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港,东西交汇,是国际金融与贸易的中心,被称作“东方之珠”。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就在50多年前,这座繁华的城市,却因为缺水几乎成了一座荒岛。
半个多世纪来,数万名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简称“东深供水工程”)的建设者们,以忠于祖国、心系同胞的家国情怀,勇挑重担、攻坚克难的使命担当,不畏艰苦、甘于付出的奉献精神,为建设守护香港供水生命线和香港繁荣稳定立下了不朽功勋。
2021年4月2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时代楷模”称号。
香港,是一座三面环海的城市,也是一座严重缺乏淡水的城市。
1963年,香港发生历史罕见的严重旱情,让全港350万市民生活陷入困境。12月,周恩来总理在广州听取了广东省关于供水香港工程方案的汇报,同意采用从东江引水,沿石马河提水到雁田水库再流入深圳水库输往香港的方案,并指示国家计委拨出专款,尽快设计、施工。只用了短短一年时间,建设者们克服重重困难,东深供水工程建成通水。
北起广东省东莞市桥头镇,南至深圳市深圳水库,工程主干线长83公里(2000年实施封闭式改造后为68公里),东深供水工程为港深莞约2400万居民的生活、生产用水提供了重要保障。至2020年底,建成于1965年3月1日的东深供水工程已有效供水55年,累计向香港供水267亿立方米。
“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
1964年2月20日,东深供水工程全线开工。为解决劳动力问题,从广州动员5000名青年,从东莞、惠州、宝安等地动员5000多名群众投入施工。现年86岁、时任广东省水利厅下属设计院技术员王寿永回忆,大约1963年国庆节前后,设计院就接到了东深供水工程的设计任务,他与同事们持续几个月加班加点绘制施工图纸。当时住的是油毛毡搭起来的工棚,睡的是大通铺,但是大家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经常忙到夜里十点钟之后。
工程的关键,是要将发源于深圳大脑壳山、由南向北流入东江的石马河水位提高46米,使之倒流83公里进入深圳水库。为了让香港同胞早日喝上东江水,万人建设大军在昔日宁静的石马河一字排开,喊出“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豪迈口号。
时任广东省水利厅下属的机械施工队工人陈宝强至今依然觉得东深供水工程的建设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最高峰时,有两万多人奋战在东深供水工程一线。整个土建项目在汛期施工,许多基础工程是在水下5米至10米进行,有时甚至要对抗暴雨台风等恶劣天气。1964年10月13日,一名叫罗家强的大学生冒着狂风暴雨坚守在沙岭工段7米多高的闸墩,不慎跌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三次扩建,一次改造
东江水的到来,极大地促进了香港发展。1964年香港社会总产值是113.8亿港元,而到香港回归祖国前的1996年,這个数字变成了1.16万亿港元。“这都有赖国家引东江水来香港。”香港特区政府水务署前副署长吴孟冬说。
自1965年建成以来,东深供水工程历经三次扩建,一次改造,年供水能力由首期的0.68亿立方米提升为24.23亿立方米。
从建设、扩建,到提升、优化,东深供水工程历时几十年,涌现出一对对“夫妻档”“父子兵”。现年79岁的黄惠棠参加东深供水首期工程建设后,因表现优秀留在原东深供水局工作,之后又全程参与了东深供水工程后续扩建。他的两个儿子黄沛坤、黄沛华也在参加工作时选择了东深供水工程,大儿媳陈娈也是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
为实现清污分流,保证供水水质,增加供水能力,经国家计委批准,广东省政府决定对东深供水工程进行改造。2000年8月28日,改造工程“鸣炮开战”。
“改造工程施工难度大,毫无同类经验可循,采用世界上最大现浇预应力混凝土U形薄壳渡槽、世界最大直径现浇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地下埋管,装配同类型世界最大的液压式全调节立轴抽芯式斜流泵,使用工程全线自动化监控系统等先进技术……”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徐叶琴说道。 “7000多名建设者的辛勤汗水,800多个风餐露宿的日日夜夜,改造工程终于在2003年6月建成通水。就这样,先后经历过‘三次扩建,一次改造’的东深供水工程输水系统与天然河道实现了彻底分离。”时任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副总指挥熊振时说。一条供水生命线,背后是几代人浓浓的家国情,“流入香港的每一滴东江水,都饱含着祖国对香港同胞的深情大爱。”
守护一江清碧
1991年至今,广东省人大、省政府先后出台了10多个法规及文件以确保东深供水T程的供水安全。一个省为一条河、一个工程专程专门颁布如此多的法规,在全国实属罕见。广东专门成立东江流域管理局,对东江流域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配置、调度和保护,并专门设有深圳市公安局东深分局和武警保卫供水工程。此外,广东在东江流域率先建成全国首个水质水量双监控系统,对水资源实施精细化管理、调度和保护。
东江沿线的上游城市,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努力。东江流域面积占河源市全市面积的88%,河源各级党委政府实现环保“一票否决”制度,所有重大建设项目决策都以环保优先。
深圳水库是东深供水工程的最后一站,也是向香港、深圳供水的调节水库,水质常年优于国家地表水二类标准。在这里,一个个巨大的长方形池子一字排开。这是为改善和保障东深供水水质而建设的大型净水工程——原水生物硝化处理工程。该工程于1998年12月28日建成,设计日处理水量400万立方米,规模在今天依然为世界上同类工程之最。
进入新发展阶段,为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用水需求,经国家批准,广东省开始兴建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工程输水线路全长113公里,设计年供水量17.08亿立方米,总投资约354亿元,总工期60个月。工程建成后,將实现从西江向珠三角东部地区引水,有效解决广州、深圳、东莞缺水问题,并为香港等地提供应急备用水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提供重要的用水保障。
主持这项工程的严振瑞,1990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的第一项重要设计工作便与东深供水三期扩建工程有关。眼下,他正带领团队加快推进相关课题的联合攻关。“我的职业生涯从这里起步,如今仍在坚守。我将为它的‘发展’与‘延续’,做出更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