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6月底,由优酷土豆、大伙儿纪录联合出品的互联网美食纪录片《原味》上线。第一季的名字叫《桃之夭夭》。镜头中的欧阳应霁呆萌可爱,以他的“不务正业”和“跨界”,燃起人们对生活的熊熊热情。
半饱饭人时光
作为香港理工大学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欧阳应霁本应是一个对家居设计很有天分、大有前途的理工男。但在设计方面崭露头角,且有两本书面世之际,他回到学校,完成了哲学硕士的学业。与此同时,他经营一个小剧场,不赚钱,但收入刚好可以养活这一偏好。他还创作漫画,赚的钱用于购买喜欢的艺术家的画作。
青春岁月中,欧阳应霁是香港文艺青年的标配:懂哲学,愿意以手艺养活爱好。爱好广泛,但从来不拿其装点门面——真正的范儿,像红杏,到了季节,自然会成熟。
欧阳应霁一直觉得,他的人生除了设计和漫画,还会有一种重逢,那种一投入进去,时光就会停歇般的相遇。
直到2003年,香港SARS爆发,欧阳应霁天天窝在家里做饭,做出了《半饱》一书。半饱是他的饮食原则,只吃半饱,因为不知道生活中还会有什么更好玩的东西在等着,那也是另一种贪心。
因为宅得受不了,欧阳应霁去了经常光顾的一家馄饨面店。他惊讶地发现曾嘈杂的店突然冷清得只有两三个人,危机感浮上来:如果这些老店以后没了怎么办?他走遍街头巷尾、酒楼茶室,搜集整理了144种美食佳肴,完成了系列丛书《香港味道》。
做完这套书,欧阳应霁得到了启发,食物不只是味道,不只是烹调方法,更重要的是它背后的人情世故。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一路走来,很多故事与食物相连。这实在是一个太大的题目,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探寻。
欧阳应霁开始行走,天南海北,所到之处,直达图书馆、书店和当地的菜市场。热闹的菜市场可以窥见当地真实的风土人情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他念念不忘的是马来西亚的槟城,槟城是一个岛,集中保留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南方沿海建筑的风格。很多福建人、广东人在那边定居,和当地马来人的结合也产生了土生华人。他们的菜系叫娘惹菜,也就是欧阳应霁小时候吃到的味道。一道最简单的白灼菜心,让他顷刻间找到了根。
重要的是,槟城保留了旧时代的生活方式,生活缓慢有序,连榴莲都要分时段去买。老板不管你是否是外地人,会指着时钟告诉你:“这个榴莲的味道不正宗了,你要吃,就等上二十分钟,新摘的会运来。好口味,是等出来的。”
一日,欧阳应霁和朋友去餐馆吃饭,吃了五个小时。米饭上来了,大家刚要开吃,老板娘匆匆走过来,说了无数个“对不起”,拿走了那些米饭。原来,新来的伙计煮米饭时,水放多了。老板娘严肃地说:“很可能一口米饭,让这些菜瞬间就失味了,就让客人扫兴了。吃这件事,是要当真的。”
欧阳应霁被这样的精神彻底征服了。那顿饭,他吃出了敬畏感。食物可以是历史、文化;可以是政治、经济;可以是风花雪月,是很轻很轻的一种享受。欧阳应霁接触得越多,越觉得花一辈子、两辈子、三辈子,投进食物的领域里都很值得。他常常开玩笑说:“下一辈子我回来,可能就是一盘菜,或者一头猪,换一个角度体验人生。”
来生做一头猪
欧阳应霁在50岁到来的那一天,决定用余生做个彻底的“饭人”。在他眼里,所谓“饭人”,不是比吃遍多少餐馆食肆,讲究的是用新鲜食材、地道调味料,挥舞锅铲,魔术般地烹饪出饭食美味。
欧阳应霁发现,厨房是个“蛮可以休闲”的地方,于是披挂围裙上阵煮食,在自己家、工作室、朋友家,甚至在推广新书的活动中煮给读者们吃。
欧阳应霁被大家看作是慢生活的典范。可是,他觉得大家误会了,他说话比人家快,忙忙碌碌地跑来跑去,上午还在香港,下午可能已经在台北,真正忙起来,一天只吃一顿饭。他觉得自己更像一个钟摆,从这一端到那一端。欧阳应霁说,不是花三五个小时吃一顿饭,或者在海滩躺上半天就叫慢生活,慢生活是你五年、十年,三十年、五十年对钟爱的事情的一种追求。“有研究的心,也能做出一点学问,才是慢生活的极致表现。”
欧阳应霁有意识地将爱好慢慢地都做成了学问,将学问接地气地变成了生活,于是大家叫他“生活家”。对此,欧阳应霁的总结是一切只因“贪心贪玩”,对舒适自在起了钻研心。就像从25岁开始,他的着装风格多年不变——V领白T恤搭配宽松的黑裤子,区别是夏薄冬厚。黑白是永恒的色调,有时加点灰和蓝。二十年前,欧阳应霁还在电台时,工作很忙,在生活细节上,吃不能放松,于是就在穿上不愿费心。他找朋友定制了一批白T恤,选了最好的面料。V领的款式,也是精心算计过的,单穿很得体,外面再加件衬衫也不会失礼地露出领边。第一批做了40件,几年后又做了100件,现在才穿了一半。
连这份懒散,也不小心流传开去,被视为潮流,后面还加上了“教父”字眼。欧阳应霁说,他无心教化,只是用了真心罢了。就如最近做《原味》第一集的《桃之夭夭》,凌晨踏着露水去采摘,不忍用手触摸熟透了的桃子,就从结蒂处小心地将其放在柔软的纸巾里。剥皮、去核、蒸煮,长达二十几个小时的过程,欧阳应霁都保持着站立的姿势。他说:“桃子用整个春天走向成熟,食者就应该以站立与膜拜的姿势,用心地让它成为最好吃的罐头。也许,桃子不知道,可是,我知道。”所以,吃之于欧阳应霁,不是味蕾的简单饕餮,而是一场又一场幸福的仪式。
(编辑 张秀格
[email protected])
半饱饭人时光
作为香港理工大学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欧阳应霁本应是一个对家居设计很有天分、大有前途的理工男。但在设计方面崭露头角,且有两本书面世之际,他回到学校,完成了哲学硕士的学业。与此同时,他经营一个小剧场,不赚钱,但收入刚好可以养活这一偏好。他还创作漫画,赚的钱用于购买喜欢的艺术家的画作。
青春岁月中,欧阳应霁是香港文艺青年的标配:懂哲学,愿意以手艺养活爱好。爱好广泛,但从来不拿其装点门面——真正的范儿,像红杏,到了季节,自然会成熟。
欧阳应霁一直觉得,他的人生除了设计和漫画,还会有一种重逢,那种一投入进去,时光就会停歇般的相遇。
直到2003年,香港SARS爆发,欧阳应霁天天窝在家里做饭,做出了《半饱》一书。半饱是他的饮食原则,只吃半饱,因为不知道生活中还会有什么更好玩的东西在等着,那也是另一种贪心。
因为宅得受不了,欧阳应霁去了经常光顾的一家馄饨面店。他惊讶地发现曾嘈杂的店突然冷清得只有两三个人,危机感浮上来:如果这些老店以后没了怎么办?他走遍街头巷尾、酒楼茶室,搜集整理了144种美食佳肴,完成了系列丛书《香港味道》。
做完这套书,欧阳应霁得到了启发,食物不只是味道,不只是烹调方法,更重要的是它背后的人情世故。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一路走来,很多故事与食物相连。这实在是一个太大的题目,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探寻。
欧阳应霁开始行走,天南海北,所到之处,直达图书馆、书店和当地的菜市场。热闹的菜市场可以窥见当地真实的风土人情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他念念不忘的是马来西亚的槟城,槟城是一个岛,集中保留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南方沿海建筑的风格。很多福建人、广东人在那边定居,和当地马来人的结合也产生了土生华人。他们的菜系叫娘惹菜,也就是欧阳应霁小时候吃到的味道。一道最简单的白灼菜心,让他顷刻间找到了根。
重要的是,槟城保留了旧时代的生活方式,生活缓慢有序,连榴莲都要分时段去买。老板不管你是否是外地人,会指着时钟告诉你:“这个榴莲的味道不正宗了,你要吃,就等上二十分钟,新摘的会运来。好口味,是等出来的。”
一日,欧阳应霁和朋友去餐馆吃饭,吃了五个小时。米饭上来了,大家刚要开吃,老板娘匆匆走过来,说了无数个“对不起”,拿走了那些米饭。原来,新来的伙计煮米饭时,水放多了。老板娘严肃地说:“很可能一口米饭,让这些菜瞬间就失味了,就让客人扫兴了。吃这件事,是要当真的。”
欧阳应霁被这样的精神彻底征服了。那顿饭,他吃出了敬畏感。食物可以是历史、文化;可以是政治、经济;可以是风花雪月,是很轻很轻的一种享受。欧阳应霁接触得越多,越觉得花一辈子、两辈子、三辈子,投进食物的领域里都很值得。他常常开玩笑说:“下一辈子我回来,可能就是一盘菜,或者一头猪,换一个角度体验人生。”
来生做一头猪
欧阳应霁在50岁到来的那一天,决定用余生做个彻底的“饭人”。在他眼里,所谓“饭人”,不是比吃遍多少餐馆食肆,讲究的是用新鲜食材、地道调味料,挥舞锅铲,魔术般地烹饪出饭食美味。
欧阳应霁发现,厨房是个“蛮可以休闲”的地方,于是披挂围裙上阵煮食,在自己家、工作室、朋友家,甚至在推广新书的活动中煮给读者们吃。
欧阳应霁被大家看作是慢生活的典范。可是,他觉得大家误会了,他说话比人家快,忙忙碌碌地跑来跑去,上午还在香港,下午可能已经在台北,真正忙起来,一天只吃一顿饭。他觉得自己更像一个钟摆,从这一端到那一端。欧阳应霁说,不是花三五个小时吃一顿饭,或者在海滩躺上半天就叫慢生活,慢生活是你五年、十年,三十年、五十年对钟爱的事情的一种追求。“有研究的心,也能做出一点学问,才是慢生活的极致表现。”
欧阳应霁有意识地将爱好慢慢地都做成了学问,将学问接地气地变成了生活,于是大家叫他“生活家”。对此,欧阳应霁的总结是一切只因“贪心贪玩”,对舒适自在起了钻研心。就像从25岁开始,他的着装风格多年不变——V领白T恤搭配宽松的黑裤子,区别是夏薄冬厚。黑白是永恒的色调,有时加点灰和蓝。二十年前,欧阳应霁还在电台时,工作很忙,在生活细节上,吃不能放松,于是就在穿上不愿费心。他找朋友定制了一批白T恤,选了最好的面料。V领的款式,也是精心算计过的,单穿很得体,外面再加件衬衫也不会失礼地露出领边。第一批做了40件,几年后又做了100件,现在才穿了一半。
连这份懒散,也不小心流传开去,被视为潮流,后面还加上了“教父”字眼。欧阳应霁说,他无心教化,只是用了真心罢了。就如最近做《原味》第一集的《桃之夭夭》,凌晨踏着露水去采摘,不忍用手触摸熟透了的桃子,就从结蒂处小心地将其放在柔软的纸巾里。剥皮、去核、蒸煮,长达二十几个小时的过程,欧阳应霁都保持着站立的姿势。他说:“桃子用整个春天走向成熟,食者就应该以站立与膜拜的姿势,用心地让它成为最好吃的罐头。也许,桃子不知道,可是,我知道。”所以,吃之于欧阳应霁,不是味蕾的简单饕餮,而是一场又一场幸福的仪式。
(编辑 张秀格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