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这主要因为阅读过程是学生吸收知识和积累知识的过程,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学生将会极大地丰富语文知识,得到充裕的文学修养训练,文学修养也将因大量的课外阅读而得到极大提高,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做到这一点,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采取有效适当的教学策略,拓展學生的语文学习和运用空间,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教材,而要培养学生的拓展阅读能力。
一、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概述
阅读理解是语文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其实质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对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并归类、运用。对学生的这种信息的搜集与整理的能力的培养,就是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
拓展阅读就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与阅读教学素材相关的一些主题,搜寻材料信息,进而对此有自己的看法、理解、认识,更进一步地理解素材。相关专家已经研究并发现,当一个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信息来呈现时,那么学生学习的效果就会更好一些。因此说,语文教师就应该树立一种大语文观,将语文教学与实际的生活相联系,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语文资源,将语文的环境进行优化构建课堂内与课堂外的联系,校内以及校外的沟通以及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扩大语文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充分发挥出主动性、能动性,更好地学习。
二、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策略
(一)课前搜集信息,感知课文
认识事物的前提就是要先感知,有一种丰富的感性认识就是我们对一件客观的事情产生认识的基础,如果让学生阅读同一个主题的素材,有助于学生形成感性认识。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如果想让学生更好地认识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这种伟大的品格,就很有必要让学生去进一步了解鲁迅的一些事迹,以便更好地从深层理解这个伟人。在对这一课进行教学之前就应让学生去搜集一些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图片、事迹、名言、故事等,当这些资料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这一个人物时,学生就对这个伟人有了一个具体、生动、有血有肉的形象。在这些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生就有可能对人物产生一种更具个性化的理解,就可能会更进一步地走近人物,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此外,还能让学生充分理解到一个伟人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平凡的人,并不是神。另外,还可以围绕一个事件进行搜集,比如《草船借箭》这一节,就可以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关于这个事件的相关知识,这样在课堂上就会学得比较轻松。再比如《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写的是何其芳设身处地地目睹了周恩来总理忙碌了整整一夜,进而产生了对周总理的由衷敬佩之意。语文老师在上课前,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搜集关于周恩来总理的一些资料,深入了解周总理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们对周总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加深对课本的理解,进而较好地把握课文。
(二)课中整合信息,理解课文
阅读的目的就是要获得一种意义。如果将某一个阅读对象进行还原,还原到社会背景或者生活中,有利于学生更深层地理解阅读的对象。例如在《草船借箭》中,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理解周瑜与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就在课文信息之外提供了一个课外信息,即《三国演义》中的孔明借东风。那么学生在学习这两篇关于同一个主题的事件时,就不知不觉地将两篇进行了对比、整合,这样就总结出了诸葛亮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著名教师李吉林在讲授《海底世界》时,就运用了两篇阅读材料:《海底的冷灯》以及《人类的秘密仓库》以课文为主,以课外材料为辅。这就做到了课内与课外的相互渗透,用不同的角度的信息形成一种合力,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再比如在讲《鲸》这一课时,文中并没有详细具体地介绍鲸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资源和其他方法准备好较详细的资料并整合好所搜集的信息;教学时,对于与课文某些次要内容联系较紧密但又不影响到对文章的阅读理解的内容,我只要求学生能作一般的了解就行。比如鼓励一些学生将所搜集的关于抹香鲸的相关资料以图片和录像的形式进行展示,便于更多的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抹香鲸的特点;对课文的重点处、难点处能起补充作用的信息,上课的时候就有必要好好加以运用。比如班级有某位学生搜集到了“为什么虎鲸不同于一般鲸类?虎鲸居然会对同类发起攻击”等信息资料,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时,千万不宜照本宣科地读所获取的信息资料,应该先自行理解把握,用两三句概括的语言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
(三)课后延伸,课内课外相结合
新课标定义下的语文学习,并不是仅仅要学习完课内课外的内容之后就可以结束了,而是应该将课内课外的内容相结合,这恰恰是一个学习新知识的开始。
鲁迅先生笔下的《闰土》,在孩子们的眼中很完美,他们在学完之后,在不停地谈论少年闰土的性格特点。教师可以就随之问学生“你们想知道中年闰土是什么样子吗”,学生们当然会很感兴趣,然后教师就紧接着将《故乡》推荐给学生,学生在读完之后就讨论起来,闰土变傻了、变呆了,教师随之可以讲解闰土变化的原因,讲解当时的社会,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另一个层次上对人物以及社会产生深刻的理解。这样课内与课外的相结合,就更能够让学生感兴趣,促进他们语文能力的提高。借助于精彩的课外世界,可以在学习《草船借箭》时,将其带进《三国演义》;在学习《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将其带进《西游记》;学习《春》时,让其走近朱自清;学习《猫》时,让其走近老舍,等等,将古代文化、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世界文化予以结合,融会贯通。
三、创設意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在上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优美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制电动课件等。这样以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总而言之,阅读是学生以及所有人提升自身素质,提高能力的最佳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应当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做到既要重视课内语文教学又要抓好课外阅读。在日常学习中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行之有效的阅读技能和技巧,那么我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
一、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概述
阅读理解是语文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其实质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对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并归类、运用。对学生的这种信息的搜集与整理的能力的培养,就是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
拓展阅读就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与阅读教学素材相关的一些主题,搜寻材料信息,进而对此有自己的看法、理解、认识,更进一步地理解素材。相关专家已经研究并发现,当一个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信息来呈现时,那么学生学习的效果就会更好一些。因此说,语文教师就应该树立一种大语文观,将语文教学与实际的生活相联系,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语文资源,将语文的环境进行优化构建课堂内与课堂外的联系,校内以及校外的沟通以及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扩大语文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充分发挥出主动性、能动性,更好地学习。
二、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策略
(一)课前搜集信息,感知课文
认识事物的前提就是要先感知,有一种丰富的感性认识就是我们对一件客观的事情产生认识的基础,如果让学生阅读同一个主题的素材,有助于学生形成感性认识。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如果想让学生更好地认识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这种伟大的品格,就很有必要让学生去进一步了解鲁迅的一些事迹,以便更好地从深层理解这个伟人。在对这一课进行教学之前就应让学生去搜集一些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图片、事迹、名言、故事等,当这些资料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这一个人物时,学生就对这个伟人有了一个具体、生动、有血有肉的形象。在这些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生就有可能对人物产生一种更具个性化的理解,就可能会更进一步地走近人物,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此外,还能让学生充分理解到一个伟人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平凡的人,并不是神。另外,还可以围绕一个事件进行搜集,比如《草船借箭》这一节,就可以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关于这个事件的相关知识,这样在课堂上就会学得比较轻松。再比如《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写的是何其芳设身处地地目睹了周恩来总理忙碌了整整一夜,进而产生了对周总理的由衷敬佩之意。语文老师在上课前,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搜集关于周恩来总理的一些资料,深入了解周总理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们对周总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加深对课本的理解,进而较好地把握课文。
(二)课中整合信息,理解课文
阅读的目的就是要获得一种意义。如果将某一个阅读对象进行还原,还原到社会背景或者生活中,有利于学生更深层地理解阅读的对象。例如在《草船借箭》中,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理解周瑜与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就在课文信息之外提供了一个课外信息,即《三国演义》中的孔明借东风。那么学生在学习这两篇关于同一个主题的事件时,就不知不觉地将两篇进行了对比、整合,这样就总结出了诸葛亮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著名教师李吉林在讲授《海底世界》时,就运用了两篇阅读材料:《海底的冷灯》以及《人类的秘密仓库》以课文为主,以课外材料为辅。这就做到了课内与课外的相互渗透,用不同的角度的信息形成一种合力,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再比如在讲《鲸》这一课时,文中并没有详细具体地介绍鲸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资源和其他方法准备好较详细的资料并整合好所搜集的信息;教学时,对于与课文某些次要内容联系较紧密但又不影响到对文章的阅读理解的内容,我只要求学生能作一般的了解就行。比如鼓励一些学生将所搜集的关于抹香鲸的相关资料以图片和录像的形式进行展示,便于更多的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抹香鲸的特点;对课文的重点处、难点处能起补充作用的信息,上课的时候就有必要好好加以运用。比如班级有某位学生搜集到了“为什么虎鲸不同于一般鲸类?虎鲸居然会对同类发起攻击”等信息资料,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时,千万不宜照本宣科地读所获取的信息资料,应该先自行理解把握,用两三句概括的语言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
(三)课后延伸,课内课外相结合
新课标定义下的语文学习,并不是仅仅要学习完课内课外的内容之后就可以结束了,而是应该将课内课外的内容相结合,这恰恰是一个学习新知识的开始。
鲁迅先生笔下的《闰土》,在孩子们的眼中很完美,他们在学完之后,在不停地谈论少年闰土的性格特点。教师可以就随之问学生“你们想知道中年闰土是什么样子吗”,学生们当然会很感兴趣,然后教师就紧接着将《故乡》推荐给学生,学生在读完之后就讨论起来,闰土变傻了、变呆了,教师随之可以讲解闰土变化的原因,讲解当时的社会,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另一个层次上对人物以及社会产生深刻的理解。这样课内与课外的相结合,就更能够让学生感兴趣,促进他们语文能力的提高。借助于精彩的课外世界,可以在学习《草船借箭》时,将其带进《三国演义》;在学习《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将其带进《西游记》;学习《春》时,让其走近朱自清;学习《猫》时,让其走近老舍,等等,将古代文化、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世界文化予以结合,融会贯通。
三、创設意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在上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优美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制电动课件等。这样以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总而言之,阅读是学生以及所有人提升自身素质,提高能力的最佳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应当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做到既要重视课内语文教学又要抓好课外阅读。在日常学习中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行之有效的阅读技能和技巧,那么我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