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模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文章通过其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给出了问题模式教学的过程及意义。
【关键词】问题体系;主动学习;信息素养;计算机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11-0140-02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实际上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的。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这个过程是有计划的,显性的,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二是学生把吸纳的知识转化为才能,这个过程是隐性的,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培育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其升华为信息素养。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特别是非专业的教学,仍要遵循“以应用为中心”的原则,使学生具有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自行提高应用水平的能力,从教育的功能看这个过程是最主要的。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此引入“问题体系”教学模式新理念。“问题体系”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核心组织的教学,并且把教学环节分为提出问题、启发、研究讨论、分析与示例、解释和举一反三的练习等环节。该模式有别于以知识点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一、“问题体系”教学模式为教学引入新理念
1.“汲取”式学习“问题体系”注重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活跃的思维能力、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欲和好奇心得到很好地发挥。教师在课堂上从问题出发,将课程内容提炼出来,以问题形式交给学生,启发学生思考。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材、查阅资料、动手实验、相互讨论等多种形式,达到对问题的充分认识,掌握解决问题的知识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圆满地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运用“问题体系”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能激发自主学习热情和兴趣,而且通过对解决问题方法的探索,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开放的教学环境“问题体系”教学方法的实施,要以开放的教學环境为基础,教师教学不能仅局限于一本教材,要引导学生多读一些参考书,让学生学会在网络上查找资料,把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现实需要结合,这样能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网络教室、网上讨论辅导平台、电子图书等网上资源,要以计算机室为中心构建交互式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图书馆、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开放空间。
二、“问题体系”教学模式中要把握的问题
1.教学内容安排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以问题为线索,串联软件或知识点模块组成教学内容。问题的确定、完成、对完成情况的评价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向学生灌输“问题”观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根据任务的需求来学习,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地寻求知识。如在OFFICE教学中,就可以提出与学生相关的问题,“如何设计一个毕业生简历”,将成形的一些简历展示给学生,同时将版面设计、表格处理、打印等知识点串联在一起。
2.课堂组织教学课堂组织教学要体现问题的价值,不能把“问题”强加给学生,要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解决问题。教师不一定都站在问题的面前,要带领学生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可以提出解决的问题,或布置有挑战性、应用性、趣味性的任务、问题或习题。这样可以引发学生的自主研究,拓展探索的空间。教师提出问题或布置任务时,要兼顾到不同专业、多数和少数、当前和发展。提出的相关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否则将事与愿违。
3.教学目标把握教师要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不要被学生的问题打乱思路,要注意从学生的问题中发现思维亮点,要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并借此引申发挥,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问题体系”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
1.创建问题情境教学中往往出现学生已有的经验或知识与教材课题发生矛盾。此时,学生会惊讶万分,形成强烈的期待,急于探究,寻求矛盾的症结,给予解决。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景,例如计算机基础知识中有计算机病毒一节。学生对“病毒”有一定的感性知识,但都为传统概念。这时提出计算机感染“病毒”后,能打针吃药来治吗?生物体病毒具有变异性,传染性,对人体具有破坏性,人受到传染后,没有马上表现出来,说明生物体病毒具有隐蔽性。那么计算机病毒是否有这些特点?人可以打防疫针预防某些疾病,计算机能不能预防病毒?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类比,不直接讲授“病毒”的概念,通过设问,通过对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生对计算机病毒未知的认识相结合创建问题情境,引导启发学生。
2.提问与启发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加以引导,根据演示的内容与核心问题的关联,通过比较质疑、推广质疑或反问质疑等方式,提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引导可以运用隐性问题显性化的策略,根据学生的水平和程度,循循善诱,要注意适度和启发性。
3.思考与研讨课堂引导后,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经过思考,相互研讨,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引申出自己的思考,或寻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个过程对学(下转第145页)(上接第140页)生而言重要的是问自己。由于有了目标和问题情境,学生会提出很多的相关问题,对其中一些不得要领、浮于表面、没有深度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互相作答,一带而过。对于有思路、有深度的问题,可以相互深究,连续提问,直到问题的核心内容为止。
4.分析与示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提出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通过整合知识点,开发新的解决途径,引入知识更新内容,使学生掌握问题背后的相关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发展中新的理论知识。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点的连贯性和相关性,各种问题的延伸和说明,并注意阶段性的问题和新问题的引入。
5.举一反三的练习“问题体系”教学模式的最后教学环节是让学生讨论或总结,分析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未解决,新知识中存在哪些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就本次课的知识点让学生之间相互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留下思考的空间和深入学习的线索。问题是最好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擎,没有问题便不能深入学习。以问题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有益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能否创建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教学中的关键。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学习和思考空间,要根据讲授的内容巧妙提问、设置问题或引而不发,在有铺垫的推演中故意留下人为的错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这样比把目标知识全盘端出、对问题的解法细细讲解的效果要好。
参考文献
[1]张基温.从语法体系走向问题体系——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4,(7).
[2]徐华.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机素养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8).
作者简介:魏钦冰(1973—),男,山东单县人,菏泽学院计算机与与信息工程系讲师,山东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软件工程。
【关键词】问题体系;主动学习;信息素养;计算机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11-0140-02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实际上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的。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这个过程是有计划的,显性的,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二是学生把吸纳的知识转化为才能,这个过程是隐性的,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培育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其升华为信息素养。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特别是非专业的教学,仍要遵循“以应用为中心”的原则,使学生具有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自行提高应用水平的能力,从教育的功能看这个过程是最主要的。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此引入“问题体系”教学模式新理念。“问题体系”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核心组织的教学,并且把教学环节分为提出问题、启发、研究讨论、分析与示例、解释和举一反三的练习等环节。该模式有别于以知识点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一、“问题体系”教学模式为教学引入新理念
1.“汲取”式学习“问题体系”注重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活跃的思维能力、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欲和好奇心得到很好地发挥。教师在课堂上从问题出发,将课程内容提炼出来,以问题形式交给学生,启发学生思考。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材、查阅资料、动手实验、相互讨论等多种形式,达到对问题的充分认识,掌握解决问题的知识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圆满地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运用“问题体系”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能激发自主学习热情和兴趣,而且通过对解决问题方法的探索,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开放的教学环境“问题体系”教学方法的实施,要以开放的教學环境为基础,教师教学不能仅局限于一本教材,要引导学生多读一些参考书,让学生学会在网络上查找资料,把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现实需要结合,这样能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网络教室、网上讨论辅导平台、电子图书等网上资源,要以计算机室为中心构建交互式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图书馆、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开放空间。
二、“问题体系”教学模式中要把握的问题
1.教学内容安排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以问题为线索,串联软件或知识点模块组成教学内容。问题的确定、完成、对完成情况的评价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向学生灌输“问题”观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根据任务的需求来学习,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地寻求知识。如在OFFICE教学中,就可以提出与学生相关的问题,“如何设计一个毕业生简历”,将成形的一些简历展示给学生,同时将版面设计、表格处理、打印等知识点串联在一起。
2.课堂组织教学课堂组织教学要体现问题的价值,不能把“问题”强加给学生,要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解决问题。教师不一定都站在问题的面前,要带领学生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可以提出解决的问题,或布置有挑战性、应用性、趣味性的任务、问题或习题。这样可以引发学生的自主研究,拓展探索的空间。教师提出问题或布置任务时,要兼顾到不同专业、多数和少数、当前和发展。提出的相关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否则将事与愿违。
3.教学目标把握教师要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不要被学生的问题打乱思路,要注意从学生的问题中发现思维亮点,要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并借此引申发挥,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问题体系”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
1.创建问题情境教学中往往出现学生已有的经验或知识与教材课题发生矛盾。此时,学生会惊讶万分,形成强烈的期待,急于探究,寻求矛盾的症结,给予解决。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景,例如计算机基础知识中有计算机病毒一节。学生对“病毒”有一定的感性知识,但都为传统概念。这时提出计算机感染“病毒”后,能打针吃药来治吗?生物体病毒具有变异性,传染性,对人体具有破坏性,人受到传染后,没有马上表现出来,说明生物体病毒具有隐蔽性。那么计算机病毒是否有这些特点?人可以打防疫针预防某些疾病,计算机能不能预防病毒?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类比,不直接讲授“病毒”的概念,通过设问,通过对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生对计算机病毒未知的认识相结合创建问题情境,引导启发学生。
2.提问与启发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加以引导,根据演示的内容与核心问题的关联,通过比较质疑、推广质疑或反问质疑等方式,提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引导可以运用隐性问题显性化的策略,根据学生的水平和程度,循循善诱,要注意适度和启发性。
3.思考与研讨课堂引导后,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经过思考,相互研讨,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引申出自己的思考,或寻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个过程对学(下转第145页)(上接第140页)生而言重要的是问自己。由于有了目标和问题情境,学生会提出很多的相关问题,对其中一些不得要领、浮于表面、没有深度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互相作答,一带而过。对于有思路、有深度的问题,可以相互深究,连续提问,直到问题的核心内容为止。
4.分析与示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提出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通过整合知识点,开发新的解决途径,引入知识更新内容,使学生掌握问题背后的相关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发展中新的理论知识。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点的连贯性和相关性,各种问题的延伸和说明,并注意阶段性的问题和新问题的引入。
5.举一反三的练习“问题体系”教学模式的最后教学环节是让学生讨论或总结,分析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未解决,新知识中存在哪些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就本次课的知识点让学生之间相互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留下思考的空间和深入学习的线索。问题是最好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擎,没有问题便不能深入学习。以问题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有益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能否创建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教学中的关键。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学习和思考空间,要根据讲授的内容巧妙提问、设置问题或引而不发,在有铺垫的推演中故意留下人为的错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这样比把目标知识全盘端出、对问题的解法细细讲解的效果要好。
参考文献
[1]张基温.从语法体系走向问题体系——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4,(7).
[2]徐华.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机素养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8).
作者简介:魏钦冰(1973—),男,山东单县人,菏泽学院计算机与与信息工程系讲师,山东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软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