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阐述了玉米粗缩病的田间症状和影响因素,介绍了其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粗缩病;田间症状;影响因素;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131.4 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11-0174-01
玉米粗病是一种病毒病,主要由传毒介体灰飞虱传毒引发,发生的轻重与玉米生育期、生态环境、灰飞虱的暴发期、玉米品种的抗病性等因素有关[1]。近年,周口市部分早播玉米田玉米粗缩病发生危害严重,一般田块减产10%~30%,重发田块几乎绝收,严重影响玉米的生产。
1田间症状
多出现在六至七叶期,发病初期在心叶基部的中脉两侧出现透明的虚线斑点,逐渐扩展到整个叶片,并在叶背、叶鞘和苞叶的叶脉上出现长短不一的蜡白色突起,后变黑褐色,用手触摸时有粗糙不平的感觉。发病后的玉米植株生长受到抑制,节间粗肿缩短,严重矮化,一般病株高度只有健株的1/3~1/2。叶片密集,顶端簇生,叶片厚硬僵直,浓绿。根系少而短,不足健株的1/2,很容易从土中拔起。轻病株一般能结果穗,但果穗小,花丝不发达,结实率很低,雄穗轴短,常半包在喇叭口内不能全部抽出。重病株雌穗、雄穗不能抽出,个别雄穗虽可抽出,但分枝极少,常提前枯死[2]。
2影响因素
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病毒侵染引起,该病毒主要由灰飞虱传播,摩擦、土壤、种子等均不能传毒。灰飞虱迁飞盛期与玉米生育期(五叶前期)吻合,也就是与玉米感染玉米粗缩病的时期吻合,病害发生重;吻合程度低,发生轻;吻合期越长,迁入的虫量越多,病害发生越重。玉米的播种期与玉米粗缩病发生轻重关系大,玉米五叶前期若能避开灰飞虱迁飞盛期,则可减轻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危害程度。小麦-玉米轮作套种对传毒介体灰飞虱的传毒起到了衔接作用,有利于灰飞虱从小麦田迁飞到玉米田传毒,小麦-玉米轮作田发生危害重。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气候变暖,致使传毒媒介昆虫灰飞虱的越冬基数增大,越冬代和第1代成虫数量增多,增加了带毒介体的绝对数量,病害发生危害程度加大[3]。田间管理粗放,主要是田间地头杂草多,环境条件利于传毒介体昆虫的发生繁殖,致使杂草多,幼苗弱,灰飞虱数量大,毒源量大,玉米粗缩病发生重。精耕细作田块发生轻。据调查,不同品种间玉米粗缩病发生危害差异大,掖单2号、掖单1号感染率高、发生重,病株率可达50%以上。
3防治技术
3.1加强监测和预报,选用抗病品种
在病害常发地区有重点地定点、定期调查小麦、田间杂草与玉米的粗缩病病株率和严重度,同时调查灰飞虱发生密度和带毒率。在秋末和晚春及玉米播种前,根据灰飞虱越冬基数和带毒率、小麦和杂草的病株率,结合玉米种植模式,对玉米粗缩病发生趋势进行预测预报,指导防治。根据近年调查,相邻田块间品种不同,病害发生情况存在明显差异。郁青1号、临奥1号、郑单958、掖单1号、掖单2号等品种发病较重,病株率一般在5%~10%,重者达50%以上;而农大系列品种发病较轻,病株率在5%以下。
3.2加强栽培管理
根据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规律,在病害重发地区,应调整播期,使玉米对病害最为敏感的生育时期避开灰飞虱成虫盛发期,降低发病率。春播玉米应适当提早播种,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麦田套种玉米适当推迟,一般在麦收前5 d,尽量缩短小麦、玉米共生期,做到适当晚播。周口市玉米种植模式主要有麦套玉米、抢茬玉米和晚播玉米3种,其中以麦套玉米发病最重,其次为抢茬玉米,再次为晚播玉米。春播玉米应当提前至4月中旬以前播种;夏播玉米则应在6月上旬为宜。要做好小麦丛矮病防治,清除田边、地边和沟渠杂草,同时要减少灰飞虱虫口基数。
3.3化学防治
结合地下害虫防治,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3%辛硫磷颗粒剂45~75 kg/hm2撒施于播种沟里,然后播种,可预防灰飞虱传毒危害[4]。禾本科杂草和小麦是灰飞虱的主要寄主,小麦成熟前后及时清除田边沟边杂草,麦收后及时灭茬,消灭传毒昆虫,减少初始毒源。玉米出苗后,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带出田外集中销毁。在小麦返青后,用25%扑虱灵750 g/hm2喷雾。喷药时,麦田周围的杂草上也要进行喷施,可显著降低虫口密度,必要时,可用20%克芜踪水剂或45%农达水剂8 250 mL/hm2,对水450 kg,针对田边地头进行喷雾,杀死田边杂草,破坏灰飞虱的生存环境。5月上中旬是2代灰飞虱低龄若虫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是该代成虫的迁飞转移期,该代是灰飞虱的主害代,控制消灭该代灰飞虱可控制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危害[5]。防治灰飞虱可用10%的吡虫啉300 g/hm2,或5%啶虫脒225~300 g/hm2等,对水450 kg全面喷雾防治麦田、油菜田及田埂、地头、沟边杂草上的灰飞虱。
4参考文献
[1] 陈建军,李波,吴雯雯.玉米粗缩病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09(9):83-85.
[2] 张震,程建华,余行简,等.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及预防[J].河南农业科学,2001(4):21.
[3] 宋斌,邢宝龙,李育才.玉米粗缩病的综合防治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S2):227-228.
[4] 王少杰,高会杰,李琳,等.玉米粗缩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J].种业导刊,2009(5):37.
[5] 潘丽华.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防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6):190,219.
关键词:玉米粗缩病;田间症状;影响因素;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131.4 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11-0174-01
玉米粗病是一种病毒病,主要由传毒介体灰飞虱传毒引发,发生的轻重与玉米生育期、生态环境、灰飞虱的暴发期、玉米品种的抗病性等因素有关[1]。近年,周口市部分早播玉米田玉米粗缩病发生危害严重,一般田块减产10%~30%,重发田块几乎绝收,严重影响玉米的生产。
1田间症状
多出现在六至七叶期,发病初期在心叶基部的中脉两侧出现透明的虚线斑点,逐渐扩展到整个叶片,并在叶背、叶鞘和苞叶的叶脉上出现长短不一的蜡白色突起,后变黑褐色,用手触摸时有粗糙不平的感觉。发病后的玉米植株生长受到抑制,节间粗肿缩短,严重矮化,一般病株高度只有健株的1/3~1/2。叶片密集,顶端簇生,叶片厚硬僵直,浓绿。根系少而短,不足健株的1/2,很容易从土中拔起。轻病株一般能结果穗,但果穗小,花丝不发达,结实率很低,雄穗轴短,常半包在喇叭口内不能全部抽出。重病株雌穗、雄穗不能抽出,个别雄穗虽可抽出,但分枝极少,常提前枯死[2]。
2影响因素
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病毒侵染引起,该病毒主要由灰飞虱传播,摩擦、土壤、种子等均不能传毒。灰飞虱迁飞盛期与玉米生育期(五叶前期)吻合,也就是与玉米感染玉米粗缩病的时期吻合,病害发生重;吻合程度低,发生轻;吻合期越长,迁入的虫量越多,病害发生越重。玉米的播种期与玉米粗缩病发生轻重关系大,玉米五叶前期若能避开灰飞虱迁飞盛期,则可减轻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危害程度。小麦-玉米轮作套种对传毒介体灰飞虱的传毒起到了衔接作用,有利于灰飞虱从小麦田迁飞到玉米田传毒,小麦-玉米轮作田发生危害重。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气候变暖,致使传毒媒介昆虫灰飞虱的越冬基数增大,越冬代和第1代成虫数量增多,增加了带毒介体的绝对数量,病害发生危害程度加大[3]。田间管理粗放,主要是田间地头杂草多,环境条件利于传毒介体昆虫的发生繁殖,致使杂草多,幼苗弱,灰飞虱数量大,毒源量大,玉米粗缩病发生重。精耕细作田块发生轻。据调查,不同品种间玉米粗缩病发生危害差异大,掖单2号、掖单1号感染率高、发生重,病株率可达50%以上。
3防治技术
3.1加强监测和预报,选用抗病品种
在病害常发地区有重点地定点、定期调查小麦、田间杂草与玉米的粗缩病病株率和严重度,同时调查灰飞虱发生密度和带毒率。在秋末和晚春及玉米播种前,根据灰飞虱越冬基数和带毒率、小麦和杂草的病株率,结合玉米种植模式,对玉米粗缩病发生趋势进行预测预报,指导防治。根据近年调查,相邻田块间品种不同,病害发生情况存在明显差异。郁青1号、临奥1号、郑单958、掖单1号、掖单2号等品种发病较重,病株率一般在5%~10%,重者达50%以上;而农大系列品种发病较轻,病株率在5%以下。
3.2加强栽培管理
根据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规律,在病害重发地区,应调整播期,使玉米对病害最为敏感的生育时期避开灰飞虱成虫盛发期,降低发病率。春播玉米应适当提早播种,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麦田套种玉米适当推迟,一般在麦收前5 d,尽量缩短小麦、玉米共生期,做到适当晚播。周口市玉米种植模式主要有麦套玉米、抢茬玉米和晚播玉米3种,其中以麦套玉米发病最重,其次为抢茬玉米,再次为晚播玉米。春播玉米应当提前至4月中旬以前播种;夏播玉米则应在6月上旬为宜。要做好小麦丛矮病防治,清除田边、地边和沟渠杂草,同时要减少灰飞虱虫口基数。
3.3化学防治
结合地下害虫防治,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3%辛硫磷颗粒剂45~75 kg/hm2撒施于播种沟里,然后播种,可预防灰飞虱传毒危害[4]。禾本科杂草和小麦是灰飞虱的主要寄主,小麦成熟前后及时清除田边沟边杂草,麦收后及时灭茬,消灭传毒昆虫,减少初始毒源。玉米出苗后,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带出田外集中销毁。在小麦返青后,用25%扑虱灵750 g/hm2喷雾。喷药时,麦田周围的杂草上也要进行喷施,可显著降低虫口密度,必要时,可用20%克芜踪水剂或45%农达水剂8 250 mL/hm2,对水450 kg,针对田边地头进行喷雾,杀死田边杂草,破坏灰飞虱的生存环境。5月上中旬是2代灰飞虱低龄若虫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是该代成虫的迁飞转移期,该代是灰飞虱的主害代,控制消灭该代灰飞虱可控制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危害[5]。防治灰飞虱可用10%的吡虫啉300 g/hm2,或5%啶虫脒225~300 g/hm2等,对水450 kg全面喷雾防治麦田、油菜田及田埂、地头、沟边杂草上的灰飞虱。
4参考文献
[1] 陈建军,李波,吴雯雯.玉米粗缩病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09(9):83-85.
[2] 张震,程建华,余行简,等.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及预防[J].河南农业科学,2001(4):21.
[3] 宋斌,邢宝龙,李育才.玉米粗缩病的综合防治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S2):227-228.
[4] 王少杰,高会杰,李琳,等.玉米粗缩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J].种业导刊,2009(5):37.
[5] 潘丽华.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防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6):19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