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下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规模正逐步扩大,王侯将相,江山美人,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历史题材电视剧粉墨登场,大有星火燎原之势。但是,随着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剧集变得冗长肤浅,甚至出现了亵渎历史、恶搞人物的情况,令人大跌眼镜。本文通过对《琅琊榜》这部优秀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解读,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思考了当下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发展方向为何,提出了如何彰显传统文化底蕴方面的建议,旨在为当下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蓬勃发展略尽绵力。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 历史题材电视剧 《琅琊榜》 传统文化底蕴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3-0171-02
一、互文性:新历史主义的基本理论
克罗齐曾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黑格尔也曾指出,“一切历史都具有当代性”。历史承载着人类宝贵的生存经验和无可取代的集体智慧,透过历史这面镜子观照当代生活,以古鉴今或借古喻今,都是十分必要的。现代社会,人类也越来越懂得通过探索历史资源,借用古人的智慧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诸多社会问题,面对人生的生存困境。但是,有一点我们需要明白,人们对历史的熟悉或理解大多是建立在经史典籍之上的。所谓史实,应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而现在人们对历史的了解更多类似于是对历史故事的了解,与事实还有稍许差距。若我们从历史的事实出发,追根溯源,可以形成历史科学,但我们若从叙述历史故事的角度出發谈论历史,则会在文本之上衍生出文学的虚构与想象。此时,我们不禁会问,那历史的真实性和文学性到底应该如何辨别和区分呢?为了解决类似于这样的重大理论问题,西方学者提出了一种“互文性”理论。
俄国学者巴赫金的诗学所提出的“复调”理论、对话理论已经包含有互文性的因子,比较系统地倡导互文性理论的,当推法国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她的《符号学》论述了文本与文本之间的通约性,认为不同的文本都可以作为对方的镜子,相互嵌入和相互映照,彼此相互吸收、相互转化,形成一个从历时态和共时态两个维度向文本不断生成的开放网络。①由此可见,互文性理论的发端是一种关于文本的阐释理论。当这一理论进入到文化研究领域时,却已不再是仅从文本到文本这样相互转化如此简单了。在新历史主义文化批评中,互文性的理论重心已经转向了文学文本与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关系之上,而也正因如此,文学与历史的界限变得不再清晰,对于“文本的历史性”还是“历史的文本性”争论也一直此起彼伏。新历史主义强调我们要着眼于当代视野,利用互文性理论来解释历史,从文学文本中将历史事实或语境重构,形成新的历史客体。因此,新历史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文本历史主义,它带有明显的虚构与想象色彩,利用文本中的隐喻或重构进行批判。
新历史主义的文化批评理论总体上强调文本与历史的互文性联系,某种程度上而言,它使文学重返历史,发掘并开拓了语言结构和历史结构想象性和虚构性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文本的历史精神。新历史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研究、文化批评相结合,表现出比较强烈的政治倾向性和意识形态性,宣扬文学的解构功能和批判精神,客观上有助于启发人们从政治视域观察历史和现实,有助于培育大众对不合理的体制和思想的批判精神和变革意识。
二、传统文化底蕴的彰显:形式与内容应双管齐下
近年来,大众审美逐渐趋于通俗化,古装影视剧的市场相对都市言情、抗战题材电视剧来说较为萎靡,仅有的一些剧作也大多以情爱、宫斗为主题,在弘扬家国情怀这一立意主旨上乏善可陈,总体而言缺少了影视剧创作的突破和创新。2015年,一部《琅琊榜》以其精良的制作,演员精湛的演技折服了众多观众,成为年度热播大剧,获奖累累。这部关注于政治博弈、权力交锋的电视剧为何能如此俘获观众的心,成为影视圈讨论的焦点,值得我们细细思考。《琅琊榜》原为网络作家海晏的连载小说,连载之初便已大受欢迎,它主要讲述了赤焰军少将林殊为洗刷其家族谋逆叛乱的冤情而步步为营,与少时挚友萧景琰一道经历重重困难,终使冤案昭雪的故事。在这些情节背后,我们应该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才能为如何能够出现像《琅琊榜》这样优秀的历史题材电视剧这一问题做好注脚。电视剧《琅琊榜》中的历史是虚构的,应属于架空历史的类别,但是从剧中人物、礼节、文化等细节处我们不难推断,该剧的背景被大致框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它以平反冤案、扶持明君、振兴家国为主线,将梅长苏与旧时挚友的友情,以及与曾有婚约的霓凰郡主的爱情交织其中,又不乏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彰显与体现,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价值观一脉相承,营造出了情怀高远的主旨意境。
从形式上来看,《琅琊榜》蕴含着深刻的传统文化底蕴。长亭送别、清风卷书、作揖行礼等各处细节的展现,将中国古典美学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②比如,长亭送别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塑造的经典离别意象,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剧中曾多次出现。《琅琊榜》中梅长苏在郊外的亭子送别儒家大师的场景,就遵循了中国传统审美中的描绘手法,主客跪坐,相对揖别,微风习习,林木渐动,古意盎然,引人入胜,深刻感受到了离别之凝重的氛围。就内容方面而言,昔日疼爱林殊的皇奶奶因病去世,林殊因身份所困不能为之守灵而内心悲怆,伤及身体,此处情节强化了对传统孝道的弘扬。情节虽不新颖,但却传达出了当代社会仍推崇的文化底蕴,满足了现下社会人们的精神需求,继承了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血脉。笔者认为,正是这种对传统精神文化的传承,提升了这部作品的精神内涵,使其更具魅力。
彰显传统文化底蕴,我们可以通过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形式方面,历史题材电视剧本身就自带传统文化的符号,无论是古代服饰礼仪,古代建筑和生活群像等都在某种程度上宣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内容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这部剧始终围绕着平反赤焰军冤案这一核心情节叙事,无论是步步为营,攻城诛心的党争,还是腥风血雨的江湖杀伐,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冤案平反,正义得以弘扬。可以说,这部剧能为观众推崇的立足点在于对传统文化的彰显,而在其彰显的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是惩恶扬善的正义。宫斗党争,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外衣,在这层外衣之下,我们应该看到包裹于其中熠熠生辉的文化内核,《琅琊榜》这部剧在这方面做得是十分出色的,这大概也是其能获得大众认可的关键因素之一。 对于历史题材电视剧未来的发展而言,《琅琊榜》的出现无疑是一剂强心针。纵观当下丛生的所谓历史剧,缺少核心的价值内涵是其无法立足的关键所在。若把剧目视为文本来考量,從新历史主义视角出发,文本与历史之间必然存在观照。不论历史是否架空,其重点仍应立足于历史文化之上,一些拿着历史的幌子,传递着都市言情思想的电视剧终不可能真正走进观众内心。《琅琊榜》的历史虽是虚构的,但它将历史的文学性和真实性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十分恰当。首先,整部电视剧的情节引人入胜,事件因果联系紧密,矛盾冲突清晰,剧本体现出了很高的文学素养。再者,若我们从新历史主义互文性理论视角加以考量,不难发现,这部电视剧所反映的现实意义是十分具体且深刻的,其中一句台词很好地阐释了电视剧的主旨: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而不是陛下你一人的天下。这其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以及政治意识形态是值得我们深入解读与思考的。因此,笔者认为,传统文化底蕴对于历史题材电视剧未来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创作者们应具有传统文化的立场,搭建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之间的桥梁,为观众创作出更多具有艺术美感的影视剧作品,带领观众去领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结语
如今,国人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回望和重温本民族的悠久历史,而作为新媒体传播方式一种的电视,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势的一面。历代君王、重大历史情节将借此契机与平台逐一登场,如何把握住其精神内核,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重构与解读观照现代社会,反思当下生活,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传统文化底蕴的彰显与政治意识形态的传达是当下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稀缺的因素,但是它们对未来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却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从这两个方面着手,剖析当下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形成一套有借鉴价值的评审机制,为其注入新的文化基因,理清电视剧的精神脉络,激发人们的文化自觉,摆脱思想上的贫瘠与虚假。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或许唯有如此,才能推动中国的电视剧事业不断迈进,登上新的历史高度。
注释:
①陆贵山:《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解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②李丽:《电视剧<琅琊榜>审美意境中的民族底蕴》,《当代电视》,2016年第11期。
参考文献:
[1]李娜.《琅琊榜》叙事策略探析[J].影视艺术,2016,(01).
[2]刘取芝,孙其昂,施春华,陈友庆.政治意识形态:影响因素,心理机制及作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3,(11).
[3]陆贵山.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解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05).
[4]李丽.电视剧《琅琊榜》审美意境中的民族底蕴[J].当代电视,2016,(11).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 历史题材电视剧 《琅琊榜》 传统文化底蕴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3-0171-02
一、互文性:新历史主义的基本理论
克罗齐曾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黑格尔也曾指出,“一切历史都具有当代性”。历史承载着人类宝贵的生存经验和无可取代的集体智慧,透过历史这面镜子观照当代生活,以古鉴今或借古喻今,都是十分必要的。现代社会,人类也越来越懂得通过探索历史资源,借用古人的智慧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诸多社会问题,面对人生的生存困境。但是,有一点我们需要明白,人们对历史的熟悉或理解大多是建立在经史典籍之上的。所谓史实,应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而现在人们对历史的了解更多类似于是对历史故事的了解,与事实还有稍许差距。若我们从历史的事实出发,追根溯源,可以形成历史科学,但我们若从叙述历史故事的角度出發谈论历史,则会在文本之上衍生出文学的虚构与想象。此时,我们不禁会问,那历史的真实性和文学性到底应该如何辨别和区分呢?为了解决类似于这样的重大理论问题,西方学者提出了一种“互文性”理论。
俄国学者巴赫金的诗学所提出的“复调”理论、对话理论已经包含有互文性的因子,比较系统地倡导互文性理论的,当推法国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她的《符号学》论述了文本与文本之间的通约性,认为不同的文本都可以作为对方的镜子,相互嵌入和相互映照,彼此相互吸收、相互转化,形成一个从历时态和共时态两个维度向文本不断生成的开放网络。①由此可见,互文性理论的发端是一种关于文本的阐释理论。当这一理论进入到文化研究领域时,却已不再是仅从文本到文本这样相互转化如此简单了。在新历史主义文化批评中,互文性的理论重心已经转向了文学文本与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关系之上,而也正因如此,文学与历史的界限变得不再清晰,对于“文本的历史性”还是“历史的文本性”争论也一直此起彼伏。新历史主义强调我们要着眼于当代视野,利用互文性理论来解释历史,从文学文本中将历史事实或语境重构,形成新的历史客体。因此,新历史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文本历史主义,它带有明显的虚构与想象色彩,利用文本中的隐喻或重构进行批判。
新历史主义的文化批评理论总体上强调文本与历史的互文性联系,某种程度上而言,它使文学重返历史,发掘并开拓了语言结构和历史结构想象性和虚构性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文本的历史精神。新历史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研究、文化批评相结合,表现出比较强烈的政治倾向性和意识形态性,宣扬文学的解构功能和批判精神,客观上有助于启发人们从政治视域观察历史和现实,有助于培育大众对不合理的体制和思想的批判精神和变革意识。
二、传统文化底蕴的彰显:形式与内容应双管齐下
近年来,大众审美逐渐趋于通俗化,古装影视剧的市场相对都市言情、抗战题材电视剧来说较为萎靡,仅有的一些剧作也大多以情爱、宫斗为主题,在弘扬家国情怀这一立意主旨上乏善可陈,总体而言缺少了影视剧创作的突破和创新。2015年,一部《琅琊榜》以其精良的制作,演员精湛的演技折服了众多观众,成为年度热播大剧,获奖累累。这部关注于政治博弈、权力交锋的电视剧为何能如此俘获观众的心,成为影视圈讨论的焦点,值得我们细细思考。《琅琊榜》原为网络作家海晏的连载小说,连载之初便已大受欢迎,它主要讲述了赤焰军少将林殊为洗刷其家族谋逆叛乱的冤情而步步为营,与少时挚友萧景琰一道经历重重困难,终使冤案昭雪的故事。在这些情节背后,我们应该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才能为如何能够出现像《琅琊榜》这样优秀的历史题材电视剧这一问题做好注脚。电视剧《琅琊榜》中的历史是虚构的,应属于架空历史的类别,但是从剧中人物、礼节、文化等细节处我们不难推断,该剧的背景被大致框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它以平反冤案、扶持明君、振兴家国为主线,将梅长苏与旧时挚友的友情,以及与曾有婚约的霓凰郡主的爱情交织其中,又不乏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彰显与体现,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价值观一脉相承,营造出了情怀高远的主旨意境。
从形式上来看,《琅琊榜》蕴含着深刻的传统文化底蕴。长亭送别、清风卷书、作揖行礼等各处细节的展现,将中国古典美学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②比如,长亭送别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塑造的经典离别意象,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剧中曾多次出现。《琅琊榜》中梅长苏在郊外的亭子送别儒家大师的场景,就遵循了中国传统审美中的描绘手法,主客跪坐,相对揖别,微风习习,林木渐动,古意盎然,引人入胜,深刻感受到了离别之凝重的氛围。就内容方面而言,昔日疼爱林殊的皇奶奶因病去世,林殊因身份所困不能为之守灵而内心悲怆,伤及身体,此处情节强化了对传统孝道的弘扬。情节虽不新颖,但却传达出了当代社会仍推崇的文化底蕴,满足了现下社会人们的精神需求,继承了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血脉。笔者认为,正是这种对传统精神文化的传承,提升了这部作品的精神内涵,使其更具魅力。
彰显传统文化底蕴,我们可以通过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形式方面,历史题材电视剧本身就自带传统文化的符号,无论是古代服饰礼仪,古代建筑和生活群像等都在某种程度上宣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内容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这部剧始终围绕着平反赤焰军冤案这一核心情节叙事,无论是步步为营,攻城诛心的党争,还是腥风血雨的江湖杀伐,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冤案平反,正义得以弘扬。可以说,这部剧能为观众推崇的立足点在于对传统文化的彰显,而在其彰显的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是惩恶扬善的正义。宫斗党争,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外衣,在这层外衣之下,我们应该看到包裹于其中熠熠生辉的文化内核,《琅琊榜》这部剧在这方面做得是十分出色的,这大概也是其能获得大众认可的关键因素之一。 对于历史题材电视剧未来的发展而言,《琅琊榜》的出现无疑是一剂强心针。纵观当下丛生的所谓历史剧,缺少核心的价值内涵是其无法立足的关键所在。若把剧目视为文本来考量,從新历史主义视角出发,文本与历史之间必然存在观照。不论历史是否架空,其重点仍应立足于历史文化之上,一些拿着历史的幌子,传递着都市言情思想的电视剧终不可能真正走进观众内心。《琅琊榜》的历史虽是虚构的,但它将历史的文学性和真实性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十分恰当。首先,整部电视剧的情节引人入胜,事件因果联系紧密,矛盾冲突清晰,剧本体现出了很高的文学素养。再者,若我们从新历史主义互文性理论视角加以考量,不难发现,这部电视剧所反映的现实意义是十分具体且深刻的,其中一句台词很好地阐释了电视剧的主旨: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而不是陛下你一人的天下。这其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以及政治意识形态是值得我们深入解读与思考的。因此,笔者认为,传统文化底蕴对于历史题材电视剧未来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创作者们应具有传统文化的立场,搭建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之间的桥梁,为观众创作出更多具有艺术美感的影视剧作品,带领观众去领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结语
如今,国人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回望和重温本民族的悠久历史,而作为新媒体传播方式一种的电视,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势的一面。历代君王、重大历史情节将借此契机与平台逐一登场,如何把握住其精神内核,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重构与解读观照现代社会,反思当下生活,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传统文化底蕴的彰显与政治意识形态的传达是当下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稀缺的因素,但是它们对未来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却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从这两个方面着手,剖析当下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形成一套有借鉴价值的评审机制,为其注入新的文化基因,理清电视剧的精神脉络,激发人们的文化自觉,摆脱思想上的贫瘠与虚假。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或许唯有如此,才能推动中国的电视剧事业不断迈进,登上新的历史高度。
注释:
①陆贵山:《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解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②李丽:《电视剧<琅琊榜>审美意境中的民族底蕴》,《当代电视》,2016年第11期。
参考文献:
[1]李娜.《琅琊榜》叙事策略探析[J].影视艺术,2016,(01).
[2]刘取芝,孙其昂,施春华,陈友庆.政治意识形态:影响因素,心理机制及作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3,(11).
[3]陆贵山.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解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05).
[4]李丽.电视剧《琅琊榜》审美意境中的民族底蕴[J].当代电视,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