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文化转型期民族舞蹈审美意识的变异性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dong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民族舞蹈作为一种肢体语言的艺术,它表达着一种无以言表的深刻情感,在藝术领域里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而且民族舞蹈以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丰富淳朴的表现内容,活跃在人民的生产生活当中。民族舞蹈之所以深受喜爱是因为具有审美价值与现实价值。如何在社会转型期民族舞蹈有新的变异出来,以更好地适合人们的新的审美需要,这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对转型期民族舞蹈的未来与发展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文化转型 民族舞蹈 变异性
  中图分类号:J702 文献标识码:A
  
  文化转型就是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文化的发展产生危机和断裂,为寻求新的发展而转向横向开拓。我国改革开放30年正是在世界多元经济和多元文化这一新格局的大环境下进行的,并取得伟大的成绩。与此同时,西方文化以不可遏止的势头冲击影响着我国传统民族文化,民族舞蹈便是其中之一。作为某一特定时代民族舞蹈形态的风格传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如果无视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环境,不顾当前纵横交错的各方面因素的互动作用,只求在封闭的环境中虚构原汁原味的民族舞蹈,将会陷入孤立主义的境界之中。
  民族舞蹈作为一种舞蹈艺术创作风格样式,它的存在与发展依据于对社会审美心理发展变化的适应性,换句话说,适应社会主流文化的审美需求是它存在的基础。无论是民族舞蹈的原生态还是把民族舞蹈的素材发展出新,创作成分更多的一些样式,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在编舞技巧和表现方法上均有新的突破,显示了民族舞蹈仍然具有艺术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其经典作品无论何时都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探索其舞蹈文化、民族舞蹈文化、民族舞蹈文化传承机制向现代化转型关键在于寻求本土文化资源,以文化为依托,立足多元文化教育,分析动作运动形态,掌握动作风格,以发散思维,即兴创作调动内在因素的潜能,达到传承文化,激活表现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从中华民族舞蹈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出这种民族审美习惯的传承性即相对的稳定性和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状况的变化和差异性。
  我们要以宽广的胸怀,博大的视野来看待分析“异文化”的不同之处,看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于是就能和其他文化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和平共处。把本土民族舞蹈和国外舞蹈进行比较如此,吸收外来舞蹈也是如此。比如利用传统的民俗节日,采取民族舞蹈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既满足群众祭祖祈福,歌舞自娱的心理需要,同时也向商家以及国外游客展示当地的民族风情,为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这时的民族舞蹈无论是外在的形态,表演程式以及社会功能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当下社会中,人类文化面临深刻的文化转型期,如何清醒地认识这一形势,分析民族舞蹈所处的环境、地位和发展趋势,是在世纪之交回顾与展望民族舞蹈学科前景的重要课题。文化转型就是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文化的发展产生危机和断裂,为寻求新的发展而转向横向开拓。对新时期的舞蹈进行美学思考,通过对新时期的舞蹈审美创造、舞蹈作品的回顾与反思,应该揭示其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这些社会文化环境对舞蹈的影响,勾画出其历史发展脉络,探寻其内部规律。
  而更主要的以时间为序,从纵向上梳理新时期舞蹈的审美发展历程,考察其发展原因、发展特点,力图总结出历时的发展规律。要对新时期舞蹈创作进行审美研究,主要分析创作者与特定的历史环境、文化环境的相互关系,分析社会文化环境对舞蹈创作取向、创作个性、创作意识、创作思潮、创作立场等层面的作用与影响。还对新时期舞蹈作品进行审美研究,分析社会文化环境对舞蹈内容、形式等的影响,考察在这些影响下的内容与形式的变化、特点。对影响舞蹈审美创造的各种新时期社会文化环境因素进行具体分析,探究这些因素如何影响舞蹈美的各个层面,以及所表现出来的特点、规律。
  研究客观规律是重要课题。列宁曾说:“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或本质之间的关系。”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说:
   “在优秀的艺术中表现是真实的;在差的艺术中表现是虚伪的;而在拙劣的艺术中表现则是失败的。凡是基本没有愿望和冲动而要表现任何东西的作品都不一能算作艺术。”
   在艺术创作上,如何继承与发展传统,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民族舞蹈也不例外。在继承与发展传统问题上,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观点,应大量的学习并掌握各种民间舞的素材,并从中去了解其规律、内涵、传布地区、传承方法、产生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其渊源流变等。在继承传统与发展传统的前提下变异新的舞蹈。
  简言之,处于文化转型期的民族舞蹈,必须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必然要受到国内外文化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总的趋势是适应不同的职业,文化层次,审美情趣群体的需要,横向开拓多层次、多功能,多种风格特色,高品位,高立意,高水品的民族舞蹈作品,在接纳吸收各民族舞蹈和外来舞蹈的同时,继续维护好自己的特色,使之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而且舞蹈佳作应当是高度的思想性与完美的艺术性结合的产物。
  舞蹈技巧属于美学范畴的一种艺术技巧,而艺术技巧不同于艺术手段与手法,是舞蹈艺术家在表达思想感情和艺术感情的艺术创造过程中,对艺术手段和各种技巧的精密运用。具体可从民族舞蹈的文化品位、民族舞蹈的审美特性、民族舞蹈的文化人类学特性等角度进行审美变异和技术革新。在提倡艺术走向市场的今天,笔者认为还应重提深入体验生活,把握时代脉搏,从形式到内容不断创新,精益求精,真正创作出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的优秀舞蹈作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社会,服务人民。
  
  注:渭南师范学院科研立项,09YKS011。
  
  参考文献:
  [1] 李淑华:《论民族舞蹈的革新意义》,《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作者简介:郭秦岭,女,1963—,河南洛阳市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舞蹈教学与理论研究,工作单位:渭南师范学院。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