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不选择学生的教育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pass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对教育公平的理解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推进教育公平作为一项重要指导思想和筹划领域。如何把握和理解教育公平是实现育人为本的根本前提,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价值追求!
  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追求教育起点的公平,更要追求教育结果的公平。教育起点的公平,是教育权利的公平,它是指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不因种族、民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即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体现的公平,是指政府提供的教育用品的平等享有,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分配,但这种公平追求的还是形式上的公平,并不能保证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到达成功的彼岸。
  教育是因人而异的,需要因材施教,尊重个性差异、弘扬个性,为社会培养出不拘一格的创新型人才,因此,我们追求教育起点的公平,追求教育条件的公平,更追求教育结果的公平,即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在接受某一种教育后,能够获得与其智力水平相符合的学识水平和能力,从而保证每个个体在个性与潜能上获得充分发展。学校教育就是要为孩子的成才奠基,这是育人为本的核心价值所在。教育绝非生产线那样“生产”出一个个标准件,这正是千篇一律的以分数为标准的学校“应试教育”之诟病所在。小学教育的育人为本,就是在义务教育的前提下,以教育工作者的职业价值呵护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使他们的生命和人格受到尊重。
  我们对学校教育公平的理解与实践没有停留在让每个孩子有学上,而是让每个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这才是学校教育公平的根本,也是育人的根本。
  我们认为,优质的教育是负责的教育。负责就是每位教师要对自己的工作用心、专心、细心、有耐心、有恒心,不仅要对每个孩子的现在负责,更要对每个孩子的未来负责。在这个过程中,用教师的负责精神感染、熏陶孩子的负责精神,使每个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
  优质的教育是自信的教育。自信就是每位教师要相信自己的教育能力,相信每个孩子都是有待开发的宝藏,不断地欣赏、鼓励他们,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让每个孩子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都充满自信!
  优质的教育是快乐的教育。快乐就是每位教师能够时时体验到工作的快乐,处处感受到每个孩子不断成长进步的快乐。
  总之,优质的教育是坚守责任、夯实根基的教育,是涵养“我负责、我能行、我快乐”独立健康人格的育人工程。
  
  二、对教育公平的实践与探索
  
  巨山小学是北京市海淀区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2007年5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来学校视察时赞叹道:“在巨山小学,我们看到了中国教育的希望,中国的未来!”2008年9月9日,学校教师杨秀勇参加了温家宝总理和8位基层教师的座谈会,温总理对巨山小学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2009年5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来我校亲切慰问了师生,激励师生在“我负责、我能行、我快乐”自主发展的道路上健康成长。
  是什么使这所学校获得了这样高的荣誉?
  是因为我们肩负着“小学校托起大中国”的使命!
  “办好不选择学生的教育,维护教育的公平”是我校办学的核心价值取向。十几年来,我们接纳了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从不计较每个孩子的基础差异,而是尊重差异、研究差异、因材施教,克服了差异为教育教学带来的种种困难。我们深知家长把孩子送到巨山小学就是对学校的信任,从家长的信任中,我们读出了教育的意义,即:公平且优质。为此,我和全校教职工全力以赴,将一所偏僻的农村小学变成一块强大的磁石,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和家长!
  优质的教育是什么?是立德树人,培养自主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
  我们吸取了“全纳教育”的思想,尊重学生的差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成长需求的教育,提升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将来个个成为“有功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公民。
  我们必须坚守教育责任,夯实发展根基,给予孩子做人的根基、给予家庭和睦的根基、给予社会和谐的根基、给予民族振兴的根基,这是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为此,我们创新了“人人是主人、明确责任、牢记责任、承担责任、落实责任”的民主管理模式,它是我们实现“让每个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目标的根本保证。
  凭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孩子们懂得了遵守集体纪律、维护集体利益、争创集体荣誉是自己的责任。班训、班徽、班歌激励每个孩子努力创造自己的那一份份优秀,并且能做到与大家分享奖励、奖品,有的同学能把“三好生”的荣誉让给同伴,这种在名利面前互相谦让的良好行为不正是孩子们高尚品质的体现吗?
  孩子们懂得了努力学习、创优学业是自己的责任。看,他们专注上好每节课,做好每件事,完成了一幅幅精美的图画,一本本漂亮的作业,一张张优秀的答卷。2007年,五(1)班40名学生代表海淀区五年级接受北京市品德与社会、英语、科学、体育学科的检测,一位监考老师感慨地说:“我监考了这么多年,从没见过这么专注答卷的孩子们,一天考三个学科,每张试卷都这么干净、整齐、漂亮,好似一幅幅艺术品!”一份份似艺术品的作业、试卷,是孩子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最好体现,更是我校各科教师的教学名片!
  孩子们懂得了传承民族技艺是自己的责任。他们制作的剪纸、刺绣、中国结、布老虎等,件件作品都是精致的艺术品,抒发着孩子们的爱国之情。
  孩子们懂得了保护环境是自己的责任。每天,清扫校园、收拾教室、打扫宿舍,把学习生活环境打扫得一尘不染。多年来,学校没有请一名清洁工,没有摆放一个垃圾桶,不是没有垃圾,而是因为一件件废弃物在孩子手中变成了精美的艺术品。
  孩子们懂得了一言一行、站立行走都能体现自己对自己负责的风采。全校的孩子们在队列行走时,走出了自信、走出了风采、走出了精气神。
  孩子们在一次次的成功中坚定了“我能行”的自信,坚定了“我负责”的理念,坚定了“我快乐”的阳光心态,为形成健康独立的人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校每届毕业生,无论是回家乡还是留在北京读初中,凭着优秀的品行、优良的学习习惯、丰富的知识积累、较强的学习能力、多样的民族技能特长,90%的学生成为学校、班级的干部或课代表。家长们都高兴地说:“我们的孩子真真切切地享受到了北京公平、优质的教育。”
  
  三、为实现教育公平努力前行
  
  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家长的信任、领导的鼓励,激励着我们努力前行。
  难忘的2009年5月31日,我们得到的最高荣誉——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来我校慰问。我们会珍惜这份荣誉,并将荣誉感转化为责任感,在基础教育快速发展的路上,忠实履行“小学校托起大中国”的使命,培养“有功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坚持面向每个学生,因材施教,不断丰富“我负责、我能行、我快乐”的学校文化,使每个孩子真正拥有“我负责”的思想动力,“我能行”的实践能力,“我快乐”的精神活力,实现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闫益佳
其他文献
《光明日报》曾刊登过一篇题为《师德:教师素质的核心》的文章,其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有趣的调查:调查者在5所学校中随机抽取120名教师,问:“您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被试者回答“是”,然后向这120名教师所教学生进行调查:“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吗?”回答“体会到”的仅占10%。这个结果令人回味。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对学生离校仪式比较忽视,认为学生考试结束就没有什么事情了,很少意识到离校仪式对学生教育的影响。即使有时会在班主任的组织下举行“毕业宴”等活动,但也仅仅限于喝酒吃饭,除此之外,就没有其它内容了。细节决定成败,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也往往会在教育细节上充分彰显。学生离校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细节,同样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我校从建校起就提出并全面践行“培养有中国灵魂,有世
培养身心健康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教育目的,又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心理健康程度决定着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人生态度和行为表现,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21世纪初,积极心理学开始影响大众的生活,“幸福”成为时代主旋律,揭开了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篇章。积极心理学运动发起人塞里格曼认为,当代“心理学家正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
中学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读书对学生知识的积累、文化底蕴的形成、个性的全面发展,文化品位以及精神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而在“片面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特征的“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学生沉浸在“题海”之中,几乎没有课外,经典阅读严重缺失。正如厉承贵先生所说:“当前城市中有超过半数中学生基本没有课外阅读,少数学生能读点课外读物,但以流行、娱乐快餐式读物为主,涉足严肃读物或经典的微乎其微。”目前学生读书的
为了激发学生在人生关键时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成人意识,增强道德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从学生向准职业人的转化,我校确定在每年的十月十八日举办“过成人门”十八岁成人仪式。通过这一仪式教育活动,使学生意识到十八岁,是人生一个崭新的起点,意味着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意识到从这一刻起,将要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意味着将要担负起的那份沉甸甸的对国家、对社会、对父母、对自己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