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生命情感冷漠、生命幸福感降低、生命价值观迷茫、生命责任务实化等异化症状开始出现。本论文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来深入且全面了解大学生生命观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高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观;高校;生命教育
生命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生命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但目前的教育只是教人“何以为生”,并不引导学生“为何而生”的思考。大多数时候教育作为了一种理性认知的工具,忽视了受教育者的生命体验和感受。针对这种“生命空场”的教育理念,于是有了关注受教育者生命独特性、主体性和完整性的生命化教育模式。生命教育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性发展的运动。”生命教育作为一种价值追求,主要是帮助学生尊重和珍惜生命,提高生存技能,丰富生命价值,从“种生命”向“类生命”过渡,从而达到个人和自我,他人和社会的和谐。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为了全面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命观以及高校对于生命教育的实施情况,我们特组织了本次问卷调查。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增强生命认识,提升生命价值、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高校的和谐发展。本次调查以银川能源学院的 1000 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的样本从大学一年级至大学四年级,共发出调查问卷 1000 份,收回问卷 902 份,回收问卷有效率为 90%。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和情感的调查:
对于“如何看待生命”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 82.6%的同学认同了生命是物质性、精神性和社会性的结合体,绝大部分同学对生命有正确的认知。大专生更追求精神上的超越,本科生对于生命的属性认同则高于专科生,达到 84.5%。从交叉分析表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都为自己活着而倍感珍惜生命,同时认为死亡是必然要发生的事情,分别占到了 48%和 41.4%。还有少数人对死亡产生恐惧感,但也认为死亡是对人生的一种解脱。其中,在交叉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脑中经常有自杀念头的大学生,大部分都认为死亡是必然要发生的事情,对死亡看得很坦然;而脑中从来没有自杀念头的大学生,大部分因为自己活着而倍感珍惜生命。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人对生命的认知最终会影响他对待生命的方式,所以加强大学生的生命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生命观。
2.大学生生命的质量和幸福感调查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合乎德性的一种现实活动。“幸福首先是一种个人的感情,可称之为幸福感!”幸福心理由多种心理因素相互联系着,它包含了幸福的感情、需要、认知和行为。由幸福心理学可以得知,一个人幸福的感情和行为是息息相关的。当大学生觉得生命是幸福而快乐的时候,有 76.9%的人表示一定可以做到无论何时都会热爱并珍惜生命;当大生觉得生命是暗淡且痛苦的时候,有近半数的人表示会依情况来决定是否善待生命,更有27.3%的人表示做不到,也许当他们受挫或者失败时,便会选择不再珍惜生命。总的来说,有 67%的人认为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不会放弃生命,但也有 29.3%的同学不能够坚定自己对生命的信仰,这部分同学也将是我们进行生命教育的重点。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让生命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社会性,美满和谐的家庭和忠诚的朋友是我们在拥有了自己生命之外更加想去拥有的东西,这也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支持此观点的人占到了 78.7%。以上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们的生命感受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待人生的态度。有理想有抱负,积极为目标而努力的大学生大多数表示大学生活过得很有乐趣很充实,占到了 51.9%;无所追求、得过且过的人中有 20%表示生活没有乐趣,被各种烦恼的喘不过气来;对前途悲观的人中也有几乎 20%的人表示大学生活无聊,完全无乐趣可言。总的来说,大学生表示对生活的乐趣不是很多,占到了 56.1%。部分大学生对待生命幸福的感觉以及自身对人生的态度令人担忧,他们缺乏对生命意义和目的思考,没有人生目标和奋斗的动力。应该加强这部分学生的生命教育,带领他们学会理解和把握生命的本质,不断提升自己的主观幸福感。
三、通过对大学生生命观的审视来反思高校生命教育的实施
从以上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对生命观的认识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当前部分大学生的生命观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够忽视:如对生命存在错误的认知、生命幸福感偏低、自杀念头的增多、生活没有乐趣和意义、生命价值务实化和功利化、遇到生命挫折宁愿选择自我发泄也不求助于别人,对其他生命体缺乏信任、自我主义严重等等。大学生生命观的形成,受到自身、家庭、社会和学校四方面的影响。其中,大学生身在校园,高校的教育可以更直接的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生命观,如果高校不及时疏导大学生面临的身心挫败,大学生就很可能出现种种危及生命的极端反应。但是根据调查显示:生命教育在高校实施的并不如人意,大多数大学生表示所在的高校只是偶尔有生命教育的影子或者只是穿插在其他課程当中,也没有相应的生命体验活动。
1.高校的教育理念应加强人文关怀
“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的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力方面的自由。”任何教育首先都应该是从人出发,并最终受益于人的教育,即教育应该是注重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教育。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首先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即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特性、自主性。但是现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因为过分的“以社会为本位”来强调其社会功能,最终忽视了对学生生命个体的关注,影响了学生的个体生命质量以及自由全面发展的可能。忽视了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生命价值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只是适应国家社会主张的“统一产品”,长时间的沉积和压力,“统一思想”下的大学生身心和人格可能出现问题,自杀等生命危机现象也更易于出现。 2.高校的教育内容应加上生命教育的课程
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生命观的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是在高校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从我们的调查问卷显示,生命教育具有滞后性,思想政治教育出现受教育者的需求和学校供给的脱节,最终将影响到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也最终影响到大学生的生命状态。在高校设立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教会大学生系统的生命知识,并从其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升到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理性认识上,带领学生尊重生命、欣赏生命和体验生命、珍惜生命。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只有 8.2%的大學生表示有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有的只是穿插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校园文化中。除了在内容方面的设置外,思想理论课老师也很少关注这方面的内容,认为是心理课老师的任务,因此也忽视了去引导大学生珍惜生命并超越生命。
3.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应加强对大学生生命观的引导
所谓隐性课程主要“是指这样的一些教育实践和结果,它们在学校政策、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然而又是学校经验中常规有效的一部分”。高校除了应该设立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外,还应该有相应的隐性课程的存在,其中校园文化就是隐性课程的最好载体。生命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体验活动,生命的说教和知识我们都知道,但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自杀和他杀的事件发生呢,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缺乏在实践活动中来感悟生命的情感和真谛。“通过开展思想性、知识性、专业性、趣味性等形式多样的社团及课外活动,实施生命教育,使学生在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但是在我国高校目前的校园文化中却很少出现生命教育的主题,也很少有遭遇突发事件的模拟自救训练。
小结
当代高校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而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比较研究几乎没有。在比较中明确大学生的生命需要,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生命教育,不管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发挥,还是对大专生、本科生自身生命质量的提高,都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基金项目:本文系银川能源学院2015-2017科研课题“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探究生命教育——以银川能源学院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KY-Y-33)
参考文献
[1] 王 煌,喻芒清. 关于高校生命教育的再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0):52-53.
[2] 郑 雪.幸福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3]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教育财富蕴含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 黄天中.美国的死亡教育的课程设计[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4(1):34-41.
[5] 江山野主编.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作者单位:银川能源学院)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观;高校;生命教育
生命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生命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但目前的教育只是教人“何以为生”,并不引导学生“为何而生”的思考。大多数时候教育作为了一种理性认知的工具,忽视了受教育者的生命体验和感受。针对这种“生命空场”的教育理念,于是有了关注受教育者生命独特性、主体性和完整性的生命化教育模式。生命教育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性发展的运动。”生命教育作为一种价值追求,主要是帮助学生尊重和珍惜生命,提高生存技能,丰富生命价值,从“种生命”向“类生命”过渡,从而达到个人和自我,他人和社会的和谐。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为了全面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命观以及高校对于生命教育的实施情况,我们特组织了本次问卷调查。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增强生命认识,提升生命价值、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高校的和谐发展。本次调查以银川能源学院的 1000 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的样本从大学一年级至大学四年级,共发出调查问卷 1000 份,收回问卷 902 份,回收问卷有效率为 90%。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和情感的调查:
对于“如何看待生命”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 82.6%的同学认同了生命是物质性、精神性和社会性的结合体,绝大部分同学对生命有正确的认知。大专生更追求精神上的超越,本科生对于生命的属性认同则高于专科生,达到 84.5%。从交叉分析表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都为自己活着而倍感珍惜生命,同时认为死亡是必然要发生的事情,分别占到了 48%和 41.4%。还有少数人对死亡产生恐惧感,但也认为死亡是对人生的一种解脱。其中,在交叉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脑中经常有自杀念头的大学生,大部分都认为死亡是必然要发生的事情,对死亡看得很坦然;而脑中从来没有自杀念头的大学生,大部分因为自己活着而倍感珍惜生命。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人对生命的认知最终会影响他对待生命的方式,所以加强大学生的生命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生命观。
2.大学生生命的质量和幸福感调查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合乎德性的一种现实活动。“幸福首先是一种个人的感情,可称之为幸福感!”幸福心理由多种心理因素相互联系着,它包含了幸福的感情、需要、认知和行为。由幸福心理学可以得知,一个人幸福的感情和行为是息息相关的。当大学生觉得生命是幸福而快乐的时候,有 76.9%的人表示一定可以做到无论何时都会热爱并珍惜生命;当大生觉得生命是暗淡且痛苦的时候,有近半数的人表示会依情况来决定是否善待生命,更有27.3%的人表示做不到,也许当他们受挫或者失败时,便会选择不再珍惜生命。总的来说,有 67%的人认为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不会放弃生命,但也有 29.3%的同学不能够坚定自己对生命的信仰,这部分同学也将是我们进行生命教育的重点。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让生命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社会性,美满和谐的家庭和忠诚的朋友是我们在拥有了自己生命之外更加想去拥有的东西,这也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支持此观点的人占到了 78.7%。以上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们的生命感受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待人生的态度。有理想有抱负,积极为目标而努力的大学生大多数表示大学生活过得很有乐趣很充实,占到了 51.9%;无所追求、得过且过的人中有 20%表示生活没有乐趣,被各种烦恼的喘不过气来;对前途悲观的人中也有几乎 20%的人表示大学生活无聊,完全无乐趣可言。总的来说,大学生表示对生活的乐趣不是很多,占到了 56.1%。部分大学生对待生命幸福的感觉以及自身对人生的态度令人担忧,他们缺乏对生命意义和目的思考,没有人生目标和奋斗的动力。应该加强这部分学生的生命教育,带领他们学会理解和把握生命的本质,不断提升自己的主观幸福感。
三、通过对大学生生命观的审视来反思高校生命教育的实施
从以上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对生命观的认识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当前部分大学生的生命观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够忽视:如对生命存在错误的认知、生命幸福感偏低、自杀念头的增多、生活没有乐趣和意义、生命价值务实化和功利化、遇到生命挫折宁愿选择自我发泄也不求助于别人,对其他生命体缺乏信任、自我主义严重等等。大学生生命观的形成,受到自身、家庭、社会和学校四方面的影响。其中,大学生身在校园,高校的教育可以更直接的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生命观,如果高校不及时疏导大学生面临的身心挫败,大学生就很可能出现种种危及生命的极端反应。但是根据调查显示:生命教育在高校实施的并不如人意,大多数大学生表示所在的高校只是偶尔有生命教育的影子或者只是穿插在其他課程当中,也没有相应的生命体验活动。
1.高校的教育理念应加强人文关怀
“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的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力方面的自由。”任何教育首先都应该是从人出发,并最终受益于人的教育,即教育应该是注重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教育。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首先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即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特性、自主性。但是现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因为过分的“以社会为本位”来强调其社会功能,最终忽视了对学生生命个体的关注,影响了学生的个体生命质量以及自由全面发展的可能。忽视了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生命价值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只是适应国家社会主张的“统一产品”,长时间的沉积和压力,“统一思想”下的大学生身心和人格可能出现问题,自杀等生命危机现象也更易于出现。 2.高校的教育内容应加上生命教育的课程
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生命观的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是在高校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从我们的调查问卷显示,生命教育具有滞后性,思想政治教育出现受教育者的需求和学校供给的脱节,最终将影响到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也最终影响到大学生的生命状态。在高校设立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教会大学生系统的生命知识,并从其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升到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理性认识上,带领学生尊重生命、欣赏生命和体验生命、珍惜生命。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只有 8.2%的大學生表示有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有的只是穿插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校园文化中。除了在内容方面的设置外,思想理论课老师也很少关注这方面的内容,认为是心理课老师的任务,因此也忽视了去引导大学生珍惜生命并超越生命。
3.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应加强对大学生生命观的引导
所谓隐性课程主要“是指这样的一些教育实践和结果,它们在学校政策、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然而又是学校经验中常规有效的一部分”。高校除了应该设立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外,还应该有相应的隐性课程的存在,其中校园文化就是隐性课程的最好载体。生命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体验活动,生命的说教和知识我们都知道,但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自杀和他杀的事件发生呢,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缺乏在实践活动中来感悟生命的情感和真谛。“通过开展思想性、知识性、专业性、趣味性等形式多样的社团及课外活动,实施生命教育,使学生在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但是在我国高校目前的校园文化中却很少出现生命教育的主题,也很少有遭遇突发事件的模拟自救训练。
小结
当代高校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而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比较研究几乎没有。在比较中明确大学生的生命需要,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生命教育,不管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发挥,还是对大专生、本科生自身生命质量的提高,都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基金项目:本文系银川能源学院2015-2017科研课题“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探究生命教育——以银川能源学院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KY-Y-33)
参考文献
[1] 王 煌,喻芒清. 关于高校生命教育的再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0):52-53.
[2] 郑 雪.幸福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3]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教育财富蕴含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 黄天中.美国的死亡教育的课程设计[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4(1):34-41.
[5] 江山野主编.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作者单位:银川能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