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使语文焕发了勃勃生机。在新课改的理念之下,语文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提高教学质量,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我从“举重若轻”“行云流水”两方面来阐述我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高效课堂 举重若轻 行云流水
对于“语文”这门课目,本应该是充满着智慧、趣味的课程,却让学生敬而远之。怎样才能打造高效课堂,激发学生兴趣呢?下面,我从“举重若轻”“行云流水”这两方面来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举重若轻
我先来谈谈李镇西老师对“举重若轻”的阐释。李老师在《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这本书中说道:“‘举重若轻’,是指教师的内在功底以及对教材的处理艺术。这里的‘重’,指的是教师本人的文化储备和课文固有的文化内涵;‘轻’则指的是深入浅出地教学。”从实际教学来看,要上好一节语文课,教师的内在功底和对教材的处理艺术是关键。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是“自主、合作、探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因此,教师所充当的角色也由原来的“主宰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启发者”,教师不仅仅要有解读教材的能力,更应该具备新课改之下引领学生学习的能力,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又提高了不少。教师的正确引导能力和对教材的恰当解读是上好语文课堂的重要前奏。
(一)博闻强识,创新思维
作为从事一线教学的语文教师,我们要想把一堂语文课上得精彩,没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是万万不行的。俗话说“文史哲不分家”,所以,语文教师除了要吃透教材,还要涉猎、阅读更多的课外知识。如果教师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那么这个教师迟早要被社会所淘汰。而且,他所讲授的语文课必然是一潭死水,没有新鲜的活水,没有新鲜的血液。这样的语文课又怎么会受到学生的青睐呢?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因此,教师应具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抓住、挖掘课堂中的教育资源,有效进行学习习惯、探究能力、创新能力、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换,学生才会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由此可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新理论,不断探索优秀教师与骨干教师经验,是一个语文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的职业素养。
(二)切中肯綮,循循善诱
对于教材的处理,教师一定要把握透彻、到位。窦桂梅老师对于教材的处理艺术,给我颇多的感触和启发,让我获益匪浅。窦桂梅老师的课上得很精彩,她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也相当透彻。在她的引导下,学生从课本中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做人。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学校扩展到社会,由知识升华为哲理,这就是对教材最完美的解读。在我们现实的教学中,存在着一个严重的弊端,学生学到了知识,却不会做人,这就是我们教育的缺失。在学校,首先是育人,其次才是成才。在课堂上,更是如此。教会学生怎样做一个成功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内容。这样的解读,走进了知识,领悟了道理,才是新课改课堂的最有效实施。
(三)深入浅出,趋重就轻
“趋”重就轻,更多指的是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深入浅出地钻研教材,挖掘文本的精神内涵,感悟其深刻厚重的文化内涵。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对文本所涉及的课外知识进行了解和把握。对于教材中的拓展延伸部分,教师一定要研究透彻,领悟主旨。俗话说:“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新课改更强调“一桶水,必须是活水,是精髓所在”。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扎实研究透教材,吃透教材,吸取教材精髓。在上课时,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将课文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让他们轻松感悟课文内容。任何因脱离学生实际而让学生不知所云的“精彩讲解”“深刻分析”,都只不过是教师“举重若轻”的自言自语。因此,只有深入浅出,趋重就轻,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艺术。
二、行云流水
“行云流水”,指的是驾驭课堂的艺术。即指教师将语文课堂演绎成七彩的“人生殿堂”和“知识的迷宫”,使学生陶醉在教师彩虹似的、绚烂多姿的语言艺术以及课堂设计里而乐不思“蜀”、乐不思归、乐而忘忧。这样的语文课,谁又能否认它是最有趣、最富魅力的语文课呢?我们还可借助时政新闻激活语文课。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全部,所以,身边的小事,国内、国际大事都可以引入语文课堂,和课文里最恰当的情节、内容组接起来,激活沉闷的、乏味的、教师独角戏式的语文课堂。“语文”是一门诗意的科目,它的教法不能固定。只有风格迥异,百花齐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
(一)风格迥异
语文课堂上,随着我们所教内容的不同,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应该随之改变。诗歌赏析,我们要引领学生领悟诗歌之美;文言文解读,我们要启发学生古人写作的特点,掌握解读规律;散文品读,我们要诱导学生把握文章的精髓……侧重点不一样,教学方法也可以相应调整,突出中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急时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缓时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不一样的内容,不一样的风格,舒缓有时,张弛有度。真正的语文课堂让学生酣畅淋漓,走近文本的最深处,蓦然回眸,撷取最美的花朵。
(二)百花齐放
如果把教学比作绘画,那么有人喜欢画工笔画——追求课堂的精巧,甚至对每一处细小的环节在课前都精心设计,教师也因而胸有成竹;也有人喜欢“大写意”,更愿意在课堂上即兴发挥教学灵感,留一些空间给学生,留一点空白给自己,教学流程随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自然推进。有的课堂充满了知识与能力的讲授与训练,有的课堂充满了思想与情感的激荡与流淌,有的课充满了视野拓展与思想启迪的碰撞……不管什么样的风格主导课堂,只要从文本出发,从语言出发,无论训练还是熏陶,都是语文课。“语文”是一门诗意的科目,因此,语文课堂更应该是“诗意飞扬,诗意翩翩”的课堂。容纳与荟萃,接受与包容,才是语文课堂的真正风采。
教无定法常常新。所以,语文教学应该走出束缚,以“举重若轻”的积淀,形成“行云流水”的风格,真正以新课改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窦桂梅.听窦桂梅老师讲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镇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王向阳.做成功教师的50招.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责编 张翼翔)
关键词:语文教学 高效课堂 举重若轻 行云流水
对于“语文”这门课目,本应该是充满着智慧、趣味的课程,却让学生敬而远之。怎样才能打造高效课堂,激发学生兴趣呢?下面,我从“举重若轻”“行云流水”这两方面来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举重若轻
我先来谈谈李镇西老师对“举重若轻”的阐释。李老师在《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这本书中说道:“‘举重若轻’,是指教师的内在功底以及对教材的处理艺术。这里的‘重’,指的是教师本人的文化储备和课文固有的文化内涵;‘轻’则指的是深入浅出地教学。”从实际教学来看,要上好一节语文课,教师的内在功底和对教材的处理艺术是关键。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是“自主、合作、探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因此,教师所充当的角色也由原来的“主宰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启发者”,教师不仅仅要有解读教材的能力,更应该具备新课改之下引领学生学习的能力,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又提高了不少。教师的正确引导能力和对教材的恰当解读是上好语文课堂的重要前奏。
(一)博闻强识,创新思维
作为从事一线教学的语文教师,我们要想把一堂语文课上得精彩,没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是万万不行的。俗话说“文史哲不分家”,所以,语文教师除了要吃透教材,还要涉猎、阅读更多的课外知识。如果教师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那么这个教师迟早要被社会所淘汰。而且,他所讲授的语文课必然是一潭死水,没有新鲜的活水,没有新鲜的血液。这样的语文课又怎么会受到学生的青睐呢?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因此,教师应具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抓住、挖掘课堂中的教育资源,有效进行学习习惯、探究能力、创新能力、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换,学生才会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由此可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新理论,不断探索优秀教师与骨干教师经验,是一个语文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的职业素养。
(二)切中肯綮,循循善诱
对于教材的处理,教师一定要把握透彻、到位。窦桂梅老师对于教材的处理艺术,给我颇多的感触和启发,让我获益匪浅。窦桂梅老师的课上得很精彩,她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也相当透彻。在她的引导下,学生从课本中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做人。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学校扩展到社会,由知识升华为哲理,这就是对教材最完美的解读。在我们现实的教学中,存在着一个严重的弊端,学生学到了知识,却不会做人,这就是我们教育的缺失。在学校,首先是育人,其次才是成才。在课堂上,更是如此。教会学生怎样做一个成功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内容。这样的解读,走进了知识,领悟了道理,才是新课改课堂的最有效实施。
(三)深入浅出,趋重就轻
“趋”重就轻,更多指的是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深入浅出地钻研教材,挖掘文本的精神内涵,感悟其深刻厚重的文化内涵。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对文本所涉及的课外知识进行了解和把握。对于教材中的拓展延伸部分,教师一定要研究透彻,领悟主旨。俗话说:“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新课改更强调“一桶水,必须是活水,是精髓所在”。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扎实研究透教材,吃透教材,吸取教材精髓。在上课时,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将课文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让他们轻松感悟课文内容。任何因脱离学生实际而让学生不知所云的“精彩讲解”“深刻分析”,都只不过是教师“举重若轻”的自言自语。因此,只有深入浅出,趋重就轻,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艺术。
二、行云流水
“行云流水”,指的是驾驭课堂的艺术。即指教师将语文课堂演绎成七彩的“人生殿堂”和“知识的迷宫”,使学生陶醉在教师彩虹似的、绚烂多姿的语言艺术以及课堂设计里而乐不思“蜀”、乐不思归、乐而忘忧。这样的语文课,谁又能否认它是最有趣、最富魅力的语文课呢?我们还可借助时政新闻激活语文课。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全部,所以,身边的小事,国内、国际大事都可以引入语文课堂,和课文里最恰当的情节、内容组接起来,激活沉闷的、乏味的、教师独角戏式的语文课堂。“语文”是一门诗意的科目,它的教法不能固定。只有风格迥异,百花齐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
(一)风格迥异
语文课堂上,随着我们所教内容的不同,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应该随之改变。诗歌赏析,我们要引领学生领悟诗歌之美;文言文解读,我们要启发学生古人写作的特点,掌握解读规律;散文品读,我们要诱导学生把握文章的精髓……侧重点不一样,教学方法也可以相应调整,突出中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急时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缓时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不一样的内容,不一样的风格,舒缓有时,张弛有度。真正的语文课堂让学生酣畅淋漓,走近文本的最深处,蓦然回眸,撷取最美的花朵。
(二)百花齐放
如果把教学比作绘画,那么有人喜欢画工笔画——追求课堂的精巧,甚至对每一处细小的环节在课前都精心设计,教师也因而胸有成竹;也有人喜欢“大写意”,更愿意在课堂上即兴发挥教学灵感,留一些空间给学生,留一点空白给自己,教学流程随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自然推进。有的课堂充满了知识与能力的讲授与训练,有的课堂充满了思想与情感的激荡与流淌,有的课充满了视野拓展与思想启迪的碰撞……不管什么样的风格主导课堂,只要从文本出发,从语言出发,无论训练还是熏陶,都是语文课。“语文”是一门诗意的科目,因此,语文课堂更应该是“诗意飞扬,诗意翩翩”的课堂。容纳与荟萃,接受与包容,才是语文课堂的真正风采。
教无定法常常新。所以,语文教学应该走出束缚,以“举重若轻”的积淀,形成“行云流水”的风格,真正以新课改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窦桂梅.听窦桂梅老师讲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镇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王向阳.做成功教师的50招.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