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首先介绍了唐卡的概念及分类,进而分析了藏族地区中学美术唐卡课程教学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最后结合国家的新课改内容,提出了唐卡课程教学的新思路。
【关键词】藏族地区 中学美术 唐卡课程 教学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10-02
唐卡在翻译上又被翻译为唐噶或者是唐喀,是藏语的不同拼写方式,在意思上进行理解,可以将其理解为藏区卷轴绘画。唐卡在藏族的文化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有必要通过学校办学的方式,将这门艺术继续传承下去。
一、唐卡的概念及分类
(一)唐卡的概念
唐卡在翻译上又被翻译为唐噶或者是唐喀,是藏语的不同拼写方式,在意思上进行理解,可以将其理解为藏区卷轴绘画[1]。首先唐卡其属于西藏地区的一种绘画艺术,起源于西藏,其次唐卡多绘画于纸面或者是布面之上,因此在携带上可以直接卷起携带,也被称作卷轴画;最后还需要理解到的是,唐卡和我国传统刺绣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属于一种笔和颜以及布面结合而成的的绘画作品。
(二)唐卡的分类
在不同研究方向下,唐卡的分类也会出现很大的不同,从题材上进行观察可以将唐卡划分为宗教唐卡和非宗教唐卡两种。其中宗教唐卡又可以划分为造像类唐卡、佛本生故事唐卡、曼陀罗唐卡、人物传记唐卡以及宗教伦理类唐卡五种;非宗教唐卡其存在十分广泛因此在分类上也十分多元化。例如按照年代划分可以划分为新唐卡和旧唐卡两种,按照起源地划分又可以划分为西藏唐卡、尼泊尔唐卡和青海唐卡三种,而按照画派划分又可以划分为勉唐派唐卡、噶玛嘎孜画派以及仿古唐卡三种,此外还有按绘画材料、颜色内容等诸多划分的方式。
二、藏族地区中学美术唐卡课程教学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一)优势
因为唐卡本身就是藏族的艺术因此对于藏族地区的唐卡教学而言,本身就具备一定的优势。藏族地区主要的学生为藏族人,因此从小就对唐卡有一定的认识,同时在心中对于唐卡较之其他地区的学生也会多一份敬重之情,加之是自己民族的艺术,因此在学习热情上也会更加高涨,加之有信仰的支撑和教师的引导,就整体教学而言是十分顺利的;此外在教学的当地有很多优秀的唐卡画家,因此在教学资源上也十分丰富。
(二)不足
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集中于学生年龄上。因为藏族学生的上学时间一般很晚,因此学生在学习唐卡的年龄一般都是处于叛逆年龄,因此对于教师的话都会有一定的抵触心理。虽然有信仰方面的支持,但是毕竟受限于年龄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唐卡的学习而言,在学生心境上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唐卡課的开展教师必须十分注意学生的心境和心情变化。但是就实际的教学效果观察,由于年龄方面以及民族方面的原因,致使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情绪掌握很难,这些都导致教学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2]。
三、结合国家的新课改内容,唐卡课程教学的新思路
国家新课改在教学内容的改变上很多,但是就唐卡教学而言,影响主要集中在生物科学素养、探究性学习、面向全体学习以及注重实际展开教学几方面。根据新课改的改变内容以及目前在唐卡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需要在唐卡课程教学上有新思路、新途径,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需要强化对唐卡作品以及知识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唐卡这门艺术,进而可以增加学生对于唐卡学习的兴趣;其次在唐卡课程设置上,也需要尽量实现多样化、多元化,要尽可能的避免课程设置的单一化,必须特别注意的是唐卡课程属于一项艺术类的课程,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的占比,尽可能让学生通过亲手体验,更好的认知到唐卡的艺术性;再者需要在教学的内容上,实现精简化的学,并且加强唐卡教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教学模式上也要避免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将多媒体技术也引进教学之中,切实提升教学的生动性;再者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因此不同地区的在对文化的认知上也会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加之唐卡和宗教也有所联系,因此在教学中也特别注意针对性、类别化的教学;最后是教学的评价过程,必须采用积极客观的评价方式,并且要以正向为主,不能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也要保障通过正确的评价,能够让学生认知到自身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3]。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唐卡在翻译上又被翻译为唐噶或者是唐喀,是藏语的不同拼写方式,在意思上进行理解,可以将其理解为藏区卷轴绘画。目前在藏族地区的教学中存在一定优势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文章在细致分析新改革内容之后,加之对唐卡教学内容的联合思考,提出而来唐卡课程教学的新思路,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员以参考和启迪。
参考文献:
[1]王可刚.藏族绘画唐卡中的色彩审美与精神化符号表现[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3):143-150.
[2]康·格桑益希.藏传噶玛噶孜画派唐卡对汉地青绿山水技艺的吸纳[J].西藏大学学报,2010,25(1):49-56,73.
[3]格桑卓玛,杨旦春.试析藏族传统绘画(唐卡)艺术的几个审美属性[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學版),2015,10(3):182-184.
【关键词】藏族地区 中学美术 唐卡课程 教学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10-02
唐卡在翻译上又被翻译为唐噶或者是唐喀,是藏语的不同拼写方式,在意思上进行理解,可以将其理解为藏区卷轴绘画。唐卡在藏族的文化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有必要通过学校办学的方式,将这门艺术继续传承下去。
一、唐卡的概念及分类
(一)唐卡的概念
唐卡在翻译上又被翻译为唐噶或者是唐喀,是藏语的不同拼写方式,在意思上进行理解,可以将其理解为藏区卷轴绘画[1]。首先唐卡其属于西藏地区的一种绘画艺术,起源于西藏,其次唐卡多绘画于纸面或者是布面之上,因此在携带上可以直接卷起携带,也被称作卷轴画;最后还需要理解到的是,唐卡和我国传统刺绣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属于一种笔和颜以及布面结合而成的的绘画作品。
(二)唐卡的分类
在不同研究方向下,唐卡的分类也会出现很大的不同,从题材上进行观察可以将唐卡划分为宗教唐卡和非宗教唐卡两种。其中宗教唐卡又可以划分为造像类唐卡、佛本生故事唐卡、曼陀罗唐卡、人物传记唐卡以及宗教伦理类唐卡五种;非宗教唐卡其存在十分广泛因此在分类上也十分多元化。例如按照年代划分可以划分为新唐卡和旧唐卡两种,按照起源地划分又可以划分为西藏唐卡、尼泊尔唐卡和青海唐卡三种,而按照画派划分又可以划分为勉唐派唐卡、噶玛嘎孜画派以及仿古唐卡三种,此外还有按绘画材料、颜色内容等诸多划分的方式。
二、藏族地区中学美术唐卡课程教学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一)优势
因为唐卡本身就是藏族的艺术因此对于藏族地区的唐卡教学而言,本身就具备一定的优势。藏族地区主要的学生为藏族人,因此从小就对唐卡有一定的认识,同时在心中对于唐卡较之其他地区的学生也会多一份敬重之情,加之是自己民族的艺术,因此在学习热情上也会更加高涨,加之有信仰的支撑和教师的引导,就整体教学而言是十分顺利的;此外在教学的当地有很多优秀的唐卡画家,因此在教学资源上也十分丰富。
(二)不足
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集中于学生年龄上。因为藏族学生的上学时间一般很晚,因此学生在学习唐卡的年龄一般都是处于叛逆年龄,因此对于教师的话都会有一定的抵触心理。虽然有信仰方面的支持,但是毕竟受限于年龄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唐卡的学习而言,在学生心境上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唐卡課的开展教师必须十分注意学生的心境和心情变化。但是就实际的教学效果观察,由于年龄方面以及民族方面的原因,致使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情绪掌握很难,这些都导致教学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2]。
三、结合国家的新课改内容,唐卡课程教学的新思路
国家新课改在教学内容的改变上很多,但是就唐卡教学而言,影响主要集中在生物科学素养、探究性学习、面向全体学习以及注重实际展开教学几方面。根据新课改的改变内容以及目前在唐卡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需要在唐卡课程教学上有新思路、新途径,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需要强化对唐卡作品以及知识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唐卡这门艺术,进而可以增加学生对于唐卡学习的兴趣;其次在唐卡课程设置上,也需要尽量实现多样化、多元化,要尽可能的避免课程设置的单一化,必须特别注意的是唐卡课程属于一项艺术类的课程,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的占比,尽可能让学生通过亲手体验,更好的认知到唐卡的艺术性;再者需要在教学的内容上,实现精简化的学,并且加强唐卡教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教学模式上也要避免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将多媒体技术也引进教学之中,切实提升教学的生动性;再者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因此不同地区的在对文化的认知上也会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加之唐卡和宗教也有所联系,因此在教学中也特别注意针对性、类别化的教学;最后是教学的评价过程,必须采用积极客观的评价方式,并且要以正向为主,不能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也要保障通过正确的评价,能够让学生认知到自身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3]。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唐卡在翻译上又被翻译为唐噶或者是唐喀,是藏语的不同拼写方式,在意思上进行理解,可以将其理解为藏区卷轴绘画。目前在藏族地区的教学中存在一定优势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文章在细致分析新改革内容之后,加之对唐卡教学内容的联合思考,提出而来唐卡课程教学的新思路,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员以参考和启迪。
参考文献:
[1]王可刚.藏族绘画唐卡中的色彩审美与精神化符号表现[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3):143-150.
[2]康·格桑益希.藏传噶玛噶孜画派唐卡对汉地青绿山水技艺的吸纳[J].西藏大学学报,2010,25(1):49-56,73.
[3]格桑卓玛,杨旦春.试析藏族传统绘画(唐卡)艺术的几个审美属性[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學版),2015,10(3):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