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是幼儿通过对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及周围环境中美好事物的认识和欣赏,了解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造型、色彩、构图等的情感表现性,体验美术欣赏的快乐,从而丰富其美感经验,培养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传统的美术欣赏活动通常是以幼儿的“依样画葫芦”的模仿樊篱而告终,孩子们跳不出原有的框架,虽然模仿是艺术的起步程序,但是对幼儿学习美术的特点来说是“倒行逆施”。我们通过与孩子共同进入《惊奇一线》的主题活动,在充满“惊奇”的情境中尽情享受探索、发现和创造的乐趣。借助于主题的开展,将我们的美术欣赏教学与主题相整合,进一步积累幼儿的美术经验,开拓幼儿的视野,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让幼儿能在原有的欣赏水平上提高一个新的台阶。
1 单丝不成线——美术欣赏为主题活动融入了视觉效应
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中写道:“在观看一个物体时,我们总是主动地探查它。视觉就像一种无形的‘手指’,运用这样一种无形的手指,我们在周围空间中运动着,我们走出好远,来到能发现各种事物的地方,我们接触它们,捕捉它们,扫描它们的表面,寻找它们的边界,探究它们的质地,因此视觉是主动性很强的感觉形式。”我们常常看到,在儿童的眼里,一朵白云、一堆泥土、掉落的花瓣、墙角的沙子……无一例外地让幼儿兴趣盎然。因此在《惊奇一线》的主题活动中,各种各样线的出现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线”的世界,由线构成的图形无处不在,它们的色彩、形状与构造深深地吸引了幼儿的眼球,孩子们在线的世界里探索与发现。针对孩子爱看、爱探索的特点,在原有线描画的基础上,我们在主题活动中有意识地增加了一些美术欣赏活动。虽然没有真实的物体,也没有具体的人物,有的只是各种线条的不同组合,但这些由“有意味的形式”所构成的视觉品质和形式层面的东西恰恰很容易为幼儿所理解、欣赏和接受。在欣赏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幼儿在欣赏一件美术作品时,往往就是在欣赏着自己的生命活动,因此,那些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关的,与其生命活动相类似的作品就更能使幼儿产生一种审美的感受和体会画面的内容,让幼儿从具体形象的线自然地过渡到了抽象思维的线,既丰满了主题活动的内容,又让孩子视觉得到了浸润。
2 穿针引线——美术欣赏为主题活动增添了对话机会
长期以来,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所单纯采用的是灌输法,也就是直接指导法。儿童缺乏自身的感知与体验,没有直接与作品对话的机会,而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与主题开展前资料的积累,让幼儿有了经验的准备,因此在幼儿有了初步的体验的基础上,在此时采用对话式的,双向交流式的关系,儿童便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积极参与,他们的潜力在不断地对话碰撞中得到新生和成长。
2.1 教师的提问与追问。美术欣赏为幼儿提供了大量表达与交流的机会,通过对大师作品的欣赏,让幼儿用语言来表述自己对作品的感受与认识,这是一个很好的积累与运用词汇的过程。与主题活动中简单的线条想象画不同,美术大师的作品欣赏开拓了幼儿的视野,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积累了幼儿审美的经验。
2.2 幼儿的问题与思考。在与作品的对话中,我们的幼儿也渐渐学会了从它们的角度进行提问,以欣赏《星月夜》为例,幼儿的问题是:“老师,为什么美术大师要用短短的线条来画树丛、云彩?为什么作品要用暗暗地颜色,它和我们平时的画很不一样?”让幼儿主动提出问题的前提是幼儿对于作品的兴趣,在兴趣的基础上,有了前期欣赏的经验,幼儿的问题逐步形成,这也为教师的小结起到了设疑的作用,教师正是要借助幼儿的提问平台进行总结:这幅画线条流畅、色彩丰富,整个画面看上去非常生动,它既描绘了大自然翻腾前进、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也反映了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帮助幼儿从整体上理清思路,加深体验。这一系列过程,无疑说明了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提高,而且是在与作品的不断交流与对话中进步的。
3 飞针走线——美术欣赏为主题活动提供了操作平台
进入大班以后,随着幼儿对颜色的认识日渐成熟,它们的画面色彩也更加丰富,并开始出现概念色与主观愿望色的混合表现。在《惊奇一线》的主题活动中,我们结合主题选择了《落日的风景》作为美术欣赏。这幅画是法国画家修拉创作的点彩画作品,画家用点状的小笔触,在画面上分布小色点,让这些无数的小色点在人们的视觉混合中构成形象,使画面产生了跳跃和颤动的色彩感觉。在作品中,你可以看到许多纯度较高的小色块有规律的排列组合、远看整体感强,画面给人以强烈而新鲜的感觉,在给幼儿欣赏的时候,我们是从技法的角度定位的,让幼儿在感知画家用点来对作品进行着色的手法,进而让幼儿尝试这种画法。这种画法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与探索,可以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体验一种全新的绘画风格。在引导幼儿创作时,教师有意识的将黄色与蓝色搭配在一起,让幼儿尝试用这两种主要颜色来创作一幅有趣的画。画完后,在配上黑色的线条和彩色的小点。幼儿以积极地态度投入到了作品的创作中。让幼儿通过对同伴作品的评价,发现有的幼儿的画关注到色彩在画面中的运用,有的幼儿的作品能感受到对比色带给大家的强烈的视觉感受。能在一幅画中带给幼儿这么多的美好感受,我想这就是美术欣赏给我们带来的全新体验。
美术欣赏走进生活,与主题活动相互融合,让幼儿在与艺术大师的作品接触、对话和欣赏中吸收了艺术大师们的构图、线条、作画方式,对色彩的运用,画面的总体感觉,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着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了他们的艺术感觉,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艺术素养。
1 单丝不成线——美术欣赏为主题活动融入了视觉效应
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中写道:“在观看一个物体时,我们总是主动地探查它。视觉就像一种无形的‘手指’,运用这样一种无形的手指,我们在周围空间中运动着,我们走出好远,来到能发现各种事物的地方,我们接触它们,捕捉它们,扫描它们的表面,寻找它们的边界,探究它们的质地,因此视觉是主动性很强的感觉形式。”我们常常看到,在儿童的眼里,一朵白云、一堆泥土、掉落的花瓣、墙角的沙子……无一例外地让幼儿兴趣盎然。因此在《惊奇一线》的主题活动中,各种各样线的出现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线”的世界,由线构成的图形无处不在,它们的色彩、形状与构造深深地吸引了幼儿的眼球,孩子们在线的世界里探索与发现。针对孩子爱看、爱探索的特点,在原有线描画的基础上,我们在主题活动中有意识地增加了一些美术欣赏活动。虽然没有真实的物体,也没有具体的人物,有的只是各种线条的不同组合,但这些由“有意味的形式”所构成的视觉品质和形式层面的东西恰恰很容易为幼儿所理解、欣赏和接受。在欣赏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幼儿在欣赏一件美术作品时,往往就是在欣赏着自己的生命活动,因此,那些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关的,与其生命活动相类似的作品就更能使幼儿产生一种审美的感受和体会画面的内容,让幼儿从具体形象的线自然地过渡到了抽象思维的线,既丰满了主题活动的内容,又让孩子视觉得到了浸润。
2 穿针引线——美术欣赏为主题活动增添了对话机会
长期以来,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所单纯采用的是灌输法,也就是直接指导法。儿童缺乏自身的感知与体验,没有直接与作品对话的机会,而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与主题开展前资料的积累,让幼儿有了经验的准备,因此在幼儿有了初步的体验的基础上,在此时采用对话式的,双向交流式的关系,儿童便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积极参与,他们的潜力在不断地对话碰撞中得到新生和成长。
2.1 教师的提问与追问。美术欣赏为幼儿提供了大量表达与交流的机会,通过对大师作品的欣赏,让幼儿用语言来表述自己对作品的感受与认识,这是一个很好的积累与运用词汇的过程。与主题活动中简单的线条想象画不同,美术大师的作品欣赏开拓了幼儿的视野,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积累了幼儿审美的经验。
2.2 幼儿的问题与思考。在与作品的对话中,我们的幼儿也渐渐学会了从它们的角度进行提问,以欣赏《星月夜》为例,幼儿的问题是:“老师,为什么美术大师要用短短的线条来画树丛、云彩?为什么作品要用暗暗地颜色,它和我们平时的画很不一样?”让幼儿主动提出问题的前提是幼儿对于作品的兴趣,在兴趣的基础上,有了前期欣赏的经验,幼儿的问题逐步形成,这也为教师的小结起到了设疑的作用,教师正是要借助幼儿的提问平台进行总结:这幅画线条流畅、色彩丰富,整个画面看上去非常生动,它既描绘了大自然翻腾前进、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也反映了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帮助幼儿从整体上理清思路,加深体验。这一系列过程,无疑说明了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提高,而且是在与作品的不断交流与对话中进步的。
3 飞针走线——美术欣赏为主题活动提供了操作平台
进入大班以后,随着幼儿对颜色的认识日渐成熟,它们的画面色彩也更加丰富,并开始出现概念色与主观愿望色的混合表现。在《惊奇一线》的主题活动中,我们结合主题选择了《落日的风景》作为美术欣赏。这幅画是法国画家修拉创作的点彩画作品,画家用点状的小笔触,在画面上分布小色点,让这些无数的小色点在人们的视觉混合中构成形象,使画面产生了跳跃和颤动的色彩感觉。在作品中,你可以看到许多纯度较高的小色块有规律的排列组合、远看整体感强,画面给人以强烈而新鲜的感觉,在给幼儿欣赏的时候,我们是从技法的角度定位的,让幼儿在感知画家用点来对作品进行着色的手法,进而让幼儿尝试这种画法。这种画法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与探索,可以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体验一种全新的绘画风格。在引导幼儿创作时,教师有意识的将黄色与蓝色搭配在一起,让幼儿尝试用这两种主要颜色来创作一幅有趣的画。画完后,在配上黑色的线条和彩色的小点。幼儿以积极地态度投入到了作品的创作中。让幼儿通过对同伴作品的评价,发现有的幼儿的画关注到色彩在画面中的运用,有的幼儿的作品能感受到对比色带给大家的强烈的视觉感受。能在一幅画中带给幼儿这么多的美好感受,我想这就是美术欣赏给我们带来的全新体验。
美术欣赏走进生活,与主题活动相互融合,让幼儿在与艺术大师的作品接触、对话和欣赏中吸收了艺术大师们的构图、线条、作画方式,对色彩的运用,画面的总体感觉,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着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了他们的艺术感觉,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艺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