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层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系统的改造更新和业务处理模式的变革,客观上对其风险管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结合湖南省内各级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会计核算部门在人员、管理、制度、系统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调查,分析了基层人民银行会计核算风险的现实状况、表现形式和原因,并提出消除风险隐患和业务差错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人民银行;会计核算;风险防范
一、基层人民银行会计核算业务工作的现况
为了切实防范和化解会计风险,加强对基层人民银行会计核算风险和差错情况的研究,我们搜集整理了湖南省内2006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期间的会计集中核算业务工作情况,主要呈现以下五方面特点:
(一)会计核算业务总体业务量逐年下降
2006-2012年上半年全省会计集中核算业务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见图1)。
究其原因主要是:一是现代化支付系统的运行畅通了资金汇划渠道,从根本上减少了核算环节,停办了部分会计核算业务,参与同城清算等业务的金融机构也逐渐减少,导致了基层人民银行会计核算业务量萎缩;二是随着各金融机构自身资金汇划系统不断更新,核算体制和核算业务自成体系,彻底打破了以人民银行为中心的核算局面,改变了过去跨行、异地资金汇划业务必须采取“先横后直”的结算方式。三是会计集中核算系统运行后,县支行营业网点核算级别降低,业务处理趋于简单化,业务往市(州)人民银行汇集,加之部分县支行已取消发行库业务,业务总量逐年减少。
(二)会计核算差错率逐年下降
近年来,全省会计核算网点普遍加强了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管理,会计核算质量有明显提升,会计核算差错率大幅下降。从事后监督部门发出的全省会计集中核算事后监督通知书中记录的差错笔数来看,全省人民银行系统会计核算差错笔数从2006年的242笔下降到2012年上半年的46笔,下降了8099%,差错率从2006年的032‰下降到2012年上半年的008‰(见图2)。
(三)差错类型以规范性差错为主
从我省会计核算业务事后监督统计情况来看差错类型分布情况,规范性差错最多,主要包括凭证要素类差错和账户账务类差错,其中不合规会计凭证差错和账务处理差错占比较大(见图3),其次是资金清算差错和账务核对差错,分别占比15%、12%。以上差错主要是对制度的误解或操作员误操作而引起的。重大会计事项处理差错和系统参数设置差错共占比6%,前者是因为操作员和会计主管均未按业务流程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后者是因为操作员业务不熟、误操作或一时疏忽而没有依据规定及时准确的变更系统参数。
二、基层人民银行会计核算风险主要形式
从近年来基层人民银行营业部门会计核算工作情况来看,总体运行情况良好,但有些差错仍然屡禁不止。当前基层人民银行会计核算业务中核算风险和核算差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制度风险
由于制度不健全、制度冲突或制度本身的缺陷而造成控制盲点,致使人民银行会计基础工作存在一定风险隐患。一是制度控制有盲点。以财政存款缴存业务管理为例,按照《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操作规程》相关规定,金融机构只需在月初向所在地人民银行提交“上月月末日日计表”,用于相关数据勾稽审查。故每月中、下旬办理财政存款缴存业务时,金融机构无须提交报表,使得人民银行营业部门无法审核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造成金融机构财政存款漏缴、少缴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岗位职责不具体,支付系统规章制度及其业务处理手续虽明确规定了部分会计核算岗位的设置,但未细化岗位职责和操作规程,某些操作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存在造成责任不清和风险隐患的可能性。三是制度规定不全面,缺乏对一些特殊业务处理的具体规定。如非清算账户透支的处理,核算密押卡的保管,登录支付系统的识别信息的定期设置等均没有详细的规定。
(二)操作风险
人民银行会计核算工作中的操作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民银行会计核算操作风险,具体表现为印押证等重要物品未按制度要求进行保管使用,账务处理出现差错,账务核对出现差错,在业务系统中操作失误,重大会计事项未按要求审批报备等。柜台人员业务操作的合规性、准确性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金融机构支付清算业务操作风险,主要是指金融机构未按要求缴存法定准备金或财政存款、提交的凭证不合要求、回单签收不及时、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电子对账系统(以下简称电子对账系统)操作失误等。从我省各级人民银行电子对账系统日常账务核对反映的情况来看,金融机构对账人员由于业务操作不熟练要求撤销账务比对结果、未达款项说明要素不全等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未达款项说明不全,易给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带来资金在途风险。
(三)系统风险
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以下简称ABS系统)目前主要存在的系统风险表现为:一是系统内部控制功能不完善。如系统没有设置会计主管授权审批强行控制功能,易造成实际工作中先处理业务后补办审批手续而不留痕迹的现象。2009年来全省14笔重大会计事项差错中就有13笔是因为没有经有权人审批而产生的。二是系统预警功能不完善。如ABS系统对法定存款准备金账户没有形成实时监控,存款准备金低于规定下限的提示只有日终登账后才能发现。一旦出现金融机构资金缺口在清算窗口短时间内难以筹措现象,容易引发流动性风险。三是系统账户控制不严密。支付来账仅以账号作为识别标志自动入账,无法校验支付来账的收款人户名与本地存款账户的户名是否一致,更不能自动判别支付来账收款人账号、户名是否相符,存在资金汇划风险。四是网络故障、设备老化、外部突发事件、应急措施不力等给安全运行带来的不确定性。据统计,2009年来,全省ABS系统因硬件、软件或网络故障造成无法开机或登陆、后台进程异常、无法备份、支付进程终止、报文发送失败等现象有216次之多。
(四)管理风险 会计核算中的管理风险主要表现为:一是事后监督的局限性和滞后性。事后监督以非现场监督为主,与前台截然分离,难以真正杜绝人员代岗、重大会计事项“先斩后奏”等不按规定流程操作而事后监督部门难以从会计资料上发现的现象。二是信息不对等的影响。金融机构职能部门之间、金融机构与人民银行之间信息不畅通带来影响,如存款账户日间透支、日终清算资金排队引发的清算窗口开启等大多与资金调度信息不畅有关。三是会计风险排查与评估机制不健全。各级营业部门虽然每年都按要求开展了风险排查与评估,但大都局限于简单的常规会计检查与分析。从个人问卷统计情况来看,73%的营业会计人员没有接受过专门的风险排查与评估培训,22%的人不了解风险排查内容,36%的人对本岗位风险仅是一般性了解。
三、基层人民银行会计核算风险的原因分析
从上述几种形式的会计核算风险产生的导因来看,有制度本身的客观因素、有教育培训方面的因素,还有人为的主观原因,从深层次归结起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度建设滞后与流转环节不畅通
一是制度建设滞后于业务发展,造成制度与业务脱节,形成制度盲区和控制盲点。如2012年5月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TCBS)上线后,国库部门向营业部门提供的国库存款计息积数清单改为计息清单,TCBS能自动按照日利率生成利息金额,而营业部门沿用的仍是按年利率手工计息,计算口径的差异造成计算的利息金额存在差额。如何统一两个部门的计息口径,规避年利率换成日利率出现无限小数带来的问题,暂无制度文件作出明确规定。二是制度流转环节不畅通。由于营业部门只负责会计核算的具体操作,会计制度的制定和管理在会计(支付结算)部门,制度的流转容易出现脱节的现象,造成文件执行部门特别是县支行营业网点不能及时落实文件精神,产生与制度规定不符的业务差错。
(二)制度落实不到位
从近年来湖南省会计业务大检查和事后监督部门反馈的情况来看,我省会计核算工作仍存在制度落实不到位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风险意识淡化造成违规操作。随着核算业务工作量较以前明显减少,部分会计人员风险意识开始逐渐淡化,加之核算工作具有日常性、机械性和繁琐单调等特点,部分会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导致屡纠屡犯差错时有发生。二是制度执行存在偏差,制度落实不到位。如相关制度规定“各级行应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岗位轮换,对重要会计岗位人员实行强制休假制度。”但事实上,全省会计人员中76%的人存在兼岗现象,享受过强制休假的仅占47%。没有充足的人员保障作为前提,制度的落实有一定难度。
(三)人员现状与岗位需求不匹配
近年来新系统的推广和新业务的发展,对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调查显示,我省营业会计人员现状与岗位需求不相匹配现象较普遍。一是会计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全省在编营业会计人员平均年龄40岁,40岁以上、50岁以上占比63%、12%,人员配置难以适应业务发展和核算电算化要求。二是会计人员综合素质难以适应业务要求。一方面,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全省营业会计人员中无会计证的人数占比20%。另一方面,业务培训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不够,据统计全省只有75%的营业会计人员接受过岗前培训;对本岗位操作制度和流程掌握达到精通的仅9%,熟悉的为61%;93%的人有加强自身培训的需求。由于培训没有及时跟上,导致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只会照菜单进行机械操作,对业务运行有一定影响。
(四)会计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2006年人民银行颁发的《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对强化内部控制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各级行也在风险管理方面做了不少扎实的工作,但会计风险管理机制仍然存在缺陷。一是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目前会计风险评估大多根据经验判断,主观因素较多,加之个别业务系统、岗位常年处于无业务处理状态,容易被忽视,留下风险隐患。二是奖惩机制有待完善。调查显示,全省各级分支机构对待会计差错大多存在重罚轻奖的现象,正向激励机制相对欠缺。调查显示,全省91%的分支机构针对会计差错制定了很明确的惩处措施。18%的会计人员感觉工作很累,9%的人认为压力很大,37%的人认为压力较大,且68%的人认为压力主要来自工作。由于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环境,会计人员对职业认同感不强,责任心也会随之降低。
(五)县支行内控制度难以有效落实
近年来,县支行会计人员紧张、年龄老化现象与业务发展、内控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凸显,县支行核算差错居高不下。2009年来,全省会计集中核算差错中县支行差错占比91%。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会计人员结构失衡。全省县支行在编会计人员平均年龄42岁,40岁以上的占比73%,年龄老化现象较严重。二是会计人员兼岗任务繁重。由于县支行会计、国库合署办公,会计人员兼岗比例达到86%,遇业务量大、非常规业务情况容易忙中出错。三是合同制用工管理难度加大。由于部分县支行在职员工无法满足会计核算上岗要求,县支行营业网点99%的合同制用工被安排在核算岗位上。待遇的差别和工作压力及人员的流动、思想的波动都给管理增加了难度,也为风险防范带来了隐患。
四、基层人民银行会计核算风险管理的相关建议
针对湖南省内会计核算业务工作的现状和会计核算差错情况分析,我们提出基层人民银行会计核算风险管理的措施建议:
(一)强化制度建设与执行,构筑严实的制度“防火墙”
一是扫除制度盲区。对相关会计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及时补充制定新制度,实现“一个业务品种,一套业务流程,一套规章制度”,确保制度建设与业务发展同步跟进;对制度办法中对操作规定模糊之处加以完善,解决制度冲突,确保业务操作有章可循。二是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并落实晨会、周会制度,对重要时间、重要业务、重要岗位开展风险预警,达到全面掌握会计核算风险状况的目的;加大对日常业务的监督检查力度,实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有效结合,杜绝违规操作,切实防范会计风险。 (二)加强学习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一是加大培训力度。利用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和远程培训系统,扩大培训覆盖面,将培训逐渐延伸到县支行一线会计人员;加强金融机构支付清算业务操作培训,督促其提高业务操作水平。二是丰富培训内容。加大会计业务知识、操作技能培训力度,确保常规操作无差错;加强会计风险普及教育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培训,提高会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及紧急情况下的快速反应能力。三是确保培训效果。通过岗位练兵、技能竞赛、会计比武等方式巩固培训效果,培养学习标兵、竞赛状元和行业标杆,充分发挥正面激励和典型明星示范作用。
(三)加强内部管理,严防道德风险
一是杜绝不合规兼岗。根据内控制度要求,合理确定岗位设置和人员职责分工,确保核算质量和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安排兼岗。二是完善会计人员奖惩机制。以正面激励为主,建立责权利对等的奖惩机制,进一步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加强会计人员储备,建立跨部门或跨地区会计人员调剂机制,为会计核算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四是强化思想动态管理。注重人文关怀,全方位、多层次地了解会计人员的思想动态和职业诉求,增强其集体归属感和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自豪感,严防道德风险。
(四)加强风险管理,推进风险评估标准化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风险联防联控机制。进一步完善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工作交流机制,建立大额资金汇划预约联系制度和高管谈话制度,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核算风险;加强与事后监督部门、内审、纪检监察等各监督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加大会计检查力度和事中控制。二是建立健全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加快会计风险评估标准化建设,构筑面向全系统、覆盖所有业务领域和风险点的风险评估与风险预警机制;定期组织开展风险排查与评估,全面查找风险隐患和管理漏洞,及时进行风险预警,有效防范各类风险。
(五)强化应急管理,提高会计人员应急处置能力
一是制定完善系统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异常情况,制定具体的应对措施和方案,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确保ABS系统安全稳健运行。二是加强应急资源的储备管理,完善灾备建设。及时维护会计核算业务系统应急设备,扩充应急后备队伍,确保重要业务岗位人员实现AB角,为正常的支付清算和金融秩序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三是针对会计核算中的薄弱环节和系统运维中曾经出现的故障,加大应急演练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保障系统的不间断性、业务的连续性和数据的完整性。
参考文献:
[1]全省会计核算业务相关数据信息引自《2012年上半年湖南省人民银行系统事后监督运行报告》。
关键词:人民银行;会计核算;风险防范
一、基层人民银行会计核算业务工作的现况
为了切实防范和化解会计风险,加强对基层人民银行会计核算风险和差错情况的研究,我们搜集整理了湖南省内2006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期间的会计集中核算业务工作情况,主要呈现以下五方面特点:
(一)会计核算业务总体业务量逐年下降
2006-2012年上半年全省会计集中核算业务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见图1)。
究其原因主要是:一是现代化支付系统的运行畅通了资金汇划渠道,从根本上减少了核算环节,停办了部分会计核算业务,参与同城清算等业务的金融机构也逐渐减少,导致了基层人民银行会计核算业务量萎缩;二是随着各金融机构自身资金汇划系统不断更新,核算体制和核算业务自成体系,彻底打破了以人民银行为中心的核算局面,改变了过去跨行、异地资金汇划业务必须采取“先横后直”的结算方式。三是会计集中核算系统运行后,县支行营业网点核算级别降低,业务处理趋于简单化,业务往市(州)人民银行汇集,加之部分县支行已取消发行库业务,业务总量逐年减少。
(二)会计核算差错率逐年下降
近年来,全省会计核算网点普遍加强了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管理,会计核算质量有明显提升,会计核算差错率大幅下降。从事后监督部门发出的全省会计集中核算事后监督通知书中记录的差错笔数来看,全省人民银行系统会计核算差错笔数从2006年的242笔下降到2012年上半年的46笔,下降了8099%,差错率从2006年的032‰下降到2012年上半年的008‰(见图2)。
(三)差错类型以规范性差错为主
从我省会计核算业务事后监督统计情况来看差错类型分布情况,规范性差错最多,主要包括凭证要素类差错和账户账务类差错,其中不合规会计凭证差错和账务处理差错占比较大(见图3),其次是资金清算差错和账务核对差错,分别占比15%、12%。以上差错主要是对制度的误解或操作员误操作而引起的。重大会计事项处理差错和系统参数设置差错共占比6%,前者是因为操作员和会计主管均未按业务流程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后者是因为操作员业务不熟、误操作或一时疏忽而没有依据规定及时准确的变更系统参数。
二、基层人民银行会计核算风险主要形式
从近年来基层人民银行营业部门会计核算工作情况来看,总体运行情况良好,但有些差错仍然屡禁不止。当前基层人民银行会计核算业务中核算风险和核算差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制度风险
由于制度不健全、制度冲突或制度本身的缺陷而造成控制盲点,致使人民银行会计基础工作存在一定风险隐患。一是制度控制有盲点。以财政存款缴存业务管理为例,按照《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操作规程》相关规定,金融机构只需在月初向所在地人民银行提交“上月月末日日计表”,用于相关数据勾稽审查。故每月中、下旬办理财政存款缴存业务时,金融机构无须提交报表,使得人民银行营业部门无法审核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造成金融机构财政存款漏缴、少缴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岗位职责不具体,支付系统规章制度及其业务处理手续虽明确规定了部分会计核算岗位的设置,但未细化岗位职责和操作规程,某些操作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存在造成责任不清和风险隐患的可能性。三是制度规定不全面,缺乏对一些特殊业务处理的具体规定。如非清算账户透支的处理,核算密押卡的保管,登录支付系统的识别信息的定期设置等均没有详细的规定。
(二)操作风险
人民银行会计核算工作中的操作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民银行会计核算操作风险,具体表现为印押证等重要物品未按制度要求进行保管使用,账务处理出现差错,账务核对出现差错,在业务系统中操作失误,重大会计事项未按要求审批报备等。柜台人员业务操作的合规性、准确性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金融机构支付清算业务操作风险,主要是指金融机构未按要求缴存法定准备金或财政存款、提交的凭证不合要求、回单签收不及时、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电子对账系统(以下简称电子对账系统)操作失误等。从我省各级人民银行电子对账系统日常账务核对反映的情况来看,金融机构对账人员由于业务操作不熟练要求撤销账务比对结果、未达款项说明要素不全等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未达款项说明不全,易给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带来资金在途风险。
(三)系统风险
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以下简称ABS系统)目前主要存在的系统风险表现为:一是系统内部控制功能不完善。如系统没有设置会计主管授权审批强行控制功能,易造成实际工作中先处理业务后补办审批手续而不留痕迹的现象。2009年来全省14笔重大会计事项差错中就有13笔是因为没有经有权人审批而产生的。二是系统预警功能不完善。如ABS系统对法定存款准备金账户没有形成实时监控,存款准备金低于规定下限的提示只有日终登账后才能发现。一旦出现金融机构资金缺口在清算窗口短时间内难以筹措现象,容易引发流动性风险。三是系统账户控制不严密。支付来账仅以账号作为识别标志自动入账,无法校验支付来账的收款人户名与本地存款账户的户名是否一致,更不能自动判别支付来账收款人账号、户名是否相符,存在资金汇划风险。四是网络故障、设备老化、外部突发事件、应急措施不力等给安全运行带来的不确定性。据统计,2009年来,全省ABS系统因硬件、软件或网络故障造成无法开机或登陆、后台进程异常、无法备份、支付进程终止、报文发送失败等现象有216次之多。
(四)管理风险 会计核算中的管理风险主要表现为:一是事后监督的局限性和滞后性。事后监督以非现场监督为主,与前台截然分离,难以真正杜绝人员代岗、重大会计事项“先斩后奏”等不按规定流程操作而事后监督部门难以从会计资料上发现的现象。二是信息不对等的影响。金融机构职能部门之间、金融机构与人民银行之间信息不畅通带来影响,如存款账户日间透支、日终清算资金排队引发的清算窗口开启等大多与资金调度信息不畅有关。三是会计风险排查与评估机制不健全。各级营业部门虽然每年都按要求开展了风险排查与评估,但大都局限于简单的常规会计检查与分析。从个人问卷统计情况来看,73%的营业会计人员没有接受过专门的风险排查与评估培训,22%的人不了解风险排查内容,36%的人对本岗位风险仅是一般性了解。
三、基层人民银行会计核算风险的原因分析
从上述几种形式的会计核算风险产生的导因来看,有制度本身的客观因素、有教育培训方面的因素,还有人为的主观原因,从深层次归结起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度建设滞后与流转环节不畅通
一是制度建设滞后于业务发展,造成制度与业务脱节,形成制度盲区和控制盲点。如2012年5月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TCBS)上线后,国库部门向营业部门提供的国库存款计息积数清单改为计息清单,TCBS能自动按照日利率生成利息金额,而营业部门沿用的仍是按年利率手工计息,计算口径的差异造成计算的利息金额存在差额。如何统一两个部门的计息口径,规避年利率换成日利率出现无限小数带来的问题,暂无制度文件作出明确规定。二是制度流转环节不畅通。由于营业部门只负责会计核算的具体操作,会计制度的制定和管理在会计(支付结算)部门,制度的流转容易出现脱节的现象,造成文件执行部门特别是县支行营业网点不能及时落实文件精神,产生与制度规定不符的业务差错。
(二)制度落实不到位
从近年来湖南省会计业务大检查和事后监督部门反馈的情况来看,我省会计核算工作仍存在制度落实不到位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风险意识淡化造成违规操作。随着核算业务工作量较以前明显减少,部分会计人员风险意识开始逐渐淡化,加之核算工作具有日常性、机械性和繁琐单调等特点,部分会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导致屡纠屡犯差错时有发生。二是制度执行存在偏差,制度落实不到位。如相关制度规定“各级行应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岗位轮换,对重要会计岗位人员实行强制休假制度。”但事实上,全省会计人员中76%的人存在兼岗现象,享受过强制休假的仅占47%。没有充足的人员保障作为前提,制度的落实有一定难度。
(三)人员现状与岗位需求不匹配
近年来新系统的推广和新业务的发展,对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调查显示,我省营业会计人员现状与岗位需求不相匹配现象较普遍。一是会计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全省在编营业会计人员平均年龄40岁,40岁以上、50岁以上占比63%、12%,人员配置难以适应业务发展和核算电算化要求。二是会计人员综合素质难以适应业务要求。一方面,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全省营业会计人员中无会计证的人数占比20%。另一方面,业务培训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不够,据统计全省只有75%的营业会计人员接受过岗前培训;对本岗位操作制度和流程掌握达到精通的仅9%,熟悉的为61%;93%的人有加强自身培训的需求。由于培训没有及时跟上,导致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只会照菜单进行机械操作,对业务运行有一定影响。
(四)会计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2006年人民银行颁发的《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对强化内部控制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各级行也在风险管理方面做了不少扎实的工作,但会计风险管理机制仍然存在缺陷。一是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目前会计风险评估大多根据经验判断,主观因素较多,加之个别业务系统、岗位常年处于无业务处理状态,容易被忽视,留下风险隐患。二是奖惩机制有待完善。调查显示,全省各级分支机构对待会计差错大多存在重罚轻奖的现象,正向激励机制相对欠缺。调查显示,全省91%的分支机构针对会计差错制定了很明确的惩处措施。18%的会计人员感觉工作很累,9%的人认为压力很大,37%的人认为压力较大,且68%的人认为压力主要来自工作。由于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环境,会计人员对职业认同感不强,责任心也会随之降低。
(五)县支行内控制度难以有效落实
近年来,县支行会计人员紧张、年龄老化现象与业务发展、内控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凸显,县支行核算差错居高不下。2009年来,全省会计集中核算差错中县支行差错占比91%。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会计人员结构失衡。全省县支行在编会计人员平均年龄42岁,40岁以上的占比73%,年龄老化现象较严重。二是会计人员兼岗任务繁重。由于县支行会计、国库合署办公,会计人员兼岗比例达到86%,遇业务量大、非常规业务情况容易忙中出错。三是合同制用工管理难度加大。由于部分县支行在职员工无法满足会计核算上岗要求,县支行营业网点99%的合同制用工被安排在核算岗位上。待遇的差别和工作压力及人员的流动、思想的波动都给管理增加了难度,也为风险防范带来了隐患。
四、基层人民银行会计核算风险管理的相关建议
针对湖南省内会计核算业务工作的现状和会计核算差错情况分析,我们提出基层人民银行会计核算风险管理的措施建议:
(一)强化制度建设与执行,构筑严实的制度“防火墙”
一是扫除制度盲区。对相关会计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及时补充制定新制度,实现“一个业务品种,一套业务流程,一套规章制度”,确保制度建设与业务发展同步跟进;对制度办法中对操作规定模糊之处加以完善,解决制度冲突,确保业务操作有章可循。二是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并落实晨会、周会制度,对重要时间、重要业务、重要岗位开展风险预警,达到全面掌握会计核算风险状况的目的;加大对日常业务的监督检查力度,实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有效结合,杜绝违规操作,切实防范会计风险。 (二)加强学习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一是加大培训力度。利用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和远程培训系统,扩大培训覆盖面,将培训逐渐延伸到县支行一线会计人员;加强金融机构支付清算业务操作培训,督促其提高业务操作水平。二是丰富培训内容。加大会计业务知识、操作技能培训力度,确保常规操作无差错;加强会计风险普及教育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培训,提高会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及紧急情况下的快速反应能力。三是确保培训效果。通过岗位练兵、技能竞赛、会计比武等方式巩固培训效果,培养学习标兵、竞赛状元和行业标杆,充分发挥正面激励和典型明星示范作用。
(三)加强内部管理,严防道德风险
一是杜绝不合规兼岗。根据内控制度要求,合理确定岗位设置和人员职责分工,确保核算质量和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安排兼岗。二是完善会计人员奖惩机制。以正面激励为主,建立责权利对等的奖惩机制,进一步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加强会计人员储备,建立跨部门或跨地区会计人员调剂机制,为会计核算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四是强化思想动态管理。注重人文关怀,全方位、多层次地了解会计人员的思想动态和职业诉求,增强其集体归属感和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自豪感,严防道德风险。
(四)加强风险管理,推进风险评估标准化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风险联防联控机制。进一步完善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工作交流机制,建立大额资金汇划预约联系制度和高管谈话制度,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核算风险;加强与事后监督部门、内审、纪检监察等各监督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加大会计检查力度和事中控制。二是建立健全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加快会计风险评估标准化建设,构筑面向全系统、覆盖所有业务领域和风险点的风险评估与风险预警机制;定期组织开展风险排查与评估,全面查找风险隐患和管理漏洞,及时进行风险预警,有效防范各类风险。
(五)强化应急管理,提高会计人员应急处置能力
一是制定完善系统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异常情况,制定具体的应对措施和方案,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确保ABS系统安全稳健运行。二是加强应急资源的储备管理,完善灾备建设。及时维护会计核算业务系统应急设备,扩充应急后备队伍,确保重要业务岗位人员实现AB角,为正常的支付清算和金融秩序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三是针对会计核算中的薄弱环节和系统运维中曾经出现的故障,加大应急演练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保障系统的不间断性、业务的连续性和数据的完整性。
参考文献:
[1]全省会计核算业务相关数据信息引自《2012年上半年湖南省人民银行系统事后监督运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