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泥泞中绽放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gkaia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是社会中的人。
  而毛泽东主席曾说过:“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
  因此,无论在哪个国度,无论在哪个时代,社会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为此,人所处的环境,也不可能总是一泓清水,而是随时随地都会遭遇泥泞。那么,我们就一任自己陷于泥泞之中吗?
  当然不!
  纵使一直有人“前赴后继”地沉沦于泥泞之中,我们依然要选择于泥泞中绽放!
  也许有人会反驳:“白袍点墨,终不可湔”,“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啊!
  不错,环境的影响的确巨大,可且看莲,它依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啊!
  由此我想说,环境的影响固然大,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影响,更大。
  私以为,白袍之所以落得“终不可湔”的下场,白沙之所以落得“与之俱黑”的后果,而莲却做到了“出淤泥而不染”,全在于其自身的选择。假如莲也如白袍、白沙般选择,想必它也不会留下“不染”的千古美名。
  再回归到“人”這个话题上。
  人的周围也总是存在着如墨、涅、淤泥一般的恶现象,但我们依然要选择善,不是吗?
  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从小就听过,它所反映的,不正是主观上选择远离可能会带来不良影响的环境吗?孟母将家迁到能给孩子带来良好影响的学堂旁,使得孟子受到儒家文化、礼仪的耳染目濡,最终成为了大名鼎鼎的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再者如竹林七贤,相约饮酒作诗,弹琴歌唱于林中,即使其所处的魏晋南北朝再乱世,他们依然在那个时代里,跟随本心,将自己的人生活得熠熠闪光。
  时间轴从古代划到现代,一如已高度发展的二十一世纪,我们的社会环境却依然不完全是一泓“清水”:知法犯法者总有,贪污受贿者不鲜,那么,选择权便握在我们各人自己的手中。
  “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在仰望天空。”
  是成为阴沟里的一分子,还是成为仰望天空的那一个,全在我们自己选择。
  希望我们都能如莲般,于泥泞中绽放,不染墨涅。

评析


  文章既承认环境中“墨”的客观影响,但更强调人在“向善”上的能动选择,而且后者的作为可以避开、抵御甚至战胜前者的影响。这是一种既客观而又乐观的阳光心态和行事逻辑,启人心智,发人深省。
其他文献
1  层层分明的田野与水渠上面,一条笔直的铁路逶迤向前,记忆的尽头,三个,五个,八个,十个,无数个小孩推着自行车,沿着铁轨两侧边走边笑。他们时不时唱着歌,咧嘴灿烂大笑,他们就这样朝前走着,时间,世界,似乎没有什么能阻止他们。  不一会儿,铁轨开始轻轻颤抖,又过了一会儿,铁轨浑身战栗,然后远处一个庞然大物发出呜呜的啸声,一头闯进寂静的田野。这时所有铁轨上的人都急忙爬下来,热切的眼神望过去,直到火车挟
期刊
50多年之后,他还清晰地记得那个初夏四月的上午。春天的时候,班上转来一个叫红梅的女同学,从城市里的中学转来,据说她祖籍在南方,父母都是支援西北的研究院的知识分子,留学苏联回来的,被打成了右派。乡村里的孩子们不知道右派意味着什么,但都看到一个与身边咋咋呼呼女生不一样的女生:文静,纤弱,沉默,刻苦,文质彬彬。这个“新物种”迅速成为整个学校关注的焦点。从那一天起,班上的人分成了两类:和她说过话的女生,以
期刊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细细想来,再华美的衣袍,被蚤子爬满,也会让人感到一阵恶寒。甚至当其经晾晒除蚤之后,你也时常会想着曾经被蚤子爬满,不会再因着它的华美亮丽而穿上它。只是曾经沾染,这件衣袍便因之毁于一旦,一如人生。  或许有人会说,踽踽而行的人生路怎会允许你始终孑然独立?总归是无计避免流俗浸染的吧?生而为人,自然不免要与各色人等打交道,但想保持自身的清洁也并非无计可施。你所需要的
期刊
眼前,她笨拙地向我奔来。  眸光里的稚趣肆意地泻出,夹杂着些轻快与任性,似是山间流连的星月闪烁,点缀银河漫天。  她的笑从不收敛,双唇径自咧开到最大的弧度,随着喉间发出的银铃般的嬉笑,像是包揽了世间美景。  她爱笑。不论熟识与否,她总会扬起嘴角,明媚而熟稔地打着招呼。即使未曾谋面的陌生人,也会得到一个腼腆的笑容。她羞涩地将头埋在母亲的脖颈,再小心翼翼地探出脑袋,似在验证对方是否离去,对上他人的目光
期刊
人生无常,变化万千。每次命运所留下的墨痕都是我们的一部分,都不该,也不能够被洗涤。面对那些不完美的墨痕,我们能够做到的,便是面对它,点墨成花。  “我每天都要与四五个人交流并记录他们的言行,我不用纸笔,用的是录音机。”阿列谢耶维奇如是说道。她所著的《二手时间》记录了苏联解体二十年间人们生活的变化。是什么让曾经的音乐家、文人等流落为街头游民?阿列谢耶维奇并未将国家历史这段墨痕抹去,而是选择了面对它,
期刊
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过著名的“白板说”,即人最先都是一块白板,而白板上写了什么,画了什么,都是后天的经历与观念。  而人生这块白板,其特别之处在于:它不可更改,不可清洗,不可去除任何一笔一画。  这听起来不免有些严肃,甚至不近人情。难道我们终其一生,都要小心翼翼、唯恐出错?  不然。  自古就有“瑕不掩瑜”一说,也有“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谆谆教导。可见,犯错是在所难避的,正如白板上的每一
期刊
明代大儒何良俊在其著述中曾讲到“白袍点墨,终不可湔”,此言可谓一语中的。白袍若此,为人亦然。若无从一而终的坚守,一旦点上了追名逐利的浊墨,便也就失去了一袭白袍的风华。  穿越历史的尘埃与古人游。无数仁人志士都巧妙避开名利的浊墨,着一身白袍推动着中华古老文脉的传承。孔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困于陈蔡不改礼乐,是其一贯的坚守,若其为了致仕蝇营狗苟,何来白袍加身?何来“集群圣之大成”的风华?再论及楚国
期刊
诚如斯言,“白袍点墨,终不可湔”,做学问者,本该“穿着”淡泊名利的学术“白袍”,潜心于学术研究,可一旦为名利所动,心中便失去坚守,就犹如白袍沾上黑墨而无法洗掉一般,堕身于名利场中,想离开却发现难以自拔,失去了本该有的“学术精神”。  所以做学问者,应秉持“莫使学术惹尘埃”这一信念,远离名利场的诱惑,莫让学术的“白袍”沾染上名利的“墨水”,丢失了淡泊名利的学术精神。  反观当下,又有多少人做到了呢?
期刊
今年年初疫情肆虐的时候,全国的线下授课已经全面停滞,我和骨干团队在一起开会,大家说孩子们会度过一个漫长的假期,这期间的学习该如何安排呢。中高年级的孩子们,大多已养成了特定的学习习惯和节奏,唯独是那些中低年级的小孩子,阅读量还上不去,如何让他们在兴趣中达到语文学习的目的呢?对于已有大致文学脉络的同学,又如何帮他们“提纲挈领”,全面把握整体框架呢?  事实上,在我们的语文学习中对于文学文史有很多背诵的
期刊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好奇又贪心的公主,一只能听到什么就变出什么的蜘蛛和一口能穿越的井。  一天,公主在花园玩耍,遇到了一只奄奄一息的蜘蛛,公主把它放在手里为它疗伤,蜘蛛慢慢地睁开眼睛對公主说:“谢谢你救了我,我叫星火蜘蛛,我可以听到什么就变出什么,咱们交个朋友吧!”公主不相信,对它说:“好吧,我和你交朋友,你能变出一条闪闪发光的钻石项链吗?”“听到就要遵从。”蜘蛛说完一条闪闪发亮的钻石项链出现在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