社会公平和促进社会良性运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非营利组织作为现代社会三大组成部分之一,与政府和市场共同构成了社会发展的三大部门,成为提供社会公共物品的重要主体,对于补充政府和市场不足、提高整个社会保障水平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可以说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保障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非营利组织将和政府、企业一起为社会的良性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修订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彭川宇,张红宇.非营利组织介入社会保障的理论解释及路径选择[J].财经科学,2005,(03).
[3]陈旭清.试论非营利组织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04).
[4]陈树文,王玲.非营利组织社会保障的功能[J].科学与管理,2003,(04).
[5]林光琪,王金丰.我国第三部门的生存弱势与路径选择[J].改革,2004,(01).
[6]田凯.国外非营利组织理论述评[J].社团理论研究,2004,(10).
[7]刘晓燕,李宝星.构建“合作主义”社会保障模式的途径探讨——以非营利组织发展为视角[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8]成志刚,刘丽华.论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保障的理论依据[J].经济研究,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