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数学课堂学习任务,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性学习的一种社会型学习模式。当今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然而,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若要想较为全面的实现教学目标,课堂应出现互助互动、协同合作、师生共融的场景方可将学生引入到学习情境之中去,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自身的探究获得数学过程和结果的感受、体会与理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师生共同求得能力的提升与综合素质的增强。要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小学数学 合作性学习
一、对小组合作学习概念的理解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的组织形式,于上世纪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它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它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學习。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是: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的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的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新课改提倡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集体教学中师生的单向交流,破除了教师垄断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局面,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
二、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把“强迫”合作变为“需要”
合作在以往很多的课堂教学中,我看到许多这样的合作交流:上课前,教师已经安排好讨论人员、讨论时间和讨论内容。如在教学实际测量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好必要的测量工具,让学生自己对学校操场、围墙、教学楼等进行测量。在这里老师没有花时间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学生有测量的需要,但一个人的力量有限,无法完成,自然而然就进行小组合作,从而使小组合作不流于形式,真正发挥了它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实现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我们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发展。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与竞争意识及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三、认真备课,为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准备材料
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有指导的再创造的过程。”当前学生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是前人已经发现的,但这对于学生来说仍是全新的、未知的,需要每个人再现类似的创造过程来形成。在小学数学教材中,里面很多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材料。教师不能把这些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去经历这个再创造的过程。我们教师在备课中要树立“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对每一个新的知识点,均应从“知识建构;情感态度;学习的反馈与控制”等方面入手,积极为学生准备合作学生的材料。
四、转变教师角色,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的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应包括两个方面:
表述自己的思想;倾听别人的诉说,在倾听中做到理解与辨析,从而给予正确评价。我曾在不少公开课中见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出示一个有合作交流价值的材料后让学生小组合作,然后在全班交流。这时很多学生争先举手发言,唯恐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通过一番“热烈”的发言,发表过意见的人洋洋得意,不再积极思考;未能发言的学生垂头丧气,拒绝参与,那些一点都不懂的学生更是高枕无忧,在一旁看热闹。这样的小组合作只是一种形式,表面上热闹非凡,实质上事倍功半,学生在交流中只注重自己的见解,不管别人听不听,他们只在意老师的评价,他们的交流只指向教师。当学生养成了这种习惯后,他们就不会耐心倾听别人的见解,更不会对他人的发言进行评价。是什么造成这种现状呢?这实质上就是教师的角色未能完全转变,教师在教学中还带有权威性、指令性,教师并未真正成为学习交流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教师扮演的还是一个能给出现成真理的人。所以学生的交流只指向教师,学生间就不会交流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就成了一种形式。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要以“指导者”代替“权威者”,把学生推向合作交流的前台,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进行交流。在学生交流活动中教师要有所为也有所不为,让学生体验到表达给大家听才 是一种享受,得到大家的评价才是一种进步。适时表扬赞赏在合作学习中表现得认真和敢于怀疑、否定别人观点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完全放手,对学生放任自流。而要作为指导者、组织者甚至参与者。教师首先要向学生明确教学中的目标、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来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如:学生思考陷入困境;问题解法多样, 寻求最佳解法;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时。教师在出示讨论题后,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总之,在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操作时,教师要行间巡视,及时与学生沟通,及时调控。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合作学习社会化的一面。另外,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并非要达成共识,而是扩大视野,促进发展。既然学生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可以是各异的,合作学习成果的也应是开放的,我们不能强求学生在经过合作讨论和交流后一定要形成一致的看法或解题策略,结果虽然重要但过程本身更重要,我们更注重应是合作过程而不是结果,允许多种结果的存在。
小学数学 合作性学习
一、对小组合作学习概念的理解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的组织形式,于上世纪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它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它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學习。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是: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的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的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新课改提倡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集体教学中师生的单向交流,破除了教师垄断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局面,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
二、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把“强迫”合作变为“需要”
合作在以往很多的课堂教学中,我看到许多这样的合作交流:上课前,教师已经安排好讨论人员、讨论时间和讨论内容。如在教学实际测量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好必要的测量工具,让学生自己对学校操场、围墙、教学楼等进行测量。在这里老师没有花时间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学生有测量的需要,但一个人的力量有限,无法完成,自然而然就进行小组合作,从而使小组合作不流于形式,真正发挥了它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实现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我们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发展。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与竞争意识及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三、认真备课,为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准备材料
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有指导的再创造的过程。”当前学生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是前人已经发现的,但这对于学生来说仍是全新的、未知的,需要每个人再现类似的创造过程来形成。在小学数学教材中,里面很多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材料。教师不能把这些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去经历这个再创造的过程。我们教师在备课中要树立“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对每一个新的知识点,均应从“知识建构;情感态度;学习的反馈与控制”等方面入手,积极为学生准备合作学生的材料。
四、转变教师角色,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的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应包括两个方面:
表述自己的思想;倾听别人的诉说,在倾听中做到理解与辨析,从而给予正确评价。我曾在不少公开课中见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出示一个有合作交流价值的材料后让学生小组合作,然后在全班交流。这时很多学生争先举手发言,唯恐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通过一番“热烈”的发言,发表过意见的人洋洋得意,不再积极思考;未能发言的学生垂头丧气,拒绝参与,那些一点都不懂的学生更是高枕无忧,在一旁看热闹。这样的小组合作只是一种形式,表面上热闹非凡,实质上事倍功半,学生在交流中只注重自己的见解,不管别人听不听,他们只在意老师的评价,他们的交流只指向教师。当学生养成了这种习惯后,他们就不会耐心倾听别人的见解,更不会对他人的发言进行评价。是什么造成这种现状呢?这实质上就是教师的角色未能完全转变,教师在教学中还带有权威性、指令性,教师并未真正成为学习交流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教师扮演的还是一个能给出现成真理的人。所以学生的交流只指向教师,学生间就不会交流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就成了一种形式。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要以“指导者”代替“权威者”,把学生推向合作交流的前台,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进行交流。在学生交流活动中教师要有所为也有所不为,让学生体验到表达给大家听才 是一种享受,得到大家的评价才是一种进步。适时表扬赞赏在合作学习中表现得认真和敢于怀疑、否定别人观点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完全放手,对学生放任自流。而要作为指导者、组织者甚至参与者。教师首先要向学生明确教学中的目标、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来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如:学生思考陷入困境;问题解法多样, 寻求最佳解法;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时。教师在出示讨论题后,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总之,在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操作时,教师要行间巡视,及时与学生沟通,及时调控。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合作学习社会化的一面。另外,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并非要达成共识,而是扩大视野,促进发展。既然学生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可以是各异的,合作学习成果的也应是开放的,我们不能强求学生在经过合作讨论和交流后一定要形成一致的看法或解题策略,结果虽然重要但过程本身更重要,我们更注重应是合作过程而不是结果,允许多种结果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