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艺术性,其中,语文阅读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对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都离不开阅读,首先阅读能力是一个人对未知事物的理解能力,也是能否与外界沟通的重要手段。当然,这里的外界包括对外部信息捕捉、归纳、自我消化的能力,与他人的沟通交流能力,自己的表达能力,等等。阅读可以说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语文阅读的魅力在于可以让人体验到不同的世界。你仿佛可以看见屈原自沉汨罗江的决绝,看见孔子的坎坷颠簸,看见庄子的淡泊逍遥,看见陶潜的悠然,看见李白的豪迈,看见杜甫的幽怨,看见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看见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那么,应该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老师们在教学中遇见了一些难题,比如学生不喜欢阅读,尤其现在的网络时代,很多人都没有看书的习惯,对语文课本也担不起兴趣。另外一些学生虽阅读了却不得要领,无法掌握阅读的真正“钥匙”。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找到症结所在,对症下药。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兴趣也人类最好的老师。要让他们喜欢阅读,变成阅读的主人。”而要使学生对阅读有兴趣,就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感,老师们退居二线。学生受传统思维影响,对很多问题都只有唯一标准答案,不敢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愿表露自己的想法,这样的长时间束缚,会让每个鲜活的生命变成千篇一律的教育成品,因而允许课堂有不同声音的出现显得极其重要。有一次,提问科学老师怀特森是不是个好老师,标准的答案,当然要说成怀特森是个好老师。但有的同学就会提出怀特森在某一方面教育方式不得当,因为他在某些方面说了谎,伤害了孩子的感情。当我们听到不同于标准答案的回答时候,先不要急于否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孩子的答案就是正确的,同时也说明了孩子对这个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考,并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于他人的见解,这是值得老师肯定的。
对于不善于发言、胆小的学生,我们应针对他们提出难度适当的问题,让他们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以增强他们阅读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授正确的阅读方法
1.对整篇文章要了解清楚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写作意图。在阅读中学会归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理顺课文的结构与思路,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
2.通读全文,整体感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要求我们在读的过程中清除不理解的词语障碍,词语是文章这座大厦最基本的一砖一瓦。对于不理解的词语我们可以看书下注释、查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障碍扫清后,开始精读。抓住重点语段的重要的句子或含义特别深刻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和写作背景来理解文章中心。要一句句地品析,结合上下文逐字逐句地分析,不明白的做上记号,在上课时做到心中有数认真听老师的分析。最后可以把经典的句子摘抄下来,反复研读,多加积累。
3.在课堂阅读提问中可以让学生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因为听取别人的意见和表达自己的意见是很重要的。在课堂上能够参与问题回答的学生有限,这种形式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每个人的参与。
4.注意阅读教学中人文思想的渗透,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人文性的渗透。如在教学孟郊写的《游子吟》这一课,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后,谈谈学了这首诗后的感受?并说说你们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怎样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老师布置的“给爸爸(或妈妈)洗一次脚”的家庭作业很受家长喜欢,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在交流作业体会时,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说出父母亲是如何对自己关怀的,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己将来要如何去报答母亲,等等。又如《落花生》这课是一篇人文内涵十分丰富的课文,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讨论做人的道理,领会“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要像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对社会作出贡献。在教学中渗透人文内涵,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5.锻炼审美能力。对阅读材料所包含的美所具有的一种感受、鉴别与欣赏能力,以这一能力为基础的阅读可称审美性阅读。就载体而言,在这里的“美”既与阅读材料的内容有关,同时又与阅读材料的表现形式有关。就类别而言,这里的“美”依不同的标准可划分为许多不同的亚类,如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形体美;壮美、优美、悲剧美,等等。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文学作品极具审美价值,对这类作品的阅读仅仅诉诸理智的、科学的、逻辑的读书方法,显然是不行的或不够的,还必须诉诸情感、想象、主观体验等这一类感悟式的读书方法,从而做到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品味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
总之,课堂虽小,钻研进去,便会发现,这里面有着广阔的天地,有无穷无尽的学问,当然也就有无穷无尽的研究乐趣。课堂教学只有45分钟,而正是无数个45分钟组成了一个人的求学生涯。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让学生在课堂充分地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呢?在课堂阅读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去摸索,探索更广阔、更迷人的天地。
语文阅读的魅力在于可以让人体验到不同的世界。你仿佛可以看见屈原自沉汨罗江的决绝,看见孔子的坎坷颠簸,看见庄子的淡泊逍遥,看见陶潜的悠然,看见李白的豪迈,看见杜甫的幽怨,看见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看见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那么,应该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老师们在教学中遇见了一些难题,比如学生不喜欢阅读,尤其现在的网络时代,很多人都没有看书的习惯,对语文课本也担不起兴趣。另外一些学生虽阅读了却不得要领,无法掌握阅读的真正“钥匙”。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找到症结所在,对症下药。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兴趣也人类最好的老师。要让他们喜欢阅读,变成阅读的主人。”而要使学生对阅读有兴趣,就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感,老师们退居二线。学生受传统思维影响,对很多问题都只有唯一标准答案,不敢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愿表露自己的想法,这样的长时间束缚,会让每个鲜活的生命变成千篇一律的教育成品,因而允许课堂有不同声音的出现显得极其重要。有一次,提问科学老师怀特森是不是个好老师,标准的答案,当然要说成怀特森是个好老师。但有的同学就会提出怀特森在某一方面教育方式不得当,因为他在某些方面说了谎,伤害了孩子的感情。当我们听到不同于标准答案的回答时候,先不要急于否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孩子的答案就是正确的,同时也说明了孩子对这个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考,并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于他人的见解,这是值得老师肯定的。
对于不善于发言、胆小的学生,我们应针对他们提出难度适当的问题,让他们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以增强他们阅读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授正确的阅读方法
1.对整篇文章要了解清楚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写作意图。在阅读中学会归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理顺课文的结构与思路,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
2.通读全文,整体感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要求我们在读的过程中清除不理解的词语障碍,词语是文章这座大厦最基本的一砖一瓦。对于不理解的词语我们可以看书下注释、查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障碍扫清后,开始精读。抓住重点语段的重要的句子或含义特别深刻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和写作背景来理解文章中心。要一句句地品析,结合上下文逐字逐句地分析,不明白的做上记号,在上课时做到心中有数认真听老师的分析。最后可以把经典的句子摘抄下来,反复研读,多加积累。
3.在课堂阅读提问中可以让学生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因为听取别人的意见和表达自己的意见是很重要的。在课堂上能够参与问题回答的学生有限,这种形式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每个人的参与。
4.注意阅读教学中人文思想的渗透,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人文性的渗透。如在教学孟郊写的《游子吟》这一课,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后,谈谈学了这首诗后的感受?并说说你们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怎样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老师布置的“给爸爸(或妈妈)洗一次脚”的家庭作业很受家长喜欢,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在交流作业体会时,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说出父母亲是如何对自己关怀的,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己将来要如何去报答母亲,等等。又如《落花生》这课是一篇人文内涵十分丰富的课文,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讨论做人的道理,领会“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要像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对社会作出贡献。在教学中渗透人文内涵,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5.锻炼审美能力。对阅读材料所包含的美所具有的一种感受、鉴别与欣赏能力,以这一能力为基础的阅读可称审美性阅读。就载体而言,在这里的“美”既与阅读材料的内容有关,同时又与阅读材料的表现形式有关。就类别而言,这里的“美”依不同的标准可划分为许多不同的亚类,如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形体美;壮美、优美、悲剧美,等等。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文学作品极具审美价值,对这类作品的阅读仅仅诉诸理智的、科学的、逻辑的读书方法,显然是不行的或不够的,还必须诉诸情感、想象、主观体验等这一类感悟式的读书方法,从而做到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品味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
总之,课堂虽小,钻研进去,便会发现,这里面有着广阔的天地,有无穷无尽的学问,当然也就有无穷无尽的研究乐趣。课堂教学只有45分钟,而正是无数个45分钟组成了一个人的求学生涯。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让学生在课堂充分地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呢?在课堂阅读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去摸索,探索更广阔、更迷人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