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天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与滨海新区需求存在很大差距,确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思考如何构建信息交互平台,解决产业集群人才需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对接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对教学进行改革使其更好地适应新的市场需求的问题,如何提升职教师资力量更好地为产业集群人才培养服务的问题,力争使高职院校学科专业设置与滨海新区人才需求目标对接,最终确定一条适合天津滨海新区产业集群化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
关键词:产业集群;职业教育;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2-0261-01
一、前言
职业教育一直肩负着是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劳动就业和提升全民素质的重要使命。随着天津产业集群的升级,大量与高新技术相关的智能型职业岗位群必将产生,产业集群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必将增大。因此,作为与区域经济结合最紧密的职业教育必须根据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加快培养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特别是培养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更好地为滨海新区发展服务。
二、目前天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现状与滨海新区需求的差距
(一)天津职业院校学科专业设置现状不能够满足滨海新区的需求
天津职业院校虽然有一批学科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但是跻身世界一流学科的数量很少。一些职业院校盲目仿效重点大学的专业设置模式,没有充分做市场调研,也不注重对接地方产业集群化需求,为滨海新区经济建设、产业集群基地而“量身定做”的专业有限,尤其是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科技、新能源汽车等专业。教学远离生产一线,教学活动实习实训情境难以贴近生产现场,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出的反应相对滞后,因此没有形成服务滨海新区的强劲动力。
(二)天津职业院校师资的实践技能水平不能满足滨海新区的需求
笔者在走访职业院校的过程中发现,我国职教师资队伍无论在学历层次、专业素养,还是在“双师型”教师比例等方面,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需要和发展需求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多数职业院校教师的来源是留校毕业生或者是高学历引进人才,学校对教师的理论教学要求有较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考核机制,而对教师的实践技能培养培训和考核缺乏相应的管理体系和考核机制,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经验少,难以满足滨海新区对学生的技能水平需求。
(三)教学模式不能培育出适合天津滨海新区建设要求的高技能性人才
我国职业教育普遍采用的还是传递—接受,没有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理论讲授占据课堂90%以上的时间,这种“一言堂的模式”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快的适应以后的工作岗位,因此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而不是包办。建议我们的一线教师多走进滨海新区,多与企业接触,这样可以更好地创设实践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性格特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引入具有感染性的案例,给学生更多发现性学习的机会。
三、选择适合天津滨海新区产业集群化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势在必行
(一)强化政府引导,构建职业院校与滨海新区企业间合作的共同利益基础
众所周知,校企合作模式已经尝试了很多年,但均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效果不甚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参与办学机制不健全,校企合作模式单一,合作内容不深入。企业在参与办学过程中强调成本投入与经济效益,而高校注重的是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及就业。企业未能作为高职院校治理结构中的核心受益者,没有真正有效地参与到高职院校决策管理以及课程教学改革之中,缺乏利益的驱动性,自然会导致校企合作意向不强的结果。
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政府要引导企业及时分析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竞争环境的压力与挑战,增强企业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促进企业不断提升产品技术质量。维持学校跟企业各方共同利益的趋同和有效的信息互通,达到优质资源共享,推动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
(二)优化专业结构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企业参与到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工作中,建立平台课程加专业方向课程,组成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职业标准对接。
(三)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探索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形式
德国先进的工业制造获益于校企协同育人“双元制”的技术技能积累模式,而我国的现代学徒制处于起步阶段,校企合作大多局限于提供实习场地,参观、学生领岗实习和利用职业院校的有关工种技能鉴定所开展员工考证等方面。技术性能积累薄弱,难以满足滨海新区产业集群对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可以考虑实施学徒制,进行深度融合的双主体办学,探索多样的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形式,不但是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手段,还可以有效服务滨海经济和产业发展。
四、结语
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特色经济已经成为天津经济的主体,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不同寻常的战略意义。因此滨海新区职业教育更应该站在新的战略高度,以更为广阔的视野,选择其发展路径。准确把握滨海新区支柱产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结合学校发展实际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优化研究方向,提高专业资源利用率,充分体现学科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应用性和前瞻性,促进学科专业设置与滨海新区市场需求对接,为建设美丽天津服务。
(作者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郎群秀.高技能人才内涵解析[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
[2]邱鸿勋.人才需求分析与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探讨[J].职业教育,2002.
关键词:产业集群;职业教育;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2-0261-01
一、前言
职业教育一直肩负着是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劳动就业和提升全民素质的重要使命。随着天津产业集群的升级,大量与高新技术相关的智能型职业岗位群必将产生,产业集群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必将增大。因此,作为与区域经济结合最紧密的职业教育必须根据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加快培养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特别是培养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更好地为滨海新区发展服务。
二、目前天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现状与滨海新区需求的差距
(一)天津职业院校学科专业设置现状不能够满足滨海新区的需求
天津职业院校虽然有一批学科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但是跻身世界一流学科的数量很少。一些职业院校盲目仿效重点大学的专业设置模式,没有充分做市场调研,也不注重对接地方产业集群化需求,为滨海新区经济建设、产业集群基地而“量身定做”的专业有限,尤其是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科技、新能源汽车等专业。教学远离生产一线,教学活动实习实训情境难以贴近生产现场,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出的反应相对滞后,因此没有形成服务滨海新区的强劲动力。
(二)天津职业院校师资的实践技能水平不能满足滨海新区的需求
笔者在走访职业院校的过程中发现,我国职教师资队伍无论在学历层次、专业素养,还是在“双师型”教师比例等方面,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需要和发展需求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多数职业院校教师的来源是留校毕业生或者是高学历引进人才,学校对教师的理论教学要求有较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考核机制,而对教师的实践技能培养培训和考核缺乏相应的管理体系和考核机制,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经验少,难以满足滨海新区对学生的技能水平需求。
(三)教学模式不能培育出适合天津滨海新区建设要求的高技能性人才
我国职业教育普遍采用的还是传递—接受,没有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理论讲授占据课堂90%以上的时间,这种“一言堂的模式”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快的适应以后的工作岗位,因此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而不是包办。建议我们的一线教师多走进滨海新区,多与企业接触,这样可以更好地创设实践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性格特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引入具有感染性的案例,给学生更多发现性学习的机会。
三、选择适合天津滨海新区产业集群化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势在必行
(一)强化政府引导,构建职业院校与滨海新区企业间合作的共同利益基础
众所周知,校企合作模式已经尝试了很多年,但均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效果不甚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参与办学机制不健全,校企合作模式单一,合作内容不深入。企业在参与办学过程中强调成本投入与经济效益,而高校注重的是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及就业。企业未能作为高职院校治理结构中的核心受益者,没有真正有效地参与到高职院校决策管理以及课程教学改革之中,缺乏利益的驱动性,自然会导致校企合作意向不强的结果。
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政府要引导企业及时分析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竞争环境的压力与挑战,增强企业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促进企业不断提升产品技术质量。维持学校跟企业各方共同利益的趋同和有效的信息互通,达到优质资源共享,推动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
(二)优化专业结构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企业参与到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工作中,建立平台课程加专业方向课程,组成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职业标准对接。
(三)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探索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形式
德国先进的工业制造获益于校企协同育人“双元制”的技术技能积累模式,而我国的现代学徒制处于起步阶段,校企合作大多局限于提供实习场地,参观、学生领岗实习和利用职业院校的有关工种技能鉴定所开展员工考证等方面。技术性能积累薄弱,难以满足滨海新区产业集群对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可以考虑实施学徒制,进行深度融合的双主体办学,探索多样的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形式,不但是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手段,还可以有效服务滨海经济和产业发展。
四、结语
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特色经济已经成为天津经济的主体,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不同寻常的战略意义。因此滨海新区职业教育更应该站在新的战略高度,以更为广阔的视野,选择其发展路径。准确把握滨海新区支柱产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结合学校发展实际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优化研究方向,提高专业资源利用率,充分体现学科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应用性和前瞻性,促进学科专业设置与滨海新区市场需求对接,为建设美丽天津服务。
(作者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郎群秀.高技能人才内涵解析[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
[2]邱鸿勋.人才需求分析与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探讨[J].职业教育,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