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北方的气候条件,土壤结构都比较适合玉米的种植,在玉米的种植发展中,生产技术的研发、推广一直是我国政府重视的农业问题,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的的农业推广技术体系还很不完善,制约着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对农业发展形成了阻力。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推广体系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机遇,先进的种植技术正在通过现代化的推广体系推广到田间地头,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北方;玉米;种植技术;推广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1049
东北平原是北方玉米的主要种植基地,自从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玉米种植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发展形成了玉米经济产业链。但是就我国先阶段对玉米的市场需求量来说,生产力还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要求,亟需提高玉米产量,加快种植技术的生产力转换,本文对北方玉米种植技术推广展开研究,探讨技术推广的有效对策,以提高生产力,促进玉米经济发展。
1 现有的玉米种植技术推广体系
我国北方的气候条件,土壤结构都比较适合玉米的种植,这也导致我国玉米的产量主要看北方。此外,玉米也是北粮南送的主要粮食品种,在种植发展中,生产技术的研发、推广一直是我国政府重视的农业问题,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的的农业推广技术体系还很不完善,直接对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运用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制约着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对农业发展形成了阻力。由于我国的农业基础广泛,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只有根据实际的技术推广特点进行,才能实现有效推广,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迫切需要建立并完善符合玉米现代化发展的推广体系。
2 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们国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给足了政策支持,对技术创新非常重视,从政府层面来看,设置了专门的农业技术推广站,这也是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基层农技站形成了推广体系的网络构架。但是,我国推广体系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还有很多问题等待解决。就玉米种植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来看,现行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农技站没有充分发挥推广的主力军作用
我国每年都有针对玉米高产、优化品种的种植技术被研发出来,在具体推广运用中,农业技术推广站作为国家的农技推广主力军,发挥的推广作用却微不足道,很多农技站的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低下,也根本没有工作的主动性,更不用说积极地到田间地头送技术,这就使得技术的推广在最后环节断了联系纽带,推广终止在了最接近转化生产力的边缘。
2.2 推广手段欠缺,方法单一
现阶段的情况是技术研发很给力,推广运用缺动力。在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方面,动力明显不够,推广主要靠农技站,农技站的消极工作作风直接扼杀了技术的推广运用,这种单一的推广手段、方法十分不利于技术的发展以及推广运用。
2.3 推广投入不够
在我國农业的发展上,在种植技术推广上是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在技术研发,规模化发展中却都给予了大量资金投入,而技术推广却少有人重视,这使得在推广上缺乏正常开展工作的资金支持,没有先进的推广硬件支持,推广设备跟不上信息时代的步伐,没有专业的技术人才充实到推广队伍中,这些都使得推广工作无法顺利的進行,从而达不到推广的目的。
3 解决问题的对策研究
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主要依靠推广体系,只有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推广的问题,让高产、优产的玉米种植技术推广到真正需要的田间地头,转化成高效的生产力。针对目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出现的问题,本文通过深入学习、分析,总结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如下:
3.1 精简推广环节
精简的推广体系才能高效地运行,我国现阶段的推广不力,主要在于环节多,经过的工作人员多,机构臃肿却不办事。结合我国现阶段大力推进的简政放权,提高办事效率的行政宗旨,可以建立技术研发单位结合推广团队,直达规模化企业以及种植户的推广体系,使得玉米种植技术的研发、推广、种植三位一体,无缝对接,为技术直接转化成生产力提供绿色通道。既能在先进的研发平台为种植生产提供优良技术支持,又能在种植生产中为技术研发提供课题,实现技术推广价值的最大化。
3.2 加强推广体系的建设
精简推广环节后只有加强体系的建设,才能实现推广体系的高效运转,就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来看,首先要加强推广制度的建设,制定有利于推广体系发展、创新的工作制度,规范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功能,建立与市场化经济体制相符合的推广机制,同时也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其次要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健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平台,如今网络的互联互通使得信息传播闪电般进行,对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是非常有利的。
4 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正在发生改变,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推广体系的完善、创新提供了机遇,玉米的先进种植技术正在通过现代化的信息平台推广到越来越多的种植基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发展,但我们也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在实际生产活动中,玉米种植的技术还无法满足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很多先进的技术还在推广的路上,需要继续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谭丽华.论述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4):269.
关键词:北方;玉米;种植技术;推广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1049
东北平原是北方玉米的主要种植基地,自从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玉米种植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发展形成了玉米经济产业链。但是就我国先阶段对玉米的市场需求量来说,生产力还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要求,亟需提高玉米产量,加快种植技术的生产力转换,本文对北方玉米种植技术推广展开研究,探讨技术推广的有效对策,以提高生产力,促进玉米经济发展。
1 现有的玉米种植技术推广体系
我国北方的气候条件,土壤结构都比较适合玉米的种植,这也导致我国玉米的产量主要看北方。此外,玉米也是北粮南送的主要粮食品种,在种植发展中,生产技术的研发、推广一直是我国政府重视的农业问题,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的的农业推广技术体系还很不完善,直接对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运用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制约着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对农业发展形成了阻力。由于我国的农业基础广泛,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只有根据实际的技术推广特点进行,才能实现有效推广,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迫切需要建立并完善符合玉米现代化发展的推广体系。
2 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们国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给足了政策支持,对技术创新非常重视,从政府层面来看,设置了专门的农业技术推广站,这也是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基层农技站形成了推广体系的网络构架。但是,我国推广体系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还有很多问题等待解决。就玉米种植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来看,现行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农技站没有充分发挥推广的主力军作用
我国每年都有针对玉米高产、优化品种的种植技术被研发出来,在具体推广运用中,农业技术推广站作为国家的农技推广主力军,发挥的推广作用却微不足道,很多农技站的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低下,也根本没有工作的主动性,更不用说积极地到田间地头送技术,这就使得技术的推广在最后环节断了联系纽带,推广终止在了最接近转化生产力的边缘。
2.2 推广手段欠缺,方法单一
现阶段的情况是技术研发很给力,推广运用缺动力。在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方面,动力明显不够,推广主要靠农技站,农技站的消极工作作风直接扼杀了技术的推广运用,这种单一的推广手段、方法十分不利于技术的发展以及推广运用。
2.3 推广投入不够
在我國农业的发展上,在种植技术推广上是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在技术研发,规模化发展中却都给予了大量资金投入,而技术推广却少有人重视,这使得在推广上缺乏正常开展工作的资金支持,没有先进的推广硬件支持,推广设备跟不上信息时代的步伐,没有专业的技术人才充实到推广队伍中,这些都使得推广工作无法顺利的進行,从而达不到推广的目的。
3 解决问题的对策研究
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主要依靠推广体系,只有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推广的问题,让高产、优产的玉米种植技术推广到真正需要的田间地头,转化成高效的生产力。针对目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出现的问题,本文通过深入学习、分析,总结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如下:
3.1 精简推广环节
精简的推广体系才能高效地运行,我国现阶段的推广不力,主要在于环节多,经过的工作人员多,机构臃肿却不办事。结合我国现阶段大力推进的简政放权,提高办事效率的行政宗旨,可以建立技术研发单位结合推广团队,直达规模化企业以及种植户的推广体系,使得玉米种植技术的研发、推广、种植三位一体,无缝对接,为技术直接转化成生产力提供绿色通道。既能在先进的研发平台为种植生产提供优良技术支持,又能在种植生产中为技术研发提供课题,实现技术推广价值的最大化。
3.2 加强推广体系的建设
精简推广环节后只有加强体系的建设,才能实现推广体系的高效运转,就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来看,首先要加强推广制度的建设,制定有利于推广体系发展、创新的工作制度,规范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功能,建立与市场化经济体制相符合的推广机制,同时也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其次要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健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平台,如今网络的互联互通使得信息传播闪电般进行,对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是非常有利的。
4 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正在发生改变,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推广体系的完善、创新提供了机遇,玉米的先进种植技术正在通过现代化的信息平台推广到越来越多的种植基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发展,但我们也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在实际生产活动中,玉米种植的技术还无法满足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很多先进的技术还在推广的路上,需要继续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谭丽华.论述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4):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