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泰宁青年期丹霞地貌非常具有科学的意义,它的特色包括峡谷、岩洞以及和水的相互结合:植被与生态景观、人又景观的完美结合,使其成为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地方,2010年,泰宁丹霞将与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湖南茛山等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在结果揭晓之前,让我们先来揭开这个未来世界自然遗产地的谜底……
为明天准备的风景
穿越闽赣交界的武夷山脉,一个又一个长长的过山隧道将莽莽林海接连不断地映入游者眼帘。和附近的江西境内起伏和缓的丘陵低地不同,福建域中的崇山峻岭森然扑面而来,高下起伏,沟谷山地绵绵不绝。大山带着缥缈的烟岚,给人以看不透的感觉。在交通落后的岁月里,泰宁这片包围在茂密丛林深处的客家古镇,其实只是一块边地。两宋时期,这里出现“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的科举奇迹,得到宋哲宗皇帝的褒扬并亲赐县名,便有了一个吉祥而大气的名字。泰宁这个名称沿用至今近1000年。
由于是福建边地,泰宁一直是历史的盲区、一片生存的秘境。泰宁“人自足用、外无所求”。很久以来,农耕文化培育的泰宁总是隐藏在历史的幕后。如果不是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开发,或许像泰宁这样被称为“宇内奥区”的地方,将永远是“藏在深山人未识”。
由高空鸟瞰,泰宁犹如一串玉翡翠,淙淙的“碧色”是福建母亲河——闽江的源头:深红色的“火焰”是无数青山绽放的红层奇景——丹霞地貌。
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中国地质学家发现并命名的“丹霞”地貌,作为今年中国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提名项目,“中国丹霞”要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包括福建泰宁和广东丹霞山等六地。2009年初递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查,即获得了2010年世界遗产大会的“入场券”。
大山深处的泰宁,一切都将是为明天准备的风景。
泰宁的丹霞地貌面积有27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武夷山的4倍,是我国东南沿海面积最大、发育类型最齐全的丹霞区域之一。大约4亿年前,中国华南板块从一片汪洋中崛起,泰宁由此成为一块永久的陆地。晚三叠世以来,一直处于太平洋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相互作用的影响之下。从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泰宁地域发生了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和岩浆侵入。晚白垩世以来,此处在崇安一石城北东向断裂带和泰宁一龙岩南北向断裂带的控制下形成了断陷盆地,沉积了以砂砾岩为主的红色岩层。晚白垩纪后地壳全面抬升,重新活动的断裂切割岩层,使它们产生裂隙和升降差异。那些成岩时间短、分选性差的中生代沉积岩,随后复活的断裂和发育的节理,在流水、风化、重力的多重作用下,不断“石烂”成花,从而造就了今天岩面彤红、处处悬崖断壁、峰峦叠翠的瑰丽景观。
泰宁地质公园是自然遗产申报的中心地区,由石网、大金湖、八仙崖、金铙山4个园区和泰宁古城区组成,除丹霞地貌外,尚有花岗岩、火山岩、构造地质地貌等多种地质遗迹。峡谷极其发育是青年期丹霞地貌的最主要特征。多期构造活动形成的复杂断裂系统加上流水作用,雕塑了泰宁沟壑纵横的地貌景观。
丹霞崖壁上植物枝蔓参差,竞相争夺生长空间。我们在曲曲折折中行走,一个V字丹霞窄谷横在面前。窄谷逼仄,仰面天空如一条细线,仅容一人依次通过。赤壁峡谷特别发育是泰宁丹霞地貌一个重要特征。据不完全统计,泰宁的丹霞赤壁有1100多处,峡谷470多条,其中巷谷150余处、线谷(一线天)80余处。规模巨大的峡谷群在密度上,在深切峡谷曲流的曲度上,在复杂的组合形态以及可观赏性、生态环境的原始性上,都可以说是相当罕见的。
至晒经崖顶极目远眺,重重叠叠的山峦如万马奔腾,红色的悬崖峭壁层层叠叠地向远方铺开。高度大约在海拔330米到400米,远得看不到尽头。地质学上认为,这些几乎在同一层面上的丹霞,是同一时期在构造运动中抬升起来的,以后在外力的剥蚀下,山体分割成景象万千,崖壁变得百孔干疮。由于地球经历多次的变动,就可能有多个基准平面,最后形成这样的景致。向导介绍说,在泰宁丹霞区分布着300~800米分四级古剥夷平面,都保存得十分完好。在古老的剥夷平面下,究竟有多少石头大网从中展开?又究竟有多少世外桃源,在深山峡谷中为人类描绘寂寞和安宁?
金湖为金溪之水汇积而成。金溪是闽江上游富屯的一大支流,因河床沙里含金而得名。金湖岸崖盘回曲折,山溪与湖水交汇并流,迂回环绕山前。湖山相依,湖中有山,山中有湖。有人称赞:“湖中四时容山影,环山无处不清波。”丹山秀水,妙不可企。沿湖口溯流而上,是一处名为幽谷迷津的溪谷。溪谷早年间被称作二十四溪。众多山溪曲折流入溪谷,积水成潭,故又称二十四折。溪水两岸曾有石阶山道,后因湖水丰盈,水涨溪谷深处,二十四折从此淹没湖中,现今二十四折半数以上已成湖中潜流,仍有几条山溪潺潺入湖。植物群落在两岸演替,各式各样的丹霞在峡谷中间摆弄造型,明朝礼部主事池显方在《上清溪游记》中,浪漫地描述了这段中国最美丽的溪流:“转一景如闭一户焉,想一景如翻一梦焉,会一景如绎一封焉,复一景如逢一故人焉。”
千万年流水的侵蚀冲刷,让泰宁的幽谷潜藏着无数的洞穴,大的赤壁洞穴可容纳千人以上,天台岩山腰间是一条长长的天然栈道,行走在上面,360米长的风化侵蚀形成的大型岩槽触手可及;钟山鼓岭,一面面巨大的洞穴构成的岩洞,古刹庙宇隐现其间,建筑与景致浑然天成,构造独特。无数细小的洞穴则状若蜂巢,层层套叠,千姿百态的造型演绎着地质奇观的千万年隐秘线索,演绎着千姿百媚的地球故事。
奇特的岩穴文化
造化的神奇,仿佛一直在为世人藏宝。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拿着地图,曾经两次欲游泰宁都没有成行。
泰宁有“庙比村多”之说。泰宁岩中有洞,洞中建庙,留下了各个时期的寺庙建筑。泰宁佛寺颇有影响的是甘露寺。甘露寺建在金湖一侧悬崖上的洞穴问。岩穴上宽下窄,高80余米,宽、深俱有30余米,宋绍兴年间(1146年),泰宁人巧妙利用地形条件,以“一柱插地、不假片瓦”的独特建筑样式建造,由一根巨大木柱支撑,四座楼阁组成重檐歇山式木结构顺势架构,全部为木结构不假片瓦的层楼的迭阁,将整座古刹建在巨大洞穴之中。1246年日本高僧重源法师曾三进甘露寺,取样寺内的“T”形头拱,回国后修筑了奈良——东大佛殿,被誉为“大佛样”。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香火鼎盛的背后,我们也感受到独僻一偶的泰宁宗教和社会政治的关系,反而羡慕泰宁古人生活的相对稳定和富足。小农经济制约着这方人烟,也让人们找到回归大地的心灵,独特的丹霞寄托祈求神灵消除灾厄、降临幸福的心愿,也让人们找到了回家的路。宋代抗金名相李纲回到泰宁寻根时,曾经惊叹故土形成的丹霞岩寺文化精神:“推原其端,必有开土法眼清净,道行高洁,为 一方之所仰:一岩一壑,乃能披荆棘创道场,肇基开迹以贻后人,非偶然也。”
自古以来,泰宁客家人喜欢把丹霞岩洞作为民居的选址。据说客家人逃荒来到泰宁时,开始是作“客”,所以自称“客家”。是生存的艰难使他们选择了生活的简朴,岩穴一度是他们选择居住的理想场所。僻静的峡谷组成寨隘,狭长的岩槽有利于建造和节约成本,星星点点地倚着岩穴建起楼房,进退维谷有从容的时间,充分体现了安全防卫的诉求。今天看起来,泰宁的岩居,要比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土楼”民居还要实在、安全,即便是造型,也显得更“酷”,更不用说在建筑上,岩居比土楼坚固而又简便多了。
泰宁的状元岩是一个巨大的岩洞。宋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泰宁人叶祖洽策试进士,为泰宁夺得第一个状元。但是,当时泰宁只有一座荒废的先圣庙,泰宁的学子像道士、僧侣一样深居岩穴苦读经史。继叶祖洽之后,泰宁又产生第二个状元邹应龙。传说18岁的邹应龙背负斗米,在深山荒洞中苦读圣贤书,于24岁(宋庆元二年)高中状元。他一生尽忠报国,后世追封“广佑圣王”。邹应龙被尊为邹氏先祖,后代繁衍广至华东华南十省,远到东南亚一带,至今有海内外数百万后裔崇祀,影响甚广。也许是大山给了学子经纶天下的灵感,也许是状元岩一方清净之地有益修学修身修性,让人感到正是丹霞分布的大气和壮观,给状元学子纵横捭阖,指点江山留下了伏笔。从古代岩穴栖身的先民,到修行于岩穴中的道士、僧尼,以及之后科举求仕的儒生,都在岩穴中奠定了人生的目标。就形式上看,三教的起始和归宿迥然不同,但从本质上看,都可以归类为泰宁的岩穴文化。
沿着九曲山道和深切曲流,体验气象万千的“石网”气象,寻觅另一张古老而诡秘的地图,那就是泰宁这方水土的地域文化。我们庆幸,独特的地理地缘特征,庇护了泰宁客家先民,令他们在这里繁衍生长,并保存和形成不同时期的文化生态。在今天,这些无比珍贵的“活化石“俯拾皆是,信手拈来,多姿多样的文化形态,让我们找到正在逝去的民俗影像,看似陌生又有些许亲切,那些掩映在古老丹霞丛林里的古建筑、古村落,也许能让我们发现一棵历史的大树。
岩居没有因为后工业时代来临而消隐。杉城圣丰岩距县城五里地,那个岩洞里至今生活着一对年近80的老迈夫妇,二老过的是“上山不见人,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丹霞洞穴里筑起的田园,让他们80年相濡以沫,带给他们80年的健康长寿,也带给他们如今子孙繁衍近70人的四代同堂。听老人家讲述自己的家园故事,我们看到了一代代泰宁人辛劳的身影、倔强的脊背、艰涩的生活,当然,这背后还有丹霞洞穴独有的幸福时光。
江南第一民居
泰宁山灵水秀,孕育出的泰宁城文化也是与众不同的。
泰宁城曾是汉唐故地,但唐代以前的建筑并没有保存下来,主要的原因是有三条溪水穿城而过,遇到丰水年份,洪水
这些浓缩在古建筑群中的风情画卷,浮世绘一般地滋润小城人家,两千多年来,没有人愿意炫耀这片小小的空间,但在泰宁生活,确实是很安宁,很幸福的。
一个古村落的快乐时光
因为海拔高出县城400多米,泰宁的大源村终年云雾缥缈,从县城坐车到大源村大约一个小时。
大源村掩藏在群山中,一条小溪从村前经过,层层叠叠的梯田一直从山下延伸到村落的家门口,四围是茂密森森的大树林。这个家族式古村落,全村600多人,全都姓严,族谱上赫然记载着严遵的名字,想来他们都是东晋名士严子陵的后代吧?
一个大山弯弯绕进大源,迎面看到一座漂亮的雕花门楼,上面写着“福塘”二字,透着几许古色古香,它的背后是一座自明代保存下来的严氏宗祠,全村人逢年过节在祖屋公祀祭拜,中堂上保留着上百个先祖的神牌。
大源村人告诉我们,大源人爱傩、善傩,傩在大源由来已久,远近闻名。
在严氏宗祠里,箩筐大的牛皮鼓响起来了,一个个戴着面具的大小神灵蜂拥而上。魁星、财神、判官……各路叫不出名的大小神仙纷纷登场。面具是傩表演很重要的道具,形形色色的面具代表不同的身份和角色,根据不同的节目和风格,傩的面具不同。面具尺寸一般比成人脸庞大,用坚硬的杂木凿成,戴了不久就感到其重量了。台上队列整齐,配合默契,一个个也大汗淋漓,围观的村民们则悠闲地站在台下,辩识着戴的假面具里所藏着的是哪张熟悉的面孔,不时抚掌而笑。接着,傩的舞台开始延伸,从祠堂里出发,沿着整个村落巷道,一路鼓乐交响,跳跃腾挪。过了村庄,过了水口,过了厝桥,过了风水林,沿路人们在鞭炮声中迎迓木鱼的撼动,迎迓飘扬的旌幡,迎迓傩神和牛皮鼓的吆喝,傩所经过的地方都是闹闹哄哄的,这让宁静的村庄很沉浸在一群集体无意识的精神放纵中。
史载,傩是一种古老的图腾,仪式十分隆重和神圣。先秦时,一次傩祭可以牵动朝野王公贵族和臣民,山呼海啸,少辄千人,动辄万众,通过祭祀神灵祖先,人找到与自然对话的契机。
从现代人视野中消失的傩,常常附存在偏远的山间。在大源人看来,傩的舞蹈不过是即兴之作,在春节、在夏种、在秋收,在四季的每一个节日,有了傩,庙堂寺观的神龛走下了祭坛。人们顺着傩的脚步,从宗族祠堂到村水口,从村庄到田野阡陌,从鹅卵石小路到山边,一路停停站站,边走边看。尽管大源村民的傩表演,姿势并不庞杂,有时甚至拙劣可笑,但我们一样能感觉到,那代代相传的表演节拍,那移形换步的鼓点,让我们很容易回到历史的时空状态,体验那细细浸润的文化因子,体验族群的繁衍和生命的盈缩胀落。在这里把傩带着,就是把祝福带着。
在大源村看大山里的傩,也让人看到一部村庄文明史的复活,我们很容易从傩的本身感到一种原始的快乐。灰墙黛瓦后的一声鸡叫,一个真正的神话走进了寻常村庄和农家,村里的青年人又开始了《祈丰年》、《风调雨顺》的演绎。我们想象,数千年来,我们的先人曾经站在大山的鞍脊上,站在麦浪起伏的田地里,面对自然,踉踉跄跄地跳腾,跌跌撞撞地一路走来。
旅行有点种烟叶的感觉
丹霞地貌大都具有顶平、坡陡、麓缓的特征,处在赤石群中的老虎际就是这样的红色古寨。藏在长长峡谷深处,牵着小溪的手走进去,丹峰奇崖相耸,满目的山光岚影带着沁人的凉意扑面而来。沿着老虎际的山势,一排木式的吊脚楼群建筑倚山而建,远看像层次错落的茁寨——这正是让摄影家们心醉的风景。
过了村前的古厝桥,山脚下的米春、石磨、水车一览无余。山脚下孤独地立着两株大树,据村里人说它是老虎际的风水树,其中虬枝舒展的松树是公树,另一株婀娜的柳杉是母树。它们相互依偎,仿佛一对长相厮守的爱人。树干上斜插着一柱香,袅袅的香烟燃了半截,轻烟在山间轻轻地上升、飘散。那是来自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本是同根生的树本身的生殖、繁衍的自然崇拜吗?还是对长相厮守的爱情的歌颂和向往?或者,它是村庄在水口趋吉避凶的祭祀习俗?
老虎际村很美,这里的一草一木,总是那么让人牵肠挂肚,那么让人浮想联翩。在泰宁,有许多像老虎际这样的古村落,只要你穿过一条丹霞峡谷,只要你一转身,豁然间就会发现一个世外桃源。
村边的水车依依呀呀,带着这古老的声音,我们穿过了老虎际村沉甸甸的油茶林,穿过了飘香的锥栗林、修长的竹林,穿过了绿葱葱的茶山……泰宁,满山藏宝,只有来泰宁你才知道,那确实就是靠山吃山的地方。在农耕时代,它曾经很惬意、很安然,是的,它也曾经很知足。
回城里的路上,向导一边和我们谈笑着,一边指着路边的田地说,泰宁有三怪:满地种烟像种菜;家家都和碉堡房子(烤烟房)排一块:夏天熬夜烧烤做买卖(烤烟)。说得我们抚掌大笑,忍不住把目光投往车窗外,对泰宁土地多了一份好奇感和新鲜感。
烟叶是泰宁许多物产中的一种。虽说不算特产,但烟叶生产已是泰宁种植业中的一项支柱产业。
一年中,泰宁人种烟时间比种水稻早,且更辛苦,但收入也更高。泰宇八山一水一分田,除了有限的肥沃田地,低缓的山坡地是烟叶的主要生产地。每年年底,育烟苗的工作就开始了,到了正月,大畦田垄里就可以看到泰宁烟农忙碌的身影,到处都在忙着张罗移栽烟苗下烟田。
烟叶像蔬菜一样长大,侍候三个多月后,烟叶长到齐腰高就开始采摘,烤烟的工作开始。烟叶采摘大约有一个月,中间经历三到四茬。
烟叶生产是泰宁的一项特色农业。烟农的收入要看当年烟叶的收购价格,当然还要看烤烟的水平,因为烟叶和烤烟决定了品质的好坏。向导告诉我们,泰宁生产的烟叶优质烟、上等烟的比率已经多年名列福建之首,是中华、玉溪等名烟的重要供应地。想想,来自这方灵秀之地的土质,泰宁人心灵手巧的烤烟技术,培育出来的烟草一定有所不同吧?
在初夏一个个不眠的夜晚,正是一串串金黄的烤烟出炉的时候,伴随烤烟房飘荡的烟草香味,还有十里的蛙声,我们穿过农人的田园,飞向丹霞的崇山峻岭。
为明天准备的风景
穿越闽赣交界的武夷山脉,一个又一个长长的过山隧道将莽莽林海接连不断地映入游者眼帘。和附近的江西境内起伏和缓的丘陵低地不同,福建域中的崇山峻岭森然扑面而来,高下起伏,沟谷山地绵绵不绝。大山带着缥缈的烟岚,给人以看不透的感觉。在交通落后的岁月里,泰宁这片包围在茂密丛林深处的客家古镇,其实只是一块边地。两宋时期,这里出现“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的科举奇迹,得到宋哲宗皇帝的褒扬并亲赐县名,便有了一个吉祥而大气的名字。泰宁这个名称沿用至今近1000年。
由于是福建边地,泰宁一直是历史的盲区、一片生存的秘境。泰宁“人自足用、外无所求”。很久以来,农耕文化培育的泰宁总是隐藏在历史的幕后。如果不是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开发,或许像泰宁这样被称为“宇内奥区”的地方,将永远是“藏在深山人未识”。
由高空鸟瞰,泰宁犹如一串玉翡翠,淙淙的“碧色”是福建母亲河——闽江的源头:深红色的“火焰”是无数青山绽放的红层奇景——丹霞地貌。
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中国地质学家发现并命名的“丹霞”地貌,作为今年中国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提名项目,“中国丹霞”要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包括福建泰宁和广东丹霞山等六地。2009年初递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查,即获得了2010年世界遗产大会的“入场券”。
大山深处的泰宁,一切都将是为明天准备的风景。
泰宁的丹霞地貌面积有27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武夷山的4倍,是我国东南沿海面积最大、发育类型最齐全的丹霞区域之一。大约4亿年前,中国华南板块从一片汪洋中崛起,泰宁由此成为一块永久的陆地。晚三叠世以来,一直处于太平洋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相互作用的影响之下。从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泰宁地域发生了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和岩浆侵入。晚白垩世以来,此处在崇安一石城北东向断裂带和泰宁一龙岩南北向断裂带的控制下形成了断陷盆地,沉积了以砂砾岩为主的红色岩层。晚白垩纪后地壳全面抬升,重新活动的断裂切割岩层,使它们产生裂隙和升降差异。那些成岩时间短、分选性差的中生代沉积岩,随后复活的断裂和发育的节理,在流水、风化、重力的多重作用下,不断“石烂”成花,从而造就了今天岩面彤红、处处悬崖断壁、峰峦叠翠的瑰丽景观。
泰宁地质公园是自然遗产申报的中心地区,由石网、大金湖、八仙崖、金铙山4个园区和泰宁古城区组成,除丹霞地貌外,尚有花岗岩、火山岩、构造地质地貌等多种地质遗迹。峡谷极其发育是青年期丹霞地貌的最主要特征。多期构造活动形成的复杂断裂系统加上流水作用,雕塑了泰宁沟壑纵横的地貌景观。
丹霞崖壁上植物枝蔓参差,竞相争夺生长空间。我们在曲曲折折中行走,一个V字丹霞窄谷横在面前。窄谷逼仄,仰面天空如一条细线,仅容一人依次通过。赤壁峡谷特别发育是泰宁丹霞地貌一个重要特征。据不完全统计,泰宁的丹霞赤壁有1100多处,峡谷470多条,其中巷谷150余处、线谷(一线天)80余处。规模巨大的峡谷群在密度上,在深切峡谷曲流的曲度上,在复杂的组合形态以及可观赏性、生态环境的原始性上,都可以说是相当罕见的。
至晒经崖顶极目远眺,重重叠叠的山峦如万马奔腾,红色的悬崖峭壁层层叠叠地向远方铺开。高度大约在海拔330米到400米,远得看不到尽头。地质学上认为,这些几乎在同一层面上的丹霞,是同一时期在构造运动中抬升起来的,以后在外力的剥蚀下,山体分割成景象万千,崖壁变得百孔干疮。由于地球经历多次的变动,就可能有多个基准平面,最后形成这样的景致。向导介绍说,在泰宁丹霞区分布着300~800米分四级古剥夷平面,都保存得十分完好。在古老的剥夷平面下,究竟有多少石头大网从中展开?又究竟有多少世外桃源,在深山峡谷中为人类描绘寂寞和安宁?
金湖为金溪之水汇积而成。金溪是闽江上游富屯的一大支流,因河床沙里含金而得名。金湖岸崖盘回曲折,山溪与湖水交汇并流,迂回环绕山前。湖山相依,湖中有山,山中有湖。有人称赞:“湖中四时容山影,环山无处不清波。”丹山秀水,妙不可企。沿湖口溯流而上,是一处名为幽谷迷津的溪谷。溪谷早年间被称作二十四溪。众多山溪曲折流入溪谷,积水成潭,故又称二十四折。溪水两岸曾有石阶山道,后因湖水丰盈,水涨溪谷深处,二十四折从此淹没湖中,现今二十四折半数以上已成湖中潜流,仍有几条山溪潺潺入湖。植物群落在两岸演替,各式各样的丹霞在峡谷中间摆弄造型,明朝礼部主事池显方在《上清溪游记》中,浪漫地描述了这段中国最美丽的溪流:“转一景如闭一户焉,想一景如翻一梦焉,会一景如绎一封焉,复一景如逢一故人焉。”
千万年流水的侵蚀冲刷,让泰宁的幽谷潜藏着无数的洞穴,大的赤壁洞穴可容纳千人以上,天台岩山腰间是一条长长的天然栈道,行走在上面,360米长的风化侵蚀形成的大型岩槽触手可及;钟山鼓岭,一面面巨大的洞穴构成的岩洞,古刹庙宇隐现其间,建筑与景致浑然天成,构造独特。无数细小的洞穴则状若蜂巢,层层套叠,千姿百态的造型演绎着地质奇观的千万年隐秘线索,演绎着千姿百媚的地球故事。
奇特的岩穴文化
造化的神奇,仿佛一直在为世人藏宝。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拿着地图,曾经两次欲游泰宁都没有成行。
泰宁有“庙比村多”之说。泰宁岩中有洞,洞中建庙,留下了各个时期的寺庙建筑。泰宁佛寺颇有影响的是甘露寺。甘露寺建在金湖一侧悬崖上的洞穴问。岩穴上宽下窄,高80余米,宽、深俱有30余米,宋绍兴年间(1146年),泰宁人巧妙利用地形条件,以“一柱插地、不假片瓦”的独特建筑样式建造,由一根巨大木柱支撑,四座楼阁组成重檐歇山式木结构顺势架构,全部为木结构不假片瓦的层楼的迭阁,将整座古刹建在巨大洞穴之中。1246年日本高僧重源法师曾三进甘露寺,取样寺内的“T”形头拱,回国后修筑了奈良——东大佛殿,被誉为“大佛样”。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香火鼎盛的背后,我们也感受到独僻一偶的泰宁宗教和社会政治的关系,反而羡慕泰宁古人生活的相对稳定和富足。小农经济制约着这方人烟,也让人们找到回归大地的心灵,独特的丹霞寄托祈求神灵消除灾厄、降临幸福的心愿,也让人们找到了回家的路。宋代抗金名相李纲回到泰宁寻根时,曾经惊叹故土形成的丹霞岩寺文化精神:“推原其端,必有开土法眼清净,道行高洁,为 一方之所仰:一岩一壑,乃能披荆棘创道场,肇基开迹以贻后人,非偶然也。”
自古以来,泰宁客家人喜欢把丹霞岩洞作为民居的选址。据说客家人逃荒来到泰宁时,开始是作“客”,所以自称“客家”。是生存的艰难使他们选择了生活的简朴,岩穴一度是他们选择居住的理想场所。僻静的峡谷组成寨隘,狭长的岩槽有利于建造和节约成本,星星点点地倚着岩穴建起楼房,进退维谷有从容的时间,充分体现了安全防卫的诉求。今天看起来,泰宁的岩居,要比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土楼”民居还要实在、安全,即便是造型,也显得更“酷”,更不用说在建筑上,岩居比土楼坚固而又简便多了。
泰宁的状元岩是一个巨大的岩洞。宋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泰宁人叶祖洽策试进士,为泰宁夺得第一个状元。但是,当时泰宁只有一座荒废的先圣庙,泰宁的学子像道士、僧侣一样深居岩穴苦读经史。继叶祖洽之后,泰宁又产生第二个状元邹应龙。传说18岁的邹应龙背负斗米,在深山荒洞中苦读圣贤书,于24岁(宋庆元二年)高中状元。他一生尽忠报国,后世追封“广佑圣王”。邹应龙被尊为邹氏先祖,后代繁衍广至华东华南十省,远到东南亚一带,至今有海内外数百万后裔崇祀,影响甚广。也许是大山给了学子经纶天下的灵感,也许是状元岩一方清净之地有益修学修身修性,让人感到正是丹霞分布的大气和壮观,给状元学子纵横捭阖,指点江山留下了伏笔。从古代岩穴栖身的先民,到修行于岩穴中的道士、僧尼,以及之后科举求仕的儒生,都在岩穴中奠定了人生的目标。就形式上看,三教的起始和归宿迥然不同,但从本质上看,都可以归类为泰宁的岩穴文化。
沿着九曲山道和深切曲流,体验气象万千的“石网”气象,寻觅另一张古老而诡秘的地图,那就是泰宁这方水土的地域文化。我们庆幸,独特的地理地缘特征,庇护了泰宁客家先民,令他们在这里繁衍生长,并保存和形成不同时期的文化生态。在今天,这些无比珍贵的“活化石“俯拾皆是,信手拈来,多姿多样的文化形态,让我们找到正在逝去的民俗影像,看似陌生又有些许亲切,那些掩映在古老丹霞丛林里的古建筑、古村落,也许能让我们发现一棵历史的大树。
岩居没有因为后工业时代来临而消隐。杉城圣丰岩距县城五里地,那个岩洞里至今生活着一对年近80的老迈夫妇,二老过的是“上山不见人,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丹霞洞穴里筑起的田园,让他们80年相濡以沫,带给他们80年的健康长寿,也带给他们如今子孙繁衍近70人的四代同堂。听老人家讲述自己的家园故事,我们看到了一代代泰宁人辛劳的身影、倔强的脊背、艰涩的生活,当然,这背后还有丹霞洞穴独有的幸福时光。
江南第一民居
泰宁山灵水秀,孕育出的泰宁城文化也是与众不同的。
泰宁城曾是汉唐故地,但唐代以前的建筑并没有保存下来,主要的原因是有三条溪水穿城而过,遇到丰水年份,洪水
这些浓缩在古建筑群中的风情画卷,浮世绘一般地滋润小城人家,两千多年来,没有人愿意炫耀这片小小的空间,但在泰宁生活,确实是很安宁,很幸福的。
一个古村落的快乐时光
因为海拔高出县城400多米,泰宁的大源村终年云雾缥缈,从县城坐车到大源村大约一个小时。
大源村掩藏在群山中,一条小溪从村前经过,层层叠叠的梯田一直从山下延伸到村落的家门口,四围是茂密森森的大树林。这个家族式古村落,全村600多人,全都姓严,族谱上赫然记载着严遵的名字,想来他们都是东晋名士严子陵的后代吧?
一个大山弯弯绕进大源,迎面看到一座漂亮的雕花门楼,上面写着“福塘”二字,透着几许古色古香,它的背后是一座自明代保存下来的严氏宗祠,全村人逢年过节在祖屋公祀祭拜,中堂上保留着上百个先祖的神牌。
大源村人告诉我们,大源人爱傩、善傩,傩在大源由来已久,远近闻名。
在严氏宗祠里,箩筐大的牛皮鼓响起来了,一个个戴着面具的大小神灵蜂拥而上。魁星、财神、判官……各路叫不出名的大小神仙纷纷登场。面具是傩表演很重要的道具,形形色色的面具代表不同的身份和角色,根据不同的节目和风格,傩的面具不同。面具尺寸一般比成人脸庞大,用坚硬的杂木凿成,戴了不久就感到其重量了。台上队列整齐,配合默契,一个个也大汗淋漓,围观的村民们则悠闲地站在台下,辩识着戴的假面具里所藏着的是哪张熟悉的面孔,不时抚掌而笑。接着,傩的舞台开始延伸,从祠堂里出发,沿着整个村落巷道,一路鼓乐交响,跳跃腾挪。过了村庄,过了水口,过了厝桥,过了风水林,沿路人们在鞭炮声中迎迓木鱼的撼动,迎迓飘扬的旌幡,迎迓傩神和牛皮鼓的吆喝,傩所经过的地方都是闹闹哄哄的,这让宁静的村庄很沉浸在一群集体无意识的精神放纵中。
史载,傩是一种古老的图腾,仪式十分隆重和神圣。先秦时,一次傩祭可以牵动朝野王公贵族和臣民,山呼海啸,少辄千人,动辄万众,通过祭祀神灵祖先,人找到与自然对话的契机。
从现代人视野中消失的傩,常常附存在偏远的山间。在大源人看来,傩的舞蹈不过是即兴之作,在春节、在夏种、在秋收,在四季的每一个节日,有了傩,庙堂寺观的神龛走下了祭坛。人们顺着傩的脚步,从宗族祠堂到村水口,从村庄到田野阡陌,从鹅卵石小路到山边,一路停停站站,边走边看。尽管大源村民的傩表演,姿势并不庞杂,有时甚至拙劣可笑,但我们一样能感觉到,那代代相传的表演节拍,那移形换步的鼓点,让我们很容易回到历史的时空状态,体验那细细浸润的文化因子,体验族群的繁衍和生命的盈缩胀落。在这里把傩带着,就是把祝福带着。
在大源村看大山里的傩,也让人看到一部村庄文明史的复活,我们很容易从傩的本身感到一种原始的快乐。灰墙黛瓦后的一声鸡叫,一个真正的神话走进了寻常村庄和农家,村里的青年人又开始了《祈丰年》、《风调雨顺》的演绎。我们想象,数千年来,我们的先人曾经站在大山的鞍脊上,站在麦浪起伏的田地里,面对自然,踉踉跄跄地跳腾,跌跌撞撞地一路走来。
旅行有点种烟叶的感觉
丹霞地貌大都具有顶平、坡陡、麓缓的特征,处在赤石群中的老虎际就是这样的红色古寨。藏在长长峡谷深处,牵着小溪的手走进去,丹峰奇崖相耸,满目的山光岚影带着沁人的凉意扑面而来。沿着老虎际的山势,一排木式的吊脚楼群建筑倚山而建,远看像层次错落的茁寨——这正是让摄影家们心醉的风景。
过了村前的古厝桥,山脚下的米春、石磨、水车一览无余。山脚下孤独地立着两株大树,据村里人说它是老虎际的风水树,其中虬枝舒展的松树是公树,另一株婀娜的柳杉是母树。它们相互依偎,仿佛一对长相厮守的爱人。树干上斜插着一柱香,袅袅的香烟燃了半截,轻烟在山间轻轻地上升、飘散。那是来自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本是同根生的树本身的生殖、繁衍的自然崇拜吗?还是对长相厮守的爱情的歌颂和向往?或者,它是村庄在水口趋吉避凶的祭祀习俗?
老虎际村很美,这里的一草一木,总是那么让人牵肠挂肚,那么让人浮想联翩。在泰宁,有许多像老虎际这样的古村落,只要你穿过一条丹霞峡谷,只要你一转身,豁然间就会发现一个世外桃源。
村边的水车依依呀呀,带着这古老的声音,我们穿过了老虎际村沉甸甸的油茶林,穿过了飘香的锥栗林、修长的竹林,穿过了绿葱葱的茶山……泰宁,满山藏宝,只有来泰宁你才知道,那确实就是靠山吃山的地方。在农耕时代,它曾经很惬意、很安然,是的,它也曾经很知足。
回城里的路上,向导一边和我们谈笑着,一边指着路边的田地说,泰宁有三怪:满地种烟像种菜;家家都和碉堡房子(烤烟房)排一块:夏天熬夜烧烤做买卖(烤烟)。说得我们抚掌大笑,忍不住把目光投往车窗外,对泰宁土地多了一份好奇感和新鲜感。
烟叶是泰宁许多物产中的一种。虽说不算特产,但烟叶生产已是泰宁种植业中的一项支柱产业。
一年中,泰宁人种烟时间比种水稻早,且更辛苦,但收入也更高。泰宇八山一水一分田,除了有限的肥沃田地,低缓的山坡地是烟叶的主要生产地。每年年底,育烟苗的工作就开始了,到了正月,大畦田垄里就可以看到泰宁烟农忙碌的身影,到处都在忙着张罗移栽烟苗下烟田。
烟叶像蔬菜一样长大,侍候三个多月后,烟叶长到齐腰高就开始采摘,烤烟的工作开始。烟叶采摘大约有一个月,中间经历三到四茬。
烟叶生产是泰宁的一项特色农业。烟农的收入要看当年烟叶的收购价格,当然还要看烤烟的水平,因为烟叶和烤烟决定了品质的好坏。向导告诉我们,泰宁生产的烟叶优质烟、上等烟的比率已经多年名列福建之首,是中华、玉溪等名烟的重要供应地。想想,来自这方灵秀之地的土质,泰宁人心灵手巧的烤烟技术,培育出来的烟草一定有所不同吧?
在初夏一个个不眠的夜晚,正是一串串金黄的烤烟出炉的时候,伴随烤烟房飘荡的烟草香味,还有十里的蛙声,我们穿过农人的田园,飞向丹霞的崇山峻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