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A股市场未现投资者喜见的“七翻身”,相反大盘承继6月跌势继续下跌14.34%。尽管政府号召多方力量共同救市,但依然创下近6年来的最大月跌幅,最低下探至3373点。与大盘暴跌相呼应的是,大宗交易市场的交易热情也出现急速下滑,和之前几个月的交易爆棚局面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成交规模急速萎缩
数据统计显示,7月沪深两市共有232家A股公司发生大宗交易514次,累计成交16.34亿股,成交总金额243.68亿元,成交规模环比6月份大幅下降了78.99%,无论涉及公司家数、月内成交次数、成交总股数、成交总金额,均创下了今年以来大宗交易市场月成交的最低极值。
整体来看,随着国家救市威力的显现,非理性恐慌情绪有所减弱,特别是监管层禁减令的出台更是让7月份大宗交易呈现出先扬后抑的成交态势。在7月9日A股全面反弹前,大宗交易日均成交额为17.01亿元,而反弹后大宗交易日均成交额仅为8.33亿元。
对此,分析人士表示,7月份大宗交易市场成交寡淡规模急速减少,一方面显示了产业资本响应监管层号召,以实际行动做到不减持、不抛售自身持有的股票,积极维稳公司股价;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部分机构在底部获得筹码后,对国家大力救市带来的后市机会看好,因此惜售。但总体看,大宗交易卖方的减少应是导致大宗交易总成交金额大幅萎缩的主因。
惜售情绪逐步升温
观察大宗交易市场的整体折价情况,7月份232家公司发生的514次交易,整体折价4.23%,环比6月4.79%的折价率有所降低。在大宗交易市场,折价交易现象普遍,但统计数据显示,7月份随着市场的暴跌,不少股东的惜售情绪开始升温,月内以溢价成交的大宗交易共计出现138次,占比26.85%。其中,42次交易的溢价幅度超过了9.9%,实现以涨停价格成交。其实,在大宗交易中,溢价交易和过高的折价交易都值得关注,溢价交易不排除存在向市场释放股价低估的谋算;折价幅度偏大则难逃有些上市公司股东出于避税目的,以此降低应税股价和应税额度。
机构专用席位交易上,机构共出现在76家A股公司大宗交易的买入席位,累计买入4亿股,耗资52.42亿元;但与此同时还有93家公司的卖出席位也同样出现了机构专用,累计卖出4.14亿股,涉及金额69.88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有44笔交易是机构席位之间的倒手交易,涉及金额22.75亿元。观察显示,在机构买入个股中,也不乏出现资金溢价抢筹的情况,例如7月10日,机构席位溢价10.05%,以相对前一交易日收盘价涨停的价格买入雅化集团,成交金额409.5万元。与此同时,苏交科、三聚环保、承德露露、格力电器等9家公司均在月内被机构专用席位以涨停板溢价买入。
交投活跃的银行股先扬后抑
观察显示,银行股成为7月大宗交易市场成交最为活跃的板块,16家公司有10家出现在大宗交易平台,累计成交37.96亿元。其中,浦发银行成交易量最大,7月8日~31日发生了5次交易,累计成交1.17亿股,涉及金额17.38亿元。而农业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北京银行、交通银行的成交规模也都超过亿元。
银行股是大盘的平稳器,在7月初大盘快速去杠杆之际,银行股整体走势平稳,成为救市主力军,但随着资金入市步伐的放缓和其他个股机会的出现,银行股却走出了量价齐跌的走势,月度下跌7.03%。对此,市场分析人士认为,银行股的流通盘子较大,上涨需要大量的资金推动,虽然宽松货币政策下市场并不缺乏资金,但投资者观望情绪依然浓厚,国家维稳资金虽然在低位打入数亿元买单,但市场整体拉升意愿并不强烈。与此同时,银行股基本面预期也不乐观。在银行基本面的分析上,中金公司认为,经济下行需求不振,叠加银行风险偏好下降影响,生息资产扩张速度放缓,预计上市银行整体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速2.8%,相比一季度略有下滑。此外,银行的改革计划已被市场预期,实质性进展还需逐步落实。
成交规模急速萎缩
数据统计显示,7月沪深两市共有232家A股公司发生大宗交易514次,累计成交16.34亿股,成交总金额243.68亿元,成交规模环比6月份大幅下降了78.99%,无论涉及公司家数、月内成交次数、成交总股数、成交总金额,均创下了今年以来大宗交易市场月成交的最低极值。
整体来看,随着国家救市威力的显现,非理性恐慌情绪有所减弱,特别是监管层禁减令的出台更是让7月份大宗交易呈现出先扬后抑的成交态势。在7月9日A股全面反弹前,大宗交易日均成交额为17.01亿元,而反弹后大宗交易日均成交额仅为8.33亿元。
对此,分析人士表示,7月份大宗交易市场成交寡淡规模急速减少,一方面显示了产业资本响应监管层号召,以实际行动做到不减持、不抛售自身持有的股票,积极维稳公司股价;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部分机构在底部获得筹码后,对国家大力救市带来的后市机会看好,因此惜售。但总体看,大宗交易卖方的减少应是导致大宗交易总成交金额大幅萎缩的主因。
惜售情绪逐步升温
观察大宗交易市场的整体折价情况,7月份232家公司发生的514次交易,整体折价4.23%,环比6月4.79%的折价率有所降低。在大宗交易市场,折价交易现象普遍,但统计数据显示,7月份随着市场的暴跌,不少股东的惜售情绪开始升温,月内以溢价成交的大宗交易共计出现138次,占比26.85%。其中,42次交易的溢价幅度超过了9.9%,实现以涨停价格成交。其实,在大宗交易中,溢价交易和过高的折价交易都值得关注,溢价交易不排除存在向市场释放股价低估的谋算;折价幅度偏大则难逃有些上市公司股东出于避税目的,以此降低应税股价和应税额度。
机构专用席位交易上,机构共出现在76家A股公司大宗交易的买入席位,累计买入4亿股,耗资52.42亿元;但与此同时还有93家公司的卖出席位也同样出现了机构专用,累计卖出4.14亿股,涉及金额69.88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有44笔交易是机构席位之间的倒手交易,涉及金额22.75亿元。观察显示,在机构买入个股中,也不乏出现资金溢价抢筹的情况,例如7月10日,机构席位溢价10.05%,以相对前一交易日收盘价涨停的价格买入雅化集团,成交金额409.5万元。与此同时,苏交科、三聚环保、承德露露、格力电器等9家公司均在月内被机构专用席位以涨停板溢价买入。
交投活跃的银行股先扬后抑
观察显示,银行股成为7月大宗交易市场成交最为活跃的板块,16家公司有10家出现在大宗交易平台,累计成交37.96亿元。其中,浦发银行成交易量最大,7月8日~31日发生了5次交易,累计成交1.17亿股,涉及金额17.38亿元。而农业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北京银行、交通银行的成交规模也都超过亿元。
银行股是大盘的平稳器,在7月初大盘快速去杠杆之际,银行股整体走势平稳,成为救市主力军,但随着资金入市步伐的放缓和其他个股机会的出现,银行股却走出了量价齐跌的走势,月度下跌7.03%。对此,市场分析人士认为,银行股的流通盘子较大,上涨需要大量的资金推动,虽然宽松货币政策下市场并不缺乏资金,但投资者观望情绪依然浓厚,国家维稳资金虽然在低位打入数亿元买单,但市场整体拉升意愿并不强烈。与此同时,银行股基本面预期也不乐观。在银行基本面的分析上,中金公司认为,经济下行需求不振,叠加银行风险偏好下降影响,生息资产扩张速度放缓,预计上市银行整体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速2.8%,相比一季度略有下滑。此外,银行的改革计划已被市场预期,实质性进展还需逐步落实。