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风尚周报》 J=蒋琼耳
在讲蒋琼耳的故事时,人们常常会介绍道:“外祖父蒋玄佁是最早留学海外的中国艺术家之一,也是最早把西方油画艺术引入中国的贡献者之一。父亲邢同和,是建造了上海美术馆的著名建筑师。”
但是,对于家庭和生命里两位成就斐然的男性角色,蒋琼耳却认为“他们是一种流水般轻轻地存在的朋友”, 蒋琼耳说:“和我外公有很多的神交,和爸爸就是很多直接交流。他们就像是朋友,一直轻轻地存在在那里,没有压抑没有对立。在你需要的时候,他们和你交流,在你不需要的时候,他们就轻轻地在边上,就像是朋友一样。我对他们没有崇拜或者当偶像来看,就是一种流水般轻轻的关系。”
蒋玄佁不仅给蒋琼耳留下了很多画作和他写的书,还给她和哥哥写了一本儿童小说,通过各种各样的故事讲述做人的道理。
蒋琼耳与外公在生命里相交的时间很短,只有两年半,但是他们之间却有精神上的交流。在蒋琼耳家里面,哥哥随父姓邢,她随母姓蒋。“琼耳”的名字是她外公取的。“‘琼’是美玉,高贵的物品;老子原名李耳,‘耳’在古语中有‘庶民’的意思,就是老百姓。外公觉得我们这样的人一辈子要追求完美与精致,但有的时候也要甘于平凡,平淡是真。”
T:对于传统文化,你一直在强调传承与相遇。你更是用了外婆、母亲、自己、孩子四代人来解释“上下”这个概念。外婆、母亲和孩子们,女性在你的生命里分别给予了你什么创作灵感?
J:创作和设计就是把你对生命的理解,通过一种艺术语言把它演绎出来,然后和周围的人分享。其实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字——爱,对生命的理解就是通过爱来理解。这种爱给予了我源源不断的灵感,也让我理解到承上启下是怎样的一种爱。
T:你家庭里面的四代人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包括民国、新中国等等,你们身上的气质是经历了时代一直传承的?
J:我们家庭的三个价值观是没有随着时间年代而改变,它们一直在传承的。第一,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和乐观都是一直有的,第二就是我们对创造力的追求也是一直传承的,第三点就是慷慨大度和分享,即使穷的时候也要分享,不是只留给自己。
T:你既是生在一个东方的家庭,也接受了西方的教育。在你心目中,东西方人对家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J:我觉得“爱生爱,美生美”,如果你从本质上去看,东西方是没有区别的,差异无非是表面的,如生活习性。虽然我先生是法国人,我的家人都是中国人,但人人在爱的面前是平等的。夫妻之间、父母之间,和孩子、朋友、师长之间,爱都是平等的。全世界只有一个太阳一个月亮,不同的只是从东看和从西看。大家对爱的追求对美的追求都是一样的,爱既可以打动东方人的心也能打动西方人的心。
设计应该承载历史文化
从2006年为爱马仕设计橱窗到今天成为爱马仕旗下品牌“上下”的CEO,蒋琼耳对爱马仕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一直没有改变,只是今天用了不同的方式有更深入的结合。在她心目中,“上下”既是一个中国品牌,又是一个混血儿,它融合了爱马仕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爱马仕的企业文化、一个企业的哲学体系,即“传承和创新”。
蒋琼耳一直跟身边的人强调,“不要因为中国过去的150年而忘却了中国的上下5000年。”历史上中国有过辉煌而令人惊叹的手工艺作品,以及精致的生活方式。只是在20世纪的很多战争和动乱,让中国的文化有了断层。改革开放的前30年,大家都在追求经济上的发展,要脱贫致富。以经济发展为首要任务,那文化就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但是你会发现最近的五年,虽然还是小部分,但比起以前还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有这样的意识和需求,就是回归我们中国自己的文化根基。”蒋琼耳相信,一定会有越来越多承载中国文化价值的品牌走向世界。
当中,当代设计是蒋琼耳为“上下”实现承上启下的法宝。蒋琼耳一直强调,传承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博物馆的方式”,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记录,放在博物馆里。但是手工艺到了博物馆里就静止了,“上下”要创造的是一种波浪式流动的传承,这样就能流到未来。“上下”是通过另一种方式“承上”,对传统工艺、传统美学、传统的生活方式、中国的哲学思想进行创新,使它更适合今天21世纪人们的生活,这样就能 “启下” 了。
“但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就是,想要高端品牌走向世界,必须要耐得住寂寞,给予这个品牌发展期。中国过去30年,一切东西都来得太快,企业成功也太快了,他们就觉得应该是这么快的。但是要培养一个像西方一样的百年品牌、两百年品牌、三百年品牌,就一定要耐得住寂寞。”
T:你认为什么是时尚?时尚与传统怎样结合?
J: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所创造所承载的美学是永恒的,比如说明式的家具。今天就是在“最trendy”的空间里放一件明式的家具,你不会觉得它过时老土,还是觉得它很当代,这种美学的传承演绎是我们要做的。比如说我身上这块披肩,它很简单很简约,相信过五年或者过十年,它也不会过时,因为它是一种气质上的美,不是因为今年流行才存在。
T:中国手工传统工艺作品的传承远远不如国外,你认为问题出在哪?
J:首先,我们不能忘记在历史上我们有过辉煌的、令人惊叹的手工艺作品、精致的生活方式和讲究程度。有些西方人说你们从没有过高端的精神,我一直跟他们说“你们不要因为中国过去的150年而忘却了中国的上下5000年”。
既然中国有这么深厚的文化积淀,为什么今天还没有所谓的高端时尚品牌,我觉得很大原因是历史造成的。 但是你会发现最近的五年,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有意识回归我们中国自己的文化根基。我相信一定会有越来越多承载中国文化价值的品牌走向世界。但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就是想要高端品牌走向世界,必须要耐得住寂寞,给予这个品牌发展期。
T:东方消费者和西方消费者的审美追求有什么不一样?
J:你看西方的服装都是非常贴身的,体现曲线的。因为西方的哲学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是可以征服自然的。西方人穿衣服体现曲线,证明的是:人是可以征服自然的。东方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要对话。像我们女性的传统服装,比如袍子是好几层的,乍看没有什么曲线。但袍子面料轻,女性的小碎步一迈,在人的行动中,曲线部分出来了。人可以给予很多想象力在上面。
这些表达美的不同方式都是有根源的,就是哲学。东西方哲学是不一样,不过我觉得不一样并不代表不可以被接受。现在西方的哲学也一点点走到尽头,他们也在向东方的哲学看,以汲取新的力量。
灵魂一直在艺术世界中
蒋琼耳生于艺术世家,大学读的也是建筑设计,然而在可以就读美国最好的设计学院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时,她却毅然选择了到法国学习文学,这个当初看来“不现实”的举动却为她后来与法国结缘铺路。
蒋琼耳从小喜欢写作,到了今天,文学在她心里面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现在还有一篇我的文章收录在初中教材里面,到了现在我仍会买小说来看。我当时只是怀着一份激情、理想和感动,就因为被欧洲文化感动,想用法语看原版小说、原版电影,想和法国人直接交流,想着如果能去汲取他们的灵感和对生命的理解那有多好,就去了法国!我当时就这么简单的,没有太多的理性分析。”
法国独有的艺术气息熏染着蒋琼耳的灵魂,进入法国,她就像穿过了书本文字和图画的隔膜,进入了触手可及的艺术世界,不舍昼夜地汲取这里的文化营养。“我们以前在学校里也学建筑设计的作品,但根本就是看图,学校连模型都要求我们模仿去做。但是当你有机会能见到原作,在原作的氛围里感受它时,你会发现这种力量是很强的,才能真正领会作品的灵魂。”
蒋琼耳在国内学建筑设计的时候,画过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的素描,还做过模型,但不会因此流泪。当她步入朗香教堂现场时,马上潸然泪下,这就是艺术作品的伟大。
T:你在读书时在法国留学,法国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J:我从小受中国教育,小学、中学、大学都在中国读。中国教育在基础的方面做得挺好,比如说学写中文字,你都是通过抄上二十次、五十次这样学的。但是在这个教育系统里很多是靠反复记忆、背诵、抄写而把知识记录进脑子里去的,所以我们的思维也容易形成这样的习惯。
法国的留学经历能让你尝试另外一种思路方式。西方的教育方式,不是靠背诵、记忆、重复而形成在你脑子里的,是完全自由的。那里的老师会跟你说,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首先你要学会想。当时我觉得这样的尝试特别的不一样,所以我觉得西方教育对我的最大影响就是思想上的自由。
现在,我每年到巴黎的次数比到国内的一些大城市还多,巴黎已经成为了我的“娘家”。
T:你在艺术创作和设计两个领域都有很高造诣,你觉得这两个创作过程有什么不同?
J:我觉得既紧密相连,之间没有界限,但又是不一样的。纯艺术我觉得是纯主观的,艺术家是主观,他不需考虑为别人服务或取悦于任何人,只需要表达出他对生命的理解和看法、他对社会的看法,并将这些通过他的艺术作品表现出来。他不用在意任何人,他只在乎他自己的感觉。
但设计不一样,设计师为人们的生活服务,要给大家带来更多的舒适感、生活的品质、美感和幸福感,他是要为第三方服务的,所以必须照顾别人的感受,例如人看上去什么感觉、穿上去什么感觉……设计带有功能性、实用性的要求,要为第三方考虑,所以要更客观一点,要客观与主观相结合。从这点上看,两者是不一样的。
但从灵感来讲,艺术和设计又是无界的。我以前也画画,在绘画时从国画、书画里积累了很多关于诗情画意的理解。中国古画很讲究诗情画意的理解,计白当黑、构图叙事的要求高。至少在“上下”,我们要求把东方美学的东西、诗情画意放到我们的作品中。
在讲蒋琼耳的故事时,人们常常会介绍道:“外祖父蒋玄佁是最早留学海外的中国艺术家之一,也是最早把西方油画艺术引入中国的贡献者之一。父亲邢同和,是建造了上海美术馆的著名建筑师。”
但是,对于家庭和生命里两位成就斐然的男性角色,蒋琼耳却认为“他们是一种流水般轻轻地存在的朋友”, 蒋琼耳说:“和我外公有很多的神交,和爸爸就是很多直接交流。他们就像是朋友,一直轻轻地存在在那里,没有压抑没有对立。在你需要的时候,他们和你交流,在你不需要的时候,他们就轻轻地在边上,就像是朋友一样。我对他们没有崇拜或者当偶像来看,就是一种流水般轻轻的关系。”
蒋玄佁不仅给蒋琼耳留下了很多画作和他写的书,还给她和哥哥写了一本儿童小说,通过各种各样的故事讲述做人的道理。
蒋琼耳与外公在生命里相交的时间很短,只有两年半,但是他们之间却有精神上的交流。在蒋琼耳家里面,哥哥随父姓邢,她随母姓蒋。“琼耳”的名字是她外公取的。“‘琼’是美玉,高贵的物品;老子原名李耳,‘耳’在古语中有‘庶民’的意思,就是老百姓。外公觉得我们这样的人一辈子要追求完美与精致,但有的时候也要甘于平凡,平淡是真。”
T:对于传统文化,你一直在强调传承与相遇。你更是用了外婆、母亲、自己、孩子四代人来解释“上下”这个概念。外婆、母亲和孩子们,女性在你的生命里分别给予了你什么创作灵感?
J:创作和设计就是把你对生命的理解,通过一种艺术语言把它演绎出来,然后和周围的人分享。其实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字——爱,对生命的理解就是通过爱来理解。这种爱给予了我源源不断的灵感,也让我理解到承上启下是怎样的一种爱。
T:你家庭里面的四代人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包括民国、新中国等等,你们身上的气质是经历了时代一直传承的?
J:我们家庭的三个价值观是没有随着时间年代而改变,它们一直在传承的。第一,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和乐观都是一直有的,第二就是我们对创造力的追求也是一直传承的,第三点就是慷慨大度和分享,即使穷的时候也要分享,不是只留给自己。
T:你既是生在一个东方的家庭,也接受了西方的教育。在你心目中,东西方人对家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J:我觉得“爱生爱,美生美”,如果你从本质上去看,东西方是没有区别的,差异无非是表面的,如生活习性。虽然我先生是法国人,我的家人都是中国人,但人人在爱的面前是平等的。夫妻之间、父母之间,和孩子、朋友、师长之间,爱都是平等的。全世界只有一个太阳一个月亮,不同的只是从东看和从西看。大家对爱的追求对美的追求都是一样的,爱既可以打动东方人的心也能打动西方人的心。
设计应该承载历史文化
从2006年为爱马仕设计橱窗到今天成为爱马仕旗下品牌“上下”的CEO,蒋琼耳对爱马仕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一直没有改变,只是今天用了不同的方式有更深入的结合。在她心目中,“上下”既是一个中国品牌,又是一个混血儿,它融合了爱马仕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爱马仕的企业文化、一个企业的哲学体系,即“传承和创新”。
蒋琼耳一直跟身边的人强调,“不要因为中国过去的150年而忘却了中国的上下5000年。”历史上中国有过辉煌而令人惊叹的手工艺作品,以及精致的生活方式。只是在20世纪的很多战争和动乱,让中国的文化有了断层。改革开放的前30年,大家都在追求经济上的发展,要脱贫致富。以经济发展为首要任务,那文化就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但是你会发现最近的五年,虽然还是小部分,但比起以前还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有这样的意识和需求,就是回归我们中国自己的文化根基。”蒋琼耳相信,一定会有越来越多承载中国文化价值的品牌走向世界。
当中,当代设计是蒋琼耳为“上下”实现承上启下的法宝。蒋琼耳一直强调,传承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博物馆的方式”,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记录,放在博物馆里。但是手工艺到了博物馆里就静止了,“上下”要创造的是一种波浪式流动的传承,这样就能流到未来。“上下”是通过另一种方式“承上”,对传统工艺、传统美学、传统的生活方式、中国的哲学思想进行创新,使它更适合今天21世纪人们的生活,这样就能 “启下” 了。
“但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就是,想要高端品牌走向世界,必须要耐得住寂寞,给予这个品牌发展期。中国过去30年,一切东西都来得太快,企业成功也太快了,他们就觉得应该是这么快的。但是要培养一个像西方一样的百年品牌、两百年品牌、三百年品牌,就一定要耐得住寂寞。”
T:你认为什么是时尚?时尚与传统怎样结合?
J: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所创造所承载的美学是永恒的,比如说明式的家具。今天就是在“最trendy”的空间里放一件明式的家具,你不会觉得它过时老土,还是觉得它很当代,这种美学的传承演绎是我们要做的。比如说我身上这块披肩,它很简单很简约,相信过五年或者过十年,它也不会过时,因为它是一种气质上的美,不是因为今年流行才存在。
T:中国手工传统工艺作品的传承远远不如国外,你认为问题出在哪?
J:首先,我们不能忘记在历史上我们有过辉煌的、令人惊叹的手工艺作品、精致的生活方式和讲究程度。有些西方人说你们从没有过高端的精神,我一直跟他们说“你们不要因为中国过去的150年而忘却了中国的上下5000年”。
既然中国有这么深厚的文化积淀,为什么今天还没有所谓的高端时尚品牌,我觉得很大原因是历史造成的。 但是你会发现最近的五年,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有意识回归我们中国自己的文化根基。我相信一定会有越来越多承载中国文化价值的品牌走向世界。但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就是想要高端品牌走向世界,必须要耐得住寂寞,给予这个品牌发展期。
T:东方消费者和西方消费者的审美追求有什么不一样?
J:你看西方的服装都是非常贴身的,体现曲线的。因为西方的哲学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是可以征服自然的。西方人穿衣服体现曲线,证明的是:人是可以征服自然的。东方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要对话。像我们女性的传统服装,比如袍子是好几层的,乍看没有什么曲线。但袍子面料轻,女性的小碎步一迈,在人的行动中,曲线部分出来了。人可以给予很多想象力在上面。
这些表达美的不同方式都是有根源的,就是哲学。东西方哲学是不一样,不过我觉得不一样并不代表不可以被接受。现在西方的哲学也一点点走到尽头,他们也在向东方的哲学看,以汲取新的力量。
灵魂一直在艺术世界中
蒋琼耳生于艺术世家,大学读的也是建筑设计,然而在可以就读美国最好的设计学院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时,她却毅然选择了到法国学习文学,这个当初看来“不现实”的举动却为她后来与法国结缘铺路。
蒋琼耳从小喜欢写作,到了今天,文学在她心里面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现在还有一篇我的文章收录在初中教材里面,到了现在我仍会买小说来看。我当时只是怀着一份激情、理想和感动,就因为被欧洲文化感动,想用法语看原版小说、原版电影,想和法国人直接交流,想着如果能去汲取他们的灵感和对生命的理解那有多好,就去了法国!我当时就这么简单的,没有太多的理性分析。”
法国独有的艺术气息熏染着蒋琼耳的灵魂,进入法国,她就像穿过了书本文字和图画的隔膜,进入了触手可及的艺术世界,不舍昼夜地汲取这里的文化营养。“我们以前在学校里也学建筑设计的作品,但根本就是看图,学校连模型都要求我们模仿去做。但是当你有机会能见到原作,在原作的氛围里感受它时,你会发现这种力量是很强的,才能真正领会作品的灵魂。”
蒋琼耳在国内学建筑设计的时候,画过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的素描,还做过模型,但不会因此流泪。当她步入朗香教堂现场时,马上潸然泪下,这就是艺术作品的伟大。
T:你在读书时在法国留学,法国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J:我从小受中国教育,小学、中学、大学都在中国读。中国教育在基础的方面做得挺好,比如说学写中文字,你都是通过抄上二十次、五十次这样学的。但是在这个教育系统里很多是靠反复记忆、背诵、抄写而把知识记录进脑子里去的,所以我们的思维也容易形成这样的习惯。
法国的留学经历能让你尝试另外一种思路方式。西方的教育方式,不是靠背诵、记忆、重复而形成在你脑子里的,是完全自由的。那里的老师会跟你说,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首先你要学会想。当时我觉得这样的尝试特别的不一样,所以我觉得西方教育对我的最大影响就是思想上的自由。
现在,我每年到巴黎的次数比到国内的一些大城市还多,巴黎已经成为了我的“娘家”。
T:你在艺术创作和设计两个领域都有很高造诣,你觉得这两个创作过程有什么不同?
J:我觉得既紧密相连,之间没有界限,但又是不一样的。纯艺术我觉得是纯主观的,艺术家是主观,他不需考虑为别人服务或取悦于任何人,只需要表达出他对生命的理解和看法、他对社会的看法,并将这些通过他的艺术作品表现出来。他不用在意任何人,他只在乎他自己的感觉。
但设计不一样,设计师为人们的生活服务,要给大家带来更多的舒适感、生活的品质、美感和幸福感,他是要为第三方服务的,所以必须照顾别人的感受,例如人看上去什么感觉、穿上去什么感觉……设计带有功能性、实用性的要求,要为第三方考虑,所以要更客观一点,要客观与主观相结合。从这点上看,两者是不一样的。
但从灵感来讲,艺术和设计又是无界的。我以前也画画,在绘画时从国画、书画里积累了很多关于诗情画意的理解。中国古画很讲究诗情画意的理解,计白当黑、构图叙事的要求高。至少在“上下”,我们要求把东方美学的东西、诗情画意放到我们的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