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作为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性学科,语文综合能力素养的培养是小学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应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然而,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教师无法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语文课程,同時,教师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无法满足学生日趋多样化的需求。就教师如何加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展开论述,并针对语文资源开发的问题提出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语文课程;资源开发;资源利用;问题及对策
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加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改革高度重视,其中,尤其是教师如何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从语文教材本身来说,无论是在文章内容的选择、篇章结构的选择,还是在写作手法等方面的选择都是十分符合各个阶段学生的特点的。因此,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以语文课程为依据,深挖教材内容,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的语文功底,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写作能力以及表达能力。针对目前教师存在的种种问题,本文在经过语文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就如何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这一问题,提出了以下策略。
一、教师应重视开发教材内容
有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语文教材的重要性。然而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材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以课本为依托,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组织学生进行文章的略读和精读。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课堂中,有一部分教师却忽视了教材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对语文教材不仅没有充分利用,更有甚者,还忽视了教材中的重要知识。同时,教师对语文教材的开发也存在问题,有部分教师没有对语文教材进行深入挖掘,照本宣科,以本为本。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根据教材展开,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组织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解读,比如文章精读和文章略读。在略读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文章大意,进而展开精读的培训,在精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捕捉文章的特点,收集文章中的有效信息,概括文章基本大意,进行复述。在复述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回顾文章中的闪光点并加深印象,发散思维。
例如《桂花雨》这篇文章,教师应该组织学生阅读重点段落,重点分析作者对桂花雨的景物描写,在头脑中形成自己对文章的认知,获得教材中的重要知识,进而分析作者的心理活动,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组织文章的中心思想,提高描写景物以及心理活动的能力。
二、合理利用新式教学资源
有部分教师过度追求新式语文教学方法。根据对语文课堂的观察,有部分老师对课程改革存在误解,过度解读新课标,过度追求新式教学法,而忽视语文教材内容的重要性,比如过度重视教学形式,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而且多媒体放映过度重视放映的花样而忽视了多媒体放映的教学内容,对同样的内容反复利用多媒体放映,导致现成的高质量的教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与利用,对文章的分析仅流于表面,学生对知识更深层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这种迫切追求新方式教学的做法会导致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因此,教师应该合理利用新式教学法,重视多媒体内容而非花样。对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教师应该把关注点和精力放在内容上。对于影响语文教学进度的课件部分要予以删减,对于文章的解读无关痛痒却华丽花哨,过度吸引学生眼球的部分要适当删减,免得学生上课重点跑偏。
例如《走月亮》这篇文章,多媒体课件不应该过度华丽,应该以清新淡雅为主,以分析文章内容为主,应该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不是盲目追求形式的多样化。
三、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发教材
有的教师过度开发教材,舍本逐末,导致语文课堂缺乏教学重点。由于语文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对语文教材的开发和利用从学生角度出发,应该严格按照学生对知识的接收能力,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对语文教材进行开发和利用,而不是漫无边际地全盘分析教材给学生,例如对文章作者的解读时间过长,导致对文章本身内容解析不够充分。过度开发教材不仅会拖延教学进度,还会造成学生貌似上课很认真但实际接收的知识少之又少。因此,教师要有所选择地对不影响文章阅读的部分适当删减,一方面避免造成上课时间过长,课程进度被严重拖延;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学生缺乏学习目的、缺乏重点现象的产生。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有重点有针对性地积极引导学生根据所学课文内容进行联想。
例如,鲁迅的文章《少年闰土》就应该着重分析主人公的人物性格,对比“我”和少年闰土的性格特点,两个小伙伴之间的情感联系,而不是长篇大论作者鲁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
综上所述,要想加强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教材的重要性,以教材内容为依托,挖掘教材资源,让学生领悟到阅读、想象、感悟对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应该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避免过度依赖新式教学法。此外,教师还应该对教材内容理性解读,正确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方法,发散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金杏花.走出文本 海阔天空: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18).
[2]陈红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谈农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J].海峡科学,2009(9).
编辑 郭小琴
关键词:语文课程;资源开发;资源利用;问题及对策
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加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改革高度重视,其中,尤其是教师如何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从语文教材本身来说,无论是在文章内容的选择、篇章结构的选择,还是在写作手法等方面的选择都是十分符合各个阶段学生的特点的。因此,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以语文课程为依据,深挖教材内容,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的语文功底,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写作能力以及表达能力。针对目前教师存在的种种问题,本文在经过语文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就如何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这一问题,提出了以下策略。
一、教师应重视开发教材内容
有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语文教材的重要性。然而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材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以课本为依托,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组织学生进行文章的略读和精读。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课堂中,有一部分教师却忽视了教材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对语文教材不仅没有充分利用,更有甚者,还忽视了教材中的重要知识。同时,教师对语文教材的开发也存在问题,有部分教师没有对语文教材进行深入挖掘,照本宣科,以本为本。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根据教材展开,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组织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解读,比如文章精读和文章略读。在略读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文章大意,进而展开精读的培训,在精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捕捉文章的特点,收集文章中的有效信息,概括文章基本大意,进行复述。在复述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回顾文章中的闪光点并加深印象,发散思维。
例如《桂花雨》这篇文章,教师应该组织学生阅读重点段落,重点分析作者对桂花雨的景物描写,在头脑中形成自己对文章的认知,获得教材中的重要知识,进而分析作者的心理活动,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组织文章的中心思想,提高描写景物以及心理活动的能力。
二、合理利用新式教学资源
有部分教师过度追求新式语文教学方法。根据对语文课堂的观察,有部分老师对课程改革存在误解,过度解读新课标,过度追求新式教学法,而忽视语文教材内容的重要性,比如过度重视教学形式,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而且多媒体放映过度重视放映的花样而忽视了多媒体放映的教学内容,对同样的内容反复利用多媒体放映,导致现成的高质量的教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与利用,对文章的分析仅流于表面,学生对知识更深层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这种迫切追求新方式教学的做法会导致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因此,教师应该合理利用新式教学法,重视多媒体内容而非花样。对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教师应该把关注点和精力放在内容上。对于影响语文教学进度的课件部分要予以删减,对于文章的解读无关痛痒却华丽花哨,过度吸引学生眼球的部分要适当删减,免得学生上课重点跑偏。
例如《走月亮》这篇文章,多媒体课件不应该过度华丽,应该以清新淡雅为主,以分析文章内容为主,应该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不是盲目追求形式的多样化。
三、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发教材
有的教师过度开发教材,舍本逐末,导致语文课堂缺乏教学重点。由于语文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对语文教材的开发和利用从学生角度出发,应该严格按照学生对知识的接收能力,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对语文教材进行开发和利用,而不是漫无边际地全盘分析教材给学生,例如对文章作者的解读时间过长,导致对文章本身内容解析不够充分。过度开发教材不仅会拖延教学进度,还会造成学生貌似上课很认真但实际接收的知识少之又少。因此,教师要有所选择地对不影响文章阅读的部分适当删减,一方面避免造成上课时间过长,课程进度被严重拖延;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学生缺乏学习目的、缺乏重点现象的产生。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有重点有针对性地积极引导学生根据所学课文内容进行联想。
例如,鲁迅的文章《少年闰土》就应该着重分析主人公的人物性格,对比“我”和少年闰土的性格特点,两个小伙伴之间的情感联系,而不是长篇大论作者鲁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
综上所述,要想加强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教材的重要性,以教材内容为依托,挖掘教材资源,让学生领悟到阅读、想象、感悟对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应该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避免过度依赖新式教学法。此外,教师还应该对教材内容理性解读,正确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方法,发散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金杏花.走出文本 海阔天空: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18).
[2]陈红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谈农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J].海峡科学,2009(9).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