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部分演艺界、文化界名人发起了“地铁丢书”这样一场旨在推动全民阅读的略带娱乐色彩的活动。书籍本是一种蕴含文化气质的载体,今天又加上了明星光环,其传播效应必然可观。活动犹如在浩瀚的水面丢下一粒石子,虽不至于掀起全民阅读的浪潮,但激起的涟漪,或许可以触动一些向往书香的心灵。值得玩味的是,这一活动却在网络上引来了诸多吐槽。很多人认为这只是一场秀,甚至是一种营销,还“山寨”了国外创意。
无论是活动大张旗鼓的展开,还是网民对“作秀”“炒作”的质疑,都展现了这个时代的读书焦虑。尤其是早已被公共语境定义为“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中国,在当代却遭遇到了“不读书”的尴尬,让这种焦虑更为严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7.84本,欧美国家年人均阅读量约为16本,北欧国家更达到年均24本,而在“地铁丢书”活動发起国——英国,更是高达年均64本。热闹的活动与严峻的现实一对比,自然免不了“有这工夫还不如去读书”的情绪宣泄。
读书与诸多公益号召不同,它并不是暗藏在角落不为人知,相反,中国人一直生活在“多读书”的规劝里。古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们耳熟能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标语更是每一所学校的标配。书籍在中国基本上也不构成获得障碍,中国的书籍出版量早已是世界第一,价格在世界范围内也偏低。在这一大背景下,这一轮又一轮的读书号召,自然会有人感觉审美疲劳,也深感无谓。
宋人钱惟演说:“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对古人而言,读书早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今天读书多少变成了一种“姿势”——用于向外人宣示“我是读书的”。正如每年的“世界读书日”,社交媒体常常会被修饰过的“读书照”刷屏,读书成了文化格调的彰显,变成了“炫耀性消费”。不能说人们作出爱读书的姿态和大张旗鼓地举办活动都是虚伪的,或是附庸风雅,但这其实展现了一种补偿性心理:正因为现实情境的过于冷清,造成了姿态展示的极端热闹。这其实是逻辑自洽的:对不读书的过度焦虑,造成了全民号召读书的火爆。
读书是一件奢侈的事。如果说古代读书的障碍是教育、书籍的获得成本,今天则是占据时间的机会成本。读书习惯,必然与功利相悖,正如中国学生从小就泡在书山题海里,可在脱离了功利指向后,却并没有形成广泛的读书习惯。因为阅读的意义,可能更指向人格的完满,而非具体问题的解决。南朝梁元帝藏书万卷,国破时一举焚之,理由是“读书破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他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但读书并不必然导向“成功”,而是指向“丰沛”。这种高级的精神需求在全民范围内的养成,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再焦虑也无用。缓解这种焦虑的,唯有读书。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高三(10)班】
点评
这篇习作深入剖析了一轮又一轮的读书号召“姿势”大于实效的根本原因,并探究了消除“致病源”的方法——改变功利性读书的陋习。作文中的论据丰富经典,分析深刻透彻,语言老辣有味。内容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增加了内容的宽度和厚度。
(王淦生)
无论是活动大张旗鼓的展开,还是网民对“作秀”“炒作”的质疑,都展现了这个时代的读书焦虑。尤其是早已被公共语境定义为“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中国,在当代却遭遇到了“不读书”的尴尬,让这种焦虑更为严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7.84本,欧美国家年人均阅读量约为16本,北欧国家更达到年均24本,而在“地铁丢书”活動发起国——英国,更是高达年均64本。热闹的活动与严峻的现实一对比,自然免不了“有这工夫还不如去读书”的情绪宣泄。
读书与诸多公益号召不同,它并不是暗藏在角落不为人知,相反,中国人一直生活在“多读书”的规劝里。古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们耳熟能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标语更是每一所学校的标配。书籍在中国基本上也不构成获得障碍,中国的书籍出版量早已是世界第一,价格在世界范围内也偏低。在这一大背景下,这一轮又一轮的读书号召,自然会有人感觉审美疲劳,也深感无谓。
宋人钱惟演说:“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对古人而言,读书早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今天读书多少变成了一种“姿势”——用于向外人宣示“我是读书的”。正如每年的“世界读书日”,社交媒体常常会被修饰过的“读书照”刷屏,读书成了文化格调的彰显,变成了“炫耀性消费”。不能说人们作出爱读书的姿态和大张旗鼓地举办活动都是虚伪的,或是附庸风雅,但这其实展现了一种补偿性心理:正因为现实情境的过于冷清,造成了姿态展示的极端热闹。这其实是逻辑自洽的:对不读书的过度焦虑,造成了全民号召读书的火爆。
读书是一件奢侈的事。如果说古代读书的障碍是教育、书籍的获得成本,今天则是占据时间的机会成本。读书习惯,必然与功利相悖,正如中国学生从小就泡在书山题海里,可在脱离了功利指向后,却并没有形成广泛的读书习惯。因为阅读的意义,可能更指向人格的完满,而非具体问题的解决。南朝梁元帝藏书万卷,国破时一举焚之,理由是“读书破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他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但读书并不必然导向“成功”,而是指向“丰沛”。这种高级的精神需求在全民范围内的养成,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再焦虑也无用。缓解这种焦虑的,唯有读书。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高三(10)班】
点评
这篇习作深入剖析了一轮又一轮的读书号召“姿势”大于实效的根本原因,并探究了消除“致病源”的方法——改变功利性读书的陋习。作文中的论据丰富经典,分析深刻透彻,语言老辣有味。内容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增加了内容的宽度和厚度。
(王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