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的翻译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从近代到当代,无数译者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怎样评价一篇好的翻译?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译者?”励志做好翻译、长期从事翻译活动的人会发现,只有拥有广泛的知识面,并且大量进行实践,才能在翻译的征程中不断取得进步。
【关键词】译本;译者;翻译质量评价
一、翻译的本质
有人把翻译定义为:“有文本参照的跨文化、跨语言的人类有目的的社会交际行为,其研究对象与过程因译者意愿与社会需求的不同而不同。”①这说明:首先,翻译活动中必须有语言参照,而作为翻译研究的前提条件的“文本”是语言的载体。其次,翻译是一项“跨文化、跨语言的人类有目的的社会交际行为”,讲究原文本与译文语义和精神上的契合。所谓语义上的契合,是指译文应充分传达出原文本的意思;而精神上的契合要求则更高,不仅要正确表达其内涵,更要体现原文的风采和神韵。由此可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清楚原文作者的思维模式和推理过程,而译文的质量高低就取决于译者对这两者理解程度的深浅。无论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或文化的角度来审视,翻译的本质都要求我们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译者,就必须兼顾文本意义和认知与推理,从而达到“化境”的最高境界。
二、翻译的过程
严复提出的翻译的三个原则“信、达、雅”几乎成了翻译界最为推崇的最高标准。“信、达、雅”即“忠实、通顺、有文采”。忠实指的是忠实于原文本。这一原则要求译者必须准确、完整地把原文内容和思想传达给读者,不能擅自增加或删减原文的内容,更不可扭曲、夸大作者的本意。在此基础上,译者还应该斟酌译文用语,力求达到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如果这两项做到了,译者方可追求译文之雅,润色译文,使之更加优美、有文采。
一代文学巨匠钱钟书先生对翻译界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他曾说过:“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度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这说明,翻译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要经历困难和挫折,才能使译文精彩。我们一般把翻译的过程分为理解、表达和检阅三个阶段。我们翻译文本时,一般要经历以下过程:
1、首先,反复阅读原文,搞清楚原文的题材,主旨和中心思想,查清稳重不理解的生词,术语,典故或文化背景。切不可在拿到文本后就急于开始,这不仅会造成对原文意义理解的偏差,还会使得翻译过程中困难重重,事倍功半。
2、选择适合原文的句子结构,使译文既能充分传达原文意思,又符合译入语的句法结构与逻辑。
3、运用翻译过程中常用的增删词汇、转换成分等技巧和手段,完善译文句子。
4、审查和修改译文,避免译文出现前后不一致,逻辑不通或脱离原文主旨等问题,并使译文和原文做到“形似”和“神似”。
三、优秀译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1.扎实的语言基本功
毫无疑问,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译者,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必不可少的。当然,所谓的基本功不单单体现在掌握多少词汇量上,因为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生词并不是最难解决的部分。相反,一些常见的、简单的词汇往往是最难处理的部分。所谓理解单词的真正内涵,并非指掌握词典里的释义,而是要理解其英文解释。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有些单词在一些句子中往往用的是非常见意思,如果译者不了解它真正的含义,就无法正确地阐释出来。一个在翻译中出错频率非常高的词是“custom”,这个词最常用的意思为风俗,习惯,很多译者容易忽略其“海关”的意思,比如在“The goods were not allowed to into the counter.”这句话应译为“海关不允许那批货进入国内”,而不是“风俗不允许那批货进入国内”。再比如“critically read ”这个词组,很多人按字面意思将之译为“批判性阅读”,听起来让人难以理解,而它最准确的翻译应该是“思辨性阅读”。
2.广博的百科知识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译者,广博的百科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这些知识应覆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除此之外,还要对源于和译入语两国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在翻译一些历史和人文方面的知识时做到游刃有余。当今很多译者只能翻译一些常见题材的文本,一碰到专业性较强的文本,如汽车、材料、工程技术等,就变得束手无策。要想成为一名优秀译者,扎实的英语基础只是基本要求,厚积薄发的各科知识起着关键作用。否则,译者在涉及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时,无法理解文本,译出的东西必然是读者看不懂,造成很大的麻烦。例如“corporate governance”这个词,很多译者译成“公司管理”或“企业管理”,因为在缺乏相关知识的译者看来,“公司管理”是非常标准、专业的词汇。虽然有些人也知道“management”这个词表示管理可能更恰当,但由于他们不知道有“公司治理”这个概念,因而即便是查字典查到“governance”有治理的意思,也不可能将其译成“公司治理”。
3.厚积薄发的国学文化知识。
深厚的国学功底能够为译者的译文增加不少靓丽的色彩。最近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中运用了大量的古诗词,我们该如何将之译成地道的英语呢?这不仅需要我们扎实的英语基本功,更需要彻底理解这些古诗词所表达的含义。例如:“愿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某位优秀的译者将之译为“May brutal breezes battering the blossom cherish her fragility and treasure her,unknown”,既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又充分展示了汉语的魅力。再如:“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译为:“Win a heart so dear,till death keeps near”,既简洁明了,又跟原文结构相近,可谓佳作。译者要想提高自己的国语功底,必须大量地阅读和积累,从而做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薄而发,使译文更加熠熠生辉。
结论
作为英语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我们应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为做出优秀的翻译提供专业的知识储备。除了要掌握一些必备的翻译技巧,如增译,转换,倒置等外,还必须积累丰厚的百科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功底,让译文不仅“信”、“达”,而且“雅”。语言的凝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这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译者,就必须坚持不懈,精益求精,才能最终得到读者的认可。
参考文献:
[1]杨自俭.再谈方法论—《翻译方法论》序[J].上海翻译,2007(3).
[2]许钧.文化多样性与翻译的使命[J].中国翻译,2005(1).
[3]胡壮麟,朱永生,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2).
[4]杨自检.何谓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3).
[5]代良英.外国文学名著读本[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译本;译者;翻译质量评价
一、翻译的本质
有人把翻译定义为:“有文本参照的跨文化、跨语言的人类有目的的社会交际行为,其研究对象与过程因译者意愿与社会需求的不同而不同。”①这说明:首先,翻译活动中必须有语言参照,而作为翻译研究的前提条件的“文本”是语言的载体。其次,翻译是一项“跨文化、跨语言的人类有目的的社会交际行为”,讲究原文本与译文语义和精神上的契合。所谓语义上的契合,是指译文应充分传达出原文本的意思;而精神上的契合要求则更高,不仅要正确表达其内涵,更要体现原文的风采和神韵。由此可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清楚原文作者的思维模式和推理过程,而译文的质量高低就取决于译者对这两者理解程度的深浅。无论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或文化的角度来审视,翻译的本质都要求我们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译者,就必须兼顾文本意义和认知与推理,从而达到“化境”的最高境界。
二、翻译的过程
严复提出的翻译的三个原则“信、达、雅”几乎成了翻译界最为推崇的最高标准。“信、达、雅”即“忠实、通顺、有文采”。忠实指的是忠实于原文本。这一原则要求译者必须准确、完整地把原文内容和思想传达给读者,不能擅自增加或删减原文的内容,更不可扭曲、夸大作者的本意。在此基础上,译者还应该斟酌译文用语,力求达到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如果这两项做到了,译者方可追求译文之雅,润色译文,使之更加优美、有文采。
一代文学巨匠钱钟书先生对翻译界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他曾说过:“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度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这说明,翻译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要经历困难和挫折,才能使译文精彩。我们一般把翻译的过程分为理解、表达和检阅三个阶段。我们翻译文本时,一般要经历以下过程:
1、首先,反复阅读原文,搞清楚原文的题材,主旨和中心思想,查清稳重不理解的生词,术语,典故或文化背景。切不可在拿到文本后就急于开始,这不仅会造成对原文意义理解的偏差,还会使得翻译过程中困难重重,事倍功半。
2、选择适合原文的句子结构,使译文既能充分传达原文意思,又符合译入语的句法结构与逻辑。
3、运用翻译过程中常用的增删词汇、转换成分等技巧和手段,完善译文句子。
4、审查和修改译文,避免译文出现前后不一致,逻辑不通或脱离原文主旨等问题,并使译文和原文做到“形似”和“神似”。
三、优秀译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1.扎实的语言基本功
毫无疑问,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译者,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必不可少的。当然,所谓的基本功不单单体现在掌握多少词汇量上,因为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生词并不是最难解决的部分。相反,一些常见的、简单的词汇往往是最难处理的部分。所谓理解单词的真正内涵,并非指掌握词典里的释义,而是要理解其英文解释。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有些单词在一些句子中往往用的是非常见意思,如果译者不了解它真正的含义,就无法正确地阐释出来。一个在翻译中出错频率非常高的词是“custom”,这个词最常用的意思为风俗,习惯,很多译者容易忽略其“海关”的意思,比如在“The goods were not allowed to into the counter.”这句话应译为“海关不允许那批货进入国内”,而不是“风俗不允许那批货进入国内”。再比如“critically read ”这个词组,很多人按字面意思将之译为“批判性阅读”,听起来让人难以理解,而它最准确的翻译应该是“思辨性阅读”。
2.广博的百科知识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译者,广博的百科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这些知识应覆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除此之外,还要对源于和译入语两国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在翻译一些历史和人文方面的知识时做到游刃有余。当今很多译者只能翻译一些常见题材的文本,一碰到专业性较强的文本,如汽车、材料、工程技术等,就变得束手无策。要想成为一名优秀译者,扎实的英语基础只是基本要求,厚积薄发的各科知识起着关键作用。否则,译者在涉及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时,无法理解文本,译出的东西必然是读者看不懂,造成很大的麻烦。例如“corporate governance”这个词,很多译者译成“公司管理”或“企业管理”,因为在缺乏相关知识的译者看来,“公司管理”是非常标准、专业的词汇。虽然有些人也知道“management”这个词表示管理可能更恰当,但由于他们不知道有“公司治理”这个概念,因而即便是查字典查到“governance”有治理的意思,也不可能将其译成“公司治理”。
3.厚积薄发的国学文化知识。
深厚的国学功底能够为译者的译文增加不少靓丽的色彩。最近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中运用了大量的古诗词,我们该如何将之译成地道的英语呢?这不仅需要我们扎实的英语基本功,更需要彻底理解这些古诗词所表达的含义。例如:“愿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某位优秀的译者将之译为“May brutal breezes battering the blossom cherish her fragility and treasure her,unknown”,既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又充分展示了汉语的魅力。再如:“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译为:“Win a heart so dear,till death keeps near”,既简洁明了,又跟原文结构相近,可谓佳作。译者要想提高自己的国语功底,必须大量地阅读和积累,从而做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薄而发,使译文更加熠熠生辉。
结论
作为英语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我们应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为做出优秀的翻译提供专业的知识储备。除了要掌握一些必备的翻译技巧,如增译,转换,倒置等外,还必须积累丰厚的百科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功底,让译文不仅“信”、“达”,而且“雅”。语言的凝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这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译者,就必须坚持不懈,精益求精,才能最终得到读者的认可。
参考文献:
[1]杨自俭.再谈方法论—《翻译方法论》序[J].上海翻译,2007(3).
[2]许钧.文化多样性与翻译的使命[J].中国翻译,2005(1).
[3]胡壮麟,朱永生,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2).
[4]杨自检.何谓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3).
[5]代良英.外国文学名著读本[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