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信贷业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影子银行在不同的金融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含义。目前,我国的影子银行和其他国家的影子银行有着本质区别。流动性转换和信用风险是我国影子银行的重要特征,由于我国已将影子银行纳入正规的监管体系之中,所以,减少其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对影子银行的了解,对影子银行的应用进行评估。
【关键词】金融机构 影子银行 系统性风险
前言
当前,我国的影子银行的发展多体现在为金融机构的发展和融资多元化的进程之中。随着国内银行系统的理财产品不断推出,影子银行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国际上对影子银行的定义也各不相同,它与各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和金融监管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一、影子银行的含义
影子银行,又称为影子银行系统。美国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对影子银行体系的定义为:为常规银行体系之外的主体与活动提供信用媒介的体系。中国特色影子银行的范围界定,一般认为,中国的影子银行主要包括三类:一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完全无监管的信用中介机构;二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存在监管不足的信用中介机构;三是机构持有金融牌照,但存在监管不足或规避监管的业务。它是一种将投资活动替代银行系统承担的融资功能,使之成为一种银行证券化活动。在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中,银行仍然是核心,整个体系的资金来源和信用支撑靠的主要是银行,因此可以认为是“银行的影子体系”。随着人们对信贷业务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影子银行的发展进程也不断加快,逐渐成为金融体系的重要参与主体。由于影子银行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导致影子银行的监管体系发展不成熟,伴随我国贷款业务量的不断增加,经济建设也不断发展,使我国面临较大的金融风险,要加强监管,疏堵并重,防患于未然。
二、影子银行对完善融资结构和促进经济转型的作用
中国特色影子银行作为金融抑制环境下的一种金融创新,通过倒逼机制推进了利率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宏观调控对企业层面的负面冲击,同时也损害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效力。银行理财业务实际就是对经济市场的试验,理财产品的收益与无风险资金相近,与银行之间的借用利率保持水平状态。金融市场完成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对吸收存款的方式进行自主定价,其他形式的金融创新产品逐渐取代了传统理财产品。
当前,我国的实体经济的组成部分由两成的理财产品、四成的信托产品,它们可以对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进行有效填补,让储蓄的功能转变为对社会投资有利的方向。在我国的经济领域中,间接融资情况所占的比重依旧较高,造成金融风险在银行也形成大规模的集聚效应,使金融资源无法得到有效的配置。理财以及信托等影子银行业务在发挥其自身作用的同时,也为社会中的诸多企业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投资形式,使得商业银行在专业投资领域的专项管控功能得到切实体现,在市场化程度更深的情况下,资金被较深的市场化作用引导向更为自由的配置。
三、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角度实施监管
(一)影子银行是金融业务的创新
影子银行的产生是金融发展、金融创新的必然结果,在促进金融市场化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作为传统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在服务实体经济、丰富居民投资渠道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影子银行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当前社会的金融的特点是结构市场化和融资多元化,要从不同角度对金融创新进行规划和引导,要在促进金融创新与规范市场秩序之间取得平衡,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还要根据实际的金融创新情况调整融资结构。
(二)对非传统银行的融资创新实施差别化管理
金融创新在优化金融配置和提高金融效率的同时,也可能产生金融区域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要根据金融创新的主体内容和产生风险的特征对非传统银行也进行区分,对金融创新的功能及其具备的合理性进行分析。我国的金融结构是以银行体系为主体,金融结构的创新也是以银行业务为载体。随着金融市场化与融资多元化不断发展,我国金融体系中不断出现各种试验性的金融工具,对金融风险的把握和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将金融创新的内容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信用创造功能、高杠杆、规模性期限错配和引发系统性风险等风险要素。
(三)正确规划非传统银行业务的监管
对非传统银行业务的监管要规范化,减少因管理不规范引发的金融紧缩和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冲击,而金融创新对我国非传统银行业务具有非常明显的逆监管周期效应。当社会宏观调控和实体经济产生经济问题时,非传统银行业务的金融创新就会迅速发展。对非传统银行的监管要遵循逆周期性,减小金融风险的产生。在实体经济紧张的融资多元化进程中,对传统融资活动进行清理,贷款的投放不能相应扩张,融资渠道因清理严重导致的融资收缩,对实体经济带来冲击,产生新的金融风险。对非银行类机构的融资活动,应加强监管制度体系建设,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增设流动性备付和损失准备基金;对民间借贷行为应进行规范和疏导,在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的基础上,逐步纳入监管体系。
四、结论
总之,随着影子银行的多元化发展,对金融创新过程中的风险特征和功能效率进行讨论,对系统性风险进行防范促进金融结构的整体优化,使我国经济能健康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冠,霍强.中国影子银行的作用机制及治理路径——基于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资产优化的视角[J].新金融,2013,8(12):17-21.
[2]陈继勇,甄臻.后危机时代中美影子银行形成机制、风险特征比较及对策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5):90-96.
[3]梁涛.分业监管模式下影子银行监管问题的进化博弈分析[J].发展研究,2013,9(8):51-55.
[4]周莉萍.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效应和应对思路[J].金融评论,2011,4(12):37-53.
[5]陈鸿祥.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形成机理与监管逻辑[J].地方财政研究,2014,3(6):48-52.
【关键词】金融机构 影子银行 系统性风险
前言
当前,我国的影子银行的发展多体现在为金融机构的发展和融资多元化的进程之中。随着国内银行系统的理财产品不断推出,影子银行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国际上对影子银行的定义也各不相同,它与各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和金融监管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一、影子银行的含义
影子银行,又称为影子银行系统。美国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对影子银行体系的定义为:为常规银行体系之外的主体与活动提供信用媒介的体系。中国特色影子银行的范围界定,一般认为,中国的影子银行主要包括三类:一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完全无监管的信用中介机构;二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存在监管不足的信用中介机构;三是机构持有金融牌照,但存在监管不足或规避监管的业务。它是一种将投资活动替代银行系统承担的融资功能,使之成为一种银行证券化活动。在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中,银行仍然是核心,整个体系的资金来源和信用支撑靠的主要是银行,因此可以认为是“银行的影子体系”。随着人们对信贷业务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影子银行的发展进程也不断加快,逐渐成为金融体系的重要参与主体。由于影子银行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导致影子银行的监管体系发展不成熟,伴随我国贷款业务量的不断增加,经济建设也不断发展,使我国面临较大的金融风险,要加强监管,疏堵并重,防患于未然。
二、影子银行对完善融资结构和促进经济转型的作用
中国特色影子银行作为金融抑制环境下的一种金融创新,通过倒逼机制推进了利率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宏观调控对企业层面的负面冲击,同时也损害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效力。银行理财业务实际就是对经济市场的试验,理财产品的收益与无风险资金相近,与银行之间的借用利率保持水平状态。金融市场完成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对吸收存款的方式进行自主定价,其他形式的金融创新产品逐渐取代了传统理财产品。
当前,我国的实体经济的组成部分由两成的理财产品、四成的信托产品,它们可以对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进行有效填补,让储蓄的功能转变为对社会投资有利的方向。在我国的经济领域中,间接融资情况所占的比重依旧较高,造成金融风险在银行也形成大规模的集聚效应,使金融资源无法得到有效的配置。理财以及信托等影子银行业务在发挥其自身作用的同时,也为社会中的诸多企业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投资形式,使得商业银行在专业投资领域的专项管控功能得到切实体现,在市场化程度更深的情况下,资金被较深的市场化作用引导向更为自由的配置。
三、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角度实施监管
(一)影子银行是金融业务的创新
影子银行的产生是金融发展、金融创新的必然结果,在促进金融市场化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作为传统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在服务实体经济、丰富居民投资渠道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影子银行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当前社会的金融的特点是结构市场化和融资多元化,要从不同角度对金融创新进行规划和引导,要在促进金融创新与规范市场秩序之间取得平衡,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还要根据实际的金融创新情况调整融资结构。
(二)对非传统银行的融资创新实施差别化管理
金融创新在优化金融配置和提高金融效率的同时,也可能产生金融区域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要根据金融创新的主体内容和产生风险的特征对非传统银行也进行区分,对金融创新的功能及其具备的合理性进行分析。我国的金融结构是以银行体系为主体,金融结构的创新也是以银行业务为载体。随着金融市场化与融资多元化不断发展,我国金融体系中不断出现各种试验性的金融工具,对金融风险的把握和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将金融创新的内容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信用创造功能、高杠杆、规模性期限错配和引发系统性风险等风险要素。
(三)正确规划非传统银行业务的监管
对非传统银行业务的监管要规范化,减少因管理不规范引发的金融紧缩和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冲击,而金融创新对我国非传统银行业务具有非常明显的逆监管周期效应。当社会宏观调控和实体经济产生经济问题时,非传统银行业务的金融创新就会迅速发展。对非传统银行的监管要遵循逆周期性,减小金融风险的产生。在实体经济紧张的融资多元化进程中,对传统融资活动进行清理,贷款的投放不能相应扩张,融资渠道因清理严重导致的融资收缩,对实体经济带来冲击,产生新的金融风险。对非银行类机构的融资活动,应加强监管制度体系建设,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增设流动性备付和损失准备基金;对民间借贷行为应进行规范和疏导,在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的基础上,逐步纳入监管体系。
四、结论
总之,随着影子银行的多元化发展,对金融创新过程中的风险特征和功能效率进行讨论,对系统性风险进行防范促进金融结构的整体优化,使我国经济能健康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冠,霍强.中国影子银行的作用机制及治理路径——基于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资产优化的视角[J].新金融,2013,8(12):17-21.
[2]陈继勇,甄臻.后危机时代中美影子银行形成机制、风险特征比较及对策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5):90-96.
[3]梁涛.分业监管模式下影子银行监管问题的进化博弈分析[J].发展研究,2013,9(8):51-55.
[4]周莉萍.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效应和应对思路[J].金融评论,2011,4(12):37-53.
[5]陈鸿祥.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形成机理与监管逻辑[J].地方财政研究,2014,3(6):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