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一种生命的关怀,学校管理者首先应该把学生和教师看作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工具”,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要让生命在课堂上绽放光彩,这需要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破除一些禁锢,让教师享受到职业的幸福。
教育是一种生命的关怀,也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体味到课堂的乐趣,让教学在心与心平等的对话中互动起来,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让生命在课堂上灵动起来。
教师作为课堂教育活动之人格化的承担者,以关心下一代为职责,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将蕴涵在优秀文化中的伦理价值汲取出来并予以提升,以此来影响、启迪新一代的心智,提升他们的道德人格境界。一个有道德智慧的教师,在课堂上,才会有意识地关注到“人”的存在,考虑到生命的活力。
让生命在课堂上灵动起来,笔者从如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一、笃定信仰,追求自我价值
这是教师在人格上最起码的要求。在今天这个盛行“分数就是一切”的考试制度下,教师要不为分数所累,不为名利所困,这就需要坚定的信仰。美国作家爱默生说:“信仰在于肯定灵魂。”信仰是人的精神、生命、行为的终极依据,它从终极关怀上指导人类精神世界,它在终极价值目标上给人提供一种内在的动力,它是对人生最高价值和社会最高理想的反映、评价和把握,它就像人的灵魂一样永恒地伴随着人而存在。
笃定教育信仰,能抵制各种诱惑,把自己所有的力量集中在教育理想的追求之中,并能从中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到人生的幸福。因此,具有信仰的人一定是个内心自由、生命丰富的人。
当我们选择教师这一职业的时候,就要求我们有自己的人生坐标,有自己的教学思考。明确自己选择这一职业的目的,倘若为教学而教学;为分数而教学;为生存而教学,就失去了生命的意义;失去了对自身价值的热切拥抱;失去了对教育目的的终极追求。在教学上不会有真正的发展,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感和价值感。
我们应摒弃“一切急功近利”的思想,超越“一切扭曲教学本性”的做法,还教学本来的面目,追寻自己职业中的价值和尊严。
二、目中有人,关注学生发展
这是教师在职业道德上的根本要求。当我们选择教师这一职业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一生将与学生为“伴”,做到心中有学生,把“教育植根于爱”。“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爱是发自内心的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没有外界的压力,没有功利的驱使,一切都是教师的本能所为。
托尔斯泰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教育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热爱学生,就应该站在时代和社会需求的角度为学生的发展着想,如果我们只知道教书而不知道育人,那么,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热爱学生。
“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真正意义上的爱生,应该放眼学生的未来而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独立学习的习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马卡连柯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作为教学者,我们应该淡化甄别与选拔,放眼学生的未来,注重学生的发展。
三、分清师生角色,致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所致力追求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感官、头脑、性格、意愿、知识和思想基础、思想和行动规律。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
魏书生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这就明确了教师角色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授者。
我们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及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具体做法如下:
1.用睿智唤醒生命。在课堂上教师要精心创设愉快的情景,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状态,寓教于乐,使学生不自觉地踊跃地参与到学习的行列中来。在语文课堂教学这个双边活动的过程中,作为教师,起到了唤醒生命、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去求知的作用。
2.用真诚欣赏生命。《诗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咏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教师言谈举止,是否发自肺腑,学生能够从教师的眼睛、面部表情读懂;教师的态度是否真诚,直接影响学生上课的心情。应该说教师的真诚,是点燃学生思想火花的助燃器。
3.用尊重放飞生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早就提出过儿童的六个“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这些为我们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出了较明确的、较具体的要求,那就是:营造宽松的氛围,把学生的自由还给学生。这“六个解放”则是陶行知先生尊重生命、尊重学生、尊重个性的具体行动。
总之,倘若我们教师恪守“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用“心”施教,我们定会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课堂的圣殿上,用生命汇成世界上最壮丽的诗篇,奏响世界上最动听的乐声:我们的未来不是梦,我们认真地上好每一分钟,我们的心跟着希望在动,跟着希望在动……
教育是一种生命的关怀,也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体味到课堂的乐趣,让教学在心与心平等的对话中互动起来,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让生命在课堂上灵动起来。
教师作为课堂教育活动之人格化的承担者,以关心下一代为职责,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将蕴涵在优秀文化中的伦理价值汲取出来并予以提升,以此来影响、启迪新一代的心智,提升他们的道德人格境界。一个有道德智慧的教师,在课堂上,才会有意识地关注到“人”的存在,考虑到生命的活力。
让生命在课堂上灵动起来,笔者从如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一、笃定信仰,追求自我价值
这是教师在人格上最起码的要求。在今天这个盛行“分数就是一切”的考试制度下,教师要不为分数所累,不为名利所困,这就需要坚定的信仰。美国作家爱默生说:“信仰在于肯定灵魂。”信仰是人的精神、生命、行为的终极依据,它从终极关怀上指导人类精神世界,它在终极价值目标上给人提供一种内在的动力,它是对人生最高价值和社会最高理想的反映、评价和把握,它就像人的灵魂一样永恒地伴随着人而存在。
笃定教育信仰,能抵制各种诱惑,把自己所有的力量集中在教育理想的追求之中,并能从中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到人生的幸福。因此,具有信仰的人一定是个内心自由、生命丰富的人。
当我们选择教师这一职业的时候,就要求我们有自己的人生坐标,有自己的教学思考。明确自己选择这一职业的目的,倘若为教学而教学;为分数而教学;为生存而教学,就失去了生命的意义;失去了对自身价值的热切拥抱;失去了对教育目的的终极追求。在教学上不会有真正的发展,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感和价值感。
我们应摒弃“一切急功近利”的思想,超越“一切扭曲教学本性”的做法,还教学本来的面目,追寻自己职业中的价值和尊严。
二、目中有人,关注学生发展
这是教师在职业道德上的根本要求。当我们选择教师这一职业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一生将与学生为“伴”,做到心中有学生,把“教育植根于爱”。“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爱是发自内心的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没有外界的压力,没有功利的驱使,一切都是教师的本能所为。
托尔斯泰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教育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热爱学生,就应该站在时代和社会需求的角度为学生的发展着想,如果我们只知道教书而不知道育人,那么,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热爱学生。
“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真正意义上的爱生,应该放眼学生的未来而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独立学习的习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马卡连柯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作为教学者,我们应该淡化甄别与选拔,放眼学生的未来,注重学生的发展。
三、分清师生角色,致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所致力追求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感官、头脑、性格、意愿、知识和思想基础、思想和行动规律。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
魏书生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这就明确了教师角色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授者。
我们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及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具体做法如下:
1.用睿智唤醒生命。在课堂上教师要精心创设愉快的情景,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状态,寓教于乐,使学生不自觉地踊跃地参与到学习的行列中来。在语文课堂教学这个双边活动的过程中,作为教师,起到了唤醒生命、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去求知的作用。
2.用真诚欣赏生命。《诗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咏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教师言谈举止,是否发自肺腑,学生能够从教师的眼睛、面部表情读懂;教师的态度是否真诚,直接影响学生上课的心情。应该说教师的真诚,是点燃学生思想火花的助燃器。
3.用尊重放飞生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早就提出过儿童的六个“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这些为我们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出了较明确的、较具体的要求,那就是:营造宽松的氛围,把学生的自由还给学生。这“六个解放”则是陶行知先生尊重生命、尊重学生、尊重个性的具体行动。
总之,倘若我们教师恪守“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用“心”施教,我们定会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课堂的圣殿上,用生命汇成世界上最壮丽的诗篇,奏响世界上最动听的乐声:我们的未来不是梦,我们认真地上好每一分钟,我们的心跟着希望在动,跟着希望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