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襄阳五中实验中学
正所谓“惟书有色,艳于西子;惟文有华,秀于百卉”,一篇考场作文要想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必定要精心锤炼作文语言,用诗情画意的灵动文字来增添文章的文采,让读者心灵产生震颤飞扬的快乐。《论语》云:“诗可以兴(丰富想象),可以观(考察风俗),可以群(交流感情),可以怨(抒发义愤)。”既然是诗创造并成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学,那么我们不妨引诗入文,使文章拥有神韵沉香,引起阅卷者的兴趣。
那么,我们该如何引诗入文呢?主要有两种方法:引用诗句和化用诗句。引用诗文即直接引用诗句,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的见解。比如这样一篇以《生命》为题的考场作文:生命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不懈追求。此外,我们也可以化用诗句,也就是将他人作品中的句、段或作品化解开来,根据表达的需要,再重新组合,灵活运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似信手拈来,却深思熟虑。比如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在《不朽的失眠》一文中这样写道:“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乌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落凄绝。”这段景物描写化用《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一句,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意境。在行文过程中,我们可以在哪些地方引诗入文呢?
一、以诗词为题记,导引全文
用诗词作为题记,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令人眼前一亮,顿感神韵有加,也起到“群龙之首”的作用。比如以母爱为主题的作文可以引用“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为题记,再比如以在磨砺中成长为主要内容的作文前面,我们可以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为题记。
二、以诗词为题,引人入胜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俗话说“题好一半文”。以诗词为题,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一篇以“父亲的眼神”为主要内容的作文,作者以《此时无声胜有声》作为文章标题,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又如一篇作文在拟定三个小标题时分别引用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人生三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以此来串联人物追求梦想的三个阶段。
三、以诗词为开篇,先声夺人
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不仅能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意蕴深刻,更能让阅卷者立刻“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产生吸引人的魅力。比如陕西一考生的《寻找快乐,精彩人生》的开头:“漫步于落日徐徐的小径上,不禁吟了一句:‘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愁绪滚滚来’,慨叹落叶的悲哀与不幸。然而刘禹锡也有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我们更应该感到欣喜,享受这落英缤纷的秋景。”通过这种诗词开头的方法,巧扮了眉目,文采斐然。
四、以诗词绘景,意境优美
在写景中适当穿插诗词,可以令情和景更完美地交融,将景物描绘得更 加隽永而有意境。例如一位考生在描写襄阳古隆中秋景时这样写道:“今又逢秋,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这落满残叶的隆中恰似一幅铺陈在天地间的油画。”让读者的脑中有了画面感,仿佛身临其境。
五、以诗词煞尾,锦上添花
引用诗词结尾,有时造语含蓄,使读者掩卷而思仍遐想不已;有时感召力强, 往往能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力。例如考场作文《那抹微笑最美》,结尾作者化用了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来年春光明媚处,繁花不及你笑容。”言有尽而意无穷。又如作文《发现自己的闪光点》,结尾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韶华易逝,一代代先哲,一位位贤达在激流中沉淀,定格在属于他们的位置上,定格在历史文化的长廊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才最重要!”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启人心智。
讀诗,我们能让自己的生命体验与古人的生命体验在艺术的天空对接,引用和化用古诗词则可以让古人的灵性点燃我们的思维之灯,从而使我们的文章因氤氲着厚重的诗韵而满纸生香。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缺乏文采的文章是没有生命力的,让我们一起引诗入文,用生花的妙笔书写出最美的华章!
正所谓“惟书有色,艳于西子;惟文有华,秀于百卉”,一篇考场作文要想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必定要精心锤炼作文语言,用诗情画意的灵动文字来增添文章的文采,让读者心灵产生震颤飞扬的快乐。《论语》云:“诗可以兴(丰富想象),可以观(考察风俗),可以群(交流感情),可以怨(抒发义愤)。”既然是诗创造并成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学,那么我们不妨引诗入文,使文章拥有神韵沉香,引起阅卷者的兴趣。
那么,我们该如何引诗入文呢?主要有两种方法:引用诗句和化用诗句。引用诗文即直接引用诗句,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的见解。比如这样一篇以《生命》为题的考场作文:生命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不懈追求。此外,我们也可以化用诗句,也就是将他人作品中的句、段或作品化解开来,根据表达的需要,再重新组合,灵活运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似信手拈来,却深思熟虑。比如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在《不朽的失眠》一文中这样写道:“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乌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落凄绝。”这段景物描写化用《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一句,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意境。在行文过程中,我们可以在哪些地方引诗入文呢?
一、以诗词为题记,导引全文
用诗词作为题记,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令人眼前一亮,顿感神韵有加,也起到“群龙之首”的作用。比如以母爱为主题的作文可以引用“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为题记,再比如以在磨砺中成长为主要内容的作文前面,我们可以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为题记。
二、以诗词为题,引人入胜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俗话说“题好一半文”。以诗词为题,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一篇以“父亲的眼神”为主要内容的作文,作者以《此时无声胜有声》作为文章标题,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又如一篇作文在拟定三个小标题时分别引用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人生三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以此来串联人物追求梦想的三个阶段。
三、以诗词为开篇,先声夺人
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不仅能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意蕴深刻,更能让阅卷者立刻“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产生吸引人的魅力。比如陕西一考生的《寻找快乐,精彩人生》的开头:“漫步于落日徐徐的小径上,不禁吟了一句:‘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愁绪滚滚来’,慨叹落叶的悲哀与不幸。然而刘禹锡也有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我们更应该感到欣喜,享受这落英缤纷的秋景。”通过这种诗词开头的方法,巧扮了眉目,文采斐然。
四、以诗词绘景,意境优美
在写景中适当穿插诗词,可以令情和景更完美地交融,将景物描绘得更 加隽永而有意境。例如一位考生在描写襄阳古隆中秋景时这样写道:“今又逢秋,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这落满残叶的隆中恰似一幅铺陈在天地间的油画。”让读者的脑中有了画面感,仿佛身临其境。
五、以诗词煞尾,锦上添花
引用诗词结尾,有时造语含蓄,使读者掩卷而思仍遐想不已;有时感召力强, 往往能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力。例如考场作文《那抹微笑最美》,结尾作者化用了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来年春光明媚处,繁花不及你笑容。”言有尽而意无穷。又如作文《发现自己的闪光点》,结尾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韶华易逝,一代代先哲,一位位贤达在激流中沉淀,定格在属于他们的位置上,定格在历史文化的长廊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才最重要!”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启人心智。
讀诗,我们能让自己的生命体验与古人的生命体验在艺术的天空对接,引用和化用古诗词则可以让古人的灵性点燃我们的思维之灯,从而使我们的文章因氤氲着厚重的诗韵而满纸生香。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缺乏文采的文章是没有生命力的,让我们一起引诗入文,用生花的妙笔书写出最美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