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山豆根的鉴别和质量分析

来源 :云南中医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jyl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重点介绍了4种“山豆根”的性状、显微鉴别和山豆根与木蓝根的薄层色谱鉴别,并对四种“山豆根”的质量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山豆根;木蓝根;北豆根;滇豆根
  中图分类号:R28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6—0028—02
  
  《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收载的山豆根为豆科槐属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gnep)的干燥根及根茎,但是这种正品山豆根的中药饮片近几年越来越少,现在运用最多的“山豆根”是豆科木蓝属(Indigofera)多种植物的根(简称木蓝根,下同)。除此之外,《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收载的北豆根和《云南省中药饮片标准》2005年版第一册收载的滇豆根,在医疗单位均作“山豆根”使用。笔者现对这4种山豆根的鉴别及质量分析简述如下。
  
  1 4种山豆根的性状鉴别
  
  1.1山豆根根呈长圆柱形,直径0.5~1.5cm。表面棕色至棕褐色,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和横长皮孔样突起。根茎呈不规则结节状。质硬,难折断,断面皮部浅棕色,木部淡黄色。有豆腥气,味极苦。
  1.2木蓝根根呈圆柱形,常有分枝,直径0.2~O.7(~1.2)cm。表面灰色、灰黄色或灰棕色,有时栓皮呈鳞片状剥落,有横长皮孔。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皮部灰棕色,木部黄白色。气微,味微苦。
  1.3北豆根根茎呈细长圆柱形,有分枝,长可达50cm,直径0.3~0.5(~0.8em)。表面黄棕色至暗棕色,无明显的节,常有须状细根,外皮易剥落。质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木部淡黄色,中心有髓。气微,味苦。
  1.4滇豆根根茎呈圆柱形,常有分枝,长2~7em,直径0.3~0.8cm。表面棕褐色,具数个明显的节和节间,节间长0.5~2era。质硬脆,易折断,断面绿黄色至暗黄色,角质样,有光泽。气微,味苦。
  
  2 显微鉴别
  
  2.1山豆根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细胞。皮层外侧薄壁细胞有的含草酸钙方晶,继续形成含晶细胞环,含晶细胞的壁木化增厚。皮层和韧皮部均有纤维束散在。木射线宽1~8列细胞,木纤维成束,多与导管相间排列。
  2.2木蓝根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细胞,其细胞壁增厚成石细胞状。皮层和韧皮部均有纤维束散在,薄壁细胞有的含草酸钙方晶,皮层内有的可见石细胞。木质部宽广,木射线宽1~5列细胞,木纤维发达,导管呈放射状排列。
  2.3北豆根根茎横切面:表皮细胞一列,其下面常有数列木栓细胞断续排列。皮层内有的可见单个石细胞散在。中柱鞘纤维排列成新月形。维管束外韧型,间断排列成环。髓部宽广。薄壁细胞含细小草酸钙方晶、棒晶或针晶。
  2.4滇豆根根茎横切面:表皮细胞一列,皮层内可见根迹维管束,内皮层明显。维管束外韧型,间断排列成环。髓部宽广。薄壁细胞内充满淀粉粒,无草酸钙结晶。
  
  3 山豆根与木蓝根的薄层色谱鉴别
  
  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山豆根项下[鉴别](2)检验:分别取山豆根和木蓝根粗粉各0.5g,分别加三氯甲烷各10ml,浓氨试液各0.2ml,振摇15min,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各加三氯甲烷0.5mI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苦参碱对照品和氧化苦参碱对照品,加三氯甲烷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分别吸取山豆根和木蓝根供试品溶液各2μl,对照品溶液4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浓氨试液(4:1: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凉干,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山豆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木蓝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无相同颜色的斑点。
  
  4 4种山豆根质量分析
  
  4.1山豆根《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收载,其植物来源为豆科槐属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gensis Gagnep.)的干燥根及根茎,这是正品山豆根。《中国药典》规定山豆根薄层色谱鉴别必须检出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并规定氧化苦参碱含量不得少于0.40%。
  
  4.2木蓝根《中国药典》和《云南省药品标准》均未收载,其植物来源为豆科木蓝属(Indigofera)多种植物的根。据《中药鉴定学》记载,在陕西、河南、湖北、江苏、安徽等地曾用本品作山豆根用。现在我市大多数医疗单位使用的山豆根就是这种木蓝根。笔者按《中国药典》山豆根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检验过多批木蓝根,大部分未检出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仅少部分检出微量的氧化苦参碱。木蓝根与山豆根是同科不同属的植物,木蓝根植物来源、性状、鉴别等均不符合《中国药典》山豆根之规定。按照《药品管理法》,木蓝根充山豆根销售和使用,应作假药论处。
  4.3北豆根和滇豆根北豆根《中国药典》2005版一部收载,本品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Menispermum dauricum DC.)的干燥根茎。滇豆根《云南省中药饮片标准》2005年版第一册收载,本品为毛莨科植物铁破锣Beesia calthaefolia(Maxim.)Ulbr.的干燥根茎。北豆根是我国北方的习用品,滇豆根是我省的习用品。山豆根、北豆根和滇豆根分别来源于三个不同科的植物,其化学成分不同,药理作用和功能、主治均不完全相同,应作三种不同药物分别使用。近年来普遍把山豆根、木蓝根、北豆根和滇豆根统称为“山豆根”使用的混乱现象,应予以彻底纠正。
  《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记载,山豆根有毒,用量3~6g。北豆根有小毒,用量3~9骱滇豆根《云南省中药饮片标准》2005年版第一册未记载有毒,规定用量3~9g。实际上滇豆根是有毒的,笔者曾做过山豆根、北豆根、滇豆根和木蓝根的毒性试验,在这4种山豆根中,滇豆根的毒性最大。因此,在临床使用滇豆根时,一定要严格掌握用量,以防中毒。
其他文献
关键词:三清饮;粉刺;疗效  中图分类号:R758.7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0-0030-02  笔者采用自拟三清饮治疗粉刺10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100例均为2006年本院门诊病人,其中女58例,男42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者41岁;皮损以粉刺、丘疹、脓疱型粉刺为主者68例;有结节、囊肿型粉刺24例
期刊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草药外敷治疗;手法治疗  中图分类号:R681.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0-0033-0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椎间盘髓核突出后压迫神经根造成腰腿痛的一种常见病。临床表现主要为腰痛和下肢放射痛,下肢麻木等,笔者近年来采用手法加中草药外敷治疗本病89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
期刊
关键词:痤疮;梅花针;疗效  中图分类号:R758.7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0-0035-01    寻常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颜面及胸背部等含皮脂较多的部位,主要以黑头粉刺、炎性丘疹、继发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多种损害为特征。由于痤疮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可遗留终生难愈的瘢痕。笔者采用梅花针刺血配合中药治疗寻常痤疮50例,取
期刊
关键词:肾绞痛;针刺疗法;穴位注射;内服中药  中图分类号:R25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0-0034-01    笔者近年来运用水针穴位注射、传统针刺和内服中药治疗肾绞痛30例,取得一定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7岁;病程最短16天,最长6年余。对照
期刊
摘 要:目的:观察中药祛异康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腹腔液IL-2、IL-6的影响,探讨其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机理。方法:将40只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只行开关腹,B、C、D组均行内膜移植,造模完成后,A、B组以生理盐水灌胃,C、D组分别给予中药祛异康、西药丹那唑灌胃,4周后开腹收集腹腔液测定IL-2、IL-6表达水平。结果:祛异康可以降低异位症大鼠腹腔液中IL-2及IL-6浓度(P<0.
期刊
关键词:多灶性脉络膜视网膜炎;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774.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0-0060-02    多灶性脉络膜炎(multifoeal ehoroiditis,MC)是一种特发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主要侵犯中青年女性.常双眼发病,临床典型眼底表现为散在的脉络膜视网膜病灶,直径50~350μm,约1/3患者出现黄斑部或视盘周围脉络膜新
期刊
关键词:通脉降脂丸;高脂血症;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58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9-0006-01    自2005年5月~2007年4月期间,采用本院制剂通脉降脂丸治疗高脂血症60例。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90例,其中血脂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均高35例,单项胆固醇高25例,单项甘油三酯高30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7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2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单用西比灵,治疗组加用自拟养血祛风止痛汤。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2%,对照组75.6%,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用西比灵。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偏头痛;疗效  中国分类号:R7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
期刊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疗法;呼吸系统感染;疗效  中图分类号:R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9-0011-01    急性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是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冬春季节发病率高。其中病毒感染目前尚无特殊药物,细菌感染虽有可供选择的有效的抗生素,但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耐药现象日趋明显,大大影响了临床疗效。自2005年1月以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
期刊
关键词:瓜蒌薤白半夏汤;原发性甲减粘液性水肿;疗效  中图分类号:R581.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6—0030—01    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为笔者1996年~2005年之间诊治的门诊及住院病人,共17例,其中男5例,女12例;门诊13例,住院4例;病程4~16a;年龄最小者36岁,最大者68岁,平均年龄51.5岁。临床表现:恶寒,少汗或无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